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意闌珊656

    作為一個孩子的媽媽,雖然資歷尚淺,但看到這個問題,仍然忍不住要發表見解。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錯誤的意義。對於隨時出現的錯誤,大到整個人類社會,小到一個人的成長曆程,我們都應該理性看待。沒有錯誤,我們是不可能走到今天。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了錯誤,監護人是有責任的。要反思錯誤發生的根由,“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如果是因為過去的“小洞不補,大洞吃苦”,那麼,現在,立刻,馬上,指出他的錯誤。當然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是因為孩子在和社會接觸中沾染了一些不良習氣,導致出現錯誤,那麼,作為監護人,要視情況而定,針對錯誤,要和孩子溝通,注意動向,當然父母可以身體力行。

    有的孩子悟性較高,有錯誤後,透過自己的思考,可以及時止步,這樣的情況最令家長省心,當然,這需要孩子有較強的思辨能力,在此之前,需要家長長期的培養。

    孩子就像一張純淨的白紙,我們需要用盡一生為其填色。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孩子。 也許,每次教育不會都很完美,但我們最終的方向是陪著孩子長大成人,這對於我們自己來說,也是一種收穫,一種成長。

  • 2 # 墨梅話職場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自己認識到錯誤的能力和意識還比較欠缺。

    但是在批評教育孩子之前,要先弄清楚為什麼會犯錯,有的是無心的過錯,一味指責就不對了。

    一般錯誤

    孩子犯錯也是常有的事情,有時候一個眼神,孩子就明白了,那是因為他透過眼神知道也知道自己做錯了,這沒有什麼問題。點到為止。比如飯桌上,孩子總把自己喜歡的飯菜往自己面前放,夾了菜覺得不好吃又放回盤子裡,這些都需要家長指點出來,然後告訴他規則,後面再犯錯,一個眼神過去他自己的明白了。

    原則錯誤

    一定要指出來!比如做錯事情,隱瞞,撒謊,那都是行為錯誤,應該及時且嚴肅指出來,並且告知錯誤行為導致的後果。讓孩子知道行為責任。

    認識錯誤

    也就是常識錯誤。及時講解,糾正即可。比如打雷以為妖怪來了,認為環衛工人穿著那麼髒,做作業出錯等。及時傳播科學認識,傳遞正能量。

    犯錯,指出改正的方向,可以讓孩子更快地進步。

  • 3 # 多彩人生心理發展之謎

    可以肯定的回答,不指出錯誤,孩子不會進步(這裡指的“進步”是利家、利民、利國的進步,而不是其他)。

    孩子如同一棵樹苗,可以把它培養成參天大樹,也可以做成“以曲為美”的盆景。著名的心理學家華生更是放言,他說只要給他一打健康的嬰兒,他可以把他們培養成醫生、工程師,也可以培養成乞丐或小偷。無需懷疑,無論是培養專家教授還是培養乞丐小偷都要經歷無數次糾偏糾錯導航的過程。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自我反省、他人指導中進步的。所不同的是成人更自覺,孩子不自覺,需要指導的頻次更多,教育的方式也不同於成人,更多的是細微無聲。就以嬰兒或者以更小的新生嬰兒為例,人的感知覺是最先發育的,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就發出了需求的訊號。就憑這第一次哭聲,處理不好就會給以後帶來無盡的撫養麻煩,好多家庭嬰兒晝夜不定時的啼哭,折騰的全家不得安寧。問題就出在沒有給孩子定規矩,孩子一哭,爺爺奶奶、外爺外婆甚至七大姑八大姨一擁而上,這是怎麼吶,這麼小的孩子不好好照顧?此時有感知的孩子知道還得哭,哭能起到作用。

    0-1個月的孩子正是糾正作息時間的關鍵時期,首先要建立起條件反射,對於健康的嬰兒,在保證3個小時喂一次奶、吃飽的前提下,定時餵奶,其他時間哭也無效。這樣做可以保證新生兒睡眠之和達到18個小時,母子都能養精蓄銳,充分利用嬰兒4個小時的清醒時間做一些肢體運動,促進快速成長。

    那麼孩子再大一些怎麼教育呢?首先家長要管好自己,不要忘了孩子在盯著你呢。整個嬰兒期孩子都是模仿學習階段,他不加區別的吸收你的優點缺點,不加思考的模仿父母的一切。到了3歲左右的,孩子全部掌握了母語,到了5歲品質品行基本木已成舟,以後改變就難上加難了。所以孩子的好壞都是父母給的。

    注重孩子文化知識學習,淡化或忽視做人的培養教育,在現代家庭育兒中帶有普遍性。批評教育應該貫穿於整個未成年成長期,而且無時無刻掌握孩子發展的動向,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中這都是做父母的責任。鼓勵不是不要批評,培養獨立性不是放任不管。只要希望孩子長大後不坑爹坑娘,不坑族、不害國,都應該拿起批評教育的戒尺,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段,運用靈活的批評教育方式,讓孩子自覺地把批評變成鼓勵,把教育變成營養,促進健康成長。

  • 4 # 第一奶爸

    孩子畢竟是孩子,大人都會犯錯誤更別提小孩子了。犯了錯不可怕,怕的是父母會任其發展,不管不問。父母作為孩子的最早的啟蒙老師,應當時刻監督和提醒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我家孩子有九歲了,發現孩子犯了錯,我會把孩子叫到一邊,把這件事情讓孩子自己回顧一下,如果孩子自己可以發現錯誤,我基本上不會太責備孩子。想辦法讓孩子自己發現錯誤,比大人們直接指出錯誤更會讓孩子記住。

    孩子就好比是鐵,只有經過千錘百煉,才能煉成好鋼。不斷的犯錯誤,不斷地改正錯誤才能成長,才能進步。

  • 5 # 資深肥宅奶爸

    奶爸覺得,如果孩子有錯誤,那麼我們需要為孩子指出來並且幫助孩子改正,從而使孩子得到進步,變成更好的他自己。

    家長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獨立,那麼如果孩子犯了錯誤,我們應該如何去指正呢?

    不要吼

    很多家長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後會責罵孩子;“你怎麼這麼笨啊!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怎麼能做出這麼壞的事兒,你這個壞孩子!”

    像這樣的責罵和吼叫根本不會有任何作用,孩子不但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反而還會被父母嚇到,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慢慢會變得自卑和叛逆。

    不要有頭無尾

    意思是不要只告訴孩子的錯誤,卻不告訴孩子如何改正。假如說,有人告訴我們和對岸有一顆樹上長滿了金子,但是卻不告訴我們哪裡有船,那麼我們該怎樣得到金子呢?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游過去或者找橋走過去,但是孩子並沒有這麼多的人生閱歷,他們大多不懂得如何舉一反三。所以如果我們只指出錯誤,卻不告訴孩子如何改正的話,那麼孩子下一次可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那麼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家長首先應該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的為孩子指出錯誤,不要以父母的姿態這則孩子。

    其次,要站在平等的角度理解孩子的錯誤,同時告訴孩子怎樣可以改正錯誤,怎樣才是正確的做法。

    最後溫故而知新,陪著孩子多反思幾次曾經犯過的錯誤,加深影響,以確保之後不會再犯。

  • 6 # 久隱517

    有一天,一位媽媽和我討論孩子寫作業慢的問題。她的孩子因為作業寫得慢,經常被老師留,家裡人都很在意這件事,為孩子的書寫速度著急。孩子自己也為此感到難堪,有時候她明明是被留下來寫作業,卻掩飾說是留下來幫同學的忙或者是記作業。我問這個媽媽:“被老師留下來寫作業這件事,你們家長一定要如此關注嗎?”這個媽媽回答:“只有讓她意識到錯誤,她才會改啊!”

    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她才能改正錯誤,這應該是絕大多數人的觀點。那麼,是否有另外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呢?其實,“慢”並不是“錯誤”,甚至也不能算是一種缺點,因為有個別孩子的特質就是比較慢,他們只是需要比一般孩子更多一些時間練習和適應罷了。

    我順著這位媽媽的思路追問她:“好,就像你所說的,你已經多次讓她意識到自己‘錯’了,那麼改的效果如何呢?”很顯然,這正是她所苦惱的地方。我說:“假設我們發現孩子慢,但從來沒告訴她,而是設法肯定她、調動她的積極性,讓她不知不覺變快,是否更好呢?”

    如果我們總是告訴孩子慢,她也總是關注這個“錯誤”,並不斷髮現慢的證據,孩子就會確信自己是個“慢小孩”。如果家長和老師總是注意這個缺點,總是批評她,就進一步強化了這個論斷。

    為什麼孩子往往知道問題所在卻“屢教不改”呢?

    因為頻繁的提醒和批評讓她深深地相信:我就是這樣慢!孩子已經接納了“慢小孩”這個標籤,不相信自己能快,完全失去了改變自己的心理動力。就算我們施加壓力讓孩子變快了,但她心中的自我形象,還停留在“慢小孩”的階段。

    這個媽媽說了一個細節:“孩子在抄句子的時候,我和她爸爸都提醒她:‘一句話一句話地抄,別一個字一個字地抄!這樣太慢了!’她雖然照辦了,但是很不高興。”我建議她用商量的語氣對孩子說話:“你一個字一個字地抄也是可以的,不過,媽媽還知道一種更快的方法,你願意試試嗎?”

    如果孩子願意嘗試,一定會發現這樣更快。如果不願意,我們尊重孩子的選擇:“今天還是用你的方法,媽媽幫你記時間,看你平均一分鐘抄幾個字。明天咱們再試試另外一種方法,看看一分鐘抄多少字,然後選一個你喜歡的辦法。”

    我們也可以設想另外一種可能:我們仍然是關注孩子寫作業的速度,但在她寫作業的時候,不給她一點壓力,不去催促她。假若某一天她完成得非常快,家人可以積極地肯定她。孩子並不會覺得快是多麼難以企及的目標,此時她更關注自己的成就感,並且,她會從中總結經驗,比如寫的時候儘量做到專注,或者一眼多看幾個字。家人也可以叫她分享經驗,這樣她會有意識的總結方法,也許會用到下次作業中,這樣會漸漸形成良性的迴圈。

    表象是寫作業慢,深層次的原因是尊重和接納。孩子具有與大人一樣的最基本的需求——被尊重。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當你的孩子出現和其他孩子不同、貌似缺點的問題時,不要一味地譴責,多給孩子時間和空間,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叫他有力量和動力自己慢慢修正問題。

    許多家長往往對孩子的錯誤如數家珍,對孩子的進步卻視若無睹,彷彿戴了一副有色眼鏡,專門篩選孩子的錯誤。他們想幫助孩子,但錯誤卻越發現越多,改正不過來,“錯誤”最終變成了“頑症”。這很容易解釋,就算我們沒看到孩子的進步,也不代表孩子不曾努力過。我們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一下:“如果自己努力的結果不但沒有被認可甚至沒被發現,得到的反而是不滿和批評,誰還肯繼續努力呢?”

    我們盯著孩子的錯誤是想幫助孩子改正錯誤,事實上卻人為地給孩子進步增加了阻力,消解了孩子內心的動力。

    我們不妨換一副“眼鏡”去發現孩子的進步。篩選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正強化”。孩子的努力得到了正向的反饋,他就更願意去重複這種行為。在不斷的重複當中,孩子就會不斷進步。哪怕是成年人也喜歡在成功中學習並保持成功的狀態,孩子更是如此。

    也許你會說:“孩子根本沒有進步呀,我拿什麼肯定他?”在諮詢過程中,家長常這樣問我。有趣的是,我卻總能從家長的言談話語間找出孩子的進步。其實,每個“錯誤”的空隙都隱藏著細碎的閃光點。比如,無論孩子多慢,總能找出一次相對的“快”,這便是進步的起點。有一個孩子與媽媽吵架後,便一點兒作業也不做,但某一次她堅持在書桌前與媽媽討價還價。雖然言辭激烈,但是,與徹底放棄相比,懂得談判與妥協不也是進步嗎?

    有的家長很驚訝:“我從來沒意識到這是進步。為什麼你總能發現孩子的進步呢?”我總結出一個小小的心得:要把功夫用在平時,時刻關注孩子們的微小進步,並及時用語言、表情、眼神來回應他們。發現錯誤不急著說,而是等一等,等到孩子有進步的時候,態度愉悅地肯定一下,孩子的積極行為便把錯誤覆蓋掉了。遇到非說不可的錯誤,我儘量用建設性的方式指出來,而且格外注意語氣的柔和,以此來化解孩子的尷尬。在我看來,這是一種低成本的改錯方式。

    家長都有這種擔心:發現錯誤而不指出來,這樣做難道不會讓孩子的錯誤更嚴重嗎?如果不指出錯誤,那麼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可以讓孩子進步呢?心理學家羅傑斯強調: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或諮詢師要毫無保留地接受來訪者,要給予來訪者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是的,“無條件積極關注”,這就是答案。

    無條件積極關注,強調了對孩子的接納。當我們真正接納了孩子,任何時候都用積極的視角去看待孩子,自然可以看到他的優點和可愛之處,這樣去觀察和注視一個孩子的時候,便會滿心歡喜。這種內心狀態會藉著我們的語言、表情、神態傳遞給孩子。

    每個孩子都喜歡被認可、被欣賞的感覺,這份接納成就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如果我們盯著孩子的優點,孩子也會盯著我們的優點,雙方都處在一個愛的狀態中,愛會產生神奇的力量。當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他就會主動去做有價值的事情,以符合自己的身份。如果孩子內心有完善自我的動力,就算有一些錯誤和缺點,也很願意改正。

    總是盯著孩子的錯誤,是“有條件的消極關注”——當孩子正確的時候,我們接納;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排斥。不能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就在事實上傷害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孩子犯錯的時候,他感覺自己不能得到父母的愛,這種痛苦會讓孩子產生一些侷限性的想法,從而用退縮的方式來保護自己。這樣的孩子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容易以受害者和失敗者的身份自居。而且,我們盯著孩子的錯誤時,孩子也會盯著我們的錯誤,雙方都容易產生焦慮和憤怒的情緒。因此,除了改錯又增加了一層任務:處理雙方的負面情緒。這反倒分散了孩子改錯的精力。

    “通往地獄的路,是用期望鋪成的”。所謂的錯誤,有一部分是客觀存在的,有一部分則是我們過高的期望製造出來的,是我們心中的高標準“誤傷”了孩子。

    如果我們拿孩子與我們心中的期望相比,孩子往往都是錯的。如果只是審視孩子本身,一定可以看到孩子的優點。

    聽大家說,寶寶三歲就應該開始學習漢字,所以我最近也開始讓他識字,認字。平常由於工作太忙也沒啥時間陪寶寶,更別說教他學習了,大部分時間都是爺爺奶奶在帶。買了一些卡片、故事集,但是兩位老人家地方口音重,就怕寶寶也跟著學,以後不好改(那段時間真是愁死本寶媽了)。

    然後用手機給寶寶安裝了一些教學軟體,剛開始效果還不錯,但是用到後面都要各種收費不斷。(只能各種吐槽,然後放棄不用)

    然後一個朋友給我推薦了她用的【貓小帥學漢字】,不說別的,就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這項就非常的良心。APP也做的非常好,很多的冒險故事,寶寶特別愛聽,現在我下班回來還會說:“麻麻,我給你講故事”。還有一些簡單的小遊戲,不僅加深寶寶漢字的記憶,還讓我家好動的寶寶,乖乖的自己玩(自帶滑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防曬霜曬過後的面板還可以修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