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利山居

    晚唐詩歌個人最大的感受是詩人的詩反映出時代的的特點,比較傷感無奈,借古諷今,這說明了詩歌有它的時代性,晚唐社會,宦官專權丶藩鎮割劇,最後又出現了令唐王朝轟然坍塌的黃巢大起義,這個時候大部分人都消極悲觀,帶有濃郁的感傷情緒,詩人也一樣,特別是李商隱丶杜牧的詩。它給我們的啟示就如同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說:詩比歷史還真實。李商隱有一首詩,巜登樂遊原》詩中是這樣寫的: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詩預示著一個時代王朝行將結束。

  • 2 # 南縣易可85635859

    唐詩,詩分初、盛、中、晚四期,其中,晚唐起文宗開成元年(836),終哀帝天祜四年(907),歷時計七十一年。

    唐詩,作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學樣式,作為對當時外在客觀世界和詩人內在主體心靈雙重反映的統一載體,必然要因唐朝不同的時代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現存晚唐詩文集有137家,與初唐之152家,盛唐之49家,中唐之165家相比,應該說仍然保持了繁榮。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李商隱、張祜、許渾、李群玉、韓偓、韋莊等。

    晚唐著名的詩有杜牧的《感懷詩》《杜秋娘詩》;李商隱的《錦瑟》《燕臺詩》《碧城三首》等。其中除李商隱、杜牧這兩位大家外,其他知名詩人為數尚多。這些詩人在創作上吸收了前期詩歌的營養,各具風貌,形成了龐雜多姿的晚唐詩壇。

    然而,在唐詩四期中,晚唐詩歌卻最遭後人非議、貶損。類似“唐代詩原中晚佳”這樣的評價極少,更多的是“近來詩人輕晚唐”,這方面的貶損之論不勝列舉。一言以蔽之,晚唐詩格調衰敝萎弱不足取,基本已是唐以後至清歷代詩論具有總體傾向性的定評。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對唐詩研究的深入,開始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來正視晚唐詩歌,我們認為,晚唐詩歌不應受到輕視與否定。

    晚唐詩,亊,人,我選小李杜來說點小故事,小感受。從中以窺晚唐詩人詩風。

    喜歡文學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和杜牧合稱“小李杜”,以便和盛唐時期的詩壇雙星李白杜甫分別開來,但很多人不知逍李商隱和杜牧之間其實還是親戚關係。

    杜牧是中唐名相杜佑的孫子,他一直以祖父為榜樣,渴望像祖父那樣建功立業,治國安邦,但始終未能如願,令他稍感欣慰的是,他的一個堂兄代他實現了出將入相的遠大理想,這個人名叫杜悰,是杜牧的二伯父杜式方的第三個兒子。

    和杜牧一樣,杜悰也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

    先說一個杜悰小時候的故事。

    一天,杜悰和小夥伴們正在昭應觀外的空地上玩耍,忽然不知從哪裡來了一個風塵僕僕,半邊臉呈紫黑色的道士,那道士走到杜悰身邊,一邊撫摩著他的小腦袋,一邊慈祥地對他說:“公子應該勤奮讀書,不要和那些小孩子游戲。”然後又指著旁邊的昭應觀說:“我就住在這裡面,你能不能去看看我?”說完就快速地走入了昭應觀。杜悰充滿好奇地邁進昭應觀的大門,卻只見一個荒涼的院子和一座破敗的殿宇,殿內供奉的是太上老君,塑像的半邊臉因為殿頂漏雨已經變成了紫黑色。

    杜悰長大後不但熟讀經史,而且儀表堂堂,而且幸運地接住了天上掉下來的一個大餡餅,從而擁有了以世俗的眼光看來幾近完美的人生歷程。

    唐憲宗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見到了宰相權德與的女婿獨孤鬱,深深折服於獨孤鬱的溫文儒雅,情不自禁地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德與有婿乃爾!於是決定給自己的愛女岐陽公主從文武大臣的子弟中挑選東床佳婿。

    俗話說“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公侯將相家的公子們聽說當朝皇帝要在他們中選女婿,按理說應該會搶破頭才對,但是,現實卻給唐憲宗臉上來了響亮的一巴掌-----帝始詔宰相李吉甫擇大臣子,皆辭疾,唯(杜)悰以選召見麟德殿。用現在的話說,滿朝文武的子弟都說身體有恙來不了,只有杜悰一個人站在麟德殿接受皇帝的挑選。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一,原來唐朝時的名門望族對皇親國戚不感冒,甚至有些看不起,就像現在的知識分子看不慣暴發戶一樣。其二,唐朝的某些公主太過張揚,不把丈夫公婆放在眼裡,把唐朝公主這塊招牌給砸扁了。

    面對此情此景,唐憲宗又氣又喜:那還選什麼!既然小杜給咱老李家面子,咱老李家絕對不能虧待了人家。於是,杜悰華麗轉身成為駙馬爺,並且開始了他一路綠燈,暢通無阻的官場生涯。

    看到這裡,有朋友可能會問:杜牧和李商隱之間究竟有什麼特別關係呢?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杜悰身上。如前文所言,杜悰是杜牧的堂兄,有意思的是,他同時還是李商隱的表兄。

    咱們現在來仔細梳理一下杜牧、杜悰和李商隱之間的親戚關係。李商隱是杜悰的表弟,但並不是杜牧的表弟,這證明李商隱的母親不是杜悰和杜牧共有的姑母,在這種情況下,杜悰要麼是李商隱的姑母的兒子,要麼是李商隱的姨母的兒子。

    雖然不能確定李商隱和杜悰是姨表還是姑表,但是他和杜牧之間的轉折親關係還是非常明確的------杜牧是他的表哥杜悰的堂弟。

    那麼,李商隱和杜牧有沒有產生過交集呢?

    公元849年,李商隱和杜牧這兩顆晚唐詩壇的巨星偶遇了,當時,李商隱三十六歲,杜牧四十六歲。兩人雖然是初次見面,但好像相處得還不錯,因為李商隱隨後給杜牧寄去了兩首詩,其一曰

    《贈司勳杜十三員外》:

    杜牧司勳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詩。前身應是梁江總,名總還曾字總持。心鐵已從幹鏌利,鬢絲休嘆雪霜垂。 漢江遠吊西江水,羊祜韋丹盡有碑。

    其二曰《杜司勳》:

    高樓風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勳。

    令人遺憾又費解的是,杜牧並沒有給李商隱寫詩以表酬答唱和,至少從他流傳下來的詩作來看是這樣的,其中原因不得而知……

    而“小李杜”在匆匆相逢後,作為腦殘粉的李商隱,卻一臉貼上了杜牧的冷屁股, 從此再無交集。

    吳在慶在《杜牧全傳》中說,二人直到公元849年才第一次相見,而且是在路上偶遇,在河畔石椅上座談,談得十分投合。過了幾天,李商隱寫了兩首贈詩給杜牧,很明顯誠心想要結交這位老前輩,但杜牧沒有迴應。

    杜牧為什麼不回李商隱?這裡固然有種種偶然性,但在萬千偶然因素外,也應考慮杜牧有意不予迴應的可能,並探討他這樣做的原因。

    在《贈司勳杜十三員外》詩中,李商隱拿來作比的這個“江總”是梁朝一個沒節操的御用文人,好比你誇皇帝有文采說“陛下真有陳後主遺風”,誰會高興?拿人名字玩冷笑話,首先你得跟人家熟,不然難免不被人認為腦子有病。

    《杜司勳》詩中,李商隱贊杜牧“刻意傷春復傷別,人間惟有杜司勳”。其實詩人並不是杜牧的理想,杜牧臨死前把自己作品的十之七八都燒了。杜牧最喜歡做的事情其實是研究軍事,各種技術流戰爭分析,還註釋了《孫子》。誇一個資深“軍事控”文藝小清新,李商隱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

    再一步說,杜牧當年跟元稹、白居易不對路,公開寫文章罵過他倆。但是當元稹死後,白居易和李商隱成為了好朋友,說當年白居易對李商隱說,我以後死了,要投胎做你兒子。結果李商隱生了一個兒子,真的取名叫“白老”。

    朋友的朋友,可以是朋友,敵人的朋友呢?杜牧這麼討厭白居易、元稹的人,又怎麼會喜歡李商隱?一個是白居易的腦殘粉,一個是白居易的高階黑,小李杜要想跟大李杜一樣做知己好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上述還不足以說明問題的話,那麼政治陣營的選擇可能就是杜牧疏遠李商隱的根本原因了。在他們那個年代,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就是牛李黨爭。當時的文人難免受黨爭影響,要麼認領其中一黨死忠到底,要麼就全身事外。

    杜牧雖然無意於黨爭,但他跟牛黨黨魁牛僧孺私交甚好,明顯是近於牛黨的,至少沒跟李黨中人有什麼瓜葛。李商隱倒好像沒有站隊意識似的,受了“牛黨”令狐楚的恩,又去做“李黨”王茂元的女婿,兩邊都有沾染,搞得兩面都不是人。

    李商隱結婚後就頂著牛黨“叛徒”的帽子,即便他不想給自己貼標籤,但估計也在不少人的黑名單上了,杜牧會怎麼看他,李商隱居然一點自覺都沒有。

  • 3 # 桃之夭夭老牛

    晚唐應該從唐文宗時期開始,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於斯之時,閽寺專權,脅君於內,弗能遠也;藩鎮阻兵,陵慢於外,弗能制也;士卒殺逐主帥,拒命自立,弗能詰也;軍旅歲興,賦斂日急,骨肉縱橫於原野,杼軸空竭於裡閭。”(《唐紀》六十)這種情況下,由朝廷控制的地區減少,官位缺乏,加上朋黨勢力蔓延,下級士子仕途之路被堵塞,很多人終生不第。國事難堪,抱負無望,身世沉淪,晚唐知識分子情懷壓抑,鬱悶悲涼,反映在詩作上就是一種暗淡失望的情調。這種詩作很多,不能一一論及,僅就杜牧的懷古詩談一點管見。

    晚唐懷古詠史詩的數量大增,格調與唐前期大不相同。初盛唐在懷古中常帶有向前看的意味,詩中充滿英雄氣概;中唐懷古詠史常寄託對國家中興的希望,包含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晚唐詩人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現出傷悼的情調。

    杜牧在詩歌創作上,他自稱“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他的懷古詩即景抒情,充滿深沉的歷史感慨。

    如《登樂遊原》“長空淡淡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

    登臨樂遊原,只見孤鳥飛沒,人事變遷,萬古消沉,惟有長空永在。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體現了詩人對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詩人在此展示了宇宙永恆、人生有限的感慨,深感盛衰、興亡終在無限的宇宙中歸於幻滅,可見詩人感慨之深。

    《唐詩品彙》評價這首詩說:漢家基業之廣大為何如,今日登原一望,五陵變為荒田墅草,無樹木可以起秋風矣。盛衰無常,廢興有時,有天下者觀此,亦可以慄慄危懼。

    再如《過勤政樓》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

    勤政樓原是唐玄宗用來處理朝政、舉行國家重大典禮的地方。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唐玄宗為慶賀自己的生日,在此樓批准宰相奏請,定這一天為千秋節,佈告天下。並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舞於勤政樓下,又於樓中賜宴設酺,“群臣以是日進萬壽酒,王公戚里進金鏡綬帶,士庶以結絲承露囊更相問遺”,千秋節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節。

    詩裡說佳節空在,絲囊已無,紫苔上金鋪。金鋪是大門上的一種裝飾物,常常做成獸頭或龍頭的形狀,用以銜門環。當杜牧走過這個前朝遺址時,所看到的是雜草叢生,人跡稀少,重門緊閉,青苔佈滿金鋪的一片淒涼景象。詩人從紫苔著筆就是因為紫苔無拘無束,隨處生長,自得其樂的樣子深深地觸動了他此時慘淡失意的心情。

    還有一首《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

    惆悵無日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詩人說草連空,今古同,詩人把客觀風物寫得很美,並在其中織入“鳥去鳥來山色裡”、“落日樓臺一笛風”這樣一些明麗的景象,詩的節奏和語調輕快流走,給人爽利的感覺,但這種感覺還有“人歌人哭水聲中。深秋簾幕千家雨”的悲景,給讀者一種低沉的情緒。那種文物不見、風景依舊的感慨,歌哭相迭的有限人生是無奈的。這使詩人沉吟和低迴不已,於是,詩人的心頭浮動著對范蠡的懷念,范蠡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為後人所豔羨,其實范蠡也是無奈的。

    《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是杜牧最著名的懷古詩。作為杜牧最知名的作品之一,這首詩很好的實現了即景生情。僅僅是透過寫夜泊秦淮的所見所聞,詩人就以此為背景,深刻的揭露出了晚唐統治者的腐朽生活,心生慨嘆。而這種詩歌基調給了詩篇悲涼的意境,再加上情感的深沉悠遠,和語言的精工,被後世評論家沈德潛稱之為“絕唱”。

    晚唐詩人的無奈是很多的,不能全都敘述,僅表豹斑,望大家批評。

  • 4 # 木山文

    閱讀晚唐詩人的詩感受頗深。請看這幾句詩: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

    在這種清幽冷豔的句子裡,我們已經看不到李杜時代那種壯年們強大的熱力和氣魄,已經到秋暮冬初的晚景了。

    杜牧和李商隱是晚唐詩人中成就最高的,兩人都是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而又由於當時政治的腐敗,黨爭等原因而受到排擠,不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的懷才不遇之人。

    於是他們把自己的才能用在了學習前人的基礎上 ,努力創作出好詩,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杜牧曾說:"某苦心為詩,本求高絕"(獻詩啟)又說:"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答莊充書)。他的詩廣為流傳,甚至被人廣為傳誦。不一一列舉。

    李商隱的詠史,景物,愛情等詩,成就都很高,但最有特色的是他的無題詩。音調和諧宛轉,對仗工整,遣詞用字十分講究謹嚴,經過千錘百煉,用華麗的辭藻構成生動優美的形象,傳達出深刻真摯的感情。他開創了詩歌史上新的風格,新的流派。在藝術技巧上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我還要介紹三位值得我們學習的詩人。

    皮日休。

    魯迅先生曾稱讚過他文集"皮子文藪"裡的內容"並沒有忘記天下,是一塌胡塗的泥塘裡的光彩和鋒芒"。下面是他的"正樂府"裡的"橡媼嘆"一首:

    深秋橡子熟,散落橡蕪崗。傴僂黃髮媼,拾之踐晨霜。移時始盈掬,盡日方滿筐。幾曝復幾蒸,用作三冬糧。山前有熟稻,紫穂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璫。持之納於官,私室無倉箱。如何一石餘,只作五斗量。狡吏不畏刑,貪官不避髒。農時作私債 ,農畢歸官倉。自冬及幹春,橡實誑飢腸。吾聞田成子,詐仁猶自王。(田成子為齊簡公相,故意行仁義以收民心,以後齊國政權盡歸田氏,田氏即成為諸候)。吁嗟逢橡媼,不覺淚沾裳。

    稻米已全部納官,而且"一石餘"只作"五斗量",於是人民就只能拾本來不能吃的橡實來"誑飢腸"了。詩人把官吏的貪暴與人民的苦難突出地表現出來了。

    聶夷中:"傷田家"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這些詩句長期地在農村中流傳著。

    杜荀鶴(杜牧的兒子):"山中寡婦"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紵衣衫鬢髮焦。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後尚徵苗。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徵徭!

    這詩深刻地寫出了人民所遭受的迫害。即使逃到深山裡住茅屋吃野菜,也無法逃掉官府的壓榨。

    這些詩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話的面貌和本質,並唱出了那個時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財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收藏了哪些經典的帆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