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李忠傑50
-
2 # 玉英愛生活
居家養老是老人最喜歡的養老方式,比境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傳統,天倫之樂,孑女尊歡膝下,家的溫暖,是每一個老人所期望的。前提是子女要孝順,老人身體要好能自已照顧自己不給子女添麻煩是可以的,如果生活不能自立不行,條件好的還差不多的可以請保姆。條仵不好的請不起保姆只進養老院。至於幸福不幸福不好說。
-
3 # 我愛幸福樹
怎樣養老問題,是個大話題。因為,政府,相關專家和知名人士,都在不斷的探索和改革。至於“居家養老是不是最受老人歡迎,”的問題,我認為:有一部分人是最受老人歡迎的。其中:兒女雙全孝順的的,兒女經濟條件好的,再就是本人有退休工資的等。以下幾類老年人,並不適合居家養老。
一,兒女經濟條件很差的。
假設兒女儘管有孝心,但是,經濟條件差,有外債,拿什麼孝敬老人?就算兒女整天陪護在老人身邊照顧,那麼,兒女的吃法問題怎樣解決?估計,居家養老是不現實的。
二,兒女遠在外地,有特殊工作的。
有些兒女在國外工作等,這些老人中,不差錢,但是,有些老人是單身。這些人到養老院去養老,應該是首選。
三,特殊群體。
例如;單身孤寡老人,也就是說,無兒女的老人。這些群體都比較適合到敬老院養老。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對敬老院的投入不斷增加,敬老院的吃住條件,醫療條件,休閒等幸福指數,會超出普通人的想象。
-
4 # 世界說
我們最後的歲月是否一定在養老院度過?
編者按:
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你陪伴家裡老人的時間是多少天?當下這一代經歷過困難年代的老人,大多仍習慣節儉著、隱忍著,當老人孫輩工作越來越忙、老人子女年歲漸長,把老人送去養老院進行照料成了普遍選項之一。可是,打心底裡,大部分老人是否真的願意離開家呢?
《社會創新人物系列》第五個故事,我們關注80後女孩寧寧,看她如何帶著她的80後、90後團隊,陪伴、服務那些在生命最後時光裡不願離開家的老人。她決心把“居家養老”服務打磨成商業上可持續的樣式,為更多在家養老老人的晚年,送去一絲甘甜,也留下更多從容和尊嚴。
2018年11月,北京的深秋,北京東城區一家養老驛站通透的大房間裡,透光傘、打光燈、攝影道具排開、不同風格背景板佈置完畢,咔嚓咔嚓快門聲直響,專業攝影師正忙碌著,給爺爺奶奶們拍攝婚紗照、全家福。
“這條裙子是不是肩膀露得有些多?” 房間另一頭,化妝團隊正在給奶奶們化妝、挑服裝。奶奶們這時候一半欣喜一半緊張:妝太濃了害怕別人說,太淡了又擔心看起來沒有精神;一些奶奶對於自己的身材和面板還有些“心理負擔”,希望挑件布料多些的裙子遮一遮。
“不會不會,阿姨您穿這件兒紅的特好看”,爺爺奶奶身邊總是跟著幾位穿著紅色帽衫的年輕人,給老人們出出主意、打打氣。紅色帽衫上印著一個小女孩的頭像和幾個字,“小棉襖愛老”。
這群年輕人,是王玲力和她帶領著的“小棉襖愛老”團隊。老人們喜歡喚王玲力叫“寧寧”,小名聽上去更親切。
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拍攝婚紗照的活動呢?一開始,想法是由老人們先提出來的。在服務過程中,奶奶們展示過的最古老的結婚證,跟小學“三好學生”的大獎狀那麼大,好幾個奶奶提到,自己結婚幾十年遺憾之一就是沒拍過婚紗照,“在那個年代沒那個條件”。
居家養老,無圍牆的養老院
75歲的李奶奶每天清晨起個大早,洗漱完畢後出早門買個菜,回家把菜放下就往離家不遠的養老服務驛站去,有幾位姐妹已經到了,互相寒暄一會,大家便在大房間裡開始跳舞、打“八段錦”。
82歲的張爺爺腿腳已不是很方便,有時約幾個好友下下棋,有時就自己呆在家裡,想起的時候就打電話約了小棉襖的小夥子閆磊來家裡和自己聊會兒天,張爺爺高興地把自己多年的好幾大本記賬本都拿了出來,展示給閆磊看。
家住北京東城區永定門外街道的高爺爺,覺得身體不太舒服,但孩子都已過花甲年歲,有些還住在順義和北京外,無法及時回來。身邊也沒有合適的人選,他想起上次來到家裡看自己的“小棉襖”員工張強,給自己留了電話,便打了電話向小棉襖求助。小棉襖馬上聯絡了最近的入戶探訪員,在9分鐘內趕到,一起把坐輪椅的高爺爺背下了沒電梯的樓,去了醫院。
除了這些,寧寧和團隊為住在家裡高齡老人們提供的服務,還包括約小棉襖社工上門提供照料、陪同外出,也可以透過小棉襖,預約上門修腳、腿部按摩、理髮、代取送藥、配送老年餐等——可算得上養老服務中的“美團”、“餓了麼”,隨叫隨到。
寧寧希望構築起“無圍牆的養老院”,讓希望呆在家裡養老的老人們,能夠健康、開心、有尊嚴地度過晚年。
其中,截至2018年12月底,對東城區高齡獨居老人進行安全訪視的服務覆蓋2068人,入戶訪視28600餘次;電話問候63800餘次。對接解決老人需求共計1397個。
而團隊正在運營的6個養老驛站,則是為老人們提供一個下樓後短距離內就能到達的“社群鄰里共享客廳”。餐廳、健身房、養護按摩房、專家醫療諮詢室,老人可以坐下來喝口茶、向員工學習怎麼用手機支付功能,或者是聽一場養生知識講座。
走進小棉襖東城區安化樓社群養老服務驛站,空間設計中隨處可見對老年人的細微關懷。走廊旁邊有一臺專供老人乘用的電梯;窗戶邊特意加設暖黃色的扶欄,“這樣老人會更有安全感”。適老化改造樣板間廚房中擺放為老年人設計專用輪椅,“老人坐在輪椅上也能方便給孩子包餃子”;浴室裡安放助浴椅,“老人就能坐著洗澡”……
“他們(小棉襖)對我照顧特別周到,有他們這一些同志在這兒,我們好多東西都解決了,要不我們都不知道找誰去!”,在接受記錄片節目採訪的時候,一位87歲的奶奶對著鏡頭,笑眯眯地說。
但奶奶不知道的是,在過去的四年裡,為了縫起這件“小棉襖”,寧寧本人和“小棉襖愛老”一直過得很“苦”,在虧損、欠債、營收平衡、再虧損、再欠債中反覆迴圈。
在最困難的時候,寧寧個人要透過跟親戚朋友借錢,每個月補貼十幾萬元來維持運營。
有時候,服務在賠錢,接受服務的老人們,還要把人生中積累的負能量,統統“倒”給她和她的夥伴們。
畢竟,她還帶領著她的團隊,有十幾號運營人員、8個全職護理員阿姨,接近20位兼職的阿姨的工資等著她發。
“衰老是一場可以去爭奪領土的戰鬥”
寧寧從小是姥姥姥爺帶大的。姥姥,是寧寧投身養老產業的“初心”。最開始,是87歲高齡的姥姥,因腿腳不靈便曾很多年沒有下過樓。
後來寧寧給她買了一臺輪椅,姥姥對3000塊的售價表示了極大的憤怒後,竟開開心心地下樓散心、出省旅遊去了。去山東探望親戚後,又來北京看望了外孫女、去了故宮、毛主席紀念堂、天安門......
這使寧寧意識到,即便是傳統和隱忍得像自己姥姥一樣的老人,幫她開啟一扇窗,帶給她一些小小的幸福改善,她也會看到這個世界,也會對美好心生嚮往、對體驗心生渴望。
姥姥喜歡去熱鬧的場合裡跟著大家做手指操,寧寧就希望,姥姥住的地方樓下是不是能有個公共空間,帶著老頭老太太一起做些遊戲和活動。但她很快發現,在做類似事情的基本只有賣老年保健品的騙子。
創辦小棉襖那年的9月,寧寧的姥爺被查出肺癌晚期,沒有選擇入院化療,只在家裡吃中藥做保守治療。寧寧放下手中的事,回家照顧姥爺。
能不能給他在身體疼痛的位置做熱敷、洗澡水溫要多少合適、該不該吃高蛋白的東西……日常裡再瑣碎不過的小事,卻都在老人生病時變成了難題。寧寧從一開始的驚慌失措,到後來買來了醫書學習一些專業的知識、陪姥爺一起試藥記下症狀......
回憶起陪伴姥爺最後的歲月,寧寧覺得自己是在進行一場拔河。自己能做的只有拼命向自己的一方拉繩,最不理想的情況下也不能鬆手。
“衰老是一個可以去斤斤計較、可以去爭奪領土的一場戰鬥”。
這樣的努力爭取,並沒有辦法挽回正在老去的容顏和病入膏肓的軀體,但一點一滴心力的傾注和付出,讓老人在某件事情上、某一個小時裡相對舒服一些,讓他們能更從容、更有尊嚴地去面對,對他們就有實際意義。
“小棉襖”的業務,也是從帶著不願離家的老人們在社群裡做遊戲和手指操開始,逐漸發展到為老人的生活起居提供幫助,為他們的晚年生活提供陪伴,到為老人的日常健康管理和健康促進提供服務。
然而有美好的心意和願景,並不意味著就能活下去。
“未成之局”中的迷茫和清醒
中國養老行業一直流行“9073”的說法——理想情況下,90%的老人採用居家養老方式,在家養老;7%的老人主要採用社群養老,剩下3%為機構養老。政府早已釋出指導檔案做鋪墊,市場資本在觀望,入局居家養老的各方人士不少,卻很少有誰明確跑出了可持續的模式。
居家養老還是個“未成之局”。
寧寧曾經和一些風險投資機構打過照面。投資人常常客氣地反饋說:你這個做得真好。確實挺好——寧寧和小棉襖團隊得到了老人們的認可,也經常獲得政府和學者的表揚,但到了投資人面前,結果往往是拒絕。
資本對先鋒者的情懷大加讚許,但還是保持著冷峻頭腦,觀望著等待“正確”的入場時機。
“但凡機構的錢進來,他就要看資料,沒有人會投入金錢和精力去僅僅實現一個理想,商業上的可持續是必須的”,寧寧找過幾輪錢後想明白了。
賣各種產品的人倒找到寧寧,想入股,想當合夥人。寧寧拒絕了,“那人跟我說了一句,‘我保證兩年之內絕不跟你的老人賣東西’,當時我就在想,那兩年後呢?”
“我還是挺愛惜小棉襖羽毛的”。像就著服務給老人賣東西這事兒,寧寧一直不願意做,請專家給老人做的健康講座也不搭載任何營銷。
為什麼不賣?自己還沒花時間和精力去好好篩選那些產品,怎麼就能憑著老人對自己的信任賣貨呢?
有時候,寧寧也會回想起創辦“小棉襖”前,投行上司、同事、前輩勸她的話:“從人類趨利避害的本性上來說,老年人就是一個價值逐漸趨向於零的群體,人類本能是不願意往老人身上投入的”、“居家養老是一個悖論!”
有時候,她也躺在那個小沙發上拷問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性格問題,會不會對團隊過於挑剔,小棉襖的發展會不會被自己的偏執給“傷”了,“該掙的錢不掙,該借的力不借,最後可能真的會給憋死了”。
不過,寧寧還不願意認輸。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居家養老不靠政府強力補貼就做不成,“居家養老是悖論,我認,我認錯行嗎?” 她有些賭氣,可她還是覺得,這就是應該做的,她一定要把它做出來!
而且,要以“對”的模式做出來。向老人賣貨一買一賣之間就能有30%的毛利,專注做服務更費人力和精力,但毛利只有賣貨的一半。
“但凡能這樣掙錢,就不會有人去研究模式了,我必須帶著一批人把居家養老的模式給磨出來。”
未來,為了可持續的模式
如今,寧寧依舊欠著債,居家服務提供上還是在虧損,小棉襖創始團隊最親密的幾位“戰友”也暫時告別離去。“有夥伴懷孕了,需要輕鬆點的生活狀態,還有幾個人也走了,這些人是我最在乎的。” 少數在資金上支援和幫助過寧寧的朋友,也終於在今年決定不再投入。
她需要為此前自己對算賬算錢的“不敏感”,補交不少“學費”。
這迫使她成長,她下定決心要退出其中一家養老驛站的運營,減少虧損;也開始認真地測算、測試商業模型,更商業地與第三方專業服務提供商談合作分成,更認真地面對投入、回報和產出。
眼下,她瞄準了一處社群做試點,想要把居家養老服務的“賬”算明白。一個月1000塊、3000塊、6000塊的“服務包”,分別能讓老人在家裡過上什麼樣的生活?一個社群需要有多少老人願意買單、服務力量如何組織才能不虧損、實現可持續運營?
“這個服務包裡面,健康管理部分包括定期的身體指標檢測、營養食譜的制定、按摩康復、專業護理,居家支援包括清潔打掃、修腳理髮等等,陪同出行包括.......讓老人在家裡享受到在養老公寓裡的全面和專業的照顧!”
她還是規規矩矩地相信“眼見為實”,把居家養老服務流程打通,拿出實實在在的服務產品,老人和他們的子女能認真考慮是否要購買這些服務。
講到這裡,寧寧眼裡終於閃過一絲興奮,前方的路似乎又出現一處亮光。
“如果居家養老的服務模式能成,老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光不是一定要離開家,住到養老院裡不會是唯一的選擇,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像寧寧姥姥一樣,當下這一代經歷過困難年代的老人,普遍習慣節儉,或許一時還難以接受為養老服務買單,下一批老去的人,有更強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
於是,很多人告訴寧寧,等這批70至90歲老人去世之後,下一個時期的養老市場就會好了。
“可是你能等嗎?” 社會變更的車輪在向前碾壓,寧寧更願意相信,社會和時代的進步,是“等”不出來的,也不應該只是“看準時機入場”。
“我就是理想主義,你知道這怎麼改嗎?改了就真的好嗎?” 飽受現實煎熬的她,習慣性地一邊懷疑著自己,一邊又執拗地做著自己。
-
5 # 遠古皓月
中國大多數老年人都喜歡居家養。在自己家裡,熟悉,安全,自由,放心。很多去養老院的人,都是身不由己,無可奈何。
-
6 # 閃電電影show
中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老年人口為1.69億,佔總人口的12%,這一比例仍在快速增長,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目前社會經濟發展、養老金制度也相對完善,總體來說,老年人的物質生活仍有一定程度的保障。 然而,人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的不僅僅是物質,它適用於所有年齡的人。當然,如果你能吃穿衣服,你可以生存,但你缺乏精神交流和孩子們的陪伴。所以很多老人只能住在空巢裡,這是他們最大的悲傷和無助。 以下類別的長者不適合在家中供養老人。 首先,他們孩子的經濟條件很差。 假設孩子有孝順,但經濟條件差,有外債,有什麼孝順來尊敬老人?即使孩子整天陪著老人照顧,又如何解決孩子吃飯的問題呢?估計在家供養老人是不現實的。 其次,孩子們離家很遠,有特殊的工作。 有些孩子在國外工作等等。在這些老人中,不缺錢,但有些是單身。這些人應該是去養老院養老的首選。
-
7 # 天使729
做為這代老年人居家養老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在家比較親切也熟悉環境,這樣有利於老人養老和身心健康。近二年號召社群辦老年食堂也是給老年人關懷和幫助,可以去食堂去吃也可以打回來吃,有的腿腳不便也可以負責送餐,這也是對老年人照顧和解決子女們的後顧之憂。這種在家養老很受老人歡迎,也是老年人養老的一種新型模式!
回覆列表
居家養老是一種非常好的養老方式。但是需要立法並由政府有關部門監管,還要有一定優惠政策,家庭和社會參與才能辦好。其實有的城市已經這種居家養老小區,反映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