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寂寞之手

    答案是肯定的!前提是崇幀不拘於“祖制”,排除一些文人集團干預!要做到這點很艱難,阻力會很大!一旦能把握大局,與滿清和談,本著以戰求和,以和養戰的宗旨,歷史逆轉亦未可知!歷史有漢朝可鑑!就當時來說,和談即可,給些實惠,至於和親和歲幣,我個人覺得大可不必,因為滿清想入主中國也不過是臨時起意!據傳清軍入北京後才討論是去是留的問題!和談之後,休養生息,整頓吏治,平定內亂,整軍強邊,立志圖強!勾踐亡國尚能翻盤,相比勾踐,崇幀手裡的牌要好的多,如果再出幾個炸(人才),平復遼東,十年可期!

  • 2 # 橋下沉舟

    呸!趕緊去仔細讀讀歷史。哪怕就是1640年底松錦大戰發生前,大明上下都信心滿滿擊敗滿韃。不是崇禎這個煞筆孩子,哪怕就是魏忠賢這個忠心耿耿的大太監籌劃整個戰役,完全信任洪承疇,都能徹底屠滅整個女真。滿清自己寫了150多年的明史都明確寫的清楚,當時皇太極已經嚇得抱鞍吐血滅亡不過就在明日。嘿嘿嘿,崇禎這個畜生居然因為後勤壓力,臨時改變了意圖讓洪承疇出戰。洪承疇根本指揮不了軍隊,讓各路援軍固城死守已經盡到最大能力。

  • 3 # 思念遠方的人14

    肯定不行。後金不是當年的遼國、金國。皇太極也不是目光短淺的遼、金皇帝。他們早就有胸懷天下之志。不但自己,也讓整個滿族學習漢族語言、文化、制度、軍事等等各個方面。他們學這些幹什麼?當然要雄吞天下,而不滿足於稱霸關外。

  • 4 # 白雲之語手工摺紙大全

    明朝末年,各路起義風起雲湧,關外滿清對大明虎視眈眈。在這種腹背受敵的情況下焦頭爛額的崇禎皇帝是考慮過與滿清議和的,但這樣的事情不能讓朝中大臣知道,只能偷偷的幹。崇禎15年,崇禎皇帝派兵部尚書陳新甲秘密出使關外與滿清議和。誰知道密談的訊息不慎走漏,朝中大臣頓時吵成一鍋,紛紛反對議和,要和滿清死磕到底,說我堂堂天朝怎麼能和蠻夷議和,有損我天朝威風雲雲。無奈之下崇禎只能反悔議和之事,殺了陳新甲以謝天下。

    說實話,當時皇太極是願意議和的,他非常清楚憑自己的實力滅不了大明。人口的差距、國力的懸殊、武器等各方面的差距都不是大明的對手,想滅掉大明顯然是痴人說夢。只要大明好好跟他談,承認對方滿清帝國的地位,雙方各守其土,物資錢財方面贊助一下就可以皆大歡喜。可那些自愈清高表現出一副剛正不阿且迂腐的大臣們偏偏看不清局勢,斷送了談判的最佳時機。

    如果當時能同意和女真議和,大不了送點錢送個女人過去,採用遠交近攻的方法把對方穩住,把所有的力量集中起來對付李自成,農民軍必敗無疑。戰爭最怕什麼?最怕兩線同時作戰,而且又是兩股可怕的勢利,面對這樣的局勢如果不能採用靈活的政治策略後果是可想而知的,可惜他們不明白這一點。

    崇禎想跟女真談,大臣們不同意。崇禎想接受闖王的條件封李自成為西北王,大臣們不同意。崇禎想南遷,大臣們又不同意,結果活生生的斷送了大明王朝。所以崇禎臨死前大喊大臣誤我。

  • 5 # 清水空流

    應該說,這是當時唯一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面對內有流寇,外有異族侵邊的情況下。只能穩住一方,全力剿滅一方。而崇禎偏偏要兩線作戰。如此以來導致內外交困。亡國就是必然的了。但最好的方式是南遷。

    在陳新甲之前,楊嗣昌還主持了一次議和 ,第一個條件,勉強解決。和談之時,明政府的頭一個要求就是清政府必須撤掉皇帝尊號(可見明朝也沒把清朝當外國),這個條件在清廷看來是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後來明廷和清廷妥協,清帝保留皇帝稱號,但清帝和明帝的名字,即朱由檢和皇太極不能在條約上並列,明帝排上,清帝排下,但明臣的名字不能和清帝並列排列,換句話說就是明帝和清帝佔前兩行,第三行開始,明清臣子可以並列

    崇禎原本有和女真議和的意願。雙方已經有了談判的接觸,大明兵部尚書陳新甲已經開始和女真談判。但由於疏忽,談判議程被洩露。導致朝堂輿論譁然群情激奮,滿朝文武人人反對議和,這些朝臣在要犧牲別人的生命來顯示自己忠心的時候,那是毫不吝嗇的,而當李自成和滿清進入北京的時候,投降最積極的也是他們。明朝士大夫的無恥可見一斑。其結果就是陳新甲給崇禎背了黑鍋被殺。崇禎的薄恩寡義也是顯露無疑,從此以後,再也無人敢提議和之事。崇禎皇帝的剛愎自用害死了他自己。

    而朝臣之所以不和女真議和,就是怕兩宋與金國的議和之事。在當時議和意味著你是秦檜,主戰你是岳飛,如此道德的制高點。就連皇帝也不敢輕易觸碰。最關鍵的是崇禎不願意承擔議和帶來的權威損失承擔責任,也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這才是核心原因。

    如果議和能夠成功,崇禎完全可以在遼東採取守勢。全力剿滅李自成。然後休養生息。待時機成熟以後,再平定遼東是完全有可能的。可惜,以崇禎的智商他大概也看不出來。崇禎是完全可以採取給予女真歲幣或者和親的方式與女真議和休兵。但由於當時對“議和”是很忌諱的,輿論壓力連崇禎這樣狠辣的皇帝也無法承擔,自宋以後封建士大夫的傳統思想認為談和就是投降、就是漢奸、就是秦檜。那是一個非此即彼、決不容忍異見的時代,明末,更是中國歷史上讀書人道德價值最受重視的時期。想死還不容易嗎,可是最後為明朝而死的又有幾個人呢?而崇禎的最大悲哀就在於此。

  • 6 # 晃天下

    天真!

    議和還是要靠拳頭硬,你幹不過我,我也幹不過你,才能和平。

    以漢朝前期為例,和親等等保證了真正的太平嗎?根本沒有,匈奴照樣在邊境劫掠!

    對明朝來說,軍事實在太糟糕,基本被碾壓。不要迷信什麼袁崇煥和關寧軍,要知道崇禎二年的京城戰鬥可讓崇禎大開眼界,在猿糞們腦補的一系列“大捷”下,後金都被“大捷”到京城南的良鄉肆意劫掠。而後金這次實際兵力才兩萬人,而且這兩萬人中還有伺候後金軍爺起居、照看俘虜戰利品的包衣奴——廝役,以及幾千蒙古嚮導騎兵。後金整個壯丁才五萬多不足六萬;《雪汀先生的朝天日記》記載了袁崇煥旗鼓(親信)周文鬱的差人帶回來的前線訊息,後金兵力兩萬還嘲笑後金不知兵而深入險境;《滿文老檔》裡記載,此次出兵每牛錄不過甲兵25人。這麼點兵力,後金卻可以在京畿縱橫,肆意劫掠收穫甚多。甚至在《清太宗實錄》《東華錄》《欽定八旗通志》中記載,崇禎二年八月,後金阿山因饑荒而叛逃寧遠,後金派了幾貝勒追趕,然後這些貝勒在寧錦一帶還掃蕩一個月而還。明軍如此蠢弱,簡直就是條鹹魚,你讓後金這條貓枕著鹹魚能安分嗎?誰知道什麼時候會來咬一口!

    從後金方面來說,自身兵力不足(壯丁太少),還不足去佔領更多的地方(要分兵派守);同時外交上,還有蒙古察哈爾林丹汗的威脅;內部很深的民族矛盾——滿漢之間,還要時間來緩解,同時由於這種民族矛盾,後金的經濟能力也很有限(所以寧遠與寧錦之戰,戰鬥時間不長——一個月左右)。因此後金也是需要時間來壯大的,因此十多年後皇太極不僅在滿八旗基礎上擴編了蒙漢八旗——解決了兵力來源問題,又松錦之戰打了一年——經濟能力也大幅提提升。還用歲款,豈不是更加快後金的成長?!

    此外,如果說努爾哈赤是條狼,那麼皇太極就是豺狼——極度狡猾和狠毒,袁崇煥和崇禎都不是對手。袁崇煥在時就二度議和,結果如何?第一次議和被皇太極利用,在蒙古部落中大肆宣揚為明朝主動求和引發一些部落不滿,同時讓太極得已大兵東征西討,先揍了毛文龍(把袁崇煥忽悠住了沒有出兵)暫時解除了毛文龍經常搞偷襲的威脅,後又去寧錦搞強拆破壞錦右一帶的防禦工事,同時打得袁措手不及送人頭送物資(袁向皇帝上奏皇太極是“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還引發朝議是否放棄錦州;第二次議和,皇太極直接京畿遊。在猿糞的標準中,袁是偉光正,什麼都是別人的錯,就差後金皇太極也有錯——沒有傻傻的去配合袁崇煥。

    所以所謂用“歲款”“和親”等方式去議和,簡直是痴人說夢,遼東還是要保持這種軍事對立。可以收縮防禦——放棄錦州保持寧遠,同時擇良將文臣精兵整訓搞軍事改革,這樣的情況下就可以抽調部分兵力入關平亂。但這方式晚了,直到闖王快到京城,崇禎才下令吳三桂徹底放棄關外,而且還互相推諉責任——崇禎和朝臣就自動丟失信地而扯皮(熊廷弼該殺的原因就是不戰而擅自棄守大片信地,而孫承宗辛苦好幾年才收復二百里到寧遠)。

  • 7 # 弘治中興

    不可能!

    當年大漢與匈奴議和,並和親,匈奴仍然還騷擾邊境,掠奪資源和糧草。

    後來南宋和大金議和之後,還有有野心的皇帝欲南下滅宋。

    滿清的皇帝都是有野心的,而且遼東資源不多,大明在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以及民眾的反抗之下搖搖欲墜,大清肯定不會屈居於北方苦寒之地。

  • 8 # 折緣

    明清之間並不是沒有議和過。在整個遼西對峙時期,雙方多次議和,每次議和的原因各不相同,但結局都一樣,最終不歡而散。

    明清議和的客觀原因

    明清戰爭爆發後,明朝一敗於撫順、二敗於薩爾滸、三敗於廣寧。後來經孫承宗四年經營,雖然在遼西頂住了努爾哈赤的攻勢,但仍然無力收復失地。

    當時雙方在軍事上勢均力敵,明朝內部多數人接受以守為戰的主張,兩次寧遠城保衛戰勝利後,明廷以孫承宗––––袁崇煥的戰略思想,修築地堡,練兵屯田,建立起寧錦防線。

    而對於後金,在整個對峙階段,特別是在1642年取得松錦大戰勝利之前,雖然取得了柳河、凌城和攻佔旅順的勝利,但總體上而言,在遼西戰場上軍事進展不大,1626、1627年兩次攻寧遠最終失利,直到十幾年以後的松錦之役,才算瓦解了寧錦防線,奪取了整個遼西,使得明廷關外之地盡失,只能依託山海關作防禦。

    這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時期,雙方之間因為各自內部的原因,牽制著雙方的軍事力量。明廷方面是高迎祥、李自成的闖軍之亂越演越烈;而清廷方面需要與蒙古諸部爭雄以及解決北韓的問題。

    是故,雙方都需要透過議和來換取時間,騰出手來解除牽制。

    明清之間的五次議和

    在整個遼西對峙期間,明清雙方一共進行過五次議和。

    第一次議和,是當時的遼東巡撫袁崇煥提出來的,(那時候它還不是袁嘟嘟)1626年8月,努爾哈赤掛掉之後,後金內部爭奪汗位鬥爭激烈。這一年,袁崇煥派了人去弔唁努爾哈赤,實際上是去打探後金虛實,而皇太極將計就計,也派了人跟著這撥人去寧遠,還給袁崇煥寫了信,表示“欲兩國和好”。

    雙方都提出了各自不能接受的條件,實際上“議和”毫無誠意,都是各自的緩兵之計,條件沒談攏,在皇太極搞定內部鬥爭之後,立即就揮師遼西,發兵北韓和東江,而袁崇煥利用議和搶修三城不去救援北韓和東江,失去了北韓的信任和支援,無疑是一次重大失誤。

    第二次是皇太極主動提出來的,在1627年8月,朱由檢即位,皇太極託漠南蒙古給崇禎寫了信,發動了一場強大的議和攻勢,皇太極這個人精明得很,他不僅給崇禎寫了信,還給遼東巡撫畢自肅寫,與東江毛文龍也多次通使議和。

    可是遺憾的是這些信石沉大海,直到第二年閏四月,袁崇煥給皇太極回信,議和才算正式開始。這次議和,皇太極的底線是要求明廷認可後金佔領的遼東地區的統治權,而很遺憾,明廷還沒有做出明確回覆,在1629年十月皇太極就繞過山海關入寇,直逼京師,於是議和徹底破產。

    第三次議和開始於1632年,這年三月,皇太極遠征察哈爾,然而林丹汗聞風西遁,出一次兵不容易,於是打算徵明,但是寧完我建議這次發兵,以議和為大主意,范文程提出具體意見,雖為議和,但實際上是假裝議和,然後好讓清廷收編逃跑掉的察哈爾部林丹汗的部民。

    這是一次十分不誠實的議和,試圖以議和的方式麻痺明軍,這次議和崇禎也是知曉的。為了達到遷移察哈爾部民的目的,皇太極給宣府巡撫沈啟時寫信表示要以白馬烏牛誓告天地,兩國修好,如果誰先敗盟,天地厭之,統絕國亡。沈啟時居然相信了這套說辭,傻乎乎地皇太極簽訂了盟約。

    然而明廷中央議論紛紛,大抵就是指責沈啟時私自議和,於是崇禎罷免了沈啟時,皇太極本來見與地方議和成功,試圖繼續發動議和攻勢,以企圖麻痺明軍,然而吃過虧上過當的明廷全都拒絕了。

    第四次議和是1638年明廷主動提出的。當時李自成打到了中都鳳陽,楊嗣昌任兵部尚書,提出了“四正、六隅、十而網”的圍剿李自成的計劃。他認為農民軍是主要威脅,主張和清廷議和。

    楊嗣昌自己派了一個叫周元忠的去清試探議和,皇太極對明廷議和的願望表示懷疑,而之前投降的明廷官員們卻極力證明明廷議和是真,並建議派人去問一下。於是皇太極在1638年6月屯兵大青山,派人給遼東巡撫方一藻寫信議和,方一藻接到信後,直接就上書說楊嗣昌在揹著朝廷搞陰謀。於是這個事情在明廷群臣中引起軒然大波,主戰和議和之間你來我往,最後崇禎啟用堅決主戰的盧象升為兵部尚書,自此不再以後,而事情過了沒多久,清兵第四次入關。

    第五次議也是明朝提出來的,發生在松錦大戰之後。這個時候明朝腹背受敵,儼然是扛不住了,清朝佔領了大部遼西,隨時伺機入關、李自成已經成勢,隨時威脅統治。而這一次議和,是崇禎主動提出來,為此他兩次授命兵部尚書陳新甲派人與清廷議和。

    陳新甲寫了信派了人去見皇太極,皇太極表示懷疑,認為既然要議和,為毛不是國書,而是一個兵部尚書的書信,難道是藐視我們?崇禎收到皇太極的回覆後,還是不敢直接給皇太極寫信,依然讓陳新甲便宜行事。

    這一次皇太極正面回覆了,並提出了議和條件,要求明朝每年給黃金萬兩、白銀百萬兩、並選擇適合的地方開展互市。

    這個訊息傳到北京後,明廷群臣反對,崇禎為了推卸責任,把陳新甲問斬棄市,到了十二月,清兵第五次入關,攻破了薊州,最後一次議和宣告破產。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曉皇太極根本沒有議和的意願。每次都是以“議和”為手段,來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已,後面獅子大開口,要求歲幣,說不準其實也是一種對明廷的試探,如果明廷答應了,那麼也就從側面證明明廷是真不行了,這對於他無異於是最大的利好。

    崇禎本人在危急關頭,也是有迫切議和的想法的,但是他這種不經過朝廷,或者說連個招呼都不給朝臣打的私自行為,無疑也是激怒了明朝群臣,而就其行為來看,也是毫無擔當,議和成為了他當時最後的保命手段,屬於病急亂投醫而已。

    那麼最後,題主覺得明清可能存在真心實意的議和嗎?

  • 9 # 逍遙遊ing

    花錢買和平?就算沒聽過六國論,也該知道宋史吧。資敵的最終結果,必是死得和弱宋一樣慘、一樣尊嚴盡失,一樣讓人不齒。

    平心而論,北京城破之時,崇禎應暫避鋒芒,退避一時,再招集各路人馬包圍北京,則闖賊可擒。

    最終他選擇了寧可站著死,不願跪著生,君王死社稷,雖略欠變通,但其彰顯的風骨氣節,比受盡折磨、嚐盡屈辱,連自殺都不敢的徽欽兩位狗皇帝要強上百倍。

  • 10 # 使用者67724358697

    顯然不能。

    應該是崇禎與李自成議和,才用和親或者歲幣的方式,說不定大明還真能續幾年。

    不過崇禎也沒錢,續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支護工崗位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