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曉煙楊柳綠
-
2 # 醉月夢春
有時應該會有雙方主帥單挑的事情。但大部分情不是這樣,一方主帥為軍中之靈魂,單挑是很冒險的事,萬一掛了呢?所以古代小說描寫的雙方主帥單挑的場面,是為了增強趣味性,吸引讀者的眼球而已。
-
3 # 華語歷史
古代人交戰雙方列陣,一方各派一個人上馬單挑廝殺,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我們都知道社會發到今天,朝代的更新迭代時刻都是伴隨著戰爭。有人的地方就有戰爭。從小說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出,雙方要打仗了,雙方相遇對陣,然後開始對話,互相嘲笑諷刺一下對方,然後就派一個大將怒吼一聲,騎著戰馬就迎戰敵方的大將。各方的戰鼓越來越激烈,都在給各自的戰將打氣鼓舞,大戰幾個回合後,只要一方的戰將倒下,那獲勝的一方在主帥的帶領下,一聲令下,全軍以壓倒的氣勢殺過去,被打敗的一方,從看到自己的戰將倒下的那一刻,就失去了自信心,就開始狼狽的逃離戰場。
真實的打仗是不是也是如此呢,從史書記載來看,這種情況是存在的,只是出現的或記載的這種歷史案列很少。因為這種情況只會發生在特殊情況下,作戰打仗講究是戰略和一個將領的軍事才能。這種作戰方式也太簡單了。根本發揮不出來軍隊的優勢。只要各派一個人去對戰,戰敗就代表整個軍隊是失敗,可是情況並非如此的。這種情況是存在少數。
-
4 # X影劇
這個一個有一定的文人杜撰的色彩在裡面,你看像是衛青,霍去病還有岳飛他們幾個單挑的故事你聽過嗎?
即便真有單挑的,那大多也是為了提升本軍士氣,而且是在2軍實力相近的情況下。其實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直接揮軍掩殺的。
雖然歷代對戰陣廝殺的細節描述較少,但到了清代,有好事者做了專門研究。大家都知道,究大清一朝,思想、藝術、文學的大家,鳳毛麟角,屈指難數,質量數量遠遜前代諸朝。但大清不乏考據名家。特別是史學方面,出過一些很優秀的考據學者。用今天的無厘頭說法就是,清朝出過一些歷史“狗仔隊”高手,專行歸納、總結、分類、疑古、考異諸事,然後輯錄成筆記體。這些資料洋洋大觀,雖缺少深度,卻不乏精度。有的筆記體文獻中,對那些被邊緣化了的戰陣鬥將,竟然也做了很精彩的記錄。
真實歷史上的陣前鬥將廝殺,實比演義中的誇張描寫還要兇險。根據以上的介紹,大致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臨陣單挑往往靠的是一鼓作氣,一擊得手。廝殺中很少有演義裡所描述的那樣,你來我往,殺他個幾十回合,甚至數百回合。正史中提到的廝殺,很少有超過三個回合的。這就如武林高手過招,在金庸的小說裡,華山論劍可以比個幾天幾夜不見分曉。在古龍的作品裡,高手之間往往一兩招便分出高下。世間如果真有武林世界的話,古龍的描述也許更接近現實。冷兵器時代的搏殺,容易令人想起歐洲古代的一種搏擊方式,搏擊雙方持長長的木質兵器,騎馬快速互相沖鋒,二馬相互動,猛然出手,必有一人會被擊落。力大者,準頭好的,往往是獲勝者。中國古代的戰陣鬥將也許與此類似。程咬金前三招天下罕逢敵手,在評書和戲曲中卻成了一個搞笑明星。歷史上如果程咬金真有威力強大的三板斧,那麼他一定是一位令人生畏的萬人敵(歷史上的程咬金使的是槊)。
其次,投射式兵器在廝殺中有很好的效果。上文中,樓煩,潞州小將,龐德,可悉陵,蔡佑,斛律光等人都是靠精良的箭術獲得了勝利。當然,戰場上對箭術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射的準,又要射的狠。中國古代的鎧甲不像歐洲的鎧甲那樣有護臉部分,因而面部就容易成為對方的攻擊目標。《三國演義》裡關羽戰長沙的故事中,真正的勝利者應該是老將黃忠。黃忠能將關羽頭盔上的簪纓射下,射中面部自不是難事。可見黃忠實是對關羽手下留情了的。
第三,上述戰陣鬥將的戰例中活捉敵方將領的比例高的驚人,例如,公子友擒莒挐,鄧羌和呂光擒張蠔,平先勇奪陳安大矛,侯莫陳崇擒万俟醜奴,尉遲敬德與高甑生、梁建方力擒王琬,薛仁貴活捉高麗神射將軍,周德威擒單廷圭和陳夜叉,李存孝力擒鄧季筠,以及明末黃得功生擒張獻忠部下“無敵將軍”,等等。看來馬上生擒敵方將領並非單是演義、戲曲中的渲染編造,正史中也屢有發生。從勝利方來看,活捉對方需要有極大的勇氣、高超的武藝,以及對時機的把握。從被活捉一方來看,很多時候還沒怎麼打就被對方生擒,這說明在馬上高速行進中作戰,動作幅度大,動作也容易變形,所以較易產生失誤。一不留神,就給對方拿住了,渾身功夫便再也使不出來。
-
5 # 滄海拾遺錄
問題中所說的在兩軍對壘之際,匹夫之勇單槍匹馬捉對廝殺的情況只可能存在小說演義中,在現實兩軍列陣交戰時,可能出現上述情況的情況不大。原因很簡單,靠武將個人單挑決定戰鬥走向是不明智的。
第一,古代作戰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不會允許個體行為決定戰爭走向。可以設想一下,當交戰雙方耗費大量時間進行戰爭動員,最終來到戰場列陣準備決一死戰時,雙方主將除了拼兵力拼謀略,還在很大程度靠軍隊計程車氣。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在雙方力量懸殊不大的情況下,哪方士氣較高,就有可能取勝。雙方主將都不敢把賭注壓在本方一個將士身上,在眾目睽睽之下,一旦有一方單挑的將領敗陣,將在短時間內極大地影響本方士氣,對方主將藉機掩殺過來,單挑失敗的一方可能士氣崩潰,導致陣型混亂,敗局的可能性較大。
第二,主將單挑有可能出現,但可能出現在追殺敗軍的時候。當有一方戰敗潰逃,另一方主將將乘勝追擊,在追殺過程中,倒是有機會出現單挑。
之所以單挑出戰不會成為兩軍列陣時的主要作戰形式,因為現實中為數不多的真實案例告訴我們,單挑裝逼有風險,列陣使用需謹慎。隋末時期,割據河北一帶的軍閥竇建德,在唐代虎牢關之戰中,輕騎出陣負傷被擒,十五萬大軍頓時崩潰,他在河北經營多年,輕徭薄賦,被認為是可以和李淵,王世充爭天下者,結果一戰就覆滅。
-
6 # 今古大觀
(岳雲錘震金蟬子)
古代交戰雙方,列隊相對,先派一人單挑,這樣的情況是有的。就等於比賽時的熱身。當然,戰爭不能一人定輸贏。 (三英戰呂布)
如果雙方單挑的是各自戰隊的主帥,如果一方戰敗,敗方很難扭轉敗局。因為兩軍對峙,勇者勝,主帥一敗,勝方就會乘勝追擊。兵敗如山倒,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吧。
古代戰爭就是混戰,也大多是兵對兵,將對將,也有混戰中的單挑,影視劇中區域性戰爭,大多是主將單挑定輸贏。
古代現實戰爭中,雖說不可能是單挑定輸贏,但主將單挑也應該是常事,因為古代軍隊的資本是擁有多少勇將和名將,有時候士兵只能代表一些數字。像四十萬大軍、十萬大軍,兵多照樣失敗。
-
7 # 夏有涼風61
就這個問題,古代打仗倆軍對壘,不可能會出現一方各派一人單挑定勝負的情況,但也不排除倆軍廝殺中的將對將,這也是視情況而定,如旗鼓相當的對壘戰,置之死地的決戰,肯定是以殺死對方的指揮官和驍將,就能基本決定戰場的勝負,不是有句詩說的好“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同樣的道理,古代戰場殺死對方敵將,基本就能擊敗敵軍。
如果是中了埋伏的突圍戰,那肯定不能將對將,將對將,很容易被拖住就突圍不了了。
古代倆軍對壘,真實情況,不可能出將就對上敵軍的將,尤其是對上敵指揮官就更不可能了。
古代打仗,真實情況,應該是先以強弩射殺遠距離的敵人,敵軍靠近,射不遠的弱弓就派上用場了,等到倆軍近臨快交上手時,先以騎兵衝陣,衝陣就是衝亂敵軍陣腳,然後士兵跟著衝鋒,古代士兵也不能亂衝,古代士兵一般都是哪快兒敵軍被衝亂往哪裡打,只有打亂軍才能勝,不管敵軍多少。
所以才有左右犄角,左右包抄,繞後迂迴等戰術,怎樣就會使的敵軍士兵分心,不專心拼死戰鬥。當然衝陣腳的騎將,一般都是驍將,最終還是要捉敵之將廝殺的,即便殺不死,拖住敵將,自己軍隊就能減少傷亡,有時也詐言敵將已死,來削弱敵軍士氣。
總之,不管古代也好,近代也好,戰況是瞬息萬變的,真實情況也應該是以戰況形勢來決定的。
-
8 # 江楚豪客
經常看古代小說的朋友們可能非常熟悉,戰場通常節奏就是雙方各派一員將軍單挑,贏得一方趁機衝殺,然後就贏了,這就讓很多讀者不解,古代打仗這麼簡單,那還要千軍萬馬做什麼
事實上,古代確實也有少量的單挑記錄。我們先來看看:
知名度比較高的是建安五年,關羽斬顏良。“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整個過程乾脆利落,惜字如金的陳壽都特書一筆。也是最接近小說描述場景的。
《資治通鑑》專門記載了五胡亂華時期晉將陳安的故事:“陳安圍趙徵西將軍劉貢於南安,休屠王石武自桑城引兵趣上邽以救之,與貢合擊安,大破之。安收餘騎八千,走保隴城。秋,七月,趙主曜自將圍隴城,別遣兵圍上邽。安頻出戰,輒敗。右軍將軍劉幹攻平襄,克之,隴上諸縣悉降。安留其將楊伯支、姜衝兒守隴城,自帥精騎突圍,出奔陝中。曜遣將軍平先等追之。安左揮七尺大刀,右運丈八蛇矛,近則刀矛俱發,輒殪五六人,遠則左右馳射而走。先亦勇捷如飛,與安搏戰,三交,遂奪其蛇矛。會日暮雨甚,安棄馬與左右匿於山中;趙兵索之,不知所在。明日,安遣其將石容覘趙兵,趙輔威將軍呼延青人獲之,拷問安所在,容卒不肯言,青人殺之。雨霽,青人尋其跡,獲安於澗曲,斬之。安善撫將士,與同甘苦,及死,隴上人思之,為作《壯士之歌》。”
《隋書》記載了名將史萬歲的事蹟。“竇榮定之擊突厥也,萬歲詣轅門請自效榮定數聞其名見而大悅因遣人謂突厥曰士卒何罪過令殺之但當各遣一壯士決勝負耳突厥許諾,因遣一騎挑戰。榮定遣萬歲出應之,萬歲馳斬其首而還。突厥大驚,不敢復戰,遂引軍而去。”
雖然現實中有少量記錄,但是在歷史長河中畢竟只是少數。真正的古代戰場,其實講究排兵佈陣,士兵按照指令進攻。將軍一般待在軍隊中間,主將則坐鎮中軍。將軍帶頭出陣的情況下,如果對手不傻,第一個死的就是將軍。比如萬曆援朝,倭寇就有個頭目在兩軍陣前跳出來哇哇嚷著要單挑,最後被明軍用火銃打成了馬蜂窩。(這就是小說看多了的後果)畢竟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啊,將軍的職責是統帥軍隊,將軍陣亡這隻部隊就可能潰散,因此對於主將,古代有嚴格的規程,一般是在中軍待著,防止各方向可能的突襲。而且將軍一般有專屬衛隊,主將陣亡,他的衛隊是要被斬首的。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將軍是最核心的資產。在戚家軍更是到了隊長戰死斬全隊的地步。
所以古代戰場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出現單挑的。
-
9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我們簡要回顧一下歷史上對於“陣前單挑”的記載,我們會感覺到,這種充滿了個人英雄主義情結的單挑習俗,應該來自於外來的草原民族。這個習俗,一直不怎麼受中原文化待見。
古老的”致師禮“開戰之前,先選拔精銳勇士進行一次囂張的表演,在先秦時期,已經開始流行。
不過,堂堂華夏的玩法,要雅觀、氣派多了。
牧野之戰中,周武王命令姜子牙與百夫”致師“。
所謂致師,是一種宣戰儀式:一個最精銳的百人隊,衝向敵陣,俘虜一個敵軍將士回來。,當時的專業術語叫”摩壘而還“。
這是先秦時期的一種常規戰鬥開場白。《周禮》專門設立了執掌”致師“事務的將官,叫”環人“。
這種古老的禮儀,本質是透過精銳的行動,鼓舞士氣!
古代周人的“致師禮”規範、端莊,是較早的開戰儀式。愣子約架,單挑取代戰爭楚漢戰爭時期,項羽曾經和劉邦說,咱們不要再傷害百姓、士兵了,咱倆單挑一決勝負不就完了?劉邦沒搭理他。
這個故事,相信大家都記得。
可是,古代戰爭這麼多,當然有愣子會答應這種約架的了!
春秋時,魯國和莒國開戰。雙方主帥就約定,”徒手單挑“來決定勝負,輸了的滾蛋。
季友和公子拿大打出手。季友打不過了,偷偷拔刀殺了公子拿。
莒國失了主帥,退師而還。
”馬鬥“疑似來自少數民族的傳統至於大家在文學作品中常見的”馬鬥“,當然在現實戰爭中不會是主流。(即使在單挑發生頻率最高的隋唐五代,都不是主流)
不過,因為中國歷史足夠長,因此,發生的次數數起來也不算少。
不過,我個人認為,這種”馬鬥“應該來自於遊牧民族。
三國就一場像樣的單挑,我贏了,所以我是冠軍,散了,散了。《三國演義》中,各路單挑達人的故事,基本都是文學作品的藝術創作。
不過,漢末三國時期,確實發生了較早的”馬鬥“。
這次接近演義體系的單挑,發生在涼州軍。呂布和郭汜單挑。
其餘的幾次猛將之間的直接交手,如關羽刺顏良,發生在大軍交戰中。孫策與太史慈的對決,發生在極端小規模的遭遇中。與演義中的陣前都馬,還是有較大不同。
而涼州軍,此時就是有大量羌人、胡人參與的。西涼軍在長期的征戰中,也養成了許多羌人、胡人的習俗。
隨著胡人影響逐漸加深,華夏大地一度單挑頻次較高隨著五胡亂華,各類胡人在中原大地征戰不休。胡人的戰鬥習俗對中國的戰爭習俗影響非常大。
這一階段,單挑決勝的記載開始密集起來。
隋朝時,史萬歲單挑突厥,擊退對手。
唐朝時,薛仁貴”三箭定天山“,雖然有文學作品拔高的部分,但是,毫無疑問,薛仁貴靠個人勇武擊殺敵軍精銳,使得敵軍鎮服。
個人勇武決定整個戰役走向的事例,主要發生在與草原民族的戰爭中.到了唐末五代,沙陀人的軍事影響下,單挑的頻次就更高了。周德威、單挺圭、夏魯奇,各類單挑達人層出不窮。
可是,我們會發現,這種單挑,多發生在對北方草原民族的戰爭,或者這些草原民族彼此之間的戰爭中。
而漢人之間的戰爭中,這種單挑出現的頻次非常低。大家並沒有接受這種決勝負的方式。
在古代許多遊牧民族的詩歌中,都表達了希望英勇無敵的草原英雄帶領他們的夢想。單挑,非常符合這類人群的戰爭習俗。總的來說,中國的古代戰爭中,大家並沒有透過個人勇武陣前單挑的傳統。
鼓舞士兵敢戰之心,是一個剛需。不管是古老的“致師禮”,還是後來的陣前選將鬥殺,抑或今天我軍長期強調的“慎重首戰,首戰必勝”,都是期待用一個小小的勝利來鼓舞三軍,為大戰開個好頭!
因此,這對我們今天也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當你自己,或者你的團隊士氣不振的時候,在你最有把握的領域,集中精力來一個小勝利,也許就能重新振作起來哦!
祝君好運!
回覆列表
個人感覺在古代真實的戰場上,武將單挑是不存在的。如果那樣可以的話,那只有兩個主將就可以了,士兵還有什麼用?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武將肯定也不會冒這個風險去單挑吧!這些肯定是小說中為了塑造英雄的威武形象,迎合讀者的興趣而虛構的!據記載也有些單挑的情況出現,但是很少。比如三國時期呂布挑戰郭汜,孫策單挑太史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