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陽城導航
-
2 # 東方評史
甲午戰爭失敗了,北洋水師倒了,鄧世昌犧牲了,丁如昌自殺殉國了,李中堂的一番心血化為泡影了!
至於李中堂是怎麼看待的?
肯定是心痛欲絕、痛不欲生,你說還能怎麼看待?
此外痛不欲生的還有慈禧太后!
人人都說李鴻章是賣國賊,人人都說慈禧太后是禍國殃民。
也許他們有中飽私囊的一面,但你能說他們不愛國?
你能說他們不熱愛自己的國家?
你也許會說他們熱愛的是自己的政權,但這個政權就是他們自己的國家!
他們看著自己的艦隊戰敗了,難道會拍掌大笑?絕對不會!
賣國求榮?
把自己的土地和利益割讓給了外華人,既損失利益又丟面子,賣國是那麼好玩的?
他們當初發展海軍為的是什麼?絕對不是為了搞形象工程。
那是實實在在的國防事業!
有人說慈禧太后為了自己的六十大壽而挪用了海軍的經費大修頤和園。
但我曾經百度過多方資料,資料結果顯示是挪用了海軍機關的經費,而不是海軍的建設經費。
如果放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挪用了海軍司令部機關的經費,而不是挪用了北海艦隊或者是南海艦隊的經費。
並且在事後也已經把挪用的經費補了缺!
標準的是治國無方、貪圖享樂。
但北洋水師戰敗了,他們一定會是痛心疾首。
大家可以百度一下,甲午海戰失敗之後,大清王朝的這些執政者們又不遺餘力的從外國購買了多艘戰艦,為的是什麼?
還不是為了建設自己的國防,你又怎能說他們不愛國?
明君愛國,昏君也是愛國的,即便是一個庸碌者也沒有誰會希望自己的國家破敗。
自己的國家破敗了,對他有什麼好處?
至於所謂的賣國求榮、割地賠款問題,賣國是真的,榮是求不來的!
我們不是當事者,在一邊說說風涼話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換了我們,你若不籤合約照樣也不行!
蘇俄不牛麼?法蘭西帝國不牛麼?
洛林條約和佈列斯特合約是怎樣來的?
不就是在軍事上打不過德國麼?
國內的志士倒是不少,但沒用處,再戰必亡!
在二戰時,日本還高喊著一億國民寧可玉碎不為瓦全呢,還想和美軍同歸於盡呢?
結果是最後老慘了!
甲午海戰失敗後,李鴻章成為了撐起大清王朝呢搖搖欲墜的危局。
既身心疲憊、又頭頂賣國者的惡名。
他也可以抽身事外,也可以不去當賣國賊,但能可以麼?
沒有他,合約也照簽不誤,而且換誰也沒有李鴻章能夠把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總之這後來的一切不幸都是甲午海戰失敗惹的禍!
到了現在還在有人把甲午海戰的失敗往李鴻章身上推,要知道李鴻章是負責海軍建設的,而不是甲午海戰的具體負責人。
北洋水師,李中堂的一生心血!
同時,把甲午海戰的失敗歸咎於炮彈質量的原因,實在是過於好笑。
能買得起軍艦,會買不起炮彈?
軍艦多少錢?炮彈多少錢?
難道購買時就沒有認真的驗貨?
失敗其實就是技不如人,甚至說一開始就沒怎麼把日們的海軍艦隊放在眼裡!
大家若有興趣的話,可以搜尋一下當初丁如昌是怎樣率領北洋艦隊訪問日本的。
北洋水師的官兵在日本大街上跟美華人駐紮菲律賓好不到哪裡去,也是買了東西不給錢並且還用刀子捅人!
這才導致了日本的最後奮起直追,誓死要打敗北洋水師!
甲午海戰時,北洋艦隊臨出海應敵時,炮彈尚未備足就匆匆出海,更在戰鬥中拖拖踏踏、配合不協調。
甲午海戰卻是失敗了,但它在海戰史上還不是最丟人的一次。
1588年的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浩浩蕩蕩的逼近英吉利,當時的英國還非常弱小。
但結果是橫行了世界大洋一百多年的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華人的小舢板艦隊徹底打敗。
敗了就是敗了,還找什麼藉口。
掩飾是沒用的,就像一些失敗的拳手一樣,又是感冒了、又是不服當地的水土!
失敗了不要緊,下次找回了不就行了麼!
-
3 # 陳悅漫步海邊
有關甲午戰爭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陳悅來解答。
(晚年的李鴻章。照片中可以看到右眼下的傷痕,那是馬關談判期間所受槍傷的痕跡)
“十年以來,文娛武嬉,釀成此變。平日講求武備,輒以鋪張靡費為疑,至以購械購船懸為厲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敵而淆於群哄,輕於一擲,遂至一發不可復收。戰絀而後言和,且事機綦緊,更非尋常交際可比。兵事甫解,謗書又騰,知我罪我,付之千載”。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李鴻章對甲午戰爭乃至甲午戰敗的個人觀點。
李鴻章認為,甲午戰爭戰敗的原因在於兩點,即平日不修武備、文娛武嬉;其次就是在遇到1894年北韓局勢緊張之際,朝廷的決策並不從實際出發,明知軍力不行,但是在一片主戰之聲中,採取盲目的主戰態度,於是一發不可復收。
由於這封信是知根知底的政治好友間的私信,屬於私房話,且又是在討論中國未來改革之道的時候生髮出來的議論,談不上李鴻章故意為自己故意開脫、找理由云云,其指出的問題也確實是甲午戰敗的重要原因所在。不過從此處可以看到,李鴻章的目光所及,仍然侷限於軍械、保守的外交政策方面,而對於國家的總體變革則沒有或不敢企及。
-
4 # 山高水遠初心不改
很顯然,李鴻章在推卸自己應承擔的責任。大家知道,李鴻章一生最大的“功勞”就是辦洋務,而他最大的洋務卻是購買洋艦,組建北洋艦隊。為了這支艦隊,清政府沒少花銀子,艦隊裝備了當時亞洲噸位最大的鐵甲艦。以當時北洋水師的整體實力,中國並不輸給日本。北洋海軍有些先進的鐵甲艦還顯示了優異的防禦能力,黃海海戰後,其厚厚的裝甲無一處被擊穿,而結果卻一敗塗地。李鴻章的這個自我評價,從側面證明了他的內心是空虛的,不是一個敢於擔當的正人君子。
李鴻章對甲午之敗如是說:“十年以來,文娛武嬉,釀成此變。平日講求武備,輒以鋪張糜費為疑,至以購械、購船,縣為厲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敵而淆於群哄,輕於一擲,遂至一發不復收。戰拙而後言和,且值都城危急,事機萬緊,更非尋常交際可比。兵事甫解,謗書又騰,知我罪我,付之千載……”顯然,李鴻章又在推卸責任,其人格實在不敢恭維。殊不知,李鴻章曾幾何時怎樣炫耀自己的北洋水師?“攻守多方,備極奇奧”、“發十六炮,中至十五”,而在甲午海戰中表現如何呢?據統計,黃海海戰中日艦平均中彈11.17發,而北洋各艦平均中彈107.71發,北洋水師火炮命中率低的可憐,還不及日本聯合艦隊的1/9。
北洋水師之慘敗,除了訓練無素、實戰能力差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李鴻章的“避戰保船”策略。李鴻章一向把淮軍和北洋水師視為自己的“私人武裝”,正是他自私而愚蠢的“避戰保船”非但未能保住北洋水師,反而使北洋水師置於威海衛軍港內束手待斃,以致全軍覆滅。清廷大臣文廷式氣憤至極:北洋水師“糜費千萬卻不能一戰”。
實事求是地講,甲午中日之戰,中國之敗雖有其必然性,但敗得如此之慘,進而給中國造成的傷害如此之重,李鴻章固然難辭其咎。有人以清政府腐敗無能、國力衰弱為其辯護,但在那個時代,不也有左宗棠力挽狂瀾、收復新疆的戰績嗎?因此,李鴻章面對大敵當前,不做戰守準備,畏敵如虎,消極避戰,並不是一兩句託詞所能解釋的了得。後來,李鴻章對日本非常痛恨,而這種切齒的痛恨與其說是“愛國”,倒不如說是對他個人看家本錢斷送於日本人之手的心痛。李鴻章興辦洋務的功勞和他的北洋水師的毀於一旦而抵消。
李鴻章力主保船避戰,而日本卻一直積極備戰,並且在中國建立了一個遍佈主要城市的諜報網,還把觸角伸展到中國廣大的農村,從中國蒐集了大量重要情報。甲午戰爭爆發不久,從清軍繳獲的日軍進攻山東半島時攜帶的地圖來看,上面村莊、道路、清軍炮臺、軍營、山川、河流、水井都標畫的十分清楚、詳細。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正當中日兩國交戰之時,仍有一些清政府的官員為謀求個人私利而置國家民族利益於不顧,例如李鴻章的外甥、天津軍械局總辦張士珩為牟取暴利居然倒賣軍火彈藥給日軍。李鴻章的兒子李經方透過上海候補道張鴻祿向日軍出售大米等糧食。李鴻章本人在處理日本間諜問題上,也是明顯的袒護。對清軍抓獲的日本間諜,李鴻章不僅不殺,還送給他們路費,遣返他們回國。如此看來,李鴻章被稱為漢奸和國賊一點也不冤枉。
李鴻章在對其淮軍和北洋水師的管理上也很腐敗,任人唯親,到了幾乎不加掩飾的地步。甲午戰爭期間,李鴻章啟用了兩個同鄉:一個是貪生怕死、臨陣脫逃的鼎鼎有名的“逃跑將軍”——陸軍統帥葉志超,另一個是不懂海軍,平庸無能的水師提督丁汝昌,正是這兩個人使得水陸兩路一敗再敗,直至水路完敗。
李鴻章借鎮壓太平天國和興辦洋務,讓自己的軍事實力和財富積累大大增加。他的淮軍構成了後來北洋軍閥的家底。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為了儲存實力而導致清軍海上和陸上戰場的完敗。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和大量戰爭賠款,助力日本的崛起,其危害至今仍在顯現。
-
5 # 書中有毒
李鴻章仰天大吼:北洋水師當了替罪羊!
甲午戰爭的失敗,讓中國海軍的精華盡失。雖南洋水師仍在,但實力遠不如北洋水師,擔不起守護中國海疆的重任。清政府自暴自棄,把原北洋水師當作戰爭失敗的替罪羊,將官兵全部強行遣散,海軍總理衙門撤銷,內外海軍學堂叫停。這些頑固派(以翁同龢為代表)認為是辦海軍而招來了災禍,主張韜光養晦,徹底停辦海軍事業,否則會“欲禦侮反而適以招侮”。
一心想透過海軍來支撐大清的“糊裱匠”李鴻章,也因甲午戰爭的失敗而被明升暗降,由北洋大臣調為入閣辦事,但“不得與聞政”。一年之後,又被委任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不能再插手海軍事務。從此,重振海軍雄風之事,也就被清政府無限期地擱置起來。但是各列強的軍艦卻沒有心慈手軟,隨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外國列強的軍艦開始遊蕩在中國凡是能入口的河面上,到處都是掛滿了異國旗幟的軍艦,哪裡還看得出這是我中華的土地?
李鴻章不服氣,是一萬個不服氣。他給友人的信中直呼“北洋水師當了替罪羊”!憤懣與不平溢於言表,也刺激著他自尊心。因為北洋水師的正常經費被慈禧挪用過壽慶生,艦艇上連炮彈都缺乏啊!這個時候,與李鴻章同為洋務派實力人物的張之洞與劉坤一挺身而出振臂而呼,要求把重建海軍作為禦敵之第一大任,宜應建上兩支海軍艦隊分屬兩洋,他們在朝堂上一力堅持,深剖制弊,同頑固派較量著。李鴻章雖不能直接介入,但透過各種關係暗中支援洋務派,經過張之洞們“艱苦不懈”地努力,1896年,清廷終於在失去北洋艦隊一年之後,下令重組北洋水師。在陸軍部下設海軍處,並再次向英國和德國訂購軍艦。
這時候,李鴻章以古烯高齡、衰朽之身,不顧輿論的壓力,又重新投入了重建北洋水師的工作。他雖然不能以負責人的身份直接處理具體事務,但憑他多年豐富的外交經驗,屢次化解一樁樁外交危機。李鴻章的努力沒有白費,到1899年,重建後的北洋水師已擁有巡洋艦5艘、驅逐艦2艘、魚雷艦8艘,重新擁有了一定的規模。可惜啊,可惜,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炮轟山海關,火燒圓明園,將數艘北洋水師的軍艦掠走……李鴻章聞訊後,又曾仰天長嘆,幾次透過外交手段斡旋,雖效果甚微,但大清的這位“糊裱匠”的拳拳之心可鑑大海。
-
6 # 江暮雲
李鴻章是晚請朝廷中有卓越遠見的人之一,李鴻章被譽為“東方的俾斯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李鴻章早就意識到,列強的威脅來自於海上,在七十年代便提出了加強海防、建設一支近代化海軍的主張。在那個年代,能萌生如此海權意識的人屈指可數。
之後,李鴻章便上奏朝廷,提議購置鐵甲戰艦,組建北、東、南三洋艦隊,並輔以沿海陸防,形成嚴密的海防體系。成軍後的北洋海軍,擁有艦艇25艘,官兵4千餘人,在當時是亞洲最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支號稱亞洲最強的海軍,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李鴻章便代表清政府,以古稀之年頂著揹負千古罵名的壓力,去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即便這樣,面對日本的無理要求,在腰桿都挺不直的情況下,李鴻章還是據理力爭,爭取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馬關條約導致國內民憤四起,紛紛將矛頭指向了李鴻章,李鴻章便成了整個腐朽清朝的替罪羊。不久後,李鴻章就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投置閒散。
北洋艦隊,可以說是李鴻章畢生的心血所在。甲午戰爭失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也就意味著洋務運動最輝煌的成果灰飛煙滅,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也就宣告失敗了。李鴻章痛心疾首的程度,真可以說是和死了自己孩子差不多。自己孩子死了,總得知道是怎麼死的,李鴻章戰後的一封書信,痛定思痛的陳述了他認為的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
十年以來,文娛武嬉,釀成此變。平日講求武備,輒以鋪張靡費為疑。至以購械購船懸為厲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敵淆於群哄,輕於一擲。遂至一發不可復收。戰絀而後言和,且知事機萬景,更非尋常交際可比。兵事甫解,謗書又騰。知我罪我,付之千載。也就是說,李鴻章認為的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在朝廷,官員們貪圖享樂,根本不把戰爭一事放在心上,消耗軍費,導致海軍建設資金短缺。決策欠考慮,明知不行還要硬碰硬。實際上,朝廷確實對這支軍隊缺乏重視。主要是因為朝廷官員都將這支海軍視為李鴻章的私人軍隊,提醒慈禧戒備。朝廷的內鬥和私人恩怨也導致北洋海軍的軍費被剋扣嚴重,軍艦缺乏維護,李鴻章對這一切又沒有任何辦法,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缺乏維護的軍艦上戰場。“死了孩子後”,他痛心疾首的對朝廷發出感嘆,是可以理解的。
但作為一手把北洋海軍拉扯起來的人,李鴻章自己對甲午戰爭的失敗也應該負責任。李鴻章對自己的孩子可以說是十分愛護,推行“避戰保船”的戰略,這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縱觀其他西方國家的海軍,都是主動出擊。也就是說,真正的一支近代化海軍,不應該閉關自守,而應積極進取。李鴻章雖然有卓越的海權意識,卻不熟悉應該怎樣建設一支近代化海軍。譬如,丁汝昌戰前提出在主要艦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艦速射炮的優勢,李鴻章就未批。
回覆列表
一聽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差點暈倒。嘴裡喃喃到,這不是要我的老命嗎?這小鬼子乍比太平軍還難打?真想不到!現在海軍沒了,陸軍慘了,說話不響了,腰桿軟了,還要受老妖婆的氣,該乍辦呢?
李鴻章正在生悶氣。太后的旨意到了,傳李鴻章,你日本的老朋友點名要會你。你面子大了,人家說了非你不可。著趕緊去日本會朋友,順便把合同簽了。
這會老李完全崩潰了,我的老妖婆,你以為那是真去會朋友?賣國賊的帽子這會是推不掉了。鍋甩不掉了。登時愁白了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