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阿冷D

    這裡不說《後浪》的是與非,單說有人去攻擊一個演員這種事,其實是十分不理智的。即便出演《後浪》多少標誌著他自己對作品的認可,但他不該背整個事件的鍋,畢竟導致眾人不滿的根本原因不在他個人,而是整體社會背景下,大家內心對虛假的人文關懷的厭憤。

    人和動物一樣,骨子裡天生有著攻擊性,阿城在《常識與通識》裡有幾篇關於《攻擊與人性》的表述,就有很多很好的例子。人總是會因為各種原因釋放攻擊性,在這裡何冰就成了最顯眼的靶子。

    希望大家能儘量保持理智,起碼在攻擊別人的時候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在釋放情緒的同時注意尺度,傷害別人的同時反作用也會不斷產生,不要進入暴力的迴圈。

  • 2 # 冷隱看電影

    《後浪》這個影片,走我個人就能看出,“前浪”和“後浪”之間巨大的鴻溝。“後浪”,或者說,沒有機會成為“後浪”的年輕人心中巨大的不滿。“前浪”不知道,或者裝不知道“後浪”的訴求,這是現在的問題。既然在B站的熱評被刪,那去爆破何冰°微博,是理所當然的事了。畢竟,你得讓後浪們發聲吧。

    至於心疼何冰,毫無必要。他本身就是前

    浪,他也完全不知道,不瞭解後浪的想法,所以才接的這活不是嗎?他的工作惡心到別人,所以也要被別人噁心。拿他過去的成績來說話,有什麼意思?大家都能看到海面下巨大的不滿,大家還都能看到上面不肯直視,在想方設法粉飾。爆破何冰的微博,至少這個前浪被噁心到了。

    真的哪天掀起滔天巨浪,管你過去有多少實績,該拍死拍死。到時候不比爆破個微博嚴

    重。曾經我本主任說過,最怕什麼樣學呢?一聲不吭的。至於脾氣暴躁,喊打喊殺的,怕他只要發岀聲音,就是可以交流的。對他了解多了,總可以找到拿捏他的地方。所以這是好事,說明後浪們是有訴求的,而且覺得發聲可以有“結果”。萬一哪天大家看了後浪,都不吭聲了,那就趕快細軟跑吧。魯迅名言啊,對了比較有趣的是,在知乎上自嘲自己算不上“後浪”的人,其實問題只是“不夠前”而已或者自認為“不夠前”。對了比較有趣的是,在知乎上自嘲自己算不上“後浪”的人,其實問題只是“不夠前”而已,或者自認為“不夠前”。真正的,海底兩萬裡的,巨大地,沉默地深海。他們其實是看不上的,所以一看到何冰微博被爆破了,先抨擊批判鄙視三連,而不是想想,你條理地分析,真的有“前浪”會聽嗎?

    白巖松唸了一篇新聞稿,你聽完了生氣,然後你把白巖松罵了一頓,罵到白巖松懷疑人生,離開央視辭職在家做飯看孩子,你的目的就達到了?這種新聞稿以後就不會出現了白巖松和何冰一樣,掙的就是個穿西裝化妝上電視讀稿子的錢—如果把氣撒到他們頭上,網暴他們,那麼你們跟肖戰粉絲有什麼區別?

    《後浪》這個影片拿經濟頂尖的一小撮青年作為中國青年代表從而忽略了很多青年還在為生活忙碌的事實,這是B站的失敗。何冰作為演講者自然也有責任,他沒能看出那雞湯文案和五四精神的衝突,也沒能看見當代青年所面對的困局,但這個責任也就到此為止,被批評幾句也正常。畢竟你參與了。

  • 3 # 秋葉原2019

    但遷怒於個人,甚至為了發洩生活中的鬱悶和憋屈,特意極具針對性地、變著花樣地挖苦,攻擊,侮辱,那還是免了。

    更何況衝到何冰的微博下面群起而攻之,完全是因為找不到更好的更直接的攻擊物件,於是何冰朗誦了《後浪》就成了天大的罪過。不知道臺詞缺陷的問題,那是脫離群眾,知道臺詞缺陷的問題,那是私德有虧。反正怎麼都是錯,只有何冰當初一口拒絕這工作,那才稱得上是道德楷模。當然,肯定也會有另一個衣冠楚楚的演員來聲情並茂地朗誦,那麼他就是靶子,他就是替罪羊。這就是網路上的暴徒行徑。如今網路上早已容不下客觀和理性了。

    事實上他們既不在意罵的是誰,也不在意罵的是什麼,他們終日在網路上趕場,一場接一場的罵戰,一個又一個熱點事件,無休無止,從不疲倦。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工作的。

    有多少人在工作中面對過違心而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有多少人在工作中不敢得罪人開不了口拒絕,有多少人在工作中將自己的道德底線一點一點往後移,這一切只是為了混碗飯吃。

    比起非黑即白,這個世界更多的是灰色,人與人的差距就在於灰色的深淺。

    所以我非常佩服恪守道德的人,也非常佩服自我意志高於一切的人,這樣的人或許面對朗誦《後浪》的工作會眼都不眨地拒絕。

    但我相信,大多數站在道德制高點的批評者皆不在此列。

  • 4 # 英武

    一不小心,心中的老戲骨何冰就被圍攻了,而B站影片下面的熱評已經沒有了......這僅僅是一個宣傳事件,頂級的財團支撐下的、幾大媒體支撐下的一個非常高階的傳播事件,無論你是否認可,B站真的“出圈”了,而何冰老戲骨就被成了“後浪”們攻擊的物件了!

    我們再看看B站5月5日的股價,之前股價單邊下跌持續一週的B站,以5億美金市值的漲幅,就是對於此次新聞聯播之前赤重金投放廣告的認可!

    所以,作為草民出生的B站,想要能夠繼續發展壯大,就必須要“提升”自身的“貴族氣質”,就需要一次提早去做些事情!

    而在疫情期間,提前行動起來的是阿里巴巴、京東、華為、格力,騰訊的QQ因為網路教育,直接被學生給一星差評,那又如何?

    知道了這個邏輯,我們就應該會明白:不要看現在何冰被圍攻,但後面再有強大資金後,何冰的片約照樣不會受影響,因為何冰就跟相聲界的于謙大爺一樣,根本不會所謂的“人設崩塌”之說!

    對於何冰微博被攻擊,屬於曾經的“前浪”行列裡面的新浪,說實話內心是高興的:因為,不承認自己是“後浪”的後浪們,直接從B站轉戰新浪微博,就會讓新浪獲得更多更多!

    還是《雷雨》裡面周樸園對被解僱的魯大海那句話很有道理:

    沒有經驗只會胡喊是不成的!

    至於在不承認自己是“後浪”的後浪裡面,有多少人會成為真正的“後浪”?不好意思,真正的“後浪”是不會此刻發聲的,不信你就看看閱文集團要搞改革,很多寫手錶示“斷更”,但真正的黃金寫手呢?早就被閱文集團拿下了,而閱文集團的改革依然在進行中!

    內心認為自己是何冰演講中的“後浪”,卻拒絕成為“被代表”,然後開始圍攻B站、轉戰微博、吐槽何冰......其實,“前浪”手握太多資源,會直接忽視被別人操縱、成為炮灰的“後浪們”的各種不滿!

    總想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責別人,除了過嘴癮就是給某些人當了炮灰。

    至於這次宣傳活動,“他既沒有放棄理想主義,同時也是一個最善於妥協的現實主義者,他不會等到理想主義頂不住了再妥協,而是在一開始就在現實中就尋求理想主義的基礎”。

  • 5 # 豆後晴天

    五四青年節當天就看到了《後浪》這個影片,點開的一瞬間就有種不想看下去的感覺。沒想到,沒過幾天就傳出老戲骨何冰因《後浪》被攻擊,甚至可能晚節不保的訊息。於是,特意看了下《後浪》這個影片。感覺《後浪》秉承了傳統媒體的影片風格,以煽情的方式講述了“前浪”對於“後浪”的無能為力,其中雖有一些理解與“後浪”的想法有出入,但總體還是對“後浪”寄予期望的。那麼,這樣一個影片為真的能引發人們對何冰的不滿嗎?

    B站破圈引發的聖多馬效應

    傳統媒體空降失敗:作為B站的出圈之作《後浪》,聯合了央視新聞、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環球時報、澎湃新聞、觀察者網等多家媒體。似乎在嘗試與傳統媒體融合,從而擺脫作為二次元社群的侷限。從一個人們印象中只能看動畫片的網站的形象脫離出來,從而獲得更多的發言權。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原本是一件好事。

    然而,向傳統媒體靠攏使《後浪》的影片風格更傾向在於傳統媒體與B站的社群文化之間尋找平衡。從《後浪》的效果來看,聘請老戲骨何冰為節目提供了可靠的公信力,內容上也有向社群文化靠攏的考慮。比如,節目中“我們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們的未來”,說的很中肯。也表達出了,“前浪”希望“後浪”溝通的態度。然而,節目中說教的色彩卻引發了人們的應激反應。人們主觀的排斥主流聲音對於B站的入侵,紛紛評論抵制。

    聖多馬效應:名人有自帶流量紅利的一面,也有肩負聖多馬效應的一面。名人效應類似宗教效應。聖多馬效應也取自聖經故事。相傳基督復活後,再次活生生的站在信徒的面前,時有個叫多馬的人對復活的基督產生了強烈的懷疑。直到他觸控到了基督身上的傷口才能確信,基督真的是復活了。由此可以看出,觸控和靠近,是人們對於偶像基本的訴求。

    但是,在現代生活中網路阻隔了人們與偶像的距離,這也加深了人們的不安。從而將粉絲和名流都推向了一個危險的境地。粉絲隨時會對名人的言行產生懷疑,進而展開瘋狂的攻擊。而名人也同樣面臨隨時被攻擊的風險。

    下流社會的恐懼

    消費文化的影響:《後浪》中的“前浪”和“後浪”也體現了現代社會的代際矛盾。“前浪”代表了父輩,在他們的觀念中“前浪”種樹“後浪”成蔭。下一代的世界相比他們的年代條件已經好上了太多。年輕人應該感激父輩的努力,從而和父輩一樣艱苦奮鬥。然而,在消費文化下“後浪”所要面臨的艱苦卻是“前浪”無法理解的。

    消費文化催生了中產階級,進而透過人們消費的能力把人分等。因此“後浪”清楚的知道,什麼是必要的消費。在“後浪”的時代裡,優衣庫的故事告訴人們,消費是一種禮貌。不穿西裝的人甚至沒法進入一個像樣的場所,就更不要提什麼平等的競爭了。

    低慾望的恐懼:而在父輩的思想中“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可能意味著,節衣縮食,不惜冒著別人的白眼也要暗自積攢能量。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先拒絕慾望怎能走向成功。殊不知,在“後浪”的世界裡,低欲不僅限於消費,甚至低欲本身就是“後浪們”焦慮之源。在《下流社會》一書中,羅列了12種低欲的表現:

    1、年收入不足自己年齡的10倍2、不考慮將來的事情,快快樂樂的過好每一天3、覺得人應該活出自己的色彩4、期待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想虛度此生5、事實嫌麻煩,不修邊幅,生活不規整6、喜歡一個人獨處7、生性樸實,不喜歡標顯、不出眾8、服飾不追逐流行而是展現自我風格9、覺得吃飯是一件很麻煩的事10、經常吃零食和快餐11、待在家中上一天網都不會厭倦12、未婚(男性33歲以上,女性30歲以上)

    下流社會的災難:如果一個人有以上12種表現,那就意味著你可能已經面臨“下流化”。“後浪”時刻處於對於社會兩極分化的焦慮中。“中產”甚至“小資”都已成為過去。不想接受自己會從“前浪”奮鬥的“中流”跌入“下流”,似乎已成為“後浪”的奮鬥目標。因此“後浪”要時刻保持警醒,不斷的審視自己是會不會在能力上處於“下流”或是具有慾望低下的表現。

    弒父文化反抗殺子文化

    殺子文化中的父輩:不幸的是年輕人的這種心理,是不可能被傳統文化接受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隱忍’是每個年輕人都要面對的使命。對於中華兒女來說,下一輩的發展多來自上一輩的饋贈。兒子死了可以再生,因此“郭巨埋兒”才會出現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因此,中國英雄的悲劇都帶有哪吒的色彩,哪吒得罪了龍王三太子,讓父親為難自然要已死謝罪為父輩犧牲。而那些失去了父親,為父尋仇的英雄,往往會陷入道德的焦慮。亦如《獨臂刀》中的方剛。他們不僅失去了依靠,也喪失了自信。而那些幸運的成功人士,往往如舜一般能僥倖躲過了來自父輩的迫害,最終憑藉‘隱忍’成為一代明君。

    弒父文化下的子輩:隨著世界文化交流的加強,西方的弒父文化進入了年輕人的視野。‘隱忍’中的年輕人喜歡在包含弒父文化好萊塢電影中尋求快感。在海洋文化中,暴力和混亂預示了新事物的誕生。新神透過殺死他舊神獲得創造新世界的力量。命運的悲劇不再來自既定的權力階層,而是源於諸多的巧合。所謂命運弄人,反抗不是背叛而是新生。在西方的文化的影響下,現代年輕人有了和父輩抗爭的底氣。

    他們不再願意接受既定身份的安排,而選擇了與美國電影《狩獵》中的女主角相同的道路——烏龜不再小心的躲避兔子,她要殺死兔子,喝兔子的酒。然而,這種思想也使《狩獵》在美國備受爭議。因為,混亂雖然能帶來一個新的世界但那個新的世界卻不見得會更好。

    Z世代的難題:“後浪”和“前浪”同處網路盛行的Z世代。在這個時代中,“後浪”最先適應網路社群的生活,而“前浪”則更習慣透過傳統媒體獲取資訊。從這個角度來看,何冰在《後浪》裡說“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實際並不誇張。

    然而,在Z世代網路提供了社群,同時也為小眾走向大眾帶來了壁壘。一些“後浪”僅憑在《後浪》一片中“前浪”的教化姿態,就單方面的阻斷雙方溝通的可能,似乎是一種不理智的行為。畢竟只有交流才能實現融合。就目前來看,雙方還不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畢竟,只有得到“前浪”的支援才能讓“後浪”更好的發展。

  • 6 # 樹新古

    這件事,就個人立場而言,應當分開來看。何冰儘管是後浪的主講人,但二者不應簡單視為一體,實際上是兩回事。先說我的結論:儘管我很反感後浪的措辭和整體效果,但這絕不應該等同於何冰個人的觀點,這只是他一項正常的商務合作而已,爆破何冰微博這種行為,絕對不值得提倡和效仿。

    有關何冰,筆者的瞭解不多,但從他參演的劇作來看,是一個演技過關的演員。在筆者的印象中,他也屬於比較低調的一類人。今天筆者特地訪問了他的新浪微博,全部微博內容一共只有9條。更新內容無論數量和頻率都不算高,可以說如果拋開演員這一認證標籤和一些往年劇作,來看這微博賬號,完全泯然眾人。可以說,這是一位專注於自己演藝事業的敬業的演員,基本不過多參與網際網路互動。這次與B站的合作,對他個人來說也是一個突破和創新的嘗試。

    題中所說的爆破,主要集中於何冰19年4月26日的一條生日動態微博。前排的言論有:

    其實前排言論已經代表了筆者的看法。

    無論是否同意影片中的言論,絕不應該上升到對個人的攻擊!

    有關後浪,在此多說幾句。

    對於後浪,有些話想說,想想又不如不說。因為個體實在太多了,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分不清是喜劇還是悲劇還是一場行為藝術。

    不必為了反對而反對,也不必為了表示自己的清醒而反對。

    其實不妨想的簡單一點,大家都是要恰飯的。

    人如是,網站如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一代人也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至於是前是後,其實都不重要。

    時代變了,大人。

    變到無論什麼內容,鼓舞或是激勵,或是藍圖,其實都已經有很多人不在乎。

    於我個人而言,想要一片沙灘,因為乏味,因為疲倦。因為乾癟的錢包和如期而至的催款簡訊。

    這應當是充滿正能量的一天,不應掃興,不應不知趣,只是有句話,總覺得如鯁在喉。思來想去,也許是幸運二字有些扎耳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燒烤,大夢想,如何讓燒烤店在餐飲紅海廝殺中挖掘出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