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孔六十三
-
2 # 李飛熊
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有兩條主要的歷史主線:門閥政治的衰落、藩鎮割據的形成。這兩條歷史主線都對中國歷史形成深遠影響,而在它們交織纏繞的過程中,原先只是作為“牙兵”(親兵或衛兵)的軍士,慢慢發展為“義兒軍”,使得許多“假子”得以大放光彩。
門閥政治的衰落世家大族自東漢形成以來,漸漸把控了做官的權力。尤其是在魏晉時期,隨著“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寒族想要獲取進身之資,實在是困難異常。這種情況,一直到了“侯景之亂”後,才給世家大族以沉重打擊,但世家的力量依舊強大。
等到了隋唐,隨著“科舉制”的不斷完善,寒族也有了做官的門路。再加上唐初統治者,對以關隴世家為代表的豪族,進行了不遺餘力地打擊,使得世家力量更為衰弱。到了唐後期出現的“牛李黨爭”,其背後亦是寒族和世家的一場較量。最終以科舉出身的“牛黨”戰勝了世家出身的“李黨”結局,又給世家大族以沉重打擊。
等到後來黃巢起義,攻入長安後殺了大量官員。此後,政變、藩鎮、宦官等層出不窮,在這個過程中,世家力量遭到大清洗,已經很難在政治上有大的作為。而以藩鎮為代表的武將力量開始崛起,其中大量寒族憑藉自己才能,便能謀取不錯的地位。
這些藩鎮對世家存在戒心,而為了籠絡人心,他們往往以“養子”、“義子”的名義勾連和寒族優異人才的感情。因此,在五代十國時期,大量的寒族“假子”有了展現的舞臺和上升的通道。這種情況集中爆發,才會讓這一時期顯得出類拔萃的養子、義子特別多。
朱溫嫌棄親兒子不成材,想要傳位給養子朱友文,後被親兒子造反殺掉。後周太祖郭威傳位給養子柴榮,而沒有傳位給自己外甥或者女婿,都是這一時代典型的代表。
藩鎮割據的形成唐朝初期的時候,實行的“均田制”(按人口計田),軍事上實行府兵制。農民從軍不僅是光榮的事,而且還能免除相應的賦稅。因此,唐初農民對於當兵很踴躍。但是後期隨著土地兼併的嚴重,許多農民失去手中土地。以“均田制”為基礎的“府兵制”,開始動搖。許多農民為了逃避兵役,甚至自殘身體。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兵員充足,朝廷便不得不開始募兵,這種情況發生在唐玄宗時期。而為了防備邊事,節度使在這一時期也開始出現。隨著節度使逐漸脫離朝廷,這些邊軍也開始轉化為藩鎮的“牙兵”。而節度使為了籠絡人心,除了大量的賞賜外,還需要用感情籠絡其中的優異者。這時,“養子”、“義子”等名號,無疑是很好的選擇,這也是這股風氣往往盛行於軍中的原因。
召募軍中子弟,置之部下,遂以為號,皆豐給厚賜,不勝嬌寵,年代寖遠,父子相襲。比如朱溫的養子朱友謙、朱友文、朱友恭等,李克用的“十三太保”中,除了親兒子李存勖外,其他都是義子。這些用恩義籠絡住的義子,除了忠心之外,還有極優異的才能,在藩鎮開疆拓土的過程中,也常常藉助於他們。
但這樣的弊端也不是沒有,使得有些“義兒軍”驕橫異常,“變易主帥,事同兒戲”。此時期,許多皇帝都是由軍士擁立,宋太祖趙匡胤也不例外。
藩帥既不守臣節,毋怪乎其下從而效之,逐帥、殺帥,視為常事。綜上所述,這種現象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時局的動盪,給了寒族更多的上升機會,門閥政治開始退出歷史舞臺。寒族中從來不缺乏人才,只是缺乏表現的機會,而五代十國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舞臺。沒有世家背景的寒族優異之士,更容易讓藩鎮放心。這些人有了表現機會和上升通道,自然顯得出類拔萃。
這種風氣從唐中晚期一直持續到“陳橋兵變”,將近兩百年之久,一直到北宋以後才慢慢消散。再次為人熟知,就要到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了。
-
3 # 大黃扯點歷史
養子也叫假子,義兒、螟蛉之子等等,收養子的現象在古今中外都很普遍,也有一些著名的養子,西方如凱撒的養子屋大維,中國如李克用的十三太保(裡面有親兒子,大多數是養子)等等。這本來是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但在五代十國時期,這種收養子的現象浸習成風,大為流行,這其中有很多出類拔萃的養子,更是成為了政治舞臺上重要的角色。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五代十國時期湧現出瞭如此多優秀的養子呢?以下我來具體說明。
養子制度隋末唐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養子或收養子的人,例如王世充曾請為劉太后假子;李世民功臣張亮養了五百假子;武則天時期的索元禮,曾經收養武后的面首薛懷義為假子。
自從節度使一職設立後,養子制度在河朔地區軍中開始流行,等到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養子制度在各地節度使的軍中蔓延開來。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實際上仍是唐朝藩鎮割據的延續,收養子的風俗進一步發展,基本上各藩鎮節度使以及他們手下的悍將都有自己的養子。比如李克用的十三太保,朱溫的養子朱友文,前蜀王建有一百二十多個假子,後周郭威養子柴榮等等。
實際上,養子制度和藩鎮割據是兩個相輔相成的事物。養子制度加劇、延續了藩鎮割據;而反過來,藩鎮割據又使得養子制度風行天下。因為能被收為養子、義兒的人,一般都是勇武過人,膽識謀略超群之人,他們與養父的關係更多的是利益的結合,互相利用各取所需。當養子替養父賣命的時候,割據勢力的力量得到了加強;而當父子反目成仇的時候,又會造成動盪局面,甚至產生新的割據勢力。
始於胡風,盛於兵制改革五代十國時期的養子制度,和我們國家歷史上普遍的養子制度是有很大差別的。傳統意義上的養子,多是出於養老送終,延續香火,財產繼承等原因;而五代十國時期的養子制度,更接近於胡人的養子制度:由於戰爭頻繁,部族成員尤其是男性成員的死亡率比較高,需要不斷接納外人收為養子,藉以擴大部落的力量。
這與李唐皇族起源於北朝胡化漢人,傳統的夷夏觀念淡薄有關。從初唐開始,許多異族將領在唐軍中擔任要職,因此他們把胡人的養子制度帶進了軍中,並逐漸流傳開來。如安祿山是柳城雜胡,其八千假子則是奚族、契丹族等胡族降兵俘虜中挑選的佼佼者;安祿山的養子之一,後來割據成德的李寶臣是奚族;李懷光的養子,朔方邠寧節度兵馬使石演芬是西域胡人等等。
而唐代兵制的轉化,以及藩鎮割據又進一步推動了這種新興的養子制度,進而取代了中國傳統的養子制度。我們知道唐代最初的兵制是延續北朝、隋代的府兵制,而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隨著唐代均田制逐漸消亡,府兵制也逐漸被募兵制所替代。募兵制的特點簡單來說,就是軍人作為一種職業出現,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係,導致軍閥的形成,而這也為養子制度的盛行創造了客觀條件。
利之所在我們前面說過,唐末五代的養子與養父之間,更多的是“以利相合”,實際上這就是募兵制的一種升級改良版,兵將之間的隸屬關係進一步發展為養子與養父之間更為親密的關係,但維繫這種關係的本質還是一個“利”字。募兵制之下,節度使給軍隊發餉銀,軍隊成為節度使的私兵;養子制度下,養父要給養子更大的利,除了金錢還要有權勢、地位等等。這進一步促使了更多的人願意成為養子,畢竟利之所在,人心所向。
此外,唐末五代還有更進一步的升級版養子,即迴歸傳統的養子制度:養子改換姓氏,委以重任,甚至具有繼承權。比如說朱溫的養子朱友文,就被朱溫選定為繼承人;郭威的養子柴榮,繼承了郭威留下的江山登基為帝。這種迴歸傳統的養子制度,在客觀上也促進了五代十國許多有才能沒出身的人,心甘情願成為他人的養子,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雖然這種情況下的養子與養父間,確實有父子之情,但剖析本質,還是離不開一個“利”字。
綜上,五代十國湧現出許多優秀的養子,這與大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從唐初一直延續下來的、帶有胡化的養子制度,在藩鎮割據這個溫床中不斷髮展壯大,終於在唐末五代成為了一種流行風俗。由於具有養子身份的人基數大,因此,這裡面出現一些出類拔萃的人也就不足為奇了。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如果中國現在的足球人口能達到五代時期的養子人數,那麼中國男足也會出現世界級別的球星,這純粹是一個數學機率問題。 -
4 # 孫郎談古
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特色,“養子制度”也是五代十國比較重要的繼承方式,有效彌補了嫡長子繼承製度的不足。至於出現這麼多出類拔萃的養子,還是和時代有關,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接下來,我就談談為什麼能造就這麼多出類拔萃的養子!
唐朝末年爆發了黃巢之亂,席捲了大唐全境,各地諸侯紛紛起兵勤王,有的諸侯趁機擴大地盤,招兵買馬欲圖稱王稱帝之謀;有的節度使忠心護主,力全保住大唐江山。在經歷過無數場大小戰事後,大唐的已變得支離破碎,人死的死,逃的逃。因此,人口就成了當時最緊俏的資源。
養子作為親兵護衛唐末有一名宦官叫做田令孜,是當時唐僖宗逃亡路上的重要心腹。在逃亡蜀地的路上,田令孜收了幾個養子,組建了親兵護衛部隊,號稱“隨駕五都”。這隻親兵部隊只屬於田令孜所有,雖說是保護唐僖宗,實則是田令孜自己的護衛軍隊。在這支部隊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養子王建,他是前蜀開國皇帝。
王建作為宦官田令孜的兒子,並不感到可恥,反倒覺得有利可圖。事實上,王建的這個決定也是間接幫他成就了大業,助他取得兩川之地。
奪取兩川的王建,趕上了朱溫稱帝建梁。王建和朱溫本是對手,自然不會甘願屈居於朱溫賬下,所以王建也自然而然的稱帝建國,公然和朱溫叫板。
王建曾經作為田令孜的養子兼親兵,自然知道這個重要性,所以他稱帝后,也認了一幫養子,並組建成為自己的親兵護衛。據史書所載:
唐末,中官典兵,常養壯士為子以自衛,諸將往往多效之。史言高祖假子凡百二十人,皆功臣,雖冒姓連名,而不禁婚姻。今錄其顯名者宗佶以下四十有一人著於篇,餘固不可得而概見雲。《十國春秋·前蜀五》從上述得知,王建擁有了一支超過一百人的養子護衛隊,其中出名的就有四十多人,可見這群養子的能力是不俗的,因此,他們也成為了前蜀國的中堅力量。
吸納人才能作為親兵護衛的養子,當然是對養子本人的認可。如果不是出類拔萃,是不會被選中的。而這些養子往往都是從小就有了過人的天賦,才能被人收為養子。在五代中,就有這麼一位出名的養子,他叫李嗣源,是後唐明宗。
李嗣源十三歲就在沙陀族首領李國昌軍中效力。年紀雖小,但懂得權變,做事認真,為人謙和,受到李克用的賞識,被收為義子,賜姓李,改名嗣源。
李嗣源能得到李克用充分的信任還源於“上源驛之變”:
上源驛是朱溫宴請李克用的地方,是當年朱溫在阻擊黃巢時,因不敵黃巢大軍特向李克用請援,李克用出兵擊退黃巢,解了朱溫的燃眉之急。朱溫為表謝意,特地為李克用舉辦了一場慶功宴。年輕氣盛的李克用在慶功宴上屢次作出讓朱溫不滿之事,加上之前李克用的目中無人,居高自傲讓他痛下殺手。
當晚,朱溫率兵裡裡外外包圍了上源驛站,萬箭齊發射殺李克用及所部。李克用隨身親兵不多,抵抗不住朱溫的強攻。這時候隨身親信李嗣源站出來,身中數箭仍冒死殺出一條血路,帶著李克用逃到安全區域。
經過這次事件,李克用視朱溫為生死政敵,也成為日後梁晉(唐)相爭的導火索;其後,李嗣源的行為感動了李克用,被視為親信,且擔任李克用的侍衛長,隨時保護他的人身安全。等於說,李克用把自己的命交給了李嗣源,足以見得李嗣源已經獲得李克用了百分百信任。
當然不止李嗣源,還有南唐的李昪。當年也是因為過人天賦,被楊行密交給徐溫撫養,遂成為徐溫的養子。在徐溫的培養下,他成為了一名權謀高手,最終取代了南吳政權,建立了南唐。
不管是李嗣源還是李昪,他們都擁有過人的天賦和才華,才會被收為養子。加上在這些梟雄的帶領和幫助下,他們也得到了很好的成長鍛鍊,才成就了日後的帝王大業。
親屬關係的撫養還有一部分的養子屬於親屬關係,這裡面最為有名的就是後周世宗柴榮了。柴榮是後周太祖郭威老婆的侄子,柴榮自小失去父母,就跟著姑姑、姑父一起生活。起初柴榮只是學習經商,在經商的過程中練就了一身武藝,正好趕上郭威在起兵,就來輔助。
後來郭威起兵對抗漢隱帝的時候,子嗣全被漢隱帝所殺。又遭受到驚嚇,無法生育子女。所以郭威夫婦收養了柴榮為養子,後又花了很大精力去栽培他。柴榮也沒有辜負郭威的厚望,在繼承了後周大位後,勵精圖治,大展宏圖,成為五代十國時期難得的明君。
上述就是為什麼五代十國會出現如此多出類拔萃的養子,主要是每位養子的出身不同,遇到的物件不同,培養的方式不同。
回覆列表
五代十國時期確實是一個養子大放異彩的時期。
唐末有實力的藩王李可用和朱溫都有養子。朱溫在建立後梁後,居然捨棄親生兒子,有過讓養子朱友文當太子的念頭。而李克用的養子更是高達12人,再加上他的親兒子李存勖,合稱“十三太保”。
其中最出名的要數第十三太保李存孝。李存孝原名安靜思,據傳他天生神力,四歲時一拳就打碎了一個石像,十歲時便能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後來被李克用收為養子,改名李存孝,跟隨李克用南征北戰,立下無數戰功,被評為唐末第一猛將。後來因為李克用的獎賞不公而心生不滿,再加上四哥李存信的挑撥,背叛了李克用,最後被處死。李存孝本是李克用最器重的養子,因為他的背叛和去世,李克用大為傷心,不久也鬱鬱而終。
同樣非常出色的養子還有李克用的大太保李嗣源。李嗣源為人忠厚,作戰勇猛,很得李克用的喜愛。李克用死後,他便一直追隨和輔佐李克用的接班人李存勖。後來李存勖滅了後梁建立了後唐,李嗣源也一直很受重用。可是李存勖建國立都後,認為天下已定,便開始不理政務,驕奢淫逸,不久各地便反叛不斷。李嗣源受命去平叛,誰料資歷最老的他受到了叛軍和當地百姓的擁護,他便調轉槍頭去反李存勖。後來李存勖兵敗身亡,李嗣源當了皇帝。他當政期間政績不錯,但好景不常。李嗣源病逝後,他的幼子繼位,手握大權的養子李從珂殺了皇帝自己繼位,而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最後又殺了李從珂,終結了後唐,建立了後晉。
要說這一時期最出色的養子,要數後周創始人郭威的養子柴榮。柴榮是五代十國時期最賢明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國家的軍事和經濟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已經有了一統天下的希望。要不是他病逝,估計也就沒宋朝的趙匡胤什麼事了!
此外吳國權臣徐溫的養子李昇也非常優秀。他繼承了徐溫的權勢,建立了南唐,不過南唐最後敗在了他那隻知道寫詞的孫子李煜手裡。
五代十國時期各路藩王不但喜歡養養子,而且這些養子還都非常優勢,這其中還是有其潛在因素的。
歷史上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特點。五代十國時期就是藩鎮割據的大混亂時期,各路藩王為了爭奪地盤連年征戰。所以他們為了培養和拉攏有才能的人,就把他們收為養子。像李克用的眾多養子,全都是因為能征善戰而被他收為義子的,他也依靠這些養子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這也就註定了這些養子不但才能出眾,而且也大權在握,所以才會如此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