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范養雞

    賣出不去的原因

    1.農產品產銷失衡 。種和養的農民多,農產品資源和生產能力提升,供大於需,產銷資訊不對稱;

    2.市場環境影響 農資價格上漲。農民滯銷,商販賣不出去,消費者買不起

    3.市場競爭力差 沒有良好的銷售渠道和銷售方式,銷售方式單一且被動。

    解決方法:1.政府部門與相關機構,個人關注行業產銷資訊,搭建供銷資訊平臺。

    2.可以透過營銷手段,變換銷售渠道和傳統銷售方式,線上線下結合,減少產銷中間環節。

  • 2 # 三農開拓者

    有一點我不明白,很多從事農業的朋友如果產品出現了滯銷的情況就會從別的地方找原因,報怨這,埋怨那?為什麼不做個自我檢查呢?任何事情都是事在人為,為什麼不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找不足!

    當然了,我的話可能有一些過激.請朋友們不要見怪,我也是一心為了農友們好,因為我也是個小農場主.

    我個人認為農產品滯銷的原因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由於多種因素和環境造成的.比如說天氣災害、交通運輸不便、銷售渠道不暢、資訊和管理不對稱、農村勞動力不足、中小企業深加工能力低等。儘管這些原因都客觀存在,但從責任劃分上來說,滯銷的原因是因為自身前期沒有做一個良好的規劃和市場調查。

    現在我給朋友們介紹幾種農產品流通銷售渠道供大家參考:

    一,農產品批發市場,產地市場和農業會展銷

    二,農超對接,可分為多種模式:1,超市+基地/自有農場模式.2,超市+龍頭企業+小型合作社+大型消費單位/社群模式,3,基地+配送中心+社群便利店/配送模式等

    三,網際網路+農業,網路營銷居家賣農產品

    四,合作社家庭農場規劃區域辦個小農, 農莊引來八方客

    五,農民豐收節,國家對農業的高度重視2018年批覆每年農曆的秋分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以上希望對朋友們有幫助!

    志同不分離,風號雨亦啼。

    兄弟共攜手,田園著傳奇。

    ~找尋農業同行者~~~

    <勝則舉杯相慶,敗則拼死相救!>

  • 3 # 響水大米

    農產品滯銷的概念是指因為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在市面上不受歡迎所以出現銷售極少或銷售特別緩慢的現象,當購買量極少或銷售的價格等於或低於農民的生產成本的時候,農民基本就放棄了銷售。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和種植結構和供需不平衡都有很大的關聯。

    從種植結構上看:目前農業的生產盲目性比較大,很多農民在選擇種植品種的時候,由於無法預料到市場上的需求,所以只能透過往年的農產品銷售情況和周圍村民的種植潮流進行判斷,這樣也就造成了“盲目跟風”和“逢高集中”的種植模式,大量的單一品種生產週期相同,農作物同一時間上市,同一時間數量扎堆,農產品越多越賤,越賤越賣不動,就導致了農產品的滯銷。

    從供需不平衡上看:現在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選擇一些高品質,口感好,農藥殘留少的農產品,而相對應的是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農產品產業化、標準化程度不高,種植和管理技術的落後,造成了很多產品在儲存、保鮮、包裝等各個環節中的標準無法滿足一些終端消費者的需求。這就造成了產銷之間的農產品需求標準的不統一,所以產生了農產品滯銷的情況,所以現在相關部門也在大力倡導農業產品的品牌化和規模化,打造農產品的“供給側”改革。

    從產銷對接上看:現在的農產品從農村的田間地頭到銷售的終端還存在著很多中間環節,農產品販子,批發市場等各種中間環節非常多,中間環節的利潤空間甚至大大超過了農民的種植效益,所以中間環節的利潤導致了農產品的終端價格虛高,而價格高就會影響到終端的銷售量,從而導致農產品滯銷。中間環節的過多也會大大增加了農產品銷售的不穩定性,運輸費用,油價費用都會影響蔬菜運輸成本,中間環節的流通環節增加,也會造成和加劇農產品的滯銷。

    所以,要想解決農產品的滯銷問題,必須從種植結構、農村產業調整、產銷對接等多方面入手,農戶在種植的時候就需要合力抱團,發展專業的合作社化運作,統一種植標準,抱團營銷,共同抵禦市場上的銷售風險。專業的合作社運作也有利於農民直接與超市和餐飲終端進行合作,直接面向終端銷售,減少中間環節利潤流失,才能提升種植效益。大家認為導致農產品滯銷出現的原因有哪些?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 4 # 農裡農氣

    近年來,農產品滯銷的情況各地都時有發生。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農產品,或者是賣不出去,或者賣的價格很低,出現穀賤傷農。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農產品滯銷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種植結構不合理,造成了農產品供大於求。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出現農產品滯銷,肯定要從種植結構上來找原因。許多地方農村的種植結構比較單一,農產品會在同一個時間裡大量上市,市場在短時間內難以消化,就會出現滯銷的情況。前幾年,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許多地方都是在強調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發展規模種植。規模種植的好處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市場,吸引經銷商前來收購。但是,不少地方在調整中缺少必要的規劃和長遠的論證,造成了同一類農產品產量過多。

    第二,農產品滯銷,與農民本身盲目跟風有一定的關係。農民種植什麼,大多數是盲目跟風,在沒有市場調研的情況下,看到別人種植什麼賺了錢,其他地方的人就會跟著一哄而上,結果造成了產量過剩、產品積壓。

    第三,農產品滯銷的原因,也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農民種植農產品,多數都是一家一戶的經營,在銷售上更多的依靠是外來的收購商,如果是收購環節不暢,或者收購商過度壓價,就會出現大量積壓。同時,收購、批發、運輸、分銷等環節層層加利潤,結果到了城市的消費者,農產品的價格會高出好幾倍,影響了市場的消費量。現在網路發達了,許多事情搬到了網上,才得以公開。一些農產品,在農民的銷售環節價格很低,但經過層層加碼以後,到了最終的城市銷售環節,價格卻很高,造成了供需不平衡。

    第四,因為農產品的儲存期比較短,運輸保鮮不方便,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銷售。與工業產品相比,農產品的上市時間比較集中,而且儲存期比較短,要在短時間內消耗這麼大數量的農產品,必須要有快速的分享物流渠道。否則,就容易造成滯銷。

  • 5 # 大老張88299794

    主要是種植結構的問題,農民資訊閉塞,只能看市場的需求來決定自己的種植品種,當種子下地,就決定了農民的產品,而這產品的產出時間一班比較長,而需求方不會有大的變化,使農民的種植業很容易造成跟風,盡而形成供大於求的結果,這問題計劃經濟都很難解決,何況現在的市場經濟,

    只有現在的資訊時代使農產品擴大銷路資訊,才可能使農民少受損,對做資訊者,回報不高,加之體系不完善,不能形成消售,運輸,生產,資訊,四方聯動。而不能達到目的,

    再有就是種植業結構體系沒有統一指揮系統是很關鍵的,可即使有,消費方面又很難預計,而產品生產過程時間長,自然災害的難以預計性也不可小視。如果只說產品的質量對農民不公平,更不說越過化學農業去追求綠色農業,道路還很遠,

    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 6 # 農社群

    農產品為什麼會出現滯銷

    有人說網路資訊、物流系統已發達,還會產生種植者賣不出去,城市裡的超市價格高的現象是不可能的?

    下面我透過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1、宏觀角度

    (1)產能的問題

    現階段的農產品的種植產量是不可準確計算的,導致了農產品的種植不能準確地把握。種植者的跟風意識,種植者的那種農產品收入高,就去種植那種農產品的心理不能克服。

    (2)科技發展的影響

    隨著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反季節蔬菜、南北方的農產品進行對調的生產,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對原有銷路衝擊。

    (3)國外進口的影響

    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農產品市場後,對國內農產品的衝擊。

    2、微觀角度

    我們從農產品種植,到收購商,再到批發商的分銷,最後到了消費者手中,中間還穿插著物流、倉儲等環節。

    因為農產品在到達消費者的手中前,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獲利。這就需要計算成本的核算問題了,那影響成本的問題有哪些呢:

    (1)收購商的資金成本、勞務收購成本

    (2)運輸環節的運輸成本

    (3)倉儲的成本

    (4)批發商的資金成本、分銷成本

    (5)超市的費用成本

    (6)總體的損耗成本

    總結

    雖然現在網路資訊發達,可以瞬間知道那裡有農產品貨源,但卻不知道這個農產品的貨源是不是還有很多。

    雖然物流發達,但是付給物流的費用是否足夠,他們去運輸。

  • 7 # 山裡農人famers

    農產品的滯銷是農產品種植結構問題還是供需不平衡所致,是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

    自改革開放以來,所有的商品都是由市場經濟決定的,市場說了算,首先要做個市場調研,不能盲目跟風,供過於求價格就會降下來。

    再就是與地理位置有關係,農產品都產於農村,離城鎮比較遠,在資訊、交通和物流都受到了限制,導致農產品在農村產區不值錢,到了城市價格翻幾倍或十幾倍,因此,農村許多人做起了自媒體,走農村電商之路,既銷售了農村積壓的農產品,自已也獲得了收入,如九妹,李子柒就是很好的範例。

  • 8 # 土地小博士

    農產品滯銷問題,其實這是一個複雜因素共同作用的問題,並不是單一因素出現了問題。我來講一下自己對市場的觀察以及經驗所得。

    第一,市場資訊不對稱。目前市場農產品的銷售主要模式是生產者—經營者—消費者的模式。

    中間經營者的利潤來源靠的就是價格差價,因為利潤分配原因,很多農產品不能及時處理。最後對消費者導致了農產品質量與價格不匹配,對生產者的農產品產生了不收購和壓價,價格壓低了,農民不願意賣,自然就滯銷了。

    第二,網際網路衝擊導致的農產品市場資訊不對稱。

    一部分農作物生產者,抓住了網際網路的優勢和契機,直接將原來的農產品銷售模式,改變成生產者—經營者的模式,將農產品直接送到消費者手裡,壓低了價格,提高了品質。

    原來的經營者就失去了競爭力,只能對沒有利用網際網路銷售模式的農民,進行價格戰,價格不合適,農民不賣經營者沒利賺,就不收購,農民有沒有及時找到銷售渠道,大家都知道農產品不及時處理,就會出現質量問題,最終的結果就是滯銷。

    最後

    至於種植結構和供需問題,因為中國地大物博,且人口消費能力強,部分農作物地域性強,產能過剩的情況比較少

    很多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要求高,又有很多農民有優質的農產品因為經營者的問題,利潤低,無法銷售,歸根結底還是市場資訊不對稱所致。

    還有種植結構問題,國家有土地用途管制和利用總體規劃,在總體上,對農作物的種植結構和產能具有監控作用。

  • 9 # 夢中翔之夢

    農產品的滯銷主要原因是種植結構出了問題嗎?還是供需不平衡所造成的?

    中國現行的以家庭農場為基本生產單位,冢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雙層結構模式,這是國外先進農業生產國家均釆用的一個世界性的經驗。

    當然,在農戶之上還應有一些模式把農民有效地組織起來,因此這雙層結構經營模式看起來是對的。中國農業基礎生產規模小,一家一戶生產能力弱。勞動者的“素質”不高,接受技術的能力很差,又缺乏再生產的能力。

    在缺乏市場引導的話,農民跟風種植很無奈,市場對農民來說是很殘酷的,所以農民的日子很難過。

    他既要承擔自然災害的風險,又要承擔市場的風險,如果再沒有一定組織的話,只靠賣的玉米幾毛錢/斤,賣點蔬菜快把錢/斤,再除去種植成本,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脫貧致富。

    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年增長率,一般都高於農村,雖然增加的錢也不多 ,但都只用與消費,而農民卻要把掙來的錢用於再生產,他們增長的錢那麼低,哪有擴大再生產的能力。

    不是種植結構出現了問題,而是這雙層結構經營模式的上層在操作上出現了問題。

    在商品率達到一定的情況下,農業走產業化的道路是必然的,農民的產品要進入市場,不應該是一家一戶的,而必須是有組織的。

    只有這樣,農民才能在集體的力量 ,資金的力量和技術的推動下,作為一個整體進入市場,而不是一家一戶在市場上亂撞一切。

    要承認計劃經濟年代社會資源配置在市場經濟運營中有“缺失”與缺“陷” ,造成了大市場一個“魔咒禁錮”、“價格堡壘”存在的現實。

    市場,在資本逐利的情況下,極易發生(經常)農產品產地“難賣”、“滯銷”的情況。

    所以,並不完全是供需不平衡所造成的,市場有市場的遊戲規則,經營者有經營者的生存法則。而是農民的農產品,在市場中根本沒有話語權。

    農民是農村農業(三農)生產的主體,是農產品的生產者,是農產品的製造商,要打破市場“魔咒禁錮”、“價格堡壘”,根本解決農產品產地難賣滯銷,農民必須進入市場。

  • 10 # 一起葡萄

    一邊是葡萄價格高企,市民普遍感到貴,另一邊爛在地裡扔在溝裡,二者總是似乎同時發生。

    農民不知道市民的需求,只知道商販收購什麼樣的產品,市民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農產品,只知道商販賣的。商販成了連結地頭到餐桌的紐帶。

    商販首要考慮的不會是市民和農民,而是自己的盈虧,他們不會收購熟透的葡萄,沒拉到城裡就會開始壞,這就意味著賠錢,他們只會收購耐儲運的八九成熟的葡萄,這樣至少不會爛在他們手裡,不會賠錢。

    他們希望所有的葡萄都一個模樣,賣起來少說話更方便,所以更追求外觀的漂亮,大小,色澤,果粉,形狀... ...,對於口感和安全市民最關心的東西反倒... ...

    商販也一肚子苦水,城市就這麼大,市民就這麼多,吃的東西也就這麼多,便宜東西再好利潤點也不夠,銷量沒有大的變化,利潤額度低了就意味著吃不上飯,另一面費用高企,攤位費和人工費節節攀升,不賣貴的東西怎麼活?

    收購環節他們只想收購質量標準統一的耐儲運的產品,貴點沒關係,所以很多農產品即便爛在地裡也無人問津,這就形成滯銷。再便宜也沒人收購,主要原因是這些產品無法滿足商販保本盈利的需求。

    如果我們算全國的總產量和總消費量會發現每年的變化總量並不大,這就是說每年的供需基本平衡,個別地區或者部分地區滯銷只能是沒人收購導致的,而不是供大於求導致的,農產品的結節性很強,短期內沒人收購就意味著壞掉,爛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中為什麼路飛會邀請甚平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