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軟分享

    有的。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發光,環繞著恆星的天體。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就有一個少行星帶,這裡的小行星多達50萬顆。

    在這個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小行星分別是智神星、婚神星和灶神星,平均直徑都超過400公里,其餘的小行星都較小,有些甚至只有塵埃大小。還有,地球上行多隕石就是來自於這個小行星帶呢。

    還有2006年被踢出大行星行列的“冥王星”,也是屬於行星,只是從大行星降級為矮行星了。

    所以太陽系並不只有八大行星,還有矮行星和行多的小行星。

  • 2 # 行為背後的邏輯

    太陽系中的行星非常多,多到無法計數。 太陽系中,除了八顆大行星外,還有若干顆矮行星。目前已認定的矮行星有5顆,分別是:冥王星、卡戎星、鬩神星、穀神星、鳥神星、妊神星。另外還有伐樓那、伊克西翁、賽德娜等10來顆與冥王星類似的天體待確認。 太陽系中還有無法計數的小行星。絕大部分小行星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 3 # 夢程771

    有呀,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數以千幾的小行星,著名的,有穀神星,毀神星,鬩神星,婚神星,等,還有在冥王星軌道附近,也有大量的小行星,這個區域被稱為柯伊伯帶,還有在太陽系有一些慧星組成一個數壯區域,這個被稱做奧爾特星雲。這個是太陽系外圍

  • 4 # 伊棋知點

    我們知道太陽系裡有行星、矮行星和小行星,其中行星有8顆,矮行星有6顆,小行星數量繁多,約127萬顆。

    那麼,行星、矮行星和小行星又是如何定義的?下面伊棋來閒談一下。

    圖示 太陽系的行星

    如何區分行星、矮行星和小行星 行星

    天文學裡對行星的定義有三條:一是該天體必須必須圍繞恆星運轉;二是其質量必須足夠大,這樣可以透過自身引力使天體形成圓球狀;三是該天體的執行軌道附近應該沒有其他物體。

    一般來說,行星的質量要大於50億億噸,直徑大於800千米。簡單提一下8大行星的直徑,水星直徑 4878 km,金星直徑 12103.6 km,地球直徑 12756.3 km,火星直徑 6794 km,木星直徑 142984 km,土星直徑 120536 km,天王星直徑 51118 km,海王星直徑 49528 km。

    矮行星

    矮行星滿足行星的前兩條屬性:有足夠的質量和繞太陽轉。同時又要求矮行星不能是衛星。由於矮行星執行軌道附近有其他天體存在,其體積又比小行星大很多,所以專門用“矮”這個詞來描述它們,矮行星又有侏儒行星的說法。

    但是矮行星不滿足第三條,執行軌道無其他物體。這也是冥王星在2006年被踢出行星行列的關鍵原因。目前已知的矮行星有6顆,分別是冥王星(Pluto)、卡戎星(Charon)、鬩神星(Eris)、穀神星(Ceres)、鳥神星(Makemake)、妊神星(Haumea)。

    小行星

    至於小行星,數量太多,密密麻麻的,遠看像一堆破裂的碎片。它的體積和質量都遠小於行星。小到何種程度呢?和月球相比,所有小行星的質量都加起來都比不過月球。球體直徑大於200公里的小行星有26個,而大多數的小行星直徑在100千米以內。

    所以,直白地說行星和矮行星、小行星的區別就是看塊頭大小。塊頭大才能攆走軌道上的障礙物,成為獨步太陽系的行星。

    圖示 八大行星

    八大行星 1、水星Mercury

    圖示 水星

    水星是離太陽最近同時也是最小的行星。水星繞太陽旋轉可以在88天內完成。有趣的是,水星沒有大氣層。這意味著水星的溫度可以從白天的427℃波動到晚上的-183℃!

    2、金星Venus

    金星是離太陽最近的第二顆行星。金星也是最熱的行星,表面溫度高達500℃。金星是太陽系中旋轉時間最長的行星,繞太陽旋轉需要224.7天。金星的自轉非常緩慢,完成一次自轉相當於243天的地球日,這意味著金星上的一天比金星上的一年還要長。

    3、地球 Earth

    地球是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它每365.256天完成一次圍繞太陽的旋轉。它距太陽92955820英里,是離太陽最近的第三顆行星。地球表面約71%為水覆蓋,其餘29%為陸地。地球大氣層保護生命不受宇宙空間的影響,避免有害輻射的影響,並有控制天氣的作用。

    4、火星 Mars

    火星也被稱為“紅色行星”,只有地球一半大小,是我們太陽系的第四顆行星,也是第二顆最小的行星。它有一個像地球一樣的固體表面,但是它的大氣層很薄。火星表面明亮,有時可以從地球上直接看到火星 。

    5、 木星Jupiter

    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氣態巨行星。木星的質量是其他行星總量的2.5倍。木星是一顆氣態行星,這意味著它沒有固體表面,儘管研究人員認為它的核心是固體。木星太大了,相當於1300個地球。木星的大氣層非常猛烈。風速是地球上五級颶風速度的兩倍。木星繞太陽旋轉需要12個地球年。

    6、土星Saturn

    土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它是由氫和氦組成的氣態行星,有九個連續的環。它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美麗的行星。土星的直徑是地球的九倍。它的體積相當於763.5個地球,但它的重量只有地球質量的八分之一。土星有近150顆衛星,其中53顆已被命名。

    7、天王星Uranus

    天王星是太陽系第三大行星。它的表面由一個凍結的成分組成,因此被認為是一個冰巨星。它的大氣是由氫和氦和其他“冰”構成,如甲烷,氨和水。雖然天王星不是離太陽最遠的行星,但它是最冷的行星,氣溫達到了-224°C。天王星是唯一顆不從核心散發熱量的行星。

    8、海王星Neptune

    海王星是離太陽最遠的行星。伽利略誤認為它是一顆固定的恆星。後來,一些科學家採用數學預測的方式發現了海王星,而不是常規的觀測方法。海王星需要164.8個地球年來完成一次繞太陽的旋轉。

    1846年發現以來,海王星有14個已知的衛星,Triton是它最大的衛星。海王星的大氣由氫和氦組成。它是太陽系中風力最強的行星,約是地球平均風速的九倍。最近,NASA發現海王星有流動的河流和液態甲烷湖。

    矮行星1、冥王星Pluto

    冥王星曾被認為是離太陽最遠的一顆行星,它繞太陽公轉一圈需要248年,表面溫度大約-230℃,大小是地球的五到六分之一,質量是地球的兩千分之一。而陸續發現一些星體大小直逼冥王星,直到發現比冥王星體積還大的星體,國際天文學會才不得不開會討論冥王星這類星體的分類問題,最終將其劃分為矮行星。

    2、穀神星Ceres

    穀神星(Ceres)是人們最早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由義大利人皮亞齊於1801年1月1日發現。它是小行星帶中最大和最重的,平均直徑為952千米。

    3、卡戎星 Charon

    卡戎星發現於1978,被看成冥王星的一顆衛星。在冥王星赤道上空約1.9萬公里的圓形軌道上運轉,其執行週期與冥王星自轉週期相等。其質量約為190億億噸,大約是冥王星的一半,密度與冥王星相似。專家推測遠古時冥王星與一顆龐大天體發生了碰撞,導致一大塊碎片從中分離出來,最後形成了卡戎。

    4、鬩神星Eris

    鬩神星(Eris)在被正式命名前暫時編號為2003 UB313,名字暫稱為齊娜(Xena)。正是它引起了天文學家對冥王星是否是行星的討論。齊娜的直徑略小於冥王星,為2336±12千米,其大氣可能由甲烷和氮組成。至於其內部結構,如今還只能猜測,有可能是冰和岩石的混合物,與冥王星類似。

    5、鳥神星 Makemake

    鳥神星(Makemake)發現於2005年,直徑大約是冥王星的四分之三。2008年7月11日,國際天文聯合會將這顆天體定為矮行星,並以復活節島拉帕努伊族原住民神話中的人類創造者與生殖之神為其命名。

    6、妊神星 Haumea

    妊神星(Haumea)的質量是冥王星質量的三分之一,外形很像橄欖球。它也是繼穀神星、冥王星、鬩神星和鳥神星後,太陽系第五顆被命名的矮行星。至此,當前已知的矮行星都有了自己的名字。

    行星形成研究:原行星盤

    太陽系裡有8顆行星,6顆矮行星,和一百多萬顆小行星。由於小行星數量龐大,這裡就不再具體介紹。

    最近,一篇文章《環繞恆星的原行星盤: 行星的“誕生搖籃” 》(科學通報,2019.7.17)介紹了原行星盤可能是行星形成的搖籃,2014 年 9 月, 智利北部阿塔卡馬沙漠高原上新建成的射電望遠鏡阿塔卡馬毫米/亞毫米波陣列(Atacama Large Millimeter/submillimeter Array, ALMA)透過干涉的方式進行天文觀測。觀察發現 HL Tauri 附近的塵埃分佈呈現一系環狀,像極了行星形成理論所預言的場景——剛剛誕生的行星可以在圍繞在中心恆星周圍的原行星盤中蝕刻產生間隙。

    行星形成理論:核吸積模型

    目前行星形成的核吸積模型理論認為,分子云坍塌導致形成恆星, 氣體和塵埃則會在圍繞年輕恆星的原行星盤內殘留、冷卻, 塵埃會逐漸凝結成更大的顆粒, 然後長大生成類似於太陽系小行星大小的物體, 稱為星子(planetesimal), 進而星子之間發生大規模的相互碰撞而形成更大尺寸的行星胚胎。

    當然,後續需要原行星盤存在時,行星才能吸積氫氦等氣體,逐漸長大。關於行星的形成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包括原行星盤的研究,仍需要更多的觀察證據。

  • 5 # 黑洞探秘者

    太陽系除了8大行星,還有矮行星、小行星、彗星,在水星和木星之間的有小行星帶,目前預估是有50萬顆以上的小行星,在海王星軌道外還有諸多神秘的柯伊伯帶天體,所以除了8大行星以外,太陽系還有多少其他天體,目前是個未知數。

    想要徹底瞭解這個問題,想從人類探索太陽系的歷史開始講。

    公元前世界各地文明古國,已經有不少天文研究了,人類的文明發展,總會伴隨著仰望天空。

    在日心說出現以前,廣泛被人們接受的是地心說,而在地心說還沒形成的時候,很多文明對人類生活的世界都有天圓地方的假想。在我們只能肉眼觀察世界的時候,受限很多,所以無法很好的去了解世界。

    地心說中的宇宙

    公元前3世紀人類就已經很好地發現並證明地球是圓形的,與此同時亞里士多德等偉大思想家建立並完善了地心說。我們現在學習天文學會用到的天球儀,就是地心說留下的依然有學習價值的產物,以地球為中心,標註出各天體的位置。

    根據地心說,所有的天體都是圍繞地球轉,大部分天體的執行都是非常有規律,但總有些天體執行軌跡會有不走尋常路的時候,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水逆”;還有天空中可能是不是出現各種異象,比如彗星略過的時候,中國古代就是有“災星”,還有天狗食月等。

    日心說

    用地心說解釋天體運動的時候,總有些天體運動軌跡很反常,它們不是一直沿著一個方向繞地球運動的,哥白尼開創性的拋開日心說,他想到了如果天體不是都繞地球轉,而是圍繞其他東西在轉呢?透過觀察,最終他發現,如果所有天體圍繞太陽轉,那麼天體的運動方向和軌跡將看著更正常,如圖,左邊為日心說行星執行軌跡,右邊為地心說執行軌跡。以地球為中心,地球上的我們觀察水星、金星都會出現逆行現象。

    哥白尼被迫害了,但真理不會被掩蓋。

    太陽系

    隨著科技發展,觀望宇宙的本領增強,我們對天體有更深認識,終於發現了,原來只有一部分天體是圍繞太陽旋轉的,原來並不是每一顆星星都會發光的,天空中浩瀚的銀河中,更多的天體距離我們非常遙遠,是類似太陽一般的恆星。

    而在太陽系內部,只有太陽是會發光的,其他天體全部都是靠反射。

    八大行星

    距離地球較近的金木水火土五顆大行星,是人們一直以來都能比較容易地用肉眼看到的行星,它們與地球同屬太陽系,而天王星由於距離較遠,在某些極個別的情況下也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它的視星等為6.07,肉眼剛能看到定為6等。天王星在被觀察過很多次,被當作恆星之後,終於被確定為太陽系內大行星,隨後人們又發現了海王星。

    矮行星與柯伊伯帶行星、彗星

    在發現天王星海王星之後,不少天文學家都一直在努力尋找第九大行星,冥王星曾經坐了一段時間的第九大行星,但是隨著我們對冥王星的觀察與研究更多,發現它的質量嚴重不符合大行星標準,同時又逐漸在冥王星執行軌道附近發現了其他星體,最後將冥王星貶為了矮行星(之前回答https://www.wukong.com/answer/6733551707441070343/,有詳細說明)

    柯伊伯帶:海王星軌道外,目前人類能探測到的太陽系邊緣,中空圓盤狀,天體密佈的一個區域。在1950年,天文學家研究彗星的時候,就預言在冥王星外有一片彗星帶(即柯伊伯帶)

    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也有天文學家把它稱為是柯伊伯帶行星。

    根據天體質量分類為矮行星的還有穀神星,穀神星是小行星帶內目前已發現的最大的小行星。

    小行星帶

    火星和木星之間有一片小行星帶,小行星是太陽系內質量、體積最小的天體,主要分佈在火木之間,柯伊伯帶也有分佈,小行星帶的來源請看https://www.wukong.com/answer/6732797354841211139/

    衛星:圍繞行星轉的天體,比如月亮,地球唯一的衛星,而衛星由於體積過小,目前已知擁有最多衛星的是木星,已被發現79顆衛星。

    太陽系所有成員

    以上,就是根據人類發現的過程,逐一講述了太陽系內可能含有的所有天體,有些天體無法嚴格按照發現的時間來講述。

    目前天文學界概括的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直徑,圍繞它轉的八大行星,以及無法估量的其他天體:矮行星、行星、彗星,遍佈在小行星帶、柯伊伯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卡福12分鐘6.4分並不差,為什麼還沒有nba球隊簽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