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紅愛運動

    景泰八年(1457年),景泰帝朱祁鈺突然病篤,朝中又無儲君,人心離散。而此時的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左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人沆瀣一氣,意欲奪權,扶持已被尊為太上皇的朱祁鎮復位。那麼對於密謀發動奪門之變的眾人,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知曉嗎?答案是肯定的。《明史》中更是記載“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也就是說,當時手握大權的于謙則大可以選擇一舉剿滅,但是在歷史的風口,于謙卻選擇了聽之任之,任由明英宗朱祁鎮復位。自己也在朱祁鎮復位之後,被原來被其壓制的石亨、徐有貞一黨構陷,與吏部尚書王文一同被處死。那麼到底是何種原因會導致于謙這樣選擇呢?首先,便是于謙一心保全社稷的拳拳之心。當時的大明王朝,國有二帝,一位便是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另一位便是被尊為太上皇囚禁宮闈的明英宗朱祁鎮。而導致這種原因的,莫不是數年前的一場土木堡之變,英宗朱祁鎮為了能夠與成祖朱棣一般展文韜武略,在太監王振的鼓動之下,發20萬大軍直指瓦刺也先。但是天氣因素,糧草不繼,眾人反對之下,一場土木堡大敗,60多位股肱之臣殉國,而英宗也被俘。為了防止也先的訛詐,更為了大明國祚,時任兵部侍郎留守北京的于謙,力挽狂瀾,力阻南遷擁監國的郕王朱祁鈺就任大寶,並且迅速的組織力量,將也先打敗。雖然明代宗朱祁鈺在位時,重用於謙,經濟也得恢復和發展,但是問題卻浮現出來——明英宗朱祁鎮竟鬼使神差的被放歸了。在瓦刺,朱祁鎮被處決過,各種被試圖斬殺過,但是憑藉他的“才華”最後都安然無恙,由此朱祁鎮也有了不死皇帝的稱讚。都說國無二君,朱祁鎮迴歸之後便被明代宗朱祁鎮“軟禁”,尊為太上皇。一個是正朔的太上皇,一個則是手握大權的景泰帝,于謙做的是為了國家大勢,並沒有支援明英宗,但當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之時,他不去阻止反而任由英宗復辟,如此一來便可以將正朔歸位,而明朝的統治也可以更加穩固,不至於因為內亂而衰微。其次,便是奪門之變的“合法性”。明代宗朱祁鈺的冊立,乃是源自孫太后的詔書,實則乃是國殤之舉。而參與奪門之變的石亨、孫太后等人冊立的是正朔自明宣宗的英宗朱祁鎮,如果按照封建禮法以及朱元璋確立的《皇明祖訓》,奪回帝位又是合情合理合法的。最後,我們以陰謀論而言,即便身為兵部尚書的于謙,平定了這場奪門之變。那麼當時明代宗朱祁鎮,已經病入膏肓,而且其在景泰三年冊立的太子朱見濟,景泰四年便夭折了,此後便再無所出。此時的問題便是要冊立誰為皇帝?于謙忠心耿耿,他不是曹操,也不是司馬懿,再事發之前,他還上書冊立沂王朱見深為帝。而朱見深的另一個身份便是明英宗朱祁鎮的兒子,試問一個和前任皇帝一同囚禁了父親數年之久的權臣,會有一個何種結局?其實他的結局從一開始的為了國祚,支援明代宗朱祁鈺上位,便已經寫好了。而在最後,于謙在聽之任之之下,為了自己和他忠心的大明王朝交出了他認為最為合理的答卷。參考資料:《明史》

  • 2 # 歷史熱知識

    因為當時儲君只是一個不到兩歲的小孩,應付不了當時的危局。

    在大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面對瓦拉太師也先屢次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率領二十萬精銳大軍御駕親征。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在明朝邊境決戰。明軍剛到達大同就接獲太監郭敬的密報,得知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立即從大同班師東返,計劃從居庸關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襲擊,大同、宣府接連失守,吳克忠與朱勇率領的兩部大軍共五六萬人,在鷂兒嶺慘敗全軍覆沒。餘下部隊移師於土木堡被瓦剌襲擊,明軍戰敗投降,傷亡過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大臣戰死。

    當此鉅變傳回京師時,人心惶惶更有甚者主張帝都南遷回到南京。因為當時帝國最具有戰鬥力的軍隊已經在土木堡之戰中損失殆盡,只留下了老弱病殘不到十萬士卒。是無法阻擋瓦剌大軍對京師的威脅,面對帝國如此嚴重的局面,以于謙為首的大臣力主抗戰的主張得到了監國郕王的肯定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了下來。

    敵寇將至,但是皇帝被俘國家人心惶惶的情況下。就需要一個人出來主持大局,本來按照正常程式該立儲君繼位,但是儲君年幼在如此危局下無法安撫人心。所以于謙就奏請皇太后立郕王繼位主持大局。

    綜上所述,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面對當時的朝局情況下和儲君年幼容易造成主少國疑的局面,所以才請立一藩王繼位。

  • 3 # 安定郡小書生

    土木之變是明朝中央軍隊第一次發生的一場重大失敗戰役。此役,明英宗朱祁鎮被俘,隨行的開國功勳及靖難功臣集團勢力在被消磨殆盡,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名隨行出征的文官武將戰死,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可謂損失慘重,為明朝日後衰落埋下禍根。

    面對皇帝被俘,全軍覆沒的景況,留守京師的于謙力排眾議,擁立郕王朱祁鈺即位,組織京師保衛戰,抵抗住了也先為首的瓦剌軍隊的進攻,粉碎了瓦剌軍企圖奪取北京的野心,讓明王朝轉危為安。

    正如題主所說,在土木堡之變時大明王朝已有儲君,就是未滿兩週歲的皇太子朱見深。此時面對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為防止也先挾持皇帝騙開關防長驅南下,更為了避免國內動亂,穩定人心,擁立新君勢在必行。

    而於謙等人放棄擁立皇太子朱見深,擁立藩王朱祁鈺即位,編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

    一、擁立皇太子朱見深的弊端

    ①皇太子朱見深年幼無知,擁立幼主很難起到穩定人心作用;

    ②擁立幼主可能會對宵小之徒創造可乘之機,比如與幼主最親近的必然是後宮的太監,而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就是大太監王振;

    二、擁立郕王朱祁鈺的利處

    ①郕王朱祁鈺已經22歲,而且在英宗朱祁鎮出征之前,已經安排自己弟弟朱祁鈺進行監國,處理國家大事,在此生死存亡之際,郕王朱祁鈺有權利有義務挑起重擔;

    ②擁立朱祁鈺的朝臣人數眾多,不但有于謙,還有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人贊同,擁立朱祁鈺避免了主少國疑的難題,更能穩定人心;

  • 4 # 長安遺少白衫新

    土木堡之變時候大明皇帝為英宗朱祁鎮,朱祁鎮生九子。土木堡之變在正統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此時朱祁鎮只生二子,朱見深(明憲宗),朱見潾。朱見深雖然是朱祁鎮的長子,但不到三歲,朱見潾不到一歲。儲君即太子,雖然封建王朝有“立嫡立長”的傳統,同時也可““立子以賢”,太子必須進行冊封,方能稱為“儲君”,土木堡之變時,朱祁鎮還沒來得及立太子。雖然朱見深繼承可能性很大,但沒有冊封,詔告天下,這時朱見深還不能算儲君。英宗被俘後,國內無主。孫太后(英宗養母)立朱見深為太子,此時朱見深才是名正言順的儲君。因為朱見深年幼,不能處理朝政,明朝危在旦夕。在於謙等人的勸諫下,郕王朱祁鈺,朱祁鎮同父異母的弟弟,登上帝位穩定動盪的明廷格局,從這點來看,于謙有再造明室之功。因為參與了皇權鬥爭,于謙註定稱為一個悲情人物。

    1449年,瓦剌也先派遣2000多人嚮明朝進貢馬匹,詐稱3000人,想多領回賜。宦官王振告訴禮部按照實有人數給賞,減給馬價格五分之四。也先大怒,詭稱明使者許嫁公主,馬匹為聘禮,明失信與瓦剌,遂兵分四路侵入明境。也先親率大軍侵犯大同,參將吳浩戰死。大同敗報傳至北京,宦官王振鼓動英宗親征。兵部侍郎于謙和禮部尚書王直、兵部尚書鄺壄力勸無果。七月十五日,英宗率大軍五十餘萬駐紮陽和,八月駐紮大同。鎮守太監郭敬勸諫,建議撤軍返回。英宗退至宣府。瓦剌大兵壓境,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戰敗而死,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去援救他們,到鷂兒嶺遭遇埋伏,全軍覆沒。英宗逃至土木堡,被瓦剌軍包圍。也先大敗明軍,死人數十萬。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戰死,皇上被俘。此為土木堡之變。

    英宗被俘,明廷無主。孫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召叢集臣商議。侍講徐珵請求遷都到南京,兵部侍郎于謙堅決反對,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也!獨不見宋南渡事乎”。土木敗後,宣城成為孤城,巡撫羅亨信、總兵楊洪與諸將盟誓死守宣城,也先挾持明英宗三次要求開城均遭拒,只好退去。改道南下,直奔京師。于謙選調將官,積極防備。郕王代監國事後,皇太后下令冊立皇子朱見深為皇太子,太子年幼。為穩定局勢,對戰也先,于謙等人在孫太后默許下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即明景宗。尊英宗為太上皇。也先在京師兵敗,于謙加封為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敗後與明議和,送回英宗。後景帝病危,英宗兵變復位,廢景帝、殺于謙。

    土木堡之變後,朱見深只有三歲,不能處理朝政,明朝不能穩定。朱見深如果這時登基,和英宗朱祁鎮為父子關係。也先如用英宗要挾明廷,明廷只有滅亡。擁立景宗的結果就是粉碎了也先用英宗要挾的陰謀,讓明朝不再投鼠忌器,可以奮力一戰。由此可見,于謙有再造明室之功。

  • 5 # 臨石觀海

    土木堡之變時大明有儲君,于謙為何要改立一藩王?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回到當時的事件背景,當時大明王朝遭遇開國一來最大的一次危機,明英宗朱祁鎮在大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而也在王振多次失誤後終釀成大錯,大明朝精銳毀於一旦,隨軍大臣死傷慘重,最可悲的是皇帝被俘虜了,而這是朝廷最不想看到的。

    但事情已經發生了,總要有人去解決,這時候于謙站了出來,在大明群龍無首,人心渙散之時,與太后擁立珉王朱祁鈺為帝。那為什麼不立太子朱見深為帝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主少國疑

    要知道當時太子朱見深才兩歲,兩歲的孩子能幹嘛,就算在太平時期,敢立這種襁褓為帝,也是動亂之源,更何況在這風雨飄搖的亂世,因此于謙只有選一位有即戰力的藩王。

    兄弟情深

    朱祁鎮朱祁鈺是朱瞻基的長子跟次子,因父親早逝,而朱祁鎮9歲就在顧命大臣輔助下,所以兩兄弟感情很好,按理說明朝的藩王是要離京的,但朱祁鎮讓朱祁鈺留京,而且朱祁鎮御駕親征前任命朱祁鈺為監國,也可以看出信任。因此繼任皇帝朱祁鈺是不二人選。

    與世無爭

    朱祁鈺本來是位與世無爭的王爺,對權力不感冒,就連讓他繼任皇帝,都有點不情不願,是在無奈之下登上皇位的,而上位之初,確實也能任用賢明,使朝政煥然一新。

    綜上所述,于謙擁立藩王朱祁鈺,而不立儲君朱見深為帝,是有其時代背景和政治考量的,而於謙的出發點就是為了讓大明能夠更好延續下去,但之後權力的誘惑讓朱祁鈺變了,最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悲劇。

  • 6 # 泰林說

    這段歷史,可有意思了,

    主要人物或說一切事情的緣起都是因為大明朝第六及第八代皇帝明英宗朱祁鎮。

    您沒看錯,就是這麼任性,

    第七代皇帝是朱祁鎮的弟弟明景帝(也有叫他明代宗的)朱祁鈺擔綱。

    朱祁鎮哥倆驗證了“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的,那啥,格言。

    只不過這過程,就血腥了點,一點都不愉快,一點都不兄友弟恭。

    有人說,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不是大太監王振嗎?

    要我說,罪魁禍首,是自明英宗開始起一代一代的明朝皇帝與士大夫集團的鬥爭。

    明太祖,明成祖都是馬背上得的天下,明仁宗為明成祖的靖難之役嘔心瀝血,

    明宣宗朱瞻基15歲時就隨其祖父明成祖朱棣遠征蒙古,在位時,與其父親合稱仁宣之治。

    而明英宗朱祁鎮,即位時只有九歲,朝政由太皇太后張氏主持,

    在外則有著名的三楊輔佐。

    朱祁鎮可以說是第一個長於深宮的明代皇帝。

    他能信得過誰?肯定是信任身邊最能討他歡心的“王伴伴”王振啊。

    王振在太皇太后張氏活著的時候還能把尾巴夾起來不敢張狂,

    等張氏和三楊相繼死去,王振作為朱祁鎮最信任的人,立刻就抖了起來。

    朱元璋在南京皇宮裡立過的那塊太監不得干政的鐵牌,也就被英宗忘了個一乾二淨。

    但是,朱祁鎮沒忘掉的是自己的曾祖父朱棣遷都北京是為了天子守國門,

    更沒忘記自己的父親朱瞻基小小年紀就隨朱棣遠征蒙古。

    憑著這樣一腔熱血,太后孫氏和大臣們的反對,在年輕的英宗眼裡,簡直就是對他的蔑視,

    而他最信任的“王伴伴”王振的一力攛掇,對他而言就是一種能力的肯定了。

    於是,他為了能出征,任命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鈺為“監國”,併火線立了太子,自己的兒子,兩歲的朱見深。

    在年輕熱血的朱祁鎮看來,這根本就不是以防萬一,只不過是應對太后孫氏和大臣們的妥協之舉而已。

    正統十四年:

    及駕陷土木,京師大震,眾莫知所為。

    還好,正統十三年的時候,有一位大臣,回到了京師,他,就是兵部左侍郎,于謙。

    可以說,于謙是拿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來挽狂瀾於既倒,拯救了風雨飄搖之中的大明王朝。

    要知道,在封建時代,大臣們最不能參與的事就是“妄議廢立”。

    于謙最後的悲慘結局,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但是,他沒有怕,依然勇敢的站了出來!

    也許每一個在歷史長河中閃閃發光的人物,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宿命。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這些屬於于謙的高光時刻!

    于謙七歲的時候,表現就很突出,和別的孩子不太一樣,

    被一個路過的和尚稱讚為:“他日救時宰相也”(《明史·于謙傳》)

    十二歲的于謙更是寫下了流傳於世的名篇《石灰吟》

    以詩言志,發誓“要留清白在人間”!

    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無論是作為御史巡視江西,還是作為吏部右侍郎直省巡撫河南山西,都深入基層,瞭解百姓疾苦,甚至在被王振冤枉入獄三個月之後被升遷為大理寺少卿之後,被山西和河南的百姓懇求朝廷繼續巡撫兩地,而於謙,竟真的如老百姓所願,在兩地前後呆了十九年。真是一位愛民如子肯做實事的好官!

    最突出的是,每次於謙回京師,都是行囊空空,啥都沒有,當真是官清似水。

    這樣的一位清清白白毫無私心的大臣,

    在“眾莫之所為”的情況下,

    才能夠審時度勢,選取對大明王朝最有利的方案,

    那就是,既然英宗朱祁鎮讓郕(音:成)王朱祁鈺“監國”,而太子朱見深又只有二歲,

    如果太子繼位,那很可能權力又落入王振的餘黨手裡,

    那可就不是簡單的一句主少國疑可以形容的了。

    所以,他才喝止了南遷國都的逃跑主義。

    所以,他才奏請集各地軍隊入京師穩定人心。

    所以,他才在“午門血案”眾臣毆死王振餘黨錦衣衛指揮使馬順時,拉住郕王,讓他告訴群臣你們做得對!

    所以,他才能在大臣王文上書請立郕王即位時,能夠揚言:“臣等誠為國家,非為私計!”

    九月,景帝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記憶力差、多動、上課不集中,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