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素心流年

    這句詩是詠蟬名句,出自唐朝早期詩人虞世南的一首託物寓意的小詩《蟬》。

    《蟬》(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緌rui二聲: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鬚。

    飲清露: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這也是詩歌常見詠蟬詩原因。

    流響:蟬鳴之聲時高時低且時間長,似流水。

    藉:借。

    譯文:蟬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疏朗的梧桐樹間傳出。 蟬聲清遠是因為蟬居高樹,而不是依靠秋風。

    虞世南:唐太宗時名臣。唐太宗稱讚其“五絕”,即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都是空前絕後,而他的人品確實正直清正,深受時人褒賞,政治作為,為人品質,文才韜略,皆為人稱道。

    此詩表面寫蟬形,食性,聲響,其實處處比興象徵,將蟬人格化,意在言外,寄託詩人自況意味。

    “垂緌”:暗示詩人顯宦身份,古代達官貴人常飾以“冠纓”,身份顯貴且清明,這是寄託詩人形象美好。

    “流響”:狀蟬聲的悠揚韻味,長鳴不已,蟬聲遠播出疏桐,足見力度與響度,賦予蟬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

    “居高聲自遠”:點晴句,蟬聲悠遠,是因“居高”而自能致遠,而非藉助秋風,這種獨特認知,實際上詩人寄託了一種人格,修身自正的君子,並不需要外在的某種憑藉,自有人格感召,自能聲名遠揚。

    這首小詩,構思獨特,蘊藉深遠,借蟬強調一種人格美,表達詩人對人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這是詩人作為開唐重臣,自律自省,以蟬自許,雍容不迫,居高凌遠的風度與氣韻。

    清人施補華《峴傭說詩》中評價:“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 2 # 此箋

    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詠蟬》,李商隱的《蟬》,被稱為詠蟬三絕。“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句詩即出自虞世南的《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虞世南以蟬寄情,以此來寄予自己高潔的志趣和清廉的追求。“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句詩之所以妙,在於它是全詩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將詩人對於高潔品質的追求體現得淋漓盡致。詩人打破常態,蟬聲嘹亮本是藉助秋風之力,卻反過來強調這是蟬”居高“所致。

    這種不流於俗的比興用法,藉助蟬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品格高潔的人,無需藉助權勢和財富,就能聲名遠播。為官清廉,品行高潔,自然能走得長遠而持久。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高中班主任在第一堂語文課上就曾以這句詩鼓勵我們。即使我們渺小如蟬,也會有屬於自己的堅守。對於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和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虞世南來說,為官清廉和做人高潔,是其聲名遠播的憑藉。對於當時面臨高考的我們來說,知識與能力,是我們改變命運和展翅高飛的關鍵所在。

    人這一生漫長而艱難,無論何時,我們都需要有“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底氣與魄力。

  • 3 # 劉玲子candy

    這兩句詩出自唐初名臣虞世南的《蟬》,是一首詠物詩,全詩如下: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詠物詩中大多寫寄託,都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此詩的三四句借蟬抒情:品格高潔者,不需要藉助外力,自然能聲名遠播。詩的表面看似每一句寫的都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其實他的每一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下垂的帶子,也就是冠纓,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所以說是“垂緌”,暗示顯宦身分。蟬用細嘴允吸清露,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樹上,與那些在爛泥草地上的蟲兒不是同類的,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利響亮,它是“居高聲自遠”,不是藉助秋風一類的外力所致。他所隱喻的深層意義就是說,做人做官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這種居高致遠完全來自人格的力量,而不是憑見風使舵,利用權勢而得到的。

    虞世南是陳隋舊臣,他入唐後以文采和德行深受唐太宗的器重,雖為重臣,但從不傲慢,踏實勤奮,同時,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於世,顯示出一種內向孤僻深沉的性格特徵,他借詠蟬抒發情懷,表明自己立身高潔,不需任何憑藉,自會揚名史冊。詩是作者的心聲流露,也是高尚人格的體現,致敬經典。

  • 4 # 老街味道

    這兩句詩來自於虞世南的《詠蟬》,全詩為: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一、這首詩被認為漸開唐風

    虞世南 跨越了南北朝、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三個時期。年輕時師從宮體詩人徐陵,虞世南本人的詩多為應制、奉和、侍宴之作,不可避免的染有陳、隋舊習,但是也有《出塞》、《從軍》、《飲馬》等作品“聲氣稍雄”,因此被稱為“唐音之始也”。

    特別是虞世南最有名的詩《詠蟬》,清代沈德潛稱此詩“猶存陳隋體格,而追逐精警,漸開唐風”。

    二、託物寓意 不同於宮體詩

    蟬一般用來象徵廉潔、清高、悲哀的品格。《唐詩別裁》中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

    這是一首託物寓意的古體絕句,以棲高飲露的蟬比喻高潔傲世的人格之美,點睛之筆“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不僅僅是標榜自己品行的高潔 ,更有一種自信和對自己的肯定。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過“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太史公司馬遷也曾經《史記·李將軍列傳論》引用了諺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曹丕、司馬遷雖然遠遠早於虞世南,但是二人的這兩句話恰是虞世南《詠蟬》所表達出來的品性。

    三、詠蟬三絕 共同點是詠蟬寄情 區別是際遇不同

    後人評價的詠蟬三絕是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詠蟬》、李商隱的《蟬》,這三首的共同特點都是託詠蟬以寄情。同是詠蟬,因個人環境、時代、際遇、地位的不同各不同,如清施補華《峴傭說詩》曾經評價過:

    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虞世南歷經三代,一生顯赫,後世詩人中少年得志的晏殊有其味道。

    駱賓王身陷囹圄因此有“南冠客思侵”患難人之語,兵敗之後,遁跡江湖,不知所終。空有一身抱負,也只能長嘆:“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李商隱不知是想左右逢源還是雙方都不敢得罪,在令狐家裡學習受其恩惠,又娶妻於對方陣營,結果陷入牛李黨爭 ,一生困頓不得志。所以發出了‘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的牢騷人語。

    四、附詠蟬三絕另外二首

    《在獄詠蟬》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蟬》李商隱

  • 5 # 今譚

    這首詩之所以被稱為“詠蟬三絕”,妙處在於一個“絕”字,而此詩之絕正是在於作者巧妙運用比興手法,藝術性地展示了高潔清遠的品格境界。

    垂縷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一一唐虞世南《蟬》

    這首詩的主要藝術表現形式是比興。“比”是比喻,“興”是起興,藉助對其他事物的描寫引發歌詠抒懷,既是修辭方法,也是思維形式。如果說“比”是一種文學方法,那麼“興”就是一種藝術手法,超越自然和自我,又直接聯絡自然和自我;營造“無境"“無我”的藝術境界,而又直接聯絡"有境”“有我”的現實情懷。比興手法自《詩經》起就已被廣泛運用,唐詩尤多比興。

    而虞世南這首詠蟬詩高明或者說絕妙之處,不但統篇施以比興,而且詩面文字全部是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和敘述,"比”和“興”了無痕跡,深藏其內,又淺顯於外,透過對鳴蟬的白描直敘,不知不覺地把人們由表及裡帶入對品德境界的藝術思考,潛移默化地興起與作者共鳴的思想感情。實現了客觀景物的"比”和主觀情感的"興”自然轉換,無縫對接,契合如一,不給人留下任何人為使用比興的蛛絲馬跡,更無任何雕琢之痕,渾然天成,給人以“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的高潔純粹藝術之美。觀物而化人,入畫而出境,品詩而興情,凝思而昇華。

    重緌飲清露

    蟬用細長的嘴巴吸食露水。開始便直接運用比興。古人認為蟬居高樹,遠離汙穢;蛻皮而成,羽化重生;飲露而食,亦有仙意,故視為高潔象徵。垂緌,蟬下巴處長出的細長的嘴,古代官帽下端打結垂下兩條帶子,形狀相仿,自然是喻為官員;飲清露,以清淡的露水為食,引申為清心寡慾、廉潔清正。蟬飲露,實際上是虞世南的自我寫照,表達自己雖然位居高官,但是清貧節儉,堅守清高品質,脫塵出俗。

    流響出疏桐

    悠長的蟬鳴從疏朗的梧桐樹上不斷傳來。這裡用蟬鳴的“流響”比喻人的政聲名譽,“流”字用得堪叫一絕,既生動地表現了蟬鳴聲的動感,又形象地表達了蟬鳴聲的悠長,更重要的是為接下來的“遠"做了鋪墊。因為只有蟬鳴聲持續不斷才能傳播得更遠,喻意:做好事容易,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官員只有初心不渝,堅持不懈地地做出政績,他的政聲才能傳播得更遠;一個人只有持續不斷地做好事、做好人,始終堅持高貴品質,他的名聲才能傳播得更遠。“疏桐”比喻作者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良禽擇木而棲,而梧桐是鳳凰唯一棲身之所,同時“王者任用賢良,則梧桐生於東廂”,不但表白自己的高潔賢良,也在變相地奉承皇帝是任用賢良的聖明之君。此句用意可謂高深之至!

    居高聲自遠

    由於蟬所處位置高所以聲音自然傳得遠。“居高”一詞含義深刻,表面意思當然是蟬居於高桐之上,但是蘊藏的意義卻可以多方面理解。一是身份顯赫,自然廣為人知;二是官居廟堂之高,能夠多做利國利民的大事,做出更大政績,政聲自然遠播。三是學識高深,做事站位高,才能做出更大更好的業績,聲譽自然博遠。四是德行高尚,品格高潔,才能被人信服,聲名自然傳播得更遠。從整首詩來看,蟬與桐皆是象徵高潔之物,所以第四種理解“德行高尚,品格高潔”更符合詩意。但是虞世南在唐官至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進封公爵,死後成為凌霄閣官位一直很高(死後成為凌霄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身份顯赫於朝,深受唐太宗信任,在文學、書畫上也有很高造詣,名列“初唐四大家”,生性沉靜,自視清高,清心寡慾,以上四種理解虞世南全都符合。因此來看,虞世南在詠蟬展示自己高風亮節品格的同時,也不乏藉此炫耀自己的地位、身份、學識和政聲的嫌疑。

    非是藉秋風

    不是藉助秋風吹送的力量。這句是對上一句中“聲自遠”的解釋和“居高”的強調。“秋風”是暗喻人格品德之外的一切力量,如職位、權勢、金錢、手段等等,也是作者虞世南詠蟬抒懷的自負和自信表現,從中可以看出虞世南對自己品格的看重和引以為豪,意在表現自己根本不需要利用已經擁有的地位和權勢,更不需要像俗輩那樣迎合奉承,只憑人格魅力就可以揚名立萬。這首詩當然有其勸世推崇內在品質、勸人樹立高尚品德的積極因素,但是也能從中看到封建士大夫自憐自惜自大的清狂一面。對於虞世南來說卻是名副其實的,難怪他這麼自負,因為他的確有這個資格。唐太宗稱他有“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由此看來虞世南這首詩名列“詠蟬三絕”也是名副其實了。

  • 6 # 進賢學雅

    虞世南的《蟬》,與駱賓王的《在獄詠蟬》,以及李商隱的《蟬》被尊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這三首詩都是借詠蟬以寄意的名作,由於作者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雖同樣工於比興寄託,但呈現出的卻是面貌殊異之意境,從而給我們留下了以上極富個性特徵的藝術精品。

    若要是說虞世南的《蟬》妙在何處?那麼,“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這兩句則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一般人對蟬聲遠近其實是沒有什麼想法的,但詩人卻是別有會心,其特別強調只要“居高”而必然自會遠揚的精神。

    詩人以這種獨特的意蘊向人們隱喻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憑藉某種外在之力(權勢地位等),就自能聲名遠揚。正如曹丕《典論,論文》中的“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所言,都是突出強調人格的美,和人格的力量。

    此兩句中的“自”字和“非”字,則是以一正一反之勢互為呼應,從而精彩的表達出了人的內在品格,以及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並呈現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與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人格化的“蟬”。

    【原文】: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

    【賞析】:

    其首句“垂緌飲清露”中的“緌”字,意為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而蟬頭部所伸出觸鬚的形狀恰似下垂的冠纓,由此可見詩人的抽象能力是何等的非凡。

    古人因認為蟬棲高飲露而視其為生性高潔,故“飲清露”就此而來。“垂緌飲清露”看似是寫蟬的形狀和食性,其實則是以比興抒情。其句中的“垂緌”則以隱喻顯宦之身份為意(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

    而身處顯貴地位的人,一般總是給人的印象是和“清”基本不相容的,可詩人卻在此句中成功的把它們糅合在一起了。正是這“貴”與“清”的統一,方使“垂緌飲清露”妙得意蘊深遠;妙得回味無窮!

    次句“流響出疏桐”則是描述蟬聲遠揚之意。其句中的梧桐則代表高樹,而再以樹著一“疏”字,則更加凸顯了枝幹的高挺清拔,並再以末句的“秋風”與之相應。則進一步讓人感受“流響”狀蟬聲的不絕長鳴,悅耳動聽……

    再來看其句中所著一“出”字,則是把蟬聲傳送的意境更加形象化了,從而使人似是感受到了蟬聲的響度與力度。此句雖只是寫聲,但我們卻可以從中想見到人格化了的蟬,以及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之美。就因為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才從而有了三四兩句點睛之筆的精彩!

    虞世南的《蟬》在詠物中寄託尤多,其具有濃郁的象徵性。本詩句句寫都是以蟬的習性下筆,且句句又都隱喻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和志趣。物我互釋,以詩人敏銳的洞察力從而那很好的握住了蟬的特有意韻和具體特徵,並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從而使其詠物喻人的意境達到了更深層意義。

    虞世南這首《蟬》包含著詩人夫子自道。他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凌煙閣的二十四勳臣之一,以高潔耿介,博學多才而盛名。但他卻不是以鯤鵬鷹虎作詠,僅是以一隻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足以見其老成謹慎,更是深懂自知之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緩刑到期,需要去司法所辦理什麼手續嗎?如果到期不去辦理,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嗎?請律師,或者是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