回覆列表
  • 1 # 狼煙火燎

    一戰時英法俄美為代表的協約國勝得相當的僥倖,而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甚至都認為自己必贏了,然後大舉進攻的時候,西班牙爆發的歐洲流感來了,德國軍隊戰死100多萬,流感傳染死了100多萬,然後整個歐洲都受了“重傷”,最後德國投降的時候都沒有一個協約國計程車兵打到德國本土上去,德國就在法國的邊境投降了!

    一戰的歐洲打得天昏地暗,將整個歐洲都給打殘廢了,老牌歐洲強國全部輸了個精光!輸了的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自然是很慘的了,限制軍事實力發展,鉅額的賠償等等肯定少不了,還有就是殖民地全部交出來。而贏了的英法國家也不怎麼樣,簡直叫慘勝,如果美國不參戰,即使美國參戰了德國還再堅持堅持可能投降就是協約國了,整個一戰將全部的歐洲老牌強國全部打慘,而且在勝利的時候,英國前線計程車兵因為一時回不了家還發生了兵變,還是丘吉爾發言組織新兵去前線替換作戰老兵回家才平息了,這時候的大英帝國殖民地看似達到了巔峰,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一戰後大量的殖民地開始鬧著要獨立了。

    當然美國乘著一戰強勢崛起,一戰前欠英國100億英鎊的貸款,一戰後英國欠美國幾百億貸款,而且美國在一戰後期參戰,又瓜分了大量的勝利果實。

    而且整個一戰後期,因為蘇聯革 命成功,沙俄倒塌而列寧政權與德國簽訂了非常有利於德國的條約,將蘇聯在歐洲的大量的領土割讓給了德國,而整個沙俄的大部分的工業都在這片地區範圍內。沒有了東線戰場牽制,德國騰出了大量的東線戰場的軍事力量,這時候的同盟國已經認為自己要贏了,而這時候的美國已經參戰,英美海軍的實力非常強大,德國海軍根本出不去,只能在陸地戰場上拼命。而這時候的戰場主要就是在法國邊境壕溝戰,已經對峙了2年時間的戰場被雙方佈置了海量的地雷、鐵絲網,正在德國大局進攻的法國的時候,歐洲災難降臨了,起源於西班牙的歐洲流感大面積傳播,協約國、同盟國雙方都大量的染病,德國軍隊因為流感死了100萬,然後這時候德國貿然大舉進攻又死了100多萬,這時候其實德國還沒有輸,因為協約國自己也快頂不住了,整個一戰歐洲死了1500萬人,流感就死5000萬人,戰爭說結束就結束了,同盟國自己投降了,而很多德國的軍官卻根本不承認自己的失敗,因為戰場基本都在法國,而協約國士兵一個沒有踏上德國的領土去!

    一戰結束整個歐洲損失慘重,協約國勝利了卻麻煩事不斷,這時候要應付流感帶來的影響還有另外一個天大的危機需要歐洲應付,那就是蘇聯革 命帶來的影響!整個歐洲因為蘇聯的革 命而群情激奮,特別是當時的那些知識分子,至於原因嘛很可能因為一戰帶來的痛苦劫難,而蘇聯的成功讓歐洲到處醞釀著革 命,這時候的知識分子們完全就是一種為了理想而去奮鬥,特別是後來的西班牙縱隊,影響非常之大,感覺整個一戰比二戰造成的世界格局變化的影響力都更大一些!

  • 2 # 巴伐利亞魯普雷希王儲

    因為一戰時期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存在的時間更長儲存的國力與財富更加強所以更有實力而軸心國時期的德國雖然在一戰的廢墟中站起來恢復但是頂多只有20年的時間恢復而且這段時間還有金融危機而且二戰德軍是以以戰養戰的來戰鬥。

  • 3 # 雲中雲山

    主要原因是

    一戰德國完全有能力打得贏,而二戰沒有。

    一戰的時候,最主要對手沒有原子彈。

    戰爭武器基本就依靠火炮了,什麼裝甲飛機沒有的,勝負只能靠地面部隊了。

    而德國前期打出巨大優勢,只要堅守住這個優勢,還都能耗死對手。

    更重要的是,俄國退出戰爭並給與巨大的賠償,德國從兩線作戰變成單線了 ,壓力巨減。

    而協約國想要取得勝利,只能拿人命堆。法國這個時候有勇氣進攻的基本都死絕了 ,甚至軍隊敢拒絕進攻命令,法國還沒有崩潰已經不錯了。英美也沒有力氣進攻了 。而德國還有一絲力氣。

    德國這個時候也有壓力,但是咬牙撐下去,拿出二戰勇氣。更重要能拿到賠償,基本上能耗死對手

    但是,德國發生內亂了

    一部分人不想打了 ,這幫人被協約國忽悠了,信了協約國空頭支票。在抱著各種政治目的,利用社會不滿發動行動,政府也腦殘疏於對社會管理,竟然成功了。

    最後佔據優勢的德國降了,然後發現被耍了,沒辦法只能低頭。這也導致了德華人不服氣 ,來了二戰,等二戰後徹底服氣了。

  • 4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這個觀點大家可能會感到很陌生,我目前也沒有看到哪個專家直接說過,只有《大國的興衰》一書的作者保羅·肯尼迪曾經寫過——“即使在德,日帝國擴張後,交戰雙方的經濟和生產能力的不平衡,也遠甚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雙方的對比。”

    這句話的意思是從經濟和生產總規模的角度來看,一戰的同盟國和敵人之間的差距要比二戰時候的軸心國和敵人的差距要小。但是,這句話不一定就是承認軸心國相對一戰的同盟國更強大,因為實力不僅僅依靠經濟和生產能力,日本在1940年時的經濟實力比義大利強的有限,但兩者的作戰能力真的不能同日而語。

    以1938年代表,軸心國合計19.9%,除美國外的同盟國合計31.3%,而加上美國一共60%。也就是,在美國沒加入前,同盟國的製造業額是協約國的68%,到了美國參戰,俄國退出後,同盟國的製造業生產能力是協約國的37%左右,而二戰時軸心國是同盟國的33%左右。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參與是一個關鍵,也就是說美國參戰越晚,德國陣營獲勝的可能越大。

    同盟國在美國1917年參戰前,已經將歐洲的協約國陣營打到精疲力竭了,如果不是美國的介入,協約國必敗無疑。而美國在二戰中的參與程度和時間要比一戰高和早。

    在美國1917年參戰時,歐洲的協約國國家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法華人的徵兵條款的年限一再拖延,而英國也因為瘋狂的發債,幾乎花光了數個世紀以來的黃金儲備。俄國當時在沙皇的封建統治下,因為戰爭而帶來了嚴重的糧食供應不足和嚴重的通貨膨脹,最終導致了罷工浪潮和十月革命。甚至在一戰中,德國實際動員起來的兵力比俄國還要多。

    正如同諾塞奇教授指出的那樣——“在缺乏自己方盟國大力援助的情況下,德國牽制了整個世界的其餘地區……這個橫行兩個多世紀的歐洲軍事巨人使盡了渾身解數,在1917年只差一點兒就讓處於飢餓中的英國投降了。”一戰中德國的成果不是透過侵佔更大領土體現出來,而是在漫長的塹壕戰中消耗敵人的人力和物資。

    而美國的參戰則是由於如果協約國戰敗,那麼其借出去的那麼多貸款就會付之東流。德國知道美國的戰爭潛力,他所依賴的就是在美國的戰爭力量充分動員起來之前用無限制潛艇戰毀掉歐洲協約國運輸物資的商船,而美國用來集結國內輿論的“齊默爾曼”電報也只是利益下的藉口罷了。

    而反觀軸心國,納粹德國的總體實力往往受到了過高的評價,在戰爭開始時,雖然有275萬野戰軍,但德國引以為傲的適用於閃擊戰的精良裝甲師卻很少,為數眾多的是裝備低劣的預備役師,希特勒下達停止向敦刻爾克進軍的命令,顧慮就是要儲存有限的裝甲部隊實力。軍需品的儲量也很少,希特勒在1939年1月時就下令大量削減配給國防軍的鋼,銅,橡膠和其他物資。

    更重要的是二戰時的蘇聯相對實力遠遠超過一戰時的俄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斯大林極權統治下的可動員軍隊數量。(斯大林的227號指令雖然殘酷,但卻有用)

    與此同時,德國的盟友在二戰中也更加不給力。奧匈帝國雖然同樣有種種致命的缺陷,但他的總參謀部對德國的依賴更高。而義大利則是拳頭不夠硬,還死要面子,軍官素質低下,武器裝備落後,僅僅是北非戰場的例子,隆美爾受制於膽小的意海軍,沒有指導地中海航運的權力,物資非要運到的黎波里而不是更方便的班加西。

    而日本雖說實力尚可,但同時有著致命的資源和經濟短板,不得不打破希特勒的計劃提前和美國開戰,而美國的提前參戰可以說是進一步影響了戰局,丘吉爾認為那就是軸心國的必敗局面的開始。

    所以說,總體來看,一戰中德國的領導權要相對比二戰更集中,更強勢,二戰中軸心國集團的彼此的地位更平等,利益分裂程度更高。

    另外就是原子彈計劃了,根據海森堡留下的回憶錄,當時的德國在理論和技術基礎上和盟國水平接近,不過究竟是海森堡在計算中的故意算錯還是真的犯錯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即使算對了,以當時德國的經濟和資源應該也不能製造出原子彈。從曼哈頓計劃20億美元的投資來看,當時也只有美國可以在打兩場大規模戰爭的同時,去投入大量科學家,原料,和資金去發展一種效能未知的新武器。何況,就算德國搶先原子彈生產出來了,也不能憑此就讓同盟國陣營投降。

  • 5 # 桃花石雜談

    為什麼說一戰時期的同盟國比二戰時期的軸心國更具備衝擊世界的實力?其實這答案也很簡單嘛,因為一戰時期的同盟國很明顯綜合國力要強於二戰時期的軸心國,無論從國土面積、經濟實力還是政治實力方面都是如此。一戰時期同盟國的實力

    其實自從人類進入熱兵器時代之後,各國之間戰爭實力的比拼就逐漸轉變成了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的比拼。而綜合國力最主要的幾個因素就是領土、人口、貿易和人口素質。而後三樣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要受制於最根本的領土因素的,因為在20世紀之前,基本上只有擁有一定規模的領土,才有可能形成比較大的人口規模,從而建立比較繁榮的貿易網,培養起素質較高的人口。所以當時的歐洲強國才爭相在世界各地爭奪殖民地。而20世紀上半葉的兩次世界大戰,也基本上可以說是交戰雙方的領土以及建立在領土之上的人口、經濟和技術消耗戰。

    瞭解了這一點,就知道一戰時期的同盟國比二戰時期的軸心國其實要強很多的。比如我們可以先看一下下面這張地圖一戰時期兩個陣營的地圖,就可以大致瞭解一戰時期雙方的實力對比了:

    這個圖裡粉色區域是一戰前期的同盟國,綠色區域是一戰前期的協約國。從圖裡可以看出,雙方在歐洲的實力相差不大。但其實當時同盟國的實力並不侷限於這個圖裡所代表的領土,因為德國和奧地利當時其實也都有一些海外殖民地存在。比如德國在歐洲的領土其實還不到60萬平方公里,但在一戰時期,德國已經在非洲、亞洲和大洋洲建立起了相對比較大的殖民地和海外領地,當時德意志帝國的總面積其實達到了265萬平方公里:

    而奧匈帝國在一戰之前在亞洲和大洋洲等地也擁有一些殖民地和海外領地,所以其帝國面積也達到了68萬平方公里:

    即使是實力最弱的奧斯曼帝國,在一戰初期也憑藉在西亞和北非的大量領土,擁有18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這樣這三個同盟國相加,領土總規模已經達到了510萬平方公里,而且都是已經佔領了差不多50年以上的領土,其對領土的經濟利用程度已經比較高。但當時這三個國家和英法俄美相比仍然差距是非常大的,特別是當時英法都還擁有上千萬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帝國,所以當一戰最後陷入消耗戰之後,同盟國最終也沒有逃過失敗的命運。

    一戰前奧斯曼帝國的領土

    二戰時協約國的實力

    而二戰時的軸心國和一戰時的同盟國相比,其實就顯得寒酸了。因為德國雖然還是德國,而且還吞併了奧地利,但其在二戰爆發之前的領土面積卻只有63萬平方公里,連一戰之前德意志帝國領土的四分之一都沒達到。

    二戰前時的德國,只有深綠色區域是其二戰時的“領土”

    而義大利在二戰之前雖然有殖民地,而且達到了379萬平方公里,但其實這個數字是有很大水分的。因為義大利真正穩固統治的第一塊海外殖民地利比亞也是到1910年前後才被其佔領,到二戰爆發短短20年的時間其實還不足以讓義大利將其完全整合進自己的經濟體系,而且利比亞主要是沙漠地區,人口稀少,本身的貢獻也非常有限。而義大利另一個主要的殖民地衣索比亞則是到1936年才基本徵服,之後3年二戰就爆發了,所以二戰時衣索比亞可以說還完全給義大利使不上勁,甚至還會因為其反抗分散義大利的國力。而且義大利本身在歐洲屬於後發國家,其本國的工業化水平在二戰開始時就很低,而其殖民地的工業化水平就更低了。

    綠色和黃色區域是義大利在二戰前的前的領土,雖然也不少,但多數是沙漠地區,而且佔領時間非常短

    而日本的情況也差不多,日本在二戰之前名義上的領土也只有它自己的本土和透過甲午戰爭侵佔的中國臺灣和北韓半島,雖然在1931年日本又竊取了中國的東北,使被其佔領的領土面積也達到了100萬平方公里左右,但東三省對於日本也和衣索比亞對於義大利一樣,被其佔領的時間太短,其實經濟和資源還沒有被充分整合進日本的經濟體系之中,比如當時足以對戰局造成根本性影響的大慶油田日本都沒有勘探出來,而且因為日本佔領的非正義性,所以東三省人民一直在抵抗,因此對日本來說,有時候反而還起到了牽制的作用。

    日本在二戰前及二戰中竊取的領土,其中也只有中國臺灣地區和北韓半島被其佔領時間稍長一些

    這樣這三個軸心國的主要國家相加,其領土雖然也達到了500多萬平方公里,但其真正有效,能夠被其利用的領土面積卻只有160萬平方公里左右。而一直到二戰,領土都還是一個國家國力強弱比較根本的因素,所以單純從領土角度去看,首先從進行戰爭的基本硬體上二戰軸心國就和一戰時的同盟國有了巨大的差距。

  • 6 # 歷史系旅法師

    兩點,一是戰爭性質,二是戰爭形式。

    因為無論怎麼說軍事上的事,就本質上,法西斯主義是反人類的,非正義的,這句話不是空話套話。

    就算我們不談軸心國的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國家也是不應當存在的,二戰已經證明了軍國主義就是沒有剎車的快車,只能無限制的發動戰爭知道自己內部毀滅。

    無論二戰的戰勝國在博弈中有怎樣的的苟且,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他們代表了正義,蘇軍,英軍,中國軍隊,美軍都打的是正義戰爭。

    而一戰不同,同盟國和協約國臭味相投。

    法國想著報普法戰爭的仇,英國想著壓住德國不讓他稱霸歐洲,德國想著廢掉英法一家獨大,義大利和保加利亞想著左右逢源撈點小便宜,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想著跟著德國好乘涼,然後在轉移一下國內危機。

    所以說一戰本質上就是帝國主義國家打算重新劃分下世界了才打的,侵略反侵略,反人類,正不正義都談不上。

    而且直到1918年,德國還是存在勝利可能的,俄國退賽,美國參戰,但是戰爭一直沒有波及德國本土,德二真的是前線大波將士一直在敵人本土血戰,結果國家內部鬧起來戰敗了。

    而二戰從那個時代人的視角里,1943年開始軸心國基本就沒有翻盤可能了。

    要是一戰德國贏了,歐洲怕不是要性德了。

    不過德二頂著三個快要散架的盟友,海岸線被封的死死的,還兩線作戰,硬是壓著英法俄打,也是666。

  • 7 # 狼煙火燎

    一戰時英法俄美為代表的協約國勝得相當的僥倖,而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甚至都認為自己必贏了,然後大舉進攻的時候,西班牙爆發的歐洲流感來了,德國軍隊戰死100多萬,流感傳染死了100多萬,然後整個歐洲都受了“重傷”,最後德國投降的時候都沒有一個協約國計程車兵打到德國本土上去,德國就在法國的邊境投降了!

    一戰的歐洲打得天昏地暗,將整個歐洲都給打殘廢了,老牌歐洲強國全部輸了個精光!輸了的同盟國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自然是很慘的了,限制軍事實力發展,鉅額的賠償等等肯定少不了,還有就是殖民地全部交出來。而贏了的英法國家也不怎麼樣,簡直叫慘勝,如果美國不參戰,即使美國參戰了德國還再堅持堅持可能投降就是協約國了,整個一戰將全部的歐洲老牌強國全部打慘,而且在勝利的時候,英國前線計程車兵因為一時回不了家還發生了兵變,還是丘吉爾發言組織新兵去前線替換作戰老兵回家才平息了,這時候的大英帝國殖民地看似達到了巔峰,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一戰後大量的殖民地開始鬧著要獨立了。

    當然美國乘著一戰強勢崛起,一戰前欠英國100億英鎊的貸款,一戰後英國欠美國幾百億貸款,而且美國在一戰後期參戰,又瓜分了大量的勝利果實。

    而且整個一戰後期,因為蘇聯革 命成功,沙俄倒塌而列寧政權與德國簽訂了非常有利於德國的條約,將蘇聯在歐洲的大量的領土割讓給了德國,而整個沙俄的大部分的工業都在這片地區範圍內。沒有了東線戰場牽制,德國騰出了大量的東線戰場的軍事力量,這時候的同盟國已經認為自己要贏了,而這時候的美國已經參戰,英美海軍的實力非常強大,德國海軍根本出不去,只能在陸地戰場上拼命。而這時候的戰場主要就是在法國邊境壕溝戰,已經對峙了2年時間的戰場被雙方佈置了海量的地雷、鐵絲網,正在德國大局進攻的法國的時候,歐洲災難降臨了,起源於西班牙的歐洲流感大面積傳播,協約國、同盟國雙方都大量的染病,德國軍隊因為流感死了100萬,然後這時候德國貿然大舉進攻又死了100多萬,這時候其實德國還沒有輸,因為協約國自己也快頂不住了,整個一戰歐洲死了1500萬人,流感就死5000萬人,戰爭說結束就結束了,同盟國自己投降了,而很多德國的軍官卻根本不承認自己的失敗,因為戰場基本都在法國,而協約國士兵一個沒有踏上德國的領土去!

    一戰結束整個歐洲損失慘重,協約國勝利了卻麻煩事不斷,這時候要應付流感帶來的影響還有另外一個天大的危機需要歐洲應付,那就是蘇聯革 命帶來的影響!整個歐洲因為蘇聯的革 命而群情激奮,特別是當時的那些知識分子,至於原因嘛很可能因為一戰帶來的痛苦劫難,而蘇聯的成功讓歐洲到處醞釀著革 命,這時候的知識分子們完全就是一種為了理想而去奮鬥,特別是後來的西班牙縱隊,影響非常之大,感覺整個一戰比二戰造成的世界格局變化的影響力都更大一些!

  • 8 # 巴伐利亞魯普雷希王儲

    因為一戰時期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存在的時間更長儲存的國力與財富更加強所以更有實力而軸心國時期的德國雖然在一戰的廢墟中站起來恢復但是頂多只有20年的時間恢復而且這段時間還有金融危機而且二戰德軍是以以戰養戰的來戰鬥。

  • 9 # 雲中雲山

    主要原因是

    一戰德國完全有能力打得贏,而二戰沒有。

    一戰的時候,最主要對手沒有原子彈。

    戰爭武器基本就依靠火炮了,什麼裝甲飛機沒有的,勝負只能靠地面部隊了。

    而德國前期打出巨大優勢,只要堅守住這個優勢,還都能耗死對手。

    更重要的是,俄國退出戰爭並給與巨大的賠償,德國從兩線作戰變成單線了 ,壓力巨減。

    而協約國想要取得勝利,只能拿人命堆。法國這個時候有勇氣進攻的基本都死絕了 ,甚至軍隊敢拒絕進攻命令,法國還沒有崩潰已經不錯了。英美也沒有力氣進攻了 。而德國還有一絲力氣。

    德國這個時候也有壓力,但是咬牙撐下去,拿出二戰勇氣。更重要能拿到賠償,基本上能耗死對手

    但是,德國發生內亂了

    一部分人不想打了 ,這幫人被協約國忽悠了,信了協約國空頭支票。在抱著各種政治目的,利用社會不滿發動行動,政府也腦殘疏於對社會管理,竟然成功了。

    最後佔據優勢的德國降了,然後發現被耍了,沒辦法只能低頭。這也導致了德華人不服氣 ,來了二戰,等二戰後徹底服氣了。

  • 10 # 成都地產逍遙君

    這個觀點大家可能會感到很陌生,我目前也沒有看到哪個專家直接說過,只有《大國的興衰》一書的作者保羅·肯尼迪曾經寫過——“即使在德,日帝國擴張後,交戰雙方的經濟和生產能力的不平衡,也遠甚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雙方的對比。”

    這句話的意思是從經濟和生產總規模的角度來看,一戰的同盟國和敵人之間的差距要比二戰時候的軸心國和敵人的差距要小。但是,這句話不一定就是承認軸心國相對一戰的同盟國更強大,因為實力不僅僅依靠經濟和生產能力,日本在1940年時的經濟實力比義大利強的有限,但兩者的作戰能力真的不能同日而語。

    以1938年代表,軸心國合計19.9%,除美國外的同盟國合計31.3%,而加上美國一共60%。也就是,在美國沒加入前,同盟國的製造業額是協約國的68%,到了美國參戰,俄國退出後,同盟國的製造業生產能力是協約國的37%左右,而二戰時軸心國是同盟國的33%左右。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參與是一個關鍵,也就是說美國參戰越晚,德國陣營獲勝的可能越大。

    同盟國在美國1917年參戰前,已經將歐洲的協約國陣營打到精疲力竭了,如果不是美國的介入,協約國必敗無疑。而美國在二戰中的參與程度和時間要比一戰高和早。

    在美國1917年參戰時,歐洲的協約國國家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法華人的徵兵條款的年限一再拖延,而英國也因為瘋狂的發債,幾乎花光了數個世紀以來的黃金儲備。俄國當時在沙皇的封建統治下,因為戰爭而帶來了嚴重的糧食供應不足和嚴重的通貨膨脹,最終導致了罷工浪潮和十月革命。甚至在一戰中,德國實際動員起來的兵力比俄國還要多。

    正如同諾塞奇教授指出的那樣——“在缺乏自己方盟國大力援助的情況下,德國牽制了整個世界的其餘地區……這個橫行兩個多世紀的歐洲軍事巨人使盡了渾身解數,在1917年只差一點兒就讓處於飢餓中的英國投降了。”一戰中德國的成果不是透過侵佔更大領土體現出來,而是在漫長的塹壕戰中消耗敵人的人力和物資。

    而美國的參戰則是由於如果協約國戰敗,那麼其借出去的那麼多貸款就會付之東流。德國知道美國的戰爭潛力,他所依賴的就是在美國的戰爭力量充分動員起來之前用無限制潛艇戰毀掉歐洲協約國運輸物資的商船,而美國用來集結國內輿論的“齊默爾曼”電報也只是利益下的藉口罷了。

    而反觀軸心國,納粹德國的總體實力往往受到了過高的評價,在戰爭開始時,雖然有275萬野戰軍,但德國引以為傲的適用於閃擊戰的精良裝甲師卻很少,為數眾多的是裝備低劣的預備役師,希特勒下達停止向敦刻爾克進軍的命令,顧慮就是要儲存有限的裝甲部隊實力。軍需品的儲量也很少,希特勒在1939年1月時就下令大量削減配給國防軍的鋼,銅,橡膠和其他物資。

    更重要的是二戰時的蘇聯相對實力遠遠超過一戰時的俄國,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斯大林極權統治下的可動員軍隊數量。(斯大林的227號指令雖然殘酷,但卻有用)

    與此同時,德國的盟友在二戰中也更加不給力。奧匈帝國雖然同樣有種種致命的缺陷,但他的總參謀部對德國的依賴更高。而義大利則是拳頭不夠硬,還死要面子,軍官素質低下,武器裝備落後,僅僅是北非戰場的例子,隆美爾受制於膽小的意海軍,沒有指導地中海航運的權力,物資非要運到的黎波里而不是更方便的班加西。

    而日本雖說實力尚可,但同時有著致命的資源和經濟短板,不得不打破希特勒的計劃提前和美國開戰,而美國的提前參戰可以說是進一步影響了戰局,丘吉爾認為那就是軸心國的必敗局面的開始。

    所以說,總體來看,一戰中德國的領導權要相對比二戰更集中,更強勢,二戰中軸心國集團的彼此的地位更平等,利益分裂程度更高。

    另外就是原子彈計劃了,根據海森堡留下的回憶錄,當時的德國在理論和技術基礎上和盟國水平接近,不過究竟是海森堡在計算中的故意算錯還是真的犯錯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不過即使算對了,以當時德國的經濟和資源應該也不能製造出原子彈。從曼哈頓計劃20億美元的投資來看,當時也只有美國可以在打兩場大規模戰爭的同時,去投入大量科學家,原料,和資金去發展一種效能未知的新武器。何況,就算德國搶先原子彈生產出來了,也不能憑此就讓同盟國陣營投降。

  • 11 # 桃花石雜談

    為什麼說一戰時期的同盟國比二戰時期的軸心國更具備衝擊世界的實力?其實這答案也很簡單嘛,因為一戰時期的同盟國很明顯綜合國力要強於二戰時期的軸心國,無論從國土面積、經濟實力還是政治實力方面都是如此。一戰時期同盟國的實力

    其實自從人類進入熱兵器時代之後,各國之間戰爭實力的比拼就逐漸轉變成了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的比拼。而綜合國力最主要的幾個因素就是領土、人口、貿易和人口素質。而後三樣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要受制於最根本的領土因素的,因為在20世紀之前,基本上只有擁有一定規模的領土,才有可能形成比較大的人口規模,從而建立比較繁榮的貿易網,培養起素質較高的人口。所以當時的歐洲強國才爭相在世界各地爭奪殖民地。而20世紀上半葉的兩次世界大戰,也基本上可以說是交戰雙方的領土以及建立在領土之上的人口、經濟和技術消耗戰。

    瞭解了這一點,就知道一戰時期的同盟國比二戰時期的軸心國其實要強很多的。比如我們可以先看一下下面這張地圖一戰時期兩個陣營的地圖,就可以大致瞭解一戰時期雙方的實力對比了:

    這個圖裡粉色區域是一戰前期的同盟國,綠色區域是一戰前期的協約國。從圖裡可以看出,雙方在歐洲的實力相差不大。但其實當時同盟國的實力並不侷限於這個圖裡所代表的領土,因為德國和奧地利當時其實也都有一些海外殖民地存在。比如德國在歐洲的領土其實還不到60萬平方公里,但在一戰時期,德國已經在非洲、亞洲和大洋洲建立起了相對比較大的殖民地和海外領地,當時德意志帝國的總面積其實達到了265萬平方公里:

    而奧匈帝國在一戰之前在亞洲和大洋洲等地也擁有一些殖民地和海外領地,所以其帝國面積也達到了68萬平方公里:

    即使是實力最弱的奧斯曼帝國,在一戰初期也憑藉在西亞和北非的大量領土,擁有18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這樣這三個同盟國相加,領土總規模已經達到了510萬平方公里,而且都是已經佔領了差不多50年以上的領土,其對領土的經濟利用程度已經比較高。但當時這三個國家和英法俄美相比仍然差距是非常大的,特別是當時英法都還擁有上千萬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帝國,所以當一戰最後陷入消耗戰之後,同盟國最終也沒有逃過失敗的命運。

    一戰前奧斯曼帝國的領土

    二戰時協約國的實力

    而二戰時的軸心國和一戰時的同盟國相比,其實就顯得寒酸了。因為德國雖然還是德國,而且還吞併了奧地利,但其在二戰爆發之前的領土面積卻只有63萬平方公里,連一戰之前德意志帝國領土的四分之一都沒達到。

    二戰前時的德國,只有深綠色區域是其二戰時的“領土”

    而義大利在二戰之前雖然有殖民地,而且達到了379萬平方公里,但其實這個數字是有很大水分的。因為義大利真正穩固統治的第一塊海外殖民地利比亞也是到1910年前後才被其佔領,到二戰爆發短短20年的時間其實還不足以讓義大利將其完全整合進自己的經濟體系,而且利比亞主要是沙漠地區,人口稀少,本身的貢獻也非常有限。而義大利另一個主要的殖民地衣索比亞則是到1936年才基本徵服,之後3年二戰就爆發了,所以二戰時衣索比亞可以說還完全給義大利使不上勁,甚至還會因為其反抗分散義大利的國力。而且義大利本身在歐洲屬於後發國家,其本國的工業化水平在二戰開始時就很低,而其殖民地的工業化水平就更低了。

    綠色和黃色區域是義大利在二戰前的前的領土,雖然也不少,但多數是沙漠地區,而且佔領時間非常短

    而日本的情況也差不多,日本在二戰之前名義上的領土也只有它自己的本土和透過甲午戰爭侵佔的中國臺灣和北韓半島,雖然在1931年日本又竊取了中國的東北,使被其佔領的領土面積也達到了100萬平方公里左右,但東三省對於日本也和衣索比亞對於義大利一樣,被其佔領的時間太短,其實經濟和資源還沒有被充分整合進日本的經濟體系之中,比如當時足以對戰局造成根本性影響的大慶油田日本都沒有勘探出來,而且因為日本佔領的非正義性,所以東三省人民一直在抵抗,因此對日本來說,有時候反而還起到了牽制的作用。

    日本在二戰前及二戰中竊取的領土,其中也只有中國臺灣地區和北韓半島被其佔領時間稍長一些

    這樣這三個軸心國的主要國家相加,其領土雖然也達到了500多萬平方公里,但其真正有效,能夠被其利用的領土面積卻只有160萬平方公里左右。而一直到二戰,領土都還是一個國家國力強弱比較根本的因素,所以單純從領土角度去看,首先從進行戰爭的基本硬體上二戰軸心國就和一戰時的同盟國有了巨大的差距。

  • 12 # 歷史系旅法師

    兩點,一是戰爭性質,二是戰爭形式。

    因為無論怎麼說軍事上的事,就本質上,法西斯主義是反人類的,非正義的,這句話不是空話套話。

    就算我們不談軸心國的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國家也是不應當存在的,二戰已經證明了軍國主義就是沒有剎車的快車,只能無限制的發動戰爭知道自己內部毀滅。

    無論二戰的戰勝國在博弈中有怎樣的的苟且,但是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他們代表了正義,蘇軍,英軍,中國軍隊,美軍都打的是正義戰爭。

    而一戰不同,同盟國和協約國臭味相投。

    法國想著報普法戰爭的仇,英國想著壓住德國不讓他稱霸歐洲,德國想著廢掉英法一家獨大,義大利和保加利亞想著左右逢源撈點小便宜,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想著跟著德國好乘涼,然後在轉移一下國內危機。

    所以說一戰本質上就是帝國主義國家打算重新劃分下世界了才打的,侵略反侵略,反人類,正不正義都談不上。

    而且直到1918年,德國還是存在勝利可能的,俄國退賽,美國參戰,但是戰爭一直沒有波及德國本土,德二真的是前線大波將士一直在敵人本土血戰,結果國家內部鬧起來戰敗了。

    而二戰從那個時代人的視角里,1943年開始軸心國基本就沒有翻盤可能了。

    要是一戰德國贏了,歐洲怕不是要性德了。

    不過德二頂著三個快要散架的盟友,海岸線被封的死死的,還兩線作戰,硬是壓著英法俄打,也是666。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無限走A燼”引熱議,全程沒有四發子彈限制,傷害拉滿,玩家直言必削弱,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