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哥侃大山

    孟子認為實行王道後的理想社會,是一個近於烏托邦似的理想社會:每家有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周種植著桑樹,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有絲綿襖穿。有時間和功夫養殖雞狗豬等家畜,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吃肉。如有一百畝田地,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八口之家都能吃得飽飯。然後再興辦各級學校,用孝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去教育引導他們,這樣,鬚髮花白之人因有人代勞而不至於在路上負重行走。老年人個個穿絲綿、吃肉,一般人也有吃有穿,這樣,就是王道的天下了。

    在孟子的理想社會里,人人安居樂業,有情有義,老有所終,幼有所養。孟子認為這是可以透過仁政來實現的。

    孟子的理想社會,既是他對堯、舜、禹、湯、文、武王朝的美好設想,也是他對老子所描繪的“小國寡民”社會以及《禮記·禮運》“大同”社會的發揮。老子也曾懷著美好的嚮往,溫馨地描繪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他說:“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八十章)雖然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而孟子主張仁政,但是就反對戰爭,使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民風淳厚這些要求來看,孟子的王道社會與老子的小國寡民社會是相通的。

    《禮記·禮運》也認為在遠古時代存在過一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社會,對它也有著美好的描述。孟子等人所描繪的這種理想社會,不斷成為後人追求的目標。從老子的小國寡民社會和《禮運》的大同社會,到孟子的王道社會,都體現了炎黃子孫對理想社會的孜孜以求,體現了中華民族銳意進取、奮鬥不息的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明朝沒有靖難之役朱允炆坐了天下,社會將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歷史將會是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