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滴滴滴的小呂

    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1940年的匯率],

    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只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七.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援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具體武器生產狀況如下].

    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進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英國在歐洲孤掌難鳴,國內經濟不景氣,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法國已經戰敗,其勢力範圍退縮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所以說,以英國為世界中心是不準確的。這是本人對歷史的看法,不喜勿噴

  • 2 # 風雲天下之談古論今

    並不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期以前,是在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後期,中心從英國轉移,到19世紀底,中心已經轉移到德國。強大起來的德國因為殖民地少才發動了一戰,這個時候德國的工業能力等於英法俄三國協約的總和。一戰之後,中心轉移到了美國,尤其在大蕭條之後,世界前5國中剩餘的蘇聯、德法英四國工業之和比不上美國一個。

  • 3 # 一史風塵

    我覺得是,二戰以前美國經濟確實是世界第一,但英國仍是日不落帝國,黃金儲備世界第一,殖民地面積世界第一,1944年的佈雷頓森林體系才標誌著美國走上國際經濟中心

  • 4 # 龍武驍衛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大英帝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布林戰爭開始由盛轉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世界中心是他,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中心已經不是他了。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主要的發明也在英國,比如瓦特的蒸汽機、飛梭等等,均對英國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起到重要作用,使英國的國力暴漲,而此時的清朝還在做著天朝上國的夢。1815年,經過幾次反法戰爭的努力,英國擊敗拿破崙·波拿巴的法蘭西第一帝國,開始主導世界局勢和國際事務長達近一個世紀之久,巔峰時期佔據地球表面四分之一的領土和人口,領地遍佈四大洋七大洲,號稱英國的太陽永遠不落。雖然在20世紀初美國的經濟實力和工業實力已經超越英國,德國的工業實力和經濟實力也接近英國,但論綜合國力,英華人還是最強,尤其是海軍,天下第一,連十分強大的德國公海艦隊都不敢正面應戰。(日德蘭海戰是德國公海艦隊企圖以全部主力圍殲英國主力艦隊一部,來改善這種不利局面,被英華人識破,雙方在日德蘭附近海域進行大規模艦隊主力決戰,德華人贏了戰術,英華人贏了戰略,從此德國海軍只能龜縮港口,直到戰敗)。一戰前英國還是世界金融中心,英鎊佔據霸主地位。

    然而一切美好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四年之久,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三十幾個國家參戰,將15億人帶入戰爭,軍民傷亡合計達到近三千萬人,其中英國傷亡達到數百萬人。給參戰國帶來直接損失1800億美元,間接損失也有1500億美元。由於戰爭的主要發起者和主要戰役發生在歐洲,給歐洲各國工業和經濟上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各國工業生產水平至少倒退八年。

    英國為了打贏一戰,向美國大舉購買戰爭物資,並大舉借債達12億英鎊,同時借給沙俄14億英鎊,但十月革命後蘇聯拒絕還錢,英國損失極為慘重,從美國最大債權國變成債務國,金融中心也從倫敦轉移到紐約,英鎊的紙幣霸權也遭到美元強有力的挑戰而動搖,兩國之間實力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

    1922年,美、英、日、法、意五個海軍強國在華盛頓舉行會議,通過了華盛頓條約。條約明確規定:美英兩國海軍地位對等,兩國海軍主力戰艦噸位比為1:1。會議徹底宣告了英國海軍霸權的告破,英華人最驕傲的海軍優勢不復存在。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遭到重創,其經濟實力和海上霸權都遭到嚴重削弱,已經無力繼續維持龐大的帝國,加上一戰後民族解放和自治運動的興起,英國議會被迫透過《維斯敏斯特法》,承認自治領的地位,並和自治領建立起英聯邦。第二次世界大戰再一次重創英國,1944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美元獲得與黃金同等地位,標誌著美元霸權的建立,代替英鎊成為新的紙幣之王。

  • 5 # 青汁帶你看歷史劇

    在現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英國可以算的上是強國,但是絕對不怎麼出眾。那是因為我們生活的時代不同。可是在二戰之前,英國絕對是全世界第一大強國,沒有人敢與之爭鋒。

    要說英國本土,其實就是那麼一小塊地方,大約二十多萬平方千米,真的是比較小。但是你們知道他們當時在海外的殖民地有多大嗎?3000多萬平方千米,這可以說是全世界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了。當時這些殖民地是百分之百在英國手裡控制著,因為殖民地的文化都是英國帶去的文化,所以英國有絕對的控制權。大約3000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供養著20多萬平方千米的國度,英國不會匱乏任何資源。單單說一項,原來英國的殖民地南非在脫離英國殖民統治之後短短几十年之內迅速蛻變為全世界十大強國之一,他們出產的石油,南非鑽戒全世界暢銷無比。要知道,這僅僅是當時英國殖民地裡面最普通的一塊啊,當年的英國豈不是富的流油?

    一個二戰的到來,使得英國國力大減,失去了全部的殖民地,最終恢復成為了20多萬平方千米的國土,所以它現在看起來並不起眼,但是在當年,英國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強國。甚至美國在獨立之前,華盛頓等地方也是英國的殖民地,這下我算是明白為啥英國叫做日不落帝國了。因為在當年只要太陽能曬的著的地方,就有他們的國土。 如果你還不清楚,舉個例子,澳洲,印度,緬甸,加拿大,馬來西亞,寮國,泰國,埃及,南非,衣索比亞,北非,比克........國家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二戰之前,這些地方都是英國的地盤,他的實力多麼強大,大家知道了吧。一個二戰,讓英國國力大減失去了幾乎全部的殖民地,新的時代到來了,英華人卻哭暈在廁所。他們才是二戰中損失最慘重的國家。

  • 6 # 使用者1548513485

    日不落帝國已經感受到德國的威脅,但無力制止德國的力量擴張,世界中心已經從英國偏移,英國的經濟已經不能維持諸多的海外基地,沒有軍事實力的世界中心就是“紙老虎”,但即便如此也不一般國家能招惹的。丘吉爾已經在二戰前看清了,英國將面對一場關係英國命運的變革。二戰只是加速了英國變革的程序。

  • 7 # O自由燈塔O

    其實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犧牲就已經摧毀了英國的全球優勢。

    在中東,英國和法國將前奧斯曼帝國的大部分分開。但潛在的現實是,英國再也沒有能力像1914年之前那樣建立基地或船隻以保衛其帝國。

    在戰爭期間,正是美國壓倒性的工業強國扭轉了德國的平衡,正是美國總統的思想決定了和平。

    到1927年,英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普選。

    世界大戰之間的歲月是英國最後一次大戰,是過去200年來的偉大皇權。

    該國向美國提供了9億英鎊的戰爭貸款債務,這筆貸款將立即償還。英國令人羨慕的全球投資被摧毀,其煤炭和棉花出口市場已經崩潰。

    這是一個國外撤退的時期(到20世紀20年代末,白人"統治"決定了自己的外交政策)和國內的社會改革。

    1918年,有限數量的婦女被允許投票,但到1927年,所有21歲以上的婦女都可以投票,英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普選。

    選民增加了三倍,引入了工黨下的第一個政府來代表工人階級的觀點。

    國際聯盟

    作家HG威爾斯稱1914年至1918年的戰爭是“結束一切戰爭的戰爭”,1919年在凡爾賽會面的和平會議確定這樣的災難永遠不會再發生。

    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打算讓帝國主義消亡,因為它曾是戰前許多緊張局勢的根源。

    和平會議沒有比1919年更加理想化的目標開始。

    許多像加拿大這樣的國家和其他首次代​​表自己的國家都熱情地來到巴黎。他們受到威爾遜的和平願景的啟發,這種願景建立在一個國家聯盟的基礎上,該國際聯盟將取締戰爭並保護小國的權利。

    前德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殖民地被稱為“任務”,並且為了居民的利益而受到管理,直到他們準備進入聯盟。

    世界範圍內將軍備減少到符合國家安全的最低點 - 正如威爾遜所說的那樣讓世界變得“安全民主” - 提供了逃避過去盲目破壞的機會。

    沒有任何和平會議開始時的理想主義目標比1919年更為理想化。然而20年後,另一場戰爭將重新開始,一場將殺死5500萬人。

    1914年之前困擾英國政治的兩個問題 - 婦女的選舉權和愛爾蘭的自治權 - 不再是問題。

    1918年,婦女從事軍隊戰鬥的三百萬人的平民工作 - 軍火工廠,陸地和西線的護士,在1918年毫無困難地獲得了投票。

    與此同時,英國首相勞埃德·喬治(Lloyd George)決定英國不能贏得南愛爾蘭的獨立戰爭,這場戰爭始於1919年革命的愛爾蘭黨新芬黨。在此期間,愛爾蘭南部成為一個獨立的共和國,除了名稱。

    1929年的華爾街崩潰帶來了全球經濟崩潰。

    真正令人擔憂的是經濟問題。戰爭結束11年後,歐洲經濟體系仍未得到妥善恢復。美國慷慨解救歐洲的意願掩蓋了這個問題。

    但在1929年,紐約的金融危機,即華爾街崩盤,開始了全球經濟蕭條。美國不得不撤回對歐洲的大筆貸款。

    德國蹣跚的經濟完全崩潰,這反過來又讓希特勒掌權。

    如果1929年之前的時期在很多方面都是一段希望,因為世界似乎正在​​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過來,大蕭條付出了代價。

    在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失業率飆升至該國從未經歷過的水平。1931年,大多數部長從工黨政府辭職,提議削減福利。

    拉姆齊麥克唐納被留下作為國民政府的總理,因為它是一個包含保守黨和自由黨成員的跨黨派聯盟。

    在1931年9月取消“黃金標準”使英鎊便宜,英國商品更便宜,出口貿易開始復甦。但麥克唐納被許多工黨選民鄙視為“階級叛徒”。

    1935年11月,他被保守黨領袖斯坦利·鮑德溫取代為總理,因為國民政府現在擁有大多數保守黨國會議員。

    20世紀30年代後期,英國出現危機危機。1936年,新的國王愛德華八世希望嫁給他的美國情婦瓦利斯辛普森夫人,他被說服退位,支援他的兄弟約克公爵,他的王位是喬治六世。

    在印度,10萬人因參加印度領導人莫漢達斯·甘地的印度獨立公民不服從運動而被監禁。然而,英國不願意失去她的帝國貿易中心。

    儘管英國不情願地開始重新武裝,但英國找不到任何打擊戰爭的藉口。

    巴勒斯坦的使命也在醞釀著一個重大問題,英國將其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和平的一部分進行管理。

    巴勒斯坦應該成為猶太人家園的1917年“巴爾福宣言”必須與土著阿拉伯人民的權利相協調,因為該國已成為逃避納粹迫害的德國猶太人的吸引力。

    但是,地平線上最大的雲彩是納粹德國,它於1938年佔領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20世紀30年代後期通常被稱為“綏靖年代”,因為英國找不到任何打擊戰爭的藉口,儘管它不情願地開始重新武裝起來。

    直到1939年9月3日,英國和法國才開始與德國開戰,以應對兩天前入侵波蘭的行為。歐洲其他國家保持中立。

    20年前塹壕戰的恐怖使英國軍隊的酋長們相信戰爭必須在空中勝利。但直到1940年8月,在比利時,荷蘭和法國全部陷入5月10日開始的納粹入侵之後,空戰才開始。

    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拒絕在歐洲實現單獨的和平,英國獨自站在2000英里的敵對海岸線上。

    英國戰役於1940年夏天在英國天空與盟軍和德國飛行員之間作戰,是自一年前戰爭開始以來納粹德國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

    大英帝國是其前身的陰影。

    但即使英國不被入侵(並且在1941年初希特勒將目光投向了蘇聯),它仍然可能受到嚴重破壞。轟炸倫敦和其他城市,被稱為閃電戰,繼續。

    對於擁有帝國的英國來說,戰爭總是在世界範圍內,因為中東需要英國軍隊來捍衛那裡的利益,以及通往印度的路線。

    但德國的盟友日本則關注法國和英國的遠東殖民地。1941年12月7日,日本襲擊了夏威夷珍珠港的美國船隻,基本上是歐洲衝突,真正成為全球性的。

    1941年6月德國對俄羅斯的戰爭與當年晚些時候美華人進入戰爭的結合,意味著軸心國的時間有限。

    盟軍於1943年5月在北非取得勝利,並於同年7月入侵義大利。1944年6月,一支龐大的盟軍部隊降落在法國的諾曼底海岸,並於1944年8月解放了巴黎。

    1945年4月底,希特勒在柏林自殺,因為這座城市被蘇聯軍隊圍困。1945年8月,在長崎和廣島的城市投放原子彈後,日本人只投降,而不是長期的土地戰爭。

    與此同時,大英帝國是其前身的陰影。在非洲和亞洲的英國財產中,反殖民主義的感覺和獨立性正在流行。

    1945年以後,太平洋沿岸國家與美國簽訂了保護他們的條約,因為美國軍隊拯救了澳洲,使其免遭日本人入侵。

  • 8 # 黎塞留的野望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當時的大環境。的確,英國至少在18世紀晚期至首次工業革命的時代裡可算得上是世界的中心。但是進入到第二次工業革命後,世界重新出現群雄並立的局面。英國的世界中心地位正在被後起之秀淡化。特別是美國和德國這樣的國家。

    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世界格局重新進行大洗牌。新型的德國被拍了下去。而英國的勢力範圍則在1921年達到了歷史的最巔峰。此時金融霸權和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仍在。英國的皇家海軍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並控制著世界多個海上交通要道。而國際聯盟的成立也使英國和法國共同主導歐洲乃至世界秩序。更重要的是能跟英國分庭抗禮的美國由於其在世界影響力仍然遠遠小於英國和法國,和英法共同對抗美國,這使得美國最終在國際上保持著孤立行為。似乎英國仍是世界的中心。

    但是,美國和新出現的USSR國勢越發強大讓英國在1920年代的世界中心地位成為一次迴光返照。受1929年經濟大危機影響,英國金融中心和金融霸權地位正在加速向美國的紐約過渡。而英國的海上霸權和第一海軍地位的寶座也在1921年至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被美國分取一杯羹。

    美國海軍噸位甚至在1923年至1924年一度超越英國皇家海軍躍居世界第一,但很快又被英國反超回去。而即便是國際聯盟,英國也是和法國共同主導,並不是英國一家獨大。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看到英國在一戰後重新擁有的世界中心地位,正在慢慢地被美國取代。另外受到戰爭和經濟的重大創傷,英國的實力正在逐步下降,國際地位也大不如前。一戰後至二戰前,或者在縮小一下也就是1930年代這段時間,英國的“世界中心地位”只剩下殘垣斷壁了。可以說在二戰爆發前夕,英國仍然是世界中心的觀點至少不能算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溪-2這麼重要嗎?怎麼會讓美國人如此忌憚?如果中止該工程建設,俄羅斯將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