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象眼觀天下

    “奸臣”,首先是“臣”,然後才有忠奸之分。所以說認為曹操是奸臣,是放在古代歷史條件下,以大臣的標準來評價曹操的。近代以來,沒有人再用古代的標準去評價歷史人物了,所以對於曹操的評價就改變了很多。

    古代是封建社會,是帝王的家天下,所以對於大臣的評判,基本條件就是忠誠。如果臣子不忠誠,那麼再有能力,也是奸臣。而近代進入共和體制之後,原則上大家都是平等的,沒有人願意忠誠於某個皇帝,沒有人在願意當“臣”,所以對於古代人物評價時,忠誠就不再被看重了,而是看重其具體的能力。曹操對於漢朝是不忠誠,但是能力很強,所以古代和近代對其評價是不一樣的。

    其實古代評價曹操這樣的大臣時,還有一個矛盾之處。如果這種大臣真的能化臣為君,建立自己的國家,那麼大家就是按照君王的要求來評價他,而非按照大臣的標準來評價他。比如此後北周宇文泰、北齊高洋、南朝的劉裕、蕭衍、陳霸先、隋文帝楊堅、唐太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如果按照大臣的標準來評價的話,他們和曹操並沒有什麼兩樣。但是歷史是按照君主而非大臣的標準去評價他們的。

    如果按照曹操的標準,恐怕李淵這樣的人也要被視為隋朝的大奸臣。顯然這種事情沒有發發生,就是因為大家的思維方式發生了變化。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漢朝400年來,曹操是第一個改朝換代的人,當時大家對於改朝換代還很不習慣,所以那些改朝換代的人都被視為奸臣,比如曹操、比如司馬懿,都是如此。

    經過兩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到了隋唐宋時期,人們對於改朝換代可能更開放一些,所以對於宇文泰、高洋、劉裕、陳霸先、楊堅、李淵、趙匡胤沒有那麼苛刻。

  • 2 # k笑笑生

    首先我不認同題主的觀點,曹操雖然被當成了奸臣的典範,但是同時也是梟雄的形象,並沒有涉及到翻案,只不過是在不同人群中的形象不同而已。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要提到的是《三國演義》這部中國古典的名著,因為他給予中國文化最基礎的素材,尤其是在古代,並不像現在的電視劇、電影都有很多的小說去作為素材,那麼《三國演義》這種有軍事、有人物、有故事的小說理所應當的被各種地方戲所改編,自然也就是延續了羅貫中先生的“尊劉貶曹”的思想,把曹操都刻畫成一個奸臣的形象。足以說明這部名著的影響力。就像現在很多的年輕人獲取歷史的途徑就是從影視劇中瞭解,這些都是被藝術加工過的歷史,自然會跟真實歷史中的人物、事件有所偏差。

    那麼對於很多喜愛歷史,對歷史有較多瞭解的人來說,對於曹操的評價一直都是非常客觀的,甚至有一部分的史學家還是高度讚揚曹操的功績的。所以認為曹操是奸臣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對歷史並不是很瞭解,主要從影視作品中瞭解的曹操。而近些年因為網際網路的興起,一些喜愛歷史的自媒體人把歷史用更有趣的方式傳遞出去,才讓更多的人瞭解真正的歷史。

  • 3 # 灰太狼44967765

    戲劇裡,曹大官人曹臣相都是白臉,此乃奸臣標配。

    曹操之所以被奸臣了這麼多年,也正是戲劇起了最重要的作用,當然,還有《三國演義》。這背後的動機,則是深入華人文化骨髓的正統論所致。

    三國時代,劉皇叔劉備才是漢室正統,儘管這個據說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不知道“後”到了多少代,但在中國歷史傳統敘事方式中,他仍然是龍脈。

    龍脈相對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來說,算是天生正確。反過來,曹臣相被弄成白臉就在情理之中了。這是中國古代老百姓或文人的傳統認知。

    實際上,在那樣一個混沌動盪的年代,無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還是“挾血脈以令諸侯”的劉皇叔,抑或是什麼都沒得挾就劃江而治的孫仲謀,三路神仙都只不過是爭地盤的江湖大佬而已,談不上誰比誰更白臉紅臉黑臉。

    這也是近代以來總有人為曹臣相鳴冤叫屈的根本原因吧。

  • 4 # 賀灝

    中國眾多的歷史人物之中曹孟德乃最具爭議者之一。對他的評價往介於奸臣與梟雄之間,這有歷史方面的原因。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將曹操定位於挾天子以令諸候的奸臣位置,此一形像在往後的數百年不斷的得以加強。

    但陳壽的《三國志》是奉曹魏為正統的,生前沒有稱帝的曹操在書中被尊奉為~太祖武皇帝,而劉備、孫權只稱先主或吳主。陳壽對曹操的評價亦是不嗇惜溢美之詞的。如:太祖運籌遠謀,鞭撻宇內。可見當時之人對孟德還是很推崇的。

    對曹操的品評有很強的時代烙印,太平盛世,國運昌隆,孟德即是人傑,若是偏安一隅,紛爭不斷,孟德奸臣的一面即被放大。近現代之中國在擺脫了積弱積貧的境遇,已迎來了民族的復興,對曹操的品評也就更客觀,更加理性了。

  • 5 # 燦燦公子

    曹操作為一代梟雄,因為《三國演義》的醜化,被當做奸臣的典範,我想從現代管理者的角度,透過三個小故事,來談談我們從曹操身上學到什麼

    作為管理者,學習曹操的“大度”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案例,這場戰爭的勝利,離不開曹操正確的領導和決策,這場戰爭異常艱苦,以至於在最困難的時期,曹操幾乎要失敗了,勝利後,繳獲了曹軍中與袁紹的互通訊件,曹操大手一揮,全部燒掉,並說,當時自身難保,何況他人,保護自己是人性。

    作為管理者,一定要大度,要能夠容人,這樣才有人跟隨。

    作為管理者,學習曹操的以身作則

    曹操大軍過境,下令士兵規定不準踩踏莊稼,可是由於馬受了驚嚇,曹操的馬車踩壞了莊稼,曹操怎麼做的呢,要按照軍法處置他,並且欲拔劍自刎,可能有的人會說,曹操是奸雄,在演戲。

    可是演戲,曹操也演出了真情,最後割掉了頭髮,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曹操能做到割發代首,也是難能可貴的。

    作為管理者,應該以身作則,給下屬做好榜樣,遵守規章制度,以德服人。

    作為管理者,學習曹操的樂觀

    赤壁之戰,曹操遭遇大敗,損失慘重,是倉皇而逃,要在一般人肯定受不了這個打擊,但是曹操呢,帶領殘兵敗將,依然樂觀,積極向上,不論情況多麼困難,身上總會有一種霸氣。

    作為管理者,一定要讓屬下看到希望,自己要有目標,要樂觀,要自信,要有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

    以上是我從管理者的角度,學習曹操身上的閃光點,如有不全,請不吝賜教。

  • 6 # 雲中飛呀飛

    一部《三國演義》,將曹操描述為奸臣的典範,這就是文字的力量。魯迅嘻笑怒罵皆成文章,一句"才子加流氓",便將郭沫若描抺得灰頭土臉。

    近代為曹操翻案一說,不是很客觀。只是在過去,在民間,老百姓大多文盲,只能從戲曲、評書等喜聞樂見的活動中瞭解歷史,曹操才因《三國演義》中了奸臣的頭彩。其次,封建社會以皇權為道,"忠"字當頭,因而忠義的關羽受捧,而"挾天子令諸侯"的曹操不受待見。

    然曹操絕非尋俗之人,在紛亂的三國時代,有那麼多良臣名將誓死追隨,其個人領袖人格魅力可見一斑。另外,曹操的《觀滄海》、《短歌行》等詩歌,寫得精彩絕倫,千古流傳。

    近代人不是為曹操翻案,只是客觀評價而已,相信每位有知識的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曹操並非奸臣典範,他是能力突出、卓而不凡的梟雄。

  • 7 # 泰山7001

    我的觀點是,為曹操翻案這種說法有失公允。在大多數人眼裡,曹操的奸臣形象更多是來自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而羅貫中在這部小說裡傾注了太多的“揚劉抑曹”的主觀思想,導致曹操的形象不夠全面,或者說被黑化了。

    羅貫中為什麼這麼寫呢?因為和他的親身經歷有關。元末明初,天下大亂,烽煙四起。羅貫中跟隨張士誠割據一方,雖有鴻鵠之志,但最後還是被朱元璋滅掉。此後,羅貫中潛心創作,寫了不少書,其中就有《三國演義》。在我看來,羅貫中把自己看做諸葛亮,張士誠看做劉備,朱元璋則成了曹操,把自己的憤懣和不滿全都傾注到書裡。自然而然,曹操就被歪曲了形象,成為後世舞臺上的大白臉。

    羅貫中:我的這部小說寫的不賴吧?

    實際上,在正史裡,曹操的形象還是很不錯的。在那個亂世時期,他以一己之力維護漢帝國的統治,討伐分裂割據勢力,抽空還打打匈奴,沒讓五胡亂華的局面提前上演。在腥風血雨的戰場上,在勾心鬥角的朝廷裡,曹操地位、權力越來越大,可到死也沒有登基篡位,並且還對北方的穩定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都是曹操的功勞。

    無奈,羅貫中的小說影響力太大,與其說是為曹操翻案,不如說是為《三國演義》裡的曹操翻案,還其在正史中的本來面目。

  • 8 # 石子石沙

    曹操之所以幾千年來被稱為奸臣,是因為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從商朝開始封建朝代也有三千七百多年,而封建朝代統治民眾講究忠、義、仁、勇、信,禮、義、廉、恥、孝,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不忠不義,曹操的‘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又是不知廉恥,在一種都不能違反的封建王朝,他違反了幾種,封建社會為了更好統治民眾,王朝能傳承下去,肯定要打擊、批判這種不忠不義,不知廉恥的人,而在金錢、價值觀都不同的現代社會,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到處講改革,處處話開放,人人談金錢,連政府都注重gdp,還有誰來講忠義,談廉恥,再加上現代媒體、資訊發達,政府也更難控制民眾思想,必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皇帝輪流傳,今年到我家》,人人都想上進,往上爬,所以人們也都理解曹操了。

  • 9 # 亂神虎

    曹操被當成白臉奸臣,這是歷來被認可的事實。尊劉貶曹那也是習以為常的慣例,畢竟人們對正統看得特別重。曹家外姓權臣奪位就是篡逆,而劉備為漢室宗親,繼承漢家大統責無旁貸。歷史上同宗操戈和奪嫡現象太多了,可是除了參與其中的皇子和大臣,別人都沒有太多異議,畢竟朝代沒有變。比如玄武門之變和靖難之變並沒有太影響兩個偉大皇帝的英名。所以人更多的是同情劉備,惱怒曹操。

    而現代的翻案事件,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學者的博人眼球,標新立異。如果順著別人的話說,顯得沒有自己的主見。而和別人唱反調,反駁主流觀點,才能更多地吸引別人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名望。自古以來,這樣耍嘴皮子的辯論家多的是,擅長詭辯而不切實際,只是譁眾取寵騙錢罷了。

    第二,就是價值觀不同。古代講究天地君親師,特別注重忠孝義的節操。所以都討厭曹操這樣的逆臣。而現代的倫理道德,能不犯法就已經十分難得了。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古代人,當然有不同的結論了。

    第三,就是為了掩蓋自己的過錯。現在所謂的高層勾心鬥角的卑鄙手段層出不窮。所以就故意抬高曹操的地位來造成價值扭曲,掩飾自己的惡名。如果把大壞蛋的罪名都洗掉了,那別的小錯根本不值一提了。

    綜上所述,這就是那些所謂專家的目的,而洗白手法基本上千篇一律,拿那些同樣做了壞事的君主來做對比,聲稱曹操做的惡那是情有可原,和那些同類君王差不多半斤八兩,符合人性之惡,不應該承受如此罵名。然後嘲諷那些罵曹操的人是腦殘智障。諸如此類數不勝數。

    所以說,對歷史事件的看法,不應該亂跟風人云亦云,而是要有自己的主見,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原因。不要被別人利用,成為他人的幫兇。善與惡,要自己掌握。

  • 10 # 我是西北橋的王胖子

    在我們後人看來,我們的祖先為了要生動的講解一段歷史故事,所以在記錄每次歷史事件的時候,都不由自主的把歷史人物分成了正與反的兩方,而記錄下整個事件的過程來讓我們學習,認識。讓我們從中來獲得經驗與教訓。古人的正,反兩方並沒有誰忠誰奸,誰好誰壞的固定模式。三國時期的曹操只是在做他該做的事情。後人卻有人愛他亦有人恨他。其實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是能通過當時的歷史背景來了解認識歷史人物的性恪,能力,眼界以獲得他們留給我們的經驗教訓。而不是像看小說一樣只顧自己的愛恨情仇,胡亂評論。所以曹操並無忠奸一說,也不存在翻案一講,誰愛怎麼看都行。那種以個人喜好來評論先人的人我不想對他們說太多。只不過感覺他們很可笑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人交戰雙方列陣面對,一方各派一人上馬單挑廝殺,真實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