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外桃源76419277
-
2 # 往事無多
識途.一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與否只能看其表現.是不二標準.而孔明初識魏延.說他生有反骨.後必反.如此的誣陷與栽髒.使魏延受到了天大的傷害與委屈.如此無端打壓某人.是演義小說為了烘托孔明所謂妙算而編造的章節.如此非但不能顯現孔明的非凡.卻從一個方面暴露了孔明的肚量及識\用人方面的重大缺欠.其滔略不在司馬之上。歷史的一頁翻過去了.我要說的是.在我們的社會里.千萬甭有這種事情發生v
-
3 # 伏桀
這個問題我之前在另一個回答裡面較詳細的回答過,這裡只簡單說下結論。魏延對蜀漢不僅是忠心,而且是愚忠,他對於劉備的理念和對劉備的忠誠在蜀漢陣營裡面甚至於可以說位列三甲。而這一點,諸葛亮很清楚,所以不存在諸葛亮殺魏延的問題。
殺魏延的是楊儀,道理很簡單,魏延是軍中一把手,只有諸葛亮能壓住他。而諸葛亮一死,楊儀擔心權利被魏延拿走,於是玩出了這一手。
所以魏延的忠心不用絲毫懷疑。
-
4 # 琦玉召喚師
魏延吧,後期諸葛亮死後,確實沒有人能壓制或者牽制住他了。他當然沒有投魏的心,因為他這個地位,再過去又能得到什麼更好的待遇嗎?
但是儘管他不會投魏,以他的性格,如果軍權在握,不排除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再往後嘛,真的不好說。
-
5 # 笑指天南論古今
魏延忠心是有的,能力也是有的,但是很自負,諸葛亮在世啥事沒有,諸葛亮去世後其他人能力不足以讓他信服,尤其是想上位的楊儀是他的死對頭,設身處地想想,魏延很不甘心。諸葛亮工作交接做的不好,就出了紕漏。說實話諸葛亮去世撤軍回成都是應該的,魏延覺得諸葛亮死了就該輪到他了,也有點作死的意思
-
6 # 胡侃解密三國
魏延的忠心是不用懷疑,魏延想投敵是在最後一刻,帶著兒子十幾個人逃跑的時候!
魏延如果想背叛會怎麼辦?只有兩條路,其一是帶兵投靠魏國,其二是帶兵攻打劉禪,然後取而代之。但是魏延都沒有,他只是不滿諸葛亮死後的安排,想要返回成都說理,討要說法,可惜的是魏延的政治能力太低,人緣太差,導致蜀漢朝堂之上,沒有一個人挺他,反而都支援能力不及魏延的楊儀,這也就註定了魏延的悲劇。
之前有過分析,為何魏延要死?因為這是諸葛亮一手安排的,諸葛亮為了保住蜀國,不惜讓蜀國內鬥也要除掉魏延,因為諸葛亮六出祁山,敗多勝少,而且蜀國的國力已經快要撐不住了,如果再繼續窮兵黷武下去,蜀國必然最先崩潰,諸葛亮內政水平一流,所以諸葛亮在還能勉強維持,諸葛亮明知道自己死後主戰派魏延不會善罷甘休,一定還會繼續北伐,就像魏延自己說的:怎可因一人之死而壞國家大事?!如果諸葛亮死後軍權落到魏延手裡,好戰派的魏延必定會繼續北伐,蜀國只能坐等滅亡。
所以諸葛亮下定決心,一定要除掉魏延。
第一步就是撤軍安排,讓楊儀領兵先退,姜維次之,魏延殿後,而且還放出一句話,如果魏延不聽,你們就自己撤軍,不要管魏延,明擺著就是要放棄魏延,把魏延當棄子,送到司馬懿手裡。
但是結果魏延的反應還是超過了諸葛亮的預計,諸葛亮原本想著楊儀先退,就算不能馬上回到成都,最起碼可以把魏延甩在後面,那魏延就翻不起大浪來了,大不了讓楊儀守住退路,不放魏延進來,這完全是要逼反魏延,當然如果魏延按照這個設定,的確投降魏國的可能性比較大,但是魏延並沒有按常理出牌,而是立馬退軍,快馬一鞭跑到了楊儀頭裡,守住關口,燒絕閣道,楊儀只能在後面開山劈路往回趕。按理說此時魏延是佔據有利位置的,但是不懂政治的短板再次顯現出來,只是給劉禪上表說楊儀謀反,同時楊儀也上表說魏延謀反,魏延明知道自己人緣不好,還非要給楊儀拼人緣,其結果就是都挺楊儀,魏延軍心渙散,只能帶著兒子逃跑。
假想一下,如果魏延不是僅僅守住關口,而是一口氣跑到成都,面見劉禪說明情況,軍權在手的魏延,誰敢動他,而且有了劉禪在身邊,楊儀回來也投鼠忌器,只能接受現實。即便再不濟魏延主動繳械,但是至少可以說明自己沒有反,就算有罪也罪不至死,保命一定是可以的,頂天廢為平民吧,就像之前的李嚴、廖立那樣。
所以魏延真的沒有想反,知道軍心徹底散了,帶著兒子逃跑的時候,那是上天無風入地無門,估計此時魏延是想投靠到魏國去的,只是馬上被追殺了。魏延之死不在於忠不忠心,而是因為好戰,而蜀國已經經不起折騰了,所以諸葛亮才非要除掉魏延。
-
7 # 冷杉
魏延是忠於蜀的。原因其實魏延是一個對曹魏非常反感的,他對伐魏是非常堅定的。諸葛因為政治原因對魏北伐,因此用兵謹慎,魏延總覺得自己才能用不到,比如比較有名的子午谷奇謀。諸葛去世後,因為魏延和楊儀內鬥失敗而死。
-
8 # 使用者6914781371
只能說他效忠是劉備。如忠臣是臣子對君主的,劉備開始不是君主,君主只有漢室皇帝。
歷史中,諸葛亮完全沒有這麼多軍事才能,識人之能也一般,但不否認他是個能人。不過要是因為演義裡諸葛的那句話而懷疑魏延,那你得多多看看正史,而不是小說。
-
9 # 文哥愛生活號
正史中魏延對蜀國如何 陸毅版的三國我沒有看過。 但是關於魏延這個人物,在老百姓心中的定位是“腦後有反骨”,貪功冒進,最後被馬岱所殺是最有應得。這大概是因為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給人留下的印象吧。那麼正史中的魏延又是怎麼樣的,對於蜀國到底忠心不忠心呢?
據【三國志】記載: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由此看出魏延早在劉備入蜀前就跟隨劉備,且數有戰功,任牙門將軍。劉備在奪得漢中後,班師回成都前,需要選一個人來鎮守漢川,大家都以為此重任非張飛莫屬(因為關羽在荊州)。但劉備卻封魏延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替劉備把守北大門。可以說是軍政權利都賦予了魏延。劉備怕不服眾,特意當眾問魏延:你當了漢中軍政一把手,將如何應對?魏延豪氣答道:如果曹操率魏國全部兵馬來進攻,我能夠為皇叔抵擋住,保證漢中不失;如果是魏國大將率10萬兵馬來,我就將他殲滅。劉備欣然而歸。可見劉備對魏延的器重。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說劉備的識人能力,你看他在落魄的時候就能夠籠絡到關張趙雲這樣的猛將,而後又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更絕的是告誡諸葛亮對馬謖要慎用。劉備稱帝后封魏延為都亭侯。
後來諸葛亮進駐漢中,派魏延督為先鋒,任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在與魏國爭奪涼州的時候還大破魏軍郭淮。可見當初諸葛亮對魏延也還是很器重的。當然主要是老闆對魏延器重的關係。
那麼為什麼又有諸葛亮說魏延腦後長反骨呢?我們看三國志這段:
據【三國志】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魏略曰: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出亮營十里,延夢頭上生角,以問占夢趙直,直詐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這段是說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征都想領兵獨當一面。特別是提出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計劃。但是諸葛亮從謹慎的態度出發給否決了。可能每次都被否決不免私下有怨氣,而又傳到諸葛亮耳朵裡,至此諸葛亮不在重用魏延。而說腦後長反骨只是魏延做了一個頭上生角的夢,被以訛傳訛變成腦後長反骨的
從史書中可以看出魏延確實是有才能的,“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無論是武功還是謀略都有兩下子。每次隨諸葛亮出征,都會提出自己的想法。可是他忘了原來他提意見是直接對老闆劉備的,劉備當然願意接受。現在你是在一個高層分管副總哪裡提這些建議,還什麼分兵前進。那要是真成功了,這事算你的還是算領導指導有方呢?何況你的領導身邊還有一個只會做辦公室,沒有實際經驗的人還與你是水火不容。
可見面對不同的物件提建議是多麼的不同。而現在的老闆一旦做大了,一般都不在親近員工,高高在上聽聽管理者的彙報而已。但這樣其實是聽不到什麼有用的建議的。因為有才能的員工面對他的頂頭上司,一般是不願意把自己好的建議提出來的,特別是提出來做出成績後變成了領導的功勞,以後就更沒人願意提建議了。而面對老闆,很多員工卻願意敞開心扉。也許從這裡可以給我們的管理者一起啟示。當然對於魏延被逐漸邊緣化的教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提建議時也應該注意方式方法。
書歸正傳。那麼魏延又是不是對蜀國不忠,被馬岱說殺呢? 據三國志記載,魏延素來與楊儀不和,這和現在公司有些人什麼都不懂,但會在領導面前拍馬屁,專說會做事人的壞話一樣。 據【三國志】: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由此可見諸葛亮那時是多麼的不信任魏延。
【三國志】: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魏延說不要因為一個人去世了就廢了公事,你們護送丞相靈柩回去,我在這裡繼續對魏作戰。這句話第一反映出魏延與諸葛亮的關係比較緊張。第二也體現出魏延作為一個武將的情商不高。雖然諸葛亮去世後魏延有可能出頭,但作為一國丞相去世,特別是蜀國頂樑柱的孔明去世,士氣肯定會削弱。如果這個時候強行北伐,肯定是凶多吉少,除非另有圖謀。
【三國志】:延、儀各相表叛逆...。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鹹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這裡可以看出,魏延開始也只是與楊儀奪權,想殺了楊儀,自己統領蜀國軍隊,一展才華。而且平日也以自己的軍事才能能夠替代孔明。直到最後兵敗,拍回去受清算,才落荒而走。這個時候想必可能是去跳槽吧。
綜上所述,魏延一開始因為受到老闆的器重,於是自我感覺良好,不知不覺中將自己提升到與諸葛亮相同的地位。但是他卻既沒有諸葛亮的政治手腕,也沒有展示出自己的軍事奇才。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卻經常與自己的頂頭上司對著幹,以為老闆會罩著自己。最後落得個被逼跳槽,卻被東家扣住不放的結局。 這也體現出魏延的情商不高,性情孤傲,既沒有處理好與領導的關係,也沒有與同事融洽關係。如果你要跳槽,就應該在感覺到上司對你排擠的時候,憑著自己的實力,及早跳。如果又沒本事,又不想跳,那麼就應該戒急用忍,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及時與領導和同事協調好關係,爭取在公司裡幹到老。你認為是不是這樣呢?歡迎下方留言說出你的觀點。
-
10 # 六六談古今
我認為魏延對蜀國,對劉備是很忠心的,大家都被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誤導了。從正史來看,可以看下《三國志》。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魏略曰: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從上面可以看到魏延是一個很想證明自己能力的人,想像韓信一樣建功立業、名垂青史。關於(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在各大論壇上已經討論的很多了,在此就不多說。當然了不能完全否認魏延的計謀是完全錯誤的,出發點是好的。因為他是主帥,也冒著很大的風險。如果他有二心,就不會這樣做了。他主要是想證明自己,二者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
很多人會說他腦有反骨,長期被諸葛亮壓制,還有電視劇裡被諸葛亮設計斬殺,所以說他不忠。其實他有這樣悲慘的下場和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性格比較高傲,人緣不好。平時和楊儀關係惡劣,和其他同事也相處不來。諸葛亮在世時,大權專攬,兩個人都是小弟,不敢造次。諸葛亮剛死,兩個人誰也不服誰,積壓很久的矛盾一觸即發。然後彈劾對方叛逆的奏章在一日內一前一就到了成都。結果後主、董允、蔣琬都懷疑魏延。派兵追殺,所以造成魏延攜子逃亡。
接下來的事情三國志上是這麼說的: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魏略曰:諸葛亮病,謂延等雲:「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說的很簡單了,他就是想殺了楊儀,並不能說他不忠心,最好的事實證明就是他在漢中的時候,固若金湯。沒有敵人能踏進一步。他死後,吳懿、王平用他當時的防守戰略成功抵擋住曹爽十萬兵馬。從他接手漢中到最後失守,前後算下來,用他的防守策略抵擋了40年之久。後來姜維對漢中改變策略,不到一個月就失守。這就是他對蜀國忠心的最好說明。所以他的下場是被自己的壞脾氣害的,這是典型的能力強,情商低。所以才有那樣的下場!所以我認為魏延對蜀國是非常忠心的!
回覆列表
可以肯定地說,魏延只是對能力比他差的領導有意見或不服,但對蜀漢絕對沒有反心。但是魏延為什麼後來成了反賊,除了三國演義對他的醜化,他確實做錯了一件事。那就是在諸葛亮病逝後,在撤軍的問題上沒有保持一致。因為在國難(可以這樣說)當前的時刻,軍民應該保持高度一致,就算你有個人恩怨或對某領導有意見,但這都不是國家利益。所以說魏延錯就錯在關鍵時刻以個利益出發影響整個國家利益,在這個問題不說魏延有反心,至少來說是破壞了國家的團結。因此在後人看來,魏延就成了反賊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