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如是我聞7458
-
2 # 一個人的歷史
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春秋戰國時期叫做“尊王攘夷”,且只出現在春秋時期。到了戰國時代,諸侯們對於周天子已經沒有半點敬畏之心,也不在遵守什麼禮儀,有實力才是硬道理,這個時候周天子變得可有可無,沒有絲毫的影響力。“尊王攘夷”始於齊桓公,其謀出自於管仲,這為齊桓公討伐其他諸侯提供了合理的理由和藉口,這是天子授權的,我代表了周天子在行使權力,你們反對我就是反對周天子,我就有理由討伐你們。不服天下共伐之,士人共棄之。春秋五霸中齊桓公這個霸主帝位是沒有什麼爭議的,靠的就是“尊王攘夷”之謀。齊桓公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了周天子的賞賜。這個時候的“尊王攘夷”不同於“挾天子以令諸侯”,周天子自己也是從內心支援這件事的,因為齊桓公得到了實惠,周天子得到了名譽即樹立了天子威望,這麼做可以實現兩人的雙贏,何樂而不為呢?且齊桓公和曹操所處的時代不同,春秋時期儘管周天子已經沒有實際的控制力,但是其影響力還在,因此必要的尊崇還是需要的,而不是用單純的挾迫方式來追求名正言順。
-
3 # ww3721王建文
春秋的挾天子令諸侯的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三代祖孫。魯隱公十年,宋公不王,鄭伯為為王左卿,工以正命討之。夏5月,鄭魯齊攻宋鄭連成連捷。但卻將佔領的宋國領土,全部都給了魯國。《左傳》講。鄭莊公於是手可謂正迫矣,以王命討不庭,不貪其士,以王爵工之體也。
他老子更是霸道,乘周平王東迀洛邑為周王室的卿士,繼續堅持鄭桓公制定東擴戰略計劃。一方面護送周平王東遷,一方進一步用周王名譽實施攻滅東號國和鄶國。吞併周邊部蔽,補,丹,依,弢,歷,莘八邑,完成具體行動,鳩佔鵲巢把鄭國都迂到鄰國故都,使原來的寄帑之地,變成自家地盤。並把舊部從陝西遷到河南。以鄭為號新建城邑國家。他在周幽王時,看到王室內憂外患頻發,周王的實力和威望一茫幹丈。他和父親為了保住自己的人民和親眷不受戰爭襲擾,就開始聽太史伯的建議。在周幽王被殺死前年(前772年)把部族家屬,和重要財產遷移安置在虢鄶之間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桓公寄孥的地方。
鄭武公的老子鄭桓公,見侄兒周幽王,寵幸妃子褒姒,每天沉湎酒色,不理朝政,並重用奸臣虢石父,對百姓盤剝,天怒人怨,諸侯離心離德,幽王還一意堅持錯誤,不聽勸阻。國家終將會禍起蕭牆 自己只好另作打算,早思退路。同撐握典精的太史伯商議打算搬到洛河以東,黃河濟水以南,可以安居那地方。
原來的東虢國和鄶國二國王都貪婪好利,百姓不親附,鄭桓公主動以周王名義司徒的權威要借二國土地讓周王和自己家族住到那裡。
太史伯還說,周朝衰落,楚國必將興起,楚國興起對鄭國不利,鄭桓公還想遷到西方,太史伯那裡的人更貪婪,好難以久居。
將來齊國,秦國,晉國,楚國必將興起,鄭桓公於是選擇這四國中間,籌備東遷事宜。鄭桓公以周幽王名義派後來鄭武公,帶上豐厚的禮物送給虢鄶二君借地,虢鄰二君因鄭桓公是周王的名義,又當司徒,是天子叔父。位高權重,更婪圖禮金豐厚。於是各自獻出五座城池。鄭桓公輕易弄到地盤,只給周王洛邑。其它都為自己打算,如此鄭國就有使有立國的基礎土地。當然也為周王朝要下洛邑。
周幽王因為廢黜申後和外孫太子地位,申侯聯合繒國,西方犬戎攻打周幽王,攻陷鎬京。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也殺死鄭桓公。
周平王和鄭武王東遷。鄭武王更是挾天子令諸侯把東虢國和鄶國給滅了收附周圍八個小邑國,確立建成自己的國家鄭國。春秋剛剛開始前後鄭桓公,鄭武公,鄭莊公就是挾天子令諸侯,建立自己鄭國消滅東虢國鄶國。鄭武公更是叫周天子巡視虢國防務時,滅亡虢,嫁女時有天子參加,襲滅麻牌大意胡國。使鄭國鄭國逐漸強盛成為短期小霸主。
-
4 # 掌門聽風
嚴格的說:並沒有!
挾天子以令諸侯首先就是要挾天子,哪怕是戰國末期,東周徹底被滅時,都沒有出現挾天子的情況。
做得最出格的也就是鄭莊公,前707年,周桓王統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部隊討伐鄭國。鄭莊公率大夫祭仲、高渠彌等在繻葛(今河南長葛北)列陣禦敵。並且還一箭射中了肩膀。事後還賤兮兮地去問周王的好,你可不要死了,要不然我就成千古罪人了。
另外就是問鼎中原: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把周王嚇得睡不著就問楚莊王要幹啥?楚莊王說:我就想知道你宮中的九隻鼎的重量。王孫滿不卑不吭說:重不重的關鍵是有沒有德行!然後就退了。
這些都說明:春秋時期並沒有哪個人敢挾天子,因為怕遭到其他諸侯的報復。那時候小國都喜歡周室,因為有周室在,大國就不敢明目張膽的欺負人。大國都不喜歡周室,有周室在他欺負人就有壓力。
有人說:齊桓公以及春秋五霸算不算?
不算,因為他們都是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首先就是要尊王,不尊王,周天子就不會給你正名。所以五霸並不算挾天子,不但不能挾天子還要尊天子。
但是到了戰國,情況完全不同了。原因完全是因為周天子自己作死。他承認了田氏代齊,也承認了三家分晉。那就等同於周禮完全崩塌,周天子權威完全不在,但是即使這樣,他也沒有被像東漢末年的天子一樣完全被曹操控制。
其原因是:
一,諸侯並不想惹麻煩,可以侵佔他的地盤,但是一旦傷害了周天子,那麼社會上的守舊派,墨家儒家道家以及其他以皇權中心的派系的口誅筆伐,可能還會被其他諸侯聯合對付,實在是得不償失,畢竟只有到了秦國那樣不懼六國聯軍的程度才能有非分之想。
二,八百年的思想禁錮並不容易突破。周天子神性光環不容易被磨滅,在信神的年代,誰都怕得罪神,而周天子就是神的代表。只有像秦那樣久居西戎之地的“野蠻人”才無思想壓力,楚國就被中原同化了一點,他就只敢問鼎,而不敢舉鼎。
三,周天子實在是無足輕重,有沒有都不影響諸侯吞併的腳步。周天子不管是對外還是對內都已經疲於應付。此時他就相當於一個蜂窩,不去惹他就行,否則可能惹一身麻煩。
-
5 # 君山話史
說到“挾天子以令諸侯”,多半會先想到曹操。其實,這個說法,是曹操的敵人說的,對於曹操來說,正確的說法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奉就是“尊奉”。這一戰略,其實並不是曹操的首創,在春秋戰國時代早就被用爛了。
在春秋時代,第一個提出此戰略的人,是齊國名相管仲,他的叫法是“尊王攘夷”,尊王就是尊奉天子。大家知道,春秋時代,周天子實際已經沒用了,指揮不動諸侯了,那麼管仲為什麼要提出“尊王”呢?這與齊國的特殊地位有關。
齊國的開國者就是著名的姜太公,周代初期,周天子給了齊國征伐四方諸侯的大權:“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從此之後,齊國就成為維護周王室的一根頂樑柱。如果天子不受到尊重,那麼齊國“征伐四方”的特權就形同虛設了。只要把周天子扶起來,齊國才能可隨意揮舞“征伐四方”的大棒,在政治上處於完全主動的地位。
這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最早版本,也是後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原型。
管仲這一巨棒政策有沒有用呢?當然有,首先就搞定了魯國。魯國爆發慶父之亂,齊桓公就干涉了,擺平魯國之亂。此後,魯國政策一邊倒,成為齊國最重要的小囉嘍。後世在講到齊桓公霸業時,用一句話叫“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個霸業跟“尊王”有很大關係,在政治上易於被其他諸侯接受。齊桓公在“尊王”一事上,也十分能做秀。比如下面這個例子:
公元前651年,齊國與各諸侯國在葵丘召集第一次葵丘會議,周襄王派特使前來參加,並送來了天子祭祀周文王、周武王時所用的祭肉,作為對齊桓公的賞賜。
賜祭肉是王恩浩蕩的體現,齊桓公準備下階跪拜,接受祭肉。特使趕緊說道:“天子有令:伯舅的年齡大了,且功勳卓著,爵加一等,不必下階跪拜。”
為什麼周襄王管齊桓公叫“伯舅”呢?原來周禮中,周天子對於異姓諸侯的年長者,叫伯舅,如果是同姓諸侯,則叫伯父或叔父。頗能作秀的齊桓公正色說道:“天威近在咫尺,小白我豈敢貪天子之命而不下拜呢?”說罷他走下臺階下拜,登堂接受祭肉。
齊桓公“尊王”的表態,為他本人撈了不少政治上的聲譽,也坐穩了諸侯老大的地位。
在齊桓公之後,晉國長期佔據霸主寶座。晉國比齊國更霸道,有點類似今天的美國,不過還是基本上延續了“尊王”的傳統。比如說,晉國在城濮之戰大敗楚軍後,晉文公沒有忘記“尊王”,他搞了一個轟轟烈烈的“獻俘”儀式。超過一千人的楚軍俘虜,被押著穿過王城洛邑的主要街道,從周天子的檢閱臺前狼狽走過。除此之外,晉文公還獻上城濮之戰的戰利品:楚國的一百輛戰車。
周襄王與晉文公假惺惺地上演一出早已預排好的戲:天子賞賜給晉文公一大堆東西,任命他為“侯伯”,即諸侯之長,相當於諸侯聯席會議主席,其實就是“霸主”的另一叫法。。周襄王當面表彰說:“阿叔啊,以後就靠你安撫天下諸侯,為周王室懲治叛亂。”
晉文公假裝不敢接受,推辭三次,在周天子的堅持下,才“勉強”接受侯伯的任命。有了天子這張牌,晉國就堂堂正正成為“侯伯”,成為諸侯的領袖,這就是“奉天子以令諸侯”。
-
6 # 傑哥000
不好說。
總的來說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個是政治政治,一個是人們的意識。
政治制度的方面:春秋時期。周王朝實行的分封制度。每個諸侯王擁有完全獨立,領土的王國。和一級土地的人民。因此,諸侯的獨立性很強,起初需要聽命與周天子完全是因為軍事實力上不如中央。當然,封國之初的契約也有一定的作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弱,沒有了硬拳頭的周天子就也在也管不動各諸侯。
到了漢朝之後。漢武帝時代漢愁就基本上摒棄了封國制度,實行郡縣制。皇權和中央集權大大加強。各地的人民從知自己封國的君主而不知周天子變為了只知天下有漢皇,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變化。到了東漢末年,所謂了各路諸侯。只不過是地方官員的豪強,與諸侯王不同。這些軍閥爭兵征伐是名不正言不順。人民也不會臣服,這時候,天池就是一道政治旗幟。他意味著正統。意味著權威。意味著正義。
意識思想方面: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各路思潮紛紛湧現。從學術界的現象折射出民間的現象。此刻的天子在人們心中只是一個高階貴族。孟子都還提出。過民為重,君為輕的理論,可見天子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並非是絕對權威。但到了秦漢時代,讓人們第一次知道有了大一統的概念。天下擁有一個共同的領導者。那就叫皇帝。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是讓綱常觀念深入百姓心中,天子的權威逐漸變得不可動搖。因此這時候天子才能成為民心所向的旗幟。落魄的周天子充其量是個政治符號。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句話,最早出自於《後漢書》中,沮授給袁紹說的話:“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齊桓公)
不過,雖然說最早出自於《後漢書》,但其實,這句話本身說的,就是春秋時期的事情。這裡的“天子”,自然指的是周天子。“諸侯”則指的是諸侯國的那些國君。春秋時期,早期爭霸的齊桓公和晉文公,他們之所以能夠爭霸,名義上也都是採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辦法。
齊桓公“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意思,出現了齊桓公帶著諸侯大軍,屯兵在楚國邊境上的時候。當時,楚成王派使臣前來問齊桓公,你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我們兩國相隔遙遠,風馬牛不相及,你為什麼要進入我們的國土?管仲代替齊桓公回答說說,當年召公對我們的先君姜子牙說過,“五侯九伯,女實徵之,以夾輔周室”。就是說,你有權利征討天下諸侯,讓他們一起輔佐周王室。這裡的“夾”就是“挾”的意思。不過不是“挾持”,是“護衛”的意思。
管仲接著問了楚成王兩件事,讓楚成王回答:一是給周王室的貢品,為什麼不繳納?二是周昭王當年南征你們楚國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回來?
管仲這裡講的,其實是周王室和楚國一直以來的恩怨。由於西周建立的時候,楚國所獲得的封賞比較小,爵位比較低。這讓楚國心裡很不痛快。要求提高爵位,但是周天子不同意。大約楚國也就從那時候不願意上貢,因此,周王室的第四代天子周昭王就帶著大軍前往討伐,結果在漢水流域全軍覆沒。後來,楚國透過往南邊開疆拓土,國土面積變得十分龐大。這樣,他更加有了驕傲的本錢,乃至不聽周天子的命令,自封為王。
(管仲)
管仲問的,正是這兩件事。
楚成王見齊桓公所帶的隊伍龐大,心裡面似乎也有點虛,回答說:“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意思是說,不給周天子上貢品,確實是我的錯,我以後改過來就是了。但是周昭王南征全軍覆沒,卻不能怪在我們楚國的頭上,應該問一下“水濱”。楚成王的意思是說這是周昭王遇到天災人禍,在江裡遇到大風大浪,全部掉到水裡淹死了。
當時齊桓公耀武揚威一陣,讓楚國和各諸侯國訂立了盟約以後,才帶兵回去了。
這也就是齊桓公在爭霸過程中,所做的一件事。管仲幫齊桓公把這件事歸納成“尊王攘夷”。當然了,我們知道,齊國的目的,最主要的並不是為了周天子的利益,並不是為了維護所謂的“周禮”,而是要實現“稱霸諸侯”的野心,也就是讓齊國當諸侯的老大。
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是,卻又不能光靠軍事實力,找的理由則是“尊王”,或者說是“夾輔周室”。
除了齊桓公外,後來宋襄公也試圖學習齊桓公稱霸。但因為宋襄公實力很弱,宋國又是小國,因此幾乎沒人聽他的,他最後也被楚成王打傷致死。由此可見,要想“挾天子以令諸侯”,軍事實力是硬保障。
(晉文公)
後來,晉文公再次學習齊桓公的做法,和楚國打了一場城濮之戰,打敗了楚國。於是晉文公又召開了一次會盟。這一次,晉文公把會議的規格訂得非常高。不僅把齊、魯、宋、蔡、鄭等各國諸侯都請來了,而且還把周襄王請來。周襄王在會上,封晉文公為“侯伯”(老大就叫做“伯”,諸侯中的老大就叫做“侯伯”),賜給晉文公黑紅兩種顏色的弓箭,意思是,他有權征伐諸侯。
在這裡,表面上晉文公做的是“替天行道”的事情,但是,熟知周禮的孔子在瞭解到這段歷史的時候,就直截了當地說,諸侯哪有權力召喚天子呢!
由此可見,所謂晉文公把周天子請來,其實是逼迫他來的。周天子在這裡只是一個藉口,是晉文公稱霸的一個藉口而已。這裡的“夾(挾)”,就不是“護衛”的意思,而是“挾持”的意思了。
(參考資料:《左傳》《史記》)
回覆列表
齊桓公晉文公算是吧,尊王攘夷實際上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只不過當時的周天子和後來的皇帝不一樣,當時的諸侯也不是後來的割據軍閥。或者這個問題應該這樣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事件只可能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後來類似行為應該叫挾皇帝以令軍閥或者挾中央以令地方,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不過是打比方借代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