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塵子渝

    根本不是一個量級選手,劉裕泥腿子出生,卻從最注重世家門第的東晉崛起,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才當上皇帝,當上皇帝之後,無論政治還是軍事表現都非常亮眼。

    辛棄疾用“氣吞萬里如虎”來形容劉裕,可以和劉裕比肩的應該是劉邦、朱元璋等人,劉裕的崛起才阻止了北方民族的繼續南下,保住了漢族的生存,是南朝宋齊梁陳的第一個朝代。

    桓溫是什麼人呢?好比四世三公的袁紹卻被一窮二白的劉備給擊敗,如果不是和劉裕對比,桓溫還是有一定能力的,但是其能力還是功績和劉裕相比都是不值一提的。

    桓溫不過一權臣,而劉裕是漢族的脊樑,劉宋的開國皇帝,至死不渝的北伐,還取得了很大的戰果,只是後代和壽命不行,未能完成統一大業。

  • 2 # 非非空

    自古以來,“勝者為王 敗者為寇,”這種思想根深蒂固盤踞在一些人的思維中。對於桓溫與劉裕的看法,也不離窠臼。

    首先看他們二人的出身。桓溫出生在東晉士家,名儒桓榮之後,內史桓彝之子。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成年後勇毅有謀,是東晉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權臣,桓氏家族的代表人物。

    由桓溫而產生的成語有:我見猶憐,樹猶如此 人何以堪,肝腸寸斷,流芳百世、遺臭萬年,神洲陸沉,入幕之賓等,足以彰顯桓溫在史上的地位及影響力。劉裕,字德輿,小名寄奴。辛詞中“斜陽草樹 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即指劉裕。自幼家境貧寒,曾以賣鞋為生。後來為了填飽肚子而走進兵營,由於作戰勇猛,一路披荊斬棘而受到桓溫子桓玄賞識,走進權力高層。

    從出身上來看,在門閥觀念濃厚的東晉,劉裕和桓溫是沒辦法比較的。

    再說他們二人的功績。桓溫自永和十年「王義之寫蘭亭序的第二年」,至太和三年一共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北伐,一度收復洛陽。第三次北伐歸來後,桓溫自行廢立皇帝,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權傾朝野。

    劉裕在東晉扎穩腳跟後,也率師北伐,一度攻克長安。滅後秦、西蜀,威脅北魏。後因擔憂東晉內部局勢,棄北方而還。第三,桓溫第三次北伐歸來後,即廢掉晉廢帝而立司馬昱,為自己代晉自立創造條件。怎奈當時王謝家族勢力猶盛,王坦之、謝安等仍控制著國家的要害部位,司馬氏氣數未盡。再加上桓溫骨子裡仍有士家大族的尊貴氣息,不恥於做竊殺皇帝等苟且之事,有些魏晉風骨。所以終其一生,桓溫也未能登上九五之尊。

    而劉裕在剪除掉國內敵對勢力後,權力日盛。皇帝司馬德宗是個痴呆兒,根本對他沒有任何節制。再加上王謝家族此時已青黃不接,無人撃肘。於是就廢司馬德宗而立司馬徳文,接著廢掉德文自立,建立劉宋。

    綜上所述,桓溫與劉裕相比,只不過天時地利人和傾向於劉裕,使劉裕能成為劉宋王朝的始祖。可劉裕連廢二帝,殺盡司馬皇族,也讓自己的子孫得到了報應:遙看建康城,小江繞流瑩,前見子殺父,後見弟殺兄”就是說的劉宋王朝。

    桓溫曾說,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 也要遺臭萬年。做為魏晉風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桓溫無負此言。而劉裕與之相比,僅多了一項改朝換代,其他方面,就無法比擬了。

    個人見解,不成文法。

  • 3 # 江湖小曉生

    第一,桓溫出身高貴,劉裕出身低賤。

    東晉王朝是一個十分注重出身的朝代,以司馬家族為代表計程車族集團,戰勝了打壓士族集團的曹操。最終登上了王朝的最高峰,可是他們遇到了跟曹操一樣的問題,他們變成皇族以後,士族集團依舊存在,不管王家還謝家,以及後來的桓家都是掣肘皇權計程車族集團。這些人的地位崇高,甚至可以與皇帝一起執政,與皇族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所以桓溫出身於貴族家庭那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他一出生甚至就已經註定了將來出將入相的生活。劉裕呢?按理說劉裕也是皇族出身,只不過這個皇族是遠去的大漢王朝,距離東晉末年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劉裕這個皇族比當年劉備還要慘,他甚至都撿不到一個皇叔的頭銜,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一步步往上爬。

    第二,桓溫滅西蜀政權,劉裕滅東晉王朝。

    如果你覺得桓溫只是一個富二代的話,那就錯了。因為他是一個富好幾代,他家世代都是富貴出身。可是這位富好幾代跟其他富家公子還是有區別的,因為他知道什麼叫做奮鬥。當時的東晉王朝處於偏安一隅的狀態,皇帝不理朝政,只知道享受。桓溫卻跟他們不一樣,他有理想,想要恢復一統天下的局面,所以開始了自己開掛的人生。他一生中最偉大的功績,那就是滅了成漢政權,也就是西蜀政權。之後的三次北伐,先後對付前秦、姚襄、前燕,除了在洛陽擊敗了姚襄以外,其他兩次都是大敗。至此他也心灰意冷,知道此生不可能再有一統天下的機會了,於是龜縮不前。

    劉裕可不是簡單的泥腿子出身,他跟劉備一樣,編草鞋編的賊溜。後來謝玄的北府兵招人,他這才入伍的。如果北府兵的待遇沒那麼好,他可能就一輩子都在老家編草鞋賣了。北府兵的待遇確實好,只要你有軍功,那就能夠加官進爵,而且功勞大了以後,後代也可以世襲。這對普通人來說,簡直就是一次躍龍門的機會,劉裕自然不會放過。他在北府兵內很快脫穎而出,幾次大戰下來以後,劉裕成為了北府兵的核心人物。此刻的東晉王朝破落不堪,桓楚政權又想要篡逆。劉裕果斷出手,一統南方,百年南方的戰亂就此平定。而劉裕此刻已經掌握了天下大權,便廢了晉恭帝,自立為帝。

    第三,桓溫一輩子都為封王,劉裕生前卻已經為帝。

    桓溫年輕的時候的確是想要幹一番大事業,所以他常常帶兵出征。可是北伐失敗以後,桓溫整個人就變了,他不再想著拓展疆土,反而是想著自己的前程。他最大的偶像就是曹操,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夠成為第二個曹操。這個時候的桓溫不斷向朝廷提示,自己想要封王加九錫,可是謝安等人一直拖延著。他們不敢得罪桓溫,但是也不能答應這件事。一旦這件事成真,那桓溫的兒子桓玄鐵定就會成為第二個曹丕。而桓溫也自知理虧,所以沒有強求這件事,一直等到病死都沒有稱王。

    劉裕則完全不同,他做事比較果斷,在平定了東晉內部所有叛亂以後,劉裕被加封為宋公,加九錫。這可是當年曹操的待遇,但是劉裕打下來的地盤比曹操那個時候要大的多,所以劉裕不甘心只走到這一步。他做了這麼多,家裡的晉恭帝卻想要坐收漁翁之利,這是不現實的。反正司馬家的天下也是搶的曹操家族的,索性劉裕就為曹操報仇好了。所以劉裕奪去了晉恭帝的皇位,改朝換代,建立劉宋王朝。

    總結:桓溫是虎頭蛇尾的一生,劉裕是階梯式上升的一生。

    就像武俠小說中的人物一樣,桓溫一出場就擁有絕世武功,並且他立志北伐,戰功赫赫。可是到了晚年卻變得畏頭畏尾,寸功未見就算了,還抱有非分之想。要不是他兒子追封他一個皇帝的話,他壓根就跟皇位沾不上邊。出場方式很帥,可是後期卻發育不起來。而劉裕就不同了,他就像遊戲人物一樣,一路打怪升級,穩紮穩打,最終登上了最高峰,建立新的帝國,成為帝國皇帝。這兩個人的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高低立見。

  • 4 # 靈石蘊

    說劉裕比桓溫強,並不公正客觀

    劉裕和桓溫都是雄才,一個在東晉中期,一個在東晉末期,同為東晉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在不同時期,他們面對不同環境做不同的選擇,都有大成就

    桓溫出身譙國桓氏,受庾亮賞識,被招為駙馬,成為東晉外戚一員。桓溫立足於士族,但和東晉士族不同之處在於,桓溫敢打敢拼。347年以荊州刺史身份滅掉成漢政權,使東晉統一南方,杜絕了胡族南北聯合可能;後來又三次北伐,征討氐、羌、鮮卑三族,收復北方大片土地,比如原晉朝首府洛陽……

    就功勳來說,東晉中期以前,以桓溫為最,但桓溫畢竟出身士族,身上帶有士族利益,受到士族支援,也受士族掣肘,為此桓溫和士族多方妥協,畢竟東晉並非鐵板一塊,而是南北大族妥協產品。他們爭鬥厲害時,庾亮都準備幹掉王導……

    對東晉來說,桓溫強很好,但太強則不行,為此他們寧願北伐失敗。桓溫北伐,東晉朝堂扯了很多後腿……

    劉裕沒什麼好出身,雖然發跡後有好事者給劉裕續了家譜,說他是漢朝皇族後裔,但劉裕青年時代就是個賭徒混混,屬於娶不起老婆的市井貧民。出身平民家庭,劉裕本身並沒有什麼家族助力,投軍後很長時間,也僅僅是有些名氣的北府兵將校

    劉裕發跡,在於桓玄(桓溫兒子)篡位,403年桓玄幹掉東晉司馬家、肢解剿滅投靠自身的北府兵,又幹了一些不利於士族統治的事情,天下大亂。這時候,已有名氣的劉裕登高舉兵,匯聚北府兵殘餘兵馬一千上下,對抗桓玄絞殺

    桓玄失掉士族支援,而劉裕兵卻越戰越勇,在得到士族的轉頭支援下,劉裕最終滅掉了桓玄的桓楚,成長為東晉一霸

    建立根基的劉裕和桓溫選擇不同,對外征戰時面對內部掣肘,劉裕選擇武力統一內部聲音,為此清掃了桓家勢力、東晉藩王司馬休之勢力、盧循勢力以及自身的劉毅勢力等,最終開具寒門掌機要士族大家居高位的平衡格局

    內部扯腿的少了,對外戰爭自然也節節勝利,最終滅國無數,收復大部分國土,建立極大功勳

    總得來說,比較起來,二人不相上下,真要比,一時瑜亮吧

  • 5 # 雨夜讀史

    桓溫和劉裕,兩人都是東晉的權臣,兩人都是靠巨大的軍功登上權力巔峰,兩人都有謀朝篡位的打算,不同的是,桓溫篡位失敗了,而劉裕成功了,順利地開創屬於自己的時代,為何會有如此差別?

    1.兩人對朝廷的控制力不同,每次戰爭能調動的兵力不同

    桓溫在西征和北伐時,還沒有取得對中央政權的控制,朝廷對桓溫的北伐,不但不支援,還總是阻撓。

    桓溫只能從他控制的荊州等地區抽調兵力,桓溫的第一次北伐只有四萬人,第三次北伐也只有五萬人,兵力不足成為制約他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劉裕憑藉京口起兵成功地將篡位的桓玄殺死,以再造大晉的巨大功勞一躍成為把持中央的權臣。

    所以劉裕的每次出征,可以調集東晉的所有兵力,劉裕的兩次北伐,每次都調動了十幾萬大軍,兵力的充足是劉裕北伐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

    2.兩人的軍事才能有差別

    桓溫的軍事才能只是中上水平,他用兵過於持重,不敢弄險,並且臨陣指揮的水平沒達到一流水準。

    桓溫指揮的幾次主要戰役,都暴露了他過於謹慎的特點。西征成漢時,桓溫已經攻到成都,因為成漢軍攻勢太猛,他居然慫了想退兵,只是由於號令官的失誤發出進攻的訊號,才使得這次西征沒有失敗。

    桓溫的第一次和第三次北伐,同樣暴露了他在戰場上不夠果決的特點。這兩次北伐都是開始進展順利,晉軍一路勢如破竹打到敵人的都城下,按理說桓溫勞師襲遠,利在速戰速決,他應該趁著連勝的勢頭,士氣高漲的時候猛攻敵人的都城。

    桓溫第一次北伐時,王猛都跑到桓溫的大營裡給了建議:“您一路勝利,現在離長安城已經近在咫尺,卻不敢渡過灞水與敵軍決戰,老百姓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所以都不敢來支援你。”

    桓溫雖然很欣賞王猛,但是他過於謹慎,不敢採用王猛的計策,還是想採取步步為營的穩妥策略,結果導致後來糧道被斷而被迫撤軍。

    桓溫的第三次北伐,謀士郗超獻上了兩條計策,一條是率全軍直撲前燕都城鄴城,另一條是率大軍掩護漕運,保證糧道的安全,儲存糧食,等待來年夏天再進攻。

    如果按照郗超的這兩條計策,晉軍獲勝還是有把握的。但是桓溫偏偏拒絕了這兩個計策,不敢進攻鄴城,也沒有派兵保護糧道,最後被慕容德斷了糧道,倉皇撤兵。

    反觀劉裕則展現出一流軍事家的水準,他對戰局的把握,臨場的指揮調節,都達到一流的水平。

    劉裕第一次北伐,在臨朐城下與南燕主力決戰時,雙方打得難解難分,關鍵時刻劉裕調整戰術,採納了胡藩的建議,派兵攻下臨朐城,徹底扭轉了局面。

    之後後秦曾經派人恐嚇劉裕,說他們已經派了十萬援軍準備援救南燕,讓劉裕趕緊退兵。

    劉裕卻笑著對後秦的使者說我正準備收拾你們呢,現在你們自投羅網是再好不過了。

    劉裕的手下認為此時不應該得罪後秦,要避免兩線作戰。劉裕笑著解釋說,兵不厭詐,如果後秦真的要援助南燕,又怎麼會通知我呢?

    劉裕對戰局的洞察力,令人歎服,他的臨場應變能力也讓人歎為觀止。

    劉裕的第二次北伐,為了警告北魏軍隊,他根據當時戰場情況,背靠黃河擺了卻月陣大破北魏軍。卻月陣在歷史上的使用只有這一次,是劉裕根據當時戰場的情況佈下的陣勢,顯示出劉裕高超的應變能力和臨場指揮能力。

    3.兩人的對手實力有差別

    桓溫的幾次戰役,除了成漢國實力比較弱,其他的幾個對手都比較強勁,比如第一次北伐時,他的對手是前秦開國皇帝苻健,此時的前秦帝國正是國力蒸蒸日上之時。

    桓溫的第三次北伐的對手則更加厲害,是當時赫赫有名的戰神慕容垂,慕容垂是個讓苻堅都害怕的猛人,慕容垂在前燕國的時候,苻堅都不敢攻打前燕,後來慕容垂被慕容暐逼得出走到前秦後,苻堅才敢發兵滅燕。

    相對來說,劉裕面對的對手的檔次就比桓溫的對手要低。第一次北伐時,南燕的開國皇帝能力不錯的慕容德已經病死,當時的皇帝慕容超能力有限,也不得人心。

    劉裕的第二次北伐,時機更加有利。當時後秦的開國皇帝姚興病死。新任皇帝姚泓威望和能力不足,他的幾個兄弟對皇位虎視眈眈,即使在劉裕北伐打到後秦國內,這幾個兄弟還不忘爭權奪利,姚泓為了平定叛亂,被迫抽調了大批兵力,這在客觀上為劉裕減輕了軍事壓力。

    4.招攬的人才檔次不同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再厲害,也需要得力助手的幫助才能成功。在招攬人才方面,桓溫也是遠不如劉裕的。

    桓溫的幾次戰役,手下的得力助手不多,比較搶眼的是滅成漢時的袁喬和他的第一謀士郗超,當時天下第一謀士王猛根本看不上桓溫,王猛跑到桓溫的大營獻計,肯定是有投靠桓溫的打算,只是看到桓溫不能用自己的計謀所以拒絕為桓溫效力。

    劉裕則十分善於發現人才並大膽任用。他透過伐蜀挖掘出朱齡石這名大將,在滅劉毅的戰鬥中,他又大膽任用當時還不為人知的王鎮惡,結果王鎮惡一戰成名。

    劉裕的第二次北伐,簡直是明星陣容,人才濟濟,有如此的精兵猛將,是劉裕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可見,劉裕的個人能力本身就強於桓溫並且又善於任用人才,再加上他對朝廷的控制力和他的對手相對較弱,所以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是憑藉著巨大的軍功他成功地完成改朝換代。

  • 6 # longxialiang

    雖有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且不以成敗論英雄,桓溫和劉裕還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桓溫不過一方諸侯,坐鎮荊州,實力強大,透過北伐增強自己的威望,論實力,完全可以取代司馬氏,然而這種取代,實在是徹頭徹尾的謀朝篡位。最後的北伐失敗,威望大受損害,還夢想著晉帝能禪位於他,無疑是痴人說夢。朝廷之中,謝安,王坦之把持朝政,與之對抗。以一方諸侯,興兵篡位,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無一,即使成功,也不會有好的結局,桓玄即是明顯的例子。高歡,宇文泰,無不具備稱帝的實力,而終其一生,也只是牢牢把持朝政而已,這就是識天時,知人命。能充分的認識形勢,順應形勢,做出正確的抉擇,遠比實力重要。從這一點來說,桓溫還遠遠不夠。

    反觀劉裕,登場於平叛桓玄,拯救晉朝於危亡之中,本身就是不世的功勞,劉裕雖然也是遙制朝政,可是朝野之中,透過平叛,淨是自己人,滅南燕,平蜀,滅後秦,平盧循,透過南征北戰,威望達到頂峰,誅殺劉毅,諸葛長民,打擊了內部不安定因素,天時地利人和,無不具備,取代晉朝可以說是眾望所歸。在宋國的建立過程中,劉裕表現出優秀的政治才能與軍事才能,無論是對形勢的把握,方針的制定,超出桓溫甚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超外援限薪300萬歐,特謝拉僅剩下1年合同,土超勁旅欲高薪簽下,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