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意影音
-
2 # 185青年
素質教育不是不可行,但需要家長先領悟,很多家長可能學歷很高,但可能連她們自己都不知道學習有什麼用,也許就覺得是賺錢,開拓視野的工具,但實際上,學生上學時期對於知識的運用應該是靈活的,比如圓的面積怎麼來的,學生大多數記住的是公式,可能大部分不太記得怎麼得到的公式,這電影是教家長靈活
-
3 # 書荒的老書蟲
還是應試教育當道,素質教育沒有這個條件,除非你家有礦。不過可以把家庭教育加進去,電影裡最後不也妥協了嗎?
當然並不是說素質教育不可行,但需要家長先領悟,很多家長可能學歷很高,但可能連她們自己都不知道學習有什麼用,也許就覺得是賺錢,開拓視野的工具,但實際上,學生上學時期對於知識的運用應該是靈活的,比如圓的面積怎麼來的,學生大多數記住的是公式,可能大部分不太記得怎麼得到的公式,這電影是教家長靈活的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生搬硬套。
-
4 # 蒙娜麗莎和我比微笑
我們平時總說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我們說了很多遍,做的卻少之又少,或者很多做法可能是不對的。一個學校一個班級前幾名就那麼幾個人,但是當自己的孩子在成績上是落後的時候,作為家長該怎麼辦一直是很多家長所頭疼的問題。《銀河補習班》這部電影所給出的解決辦法可能不適合所有的家長和孩子,但是他至少給了我們一個方法。
首先,他告訴大家,作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要起到積極的作用。不是說別人認為咱們孩子笨,孩子就真笨,別人認為咱們孩子將來成為不了人才,咱家孩子就真的是個廢材。
美國著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小時候得過猩紅熱,到了上學的年齡後,家裡也把愛迪生送到了當地的學校,結果因為愛迪生總是愛問一些老師都回答不了的問題,就被校長認為是猩紅熱影響了這個孩子的發育,覺得他是個弱智,直接給送回家裡了。而愛迪生的母親則沒有放棄自己的孩子,她發誓要證明自己的孩子並不是個弱智,就開始自己在家教孩子,最後使得愛迪生成為了享譽世界的發明家。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教育權利讓渡給了學校,甚至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在學校住宿,影片中馬飛就是在一個寄宿學校裡,家長的目的到底是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還是逃避了作為家長的責任,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孩子長期不跟父母接觸,溝通,勢必會造成家庭成員間的隔閡,如果孩子在學校受到了不良思想的影響,作為家長連改變的機會都有可能沒有。
現代社會,生活壓力也大,直接造成了很多家長忙於生計,對孩子的管教缺失,甚至出現了生而不養的現象。這部電影就給家長提了一個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作用十分的重要!
其次,面對孩子對課業以外的事情產生興趣,作為家長應該成績為重,還是應該以培養孩子的興趣為重?
在《銀河補習班》中,我們也不能只看到底這個孩子能不能幹到年級前十,而是要看到他給我們帶來的對於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問題的反思。好也罷,壞也罷,留給觀眾去評述,但作為一個做教育的人,真的希望中國的娛樂圈能有更多的明星,用流量,去幫一幫現在的孩子,讓家長和社會去想一想,反思一下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培養更多的人才,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生活也才會越來越好。
-
5 # 魚樂紙上
一、理想很虛,但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馬皓文和馬飛7年後的初見,是在學校的操場上。
出獄後的馬皓文看到兒子淪為差生,被教導主任全校通報批評,心痛愧疚之餘更想幫助孩子扭轉人生局面,但他卻並不著急輔導孩子的功課。
他告訴兒子:“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連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兒,你每天拉弓有什麼用?”他用最簡單的比喻告訴了孩子:理想很重要。
當他問起孩子將來長大想做什麼,孩子漫不經心地說:“考清華北大啊,我媽說的”。
不可否認這可能是每一個努力學習的孩子的夢想,但馬皓文卻認真地告訴孩子:“上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結果。”
成年人的世界鮮少有人再談理想,在社會的壓力和現實的逼迫下,很多人甚至連對生活的熱情都被消解掉了。
所以家長更不會跟孩子認真談論這個問題,因為我們越來越認同,人生的意義,就是考個好大學,有份好工作。
所以我們發現,年紀小的孩子,學習要家長監督和逼迫,年紀大點的孩子,在多年的學習以後更多的是迷茫,就是因為孩子的心中,沒有理想。
尼采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如果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種生活
這些孩子之所以迷茫就是因為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幹什麼,只知道父母要求他好好學習,考試要爭取高分,要比別人強,唯獨沒有告訴他如何去思考,去“做夢”,去尋找一個人生的理想。
二、那些比考試更重要的事情
如果說理想是高高在上的,那麼我們說回到現實,在孩子的成長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許多家長們肯定要說,當然是考試,考高分最重要!沒有高分成績,以後拿什麼去和別人競爭?
但問題是,應試教育教給孩子的知識,除了讓孩子得到高分,還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是痛苦,是壓力,是疲憊,是迷茫,是不能敗,是不得已。
很多學校在高考結束後,學生們都會將自己的課本撕碎,從學校的每一層樓往樓下扔,學生們幾乎都會用這樣的“儀式感”來告別高中三年奮鬥的艱辛歲月。
出獄後的馬皓文一個人帶著馬飛,回到了曾經住過的地方,扔掉孩子的教輔書,只讓孩子看課本,帶孩子去感受大自然、頂著教導主任強烈反對的巨大壓力帶孩子去航天展看飛機。
因為他知道,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習不僅僅是學知識,還有思想、和方法。
事實證明,馬皓文的方法是有用的,馬飛將生活中的感受寫進了作文裡,最後幾經波折還是拿到了高分,成為名副其實的“年級第一”。
這樣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收穫到的是更廣闊的世界,更豐富的知識,而孩子對於學習也更主動更有熱情,因為他們不是被逼迫著學習,而是被喚醒了求知慾,渴望去學習、去了解這個世界。
但馬飛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馬皓文獨特的教育方式,更重要的是他的父親一直以來對他的信任和鼓勵,在他對自己毫無瞭解、毫無底氣的時候,是父親給予的這份信任推動著他一步一步走下去。
---感
-
6 # 遊離的Ca離子
《銀河補習班》舉得是怎樣的一個例子呢?
一個天賦非常不錯的孩子。因為家庭變故,和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剛剛上初一就成績墊底,不服管教,並且對自己天賦不佳深信不疑。
孩子的母親忙於生活壓力,對孩子不夠關心關注,只想著給孩子送進一個好學校,認為讓學校管著就認為萬事大吉。孩子的繼父著墨不多,不過看得出是個好人,肯拉關係下面子給繼子找好學校,並且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
這一對夫妻可以說是很常見的,不注重家庭教育的家長。
而鄧超飾演的主角,作為孩子的生父,很顯然是具有一定的教育學素養的。
入獄七年後出獄的他,與高速發展的社會有些脫節,與迅速長大的孩子有些陌生。
但他擁有很多家長都並不擁有的寶貴品質:尊重孩子,鼓勵孩子,試圖理解孩子。言傳身教的進行引導,而非責罵。千方百計的托起孩子讓他看見更寬廣的世界,而不是用自己的經驗去把孩子框死在一條自以為平坦的路上。
看見某個影評上講,這是在鼓吹貴族教育,而沒有考慮那些提供不起這種教育的人該怎麼辦?
但我想說現在這個全民奔小康的時代,不必再憂愁溫飽的情況下,只要父母有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引導孩子開闊視野,與孩子多進行溝通,對孩子多一點理解,這些想做到的話,並不難。
學校教導的知識到底是有限的。自然科學可以教,社會人文可以教。但是,情感的交流,人際的交往,愛意的表達,三觀的養成。。。等等等等這些東西,可能曾經的那些老師們會多說一點。可是現在的老師已經不敢,也沒時間再在課堂上多加進這些私貨了。
而這些東西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不可或缺,必不可少。那。從哪裡來?只能從家庭教育中來。
電影中的父親,是在看到了學校對這方面的缺失之後,為自己的孩子補上了這一段。
而我認為這部電影想表達的只是這一層意思而已。
看到這裡,至於是否可以參考,君心裡自然有數。
-
7 # 娛樂小青年yuang
也許是因為我從小受到美育的薰陶,我一直認為,也一直教育孩子“讀書,是為了你自己可以擁有更多選擇。不是為了成為什麼,也不是為了不成為什麼。”
教育,是為了讓孩子愛上知識,讓學習成為終生的習慣。
但我始終認為電影裡,對應試教育的抨擊,是一種對現有教育理念的掙扎。
這種掙扎就像是:
我知道衡水中學的模式不一定正確,當然,某些情況下我也並不全盤否定。
畢竟,窮人家的孩子要出頭,考好大學未來才有更多選擇。所以我不會讓孩子輟學,也不會因此就放棄讀書這條路。
但這並不代表,禁錮式學習的方式,就是絕對的政治正確。能讓孩子多一些思考和創造力,真的會更好。
《銀河補習班》憑著其真誠,譜寫出一首溫馨的讚美詩,告訴我們什麼是沉默卻深沉的父愛,什麼是尊重孩子的夢想,什麼是親子間的共同成長,什麼是愛的教育……
“永遠不要被成見綁住;
永遠堅持親身去體悟”
——陳奕迅 《相信你的人》
-
8 # 小土豆精說八卦
個人認為那種教育方式只能選擇性採取。
現在的學生一旦玩high了,大半夜學習?那是不存在的。
不過如果讓孩子一直學習,各種報班那最終也一定得不到你想要的效果。
電影中值得借鑑的是:鄧超帶孩子出去走走,告訴他真正感受到了才能寫出來。
我小學時候寫作文真的不好,也沒怎麼見過世面。 初中畢業出去玩,看到了各種書本里的東西,當時就感覺:啊 原來xx是這樣的啊, 那時候如果讓我寫一篇相關作文我一定可以寫出來。
回覆列表
近日,由鄧超和俞白眉共同執導的電影《銀河補習班》上映。
而這部電影,褒貶不一,但關於教育,卻給我們深深的上了一課。
《銀河補習班》講述了一個父親的理想化的教育。
主角馬皓文曾是一名功成名就的工程師,因為替整個設計院背了黑鍋,鋃鐺入獄,而他的兒子少年馬飛也被同齡人欺凌,成績一落千丈,被老師們勸退、侮辱。等他減刑提前出獄時,已經是1997年了。
出獄後,為了讓馬皓文理解的學習目的,他付出了極大地努力。
不是為了一時的高考,孩子的興趣與目標才是學習的終點。
甚至和學校主任“互懟”,稱將會讓兒子的成績在期末考試的時候從倒數第一升至年級前十。因此哪怕期末考馬上到了,他還是帶著孩子“逃課”(請假被閻主任拒絕)半個月去看航天展。
班主任小高說期末考試是馬飛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馬皓文說:
不,沒有什麼最重要的時刻。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應該是均勻地散佈在他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顯然,在教育觀念的分歧上,電影站在馬皓文的立場上。馬皓文與閻主任的幾次辯論,都是閻主任敗下陣來。電影也過度放大了閻主任的“不可理喻”,“神化”了馬皓文對馬飛教育的可行性。
教導主任雖然冷酷無情,不斷懲罰、打壓孩子的興趣。
可實際上,教導主任來自山區,見識過真正的痛苦與貧窮。
在教導主任身上,不僅有社會使命感,還有責任感和悲憫。馬皓文的教育,過於理想化。
換句話說,電影在對素質教育的倡導上,也過於理想主義了。
一個最簡單的現實是:絕大多數平民父母,沒有馬皓文的思想和見地,他們疲於奔命,不像馬皓文能夠在1990年代末給孩子買得起近萬元的586電腦,有時間帶孩子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半個月旅行;而大多數孩子也資質平凡,不可能像馬飛那樣不怎麼學習、不復習還能在一學期內從班級倒一進入年級前10。
雖然馬皓文一直要馬飛學的是思想和方法,而不只是知識,但知識是思想和方法的前提,最基本的知識都掌握不牢靠,基礎不紮實,談何進一步的思想和方法?
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應試教育仍舊是普通家庭的最優選擇,你得先考出去,才有更多的自由選擇。出獄後的馬皓文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仍遭到昔日朋友、同事的恥笑、非議和侮辱,而他辛辛苦苦找尋資料、寫申訴信、找法院,卻申訴無門。
這是電影最犀利的一部分,很隱晦地包含了對現實的種種批評,而這時出現了值得思考的一幕——
馬皓文為了翻案堅持了20多年,案件終於有柳暗花明一刻。當馬皓文第一次特地來到馬飛的基地並告知他這個訊息時,令馬皓文寒心而未料到的是,馬飛勸他放棄申訴。
因為馬飛的領導告訴他,宇航員會成為焦點人物,他的出身經歷等都會被挖出,而馬皓文的過去會成為馬飛的某種“阻礙”。馬皓文對馬飛說,他原以為自己對馬飛的教育是成功的,現在才發現,他失敗了。
他未曾料到兒子也會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如此輕視他20多年的堅持——恢復他清白的名譽。他為此受過的苦難和煎熬,馬飛並非不知道。
成年馬飛的自私打了馬皓文臉,讓我們窺見影響教育/現實某種更強大的力量。
當然,就像馬皓文就是篤定他對馬飛的教育會成功,但聯想到他被冤枉、被損害的處境,他也未曾擔心馬飛長大後面對的是怎樣的一個世界。
但是教育,永遠不是單執行緒。看完這部電影,腦海中不斷縈繞著三句金句
“你必須要知道,人活著是為什麼。”
“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靶子,你找不到靶子,拉弓就沒意義。”
“只要你的腦子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幹世界上的所有事情。”
是啊,人活著,是為探索和體驗,為不斷解鎖新鮮又美麗的東西。
所以,只要把那三段金句連起來,充分理解並吸收進心裡——
我們就能找到,努力學習努力工作的意義。
我們就能解釋,人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壯舉。
我們就有可能,成為開創未來的精英之一。《銀河補習班》電影的漏洞有很多。
但對於如何教育孩子,確實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命題,成績或許在這個時代並不是唯一評判標準但學歷永遠是劃分人群的一個“尺碼”,興趣與愛好在這個時代非常重要,如何開發一個內心向往的技能而又不失樂趣,或許使我們更需要注意的。
放棄學習,“讀書無用”的道理,才是這個社會的“毒雞湯”。畢竟
學習,難道不是一個人一生的習慣嗎?
教育,是這個社會亙古不變的話題。
時代在更新,孩子在成長。身為家長,我們更應該反思如何成為一個孩子成長路上合格的“引路人”,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而孩子,或許更應該去體量家長的付出。
每個家長都是疼愛孩子的,而未來孩子如何愛你其實還是取決於他的教育環境和方法。
畢竟
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
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