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成功減肥的鄉村教師
-
2 # 日暮惜楊
不可能的。
首先,蜀漢的後主是劉阿斗不理國事,對整個國家大事關心少之又少,根本不會顧及統一三國的事情,只知道尋歡作樂。這樣的主公在,即便有10個魏延也無法北伐成功,統一三國。
第二:蜀軍兵力不足。到了後期,蜀漢實力只能自保,10萬蜀軍和50萬魏軍正面交鋒,怎麼樣不會贏,更何況還有20萬的吳軍虎視眈眈。所以在後期的戰鬥,蜀軍只可智取,不可硬來。
第三:魏延的統軍水平較低。魏延的計謀和對兵法的使用並不是多靈活,所以他不能肩負北伐的責任。
第四:魏延有野心。所以在諸葛亮死後,姜維殺死了魏延。
-
3 # 不沉的經遠
諸葛亮死後魏延統領三軍的話不會北伐成功,一是因為他缺乏統帥大兵團作戰的經驗,二是他的能力和脾氣不適合當主帥。
魏延是蜀漢後期的大將,因為鎮守漢中八年無憂和“子午谷奇謀”,因此很多人對他都抱有很高的期望,不過仔細分析一下史料的話,就會發現他其實能力還是有一定的侷限性的。
魏延鎮守漢中之時,恰逢魏蜀吳三家都把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荊州一線,大家為爭奪荊州投入了大量的軍力,漢中一線蜀魏都是以防禦為主,自然相安無事。而“子午谷奇謀”僅見於《魏略》,計劃荒誕不經,從《三國志》所載魏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來看,魏延是在每次出兵時都提出的單獨領兵作戰的要求,並無具體作戰計劃,應該只是為了加強自己兵權而已。
在魏延的軍事生涯中,是以勇猛過人著稱,而非統帥大軍,他單獨領兵作戰機會並不多。魏延以劉備部曲身份參加了入川之戰,“數有戰功”,被封為牙門將軍,但是這不過是作為部將立功而已,並非他統帥大軍作戰。從劉備提拔魏延為漢中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時“一軍盡驚”看,他是被突擊提拔,沒有戰功基礎,因此在漢中之戰時應該表現一般。在漢中雖然魏延開始獨當一面,不過此時漢中一線蜀魏都沒有大的軍事行動,在這種情況下,魏延手下的部隊並不會太多,也沒什麼作戰機會。
而在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延雖然被委以重任統帥前軍,但是隻是在諸葛亮指揮下作戰,魏延單獨領兵獲勝的僅有在曹真伐蜀之時,奉諸葛亮的命令和吳懿一起襲擾南安郡,在陽谿擊敗費瑤、郭淮。不過此時雙方主力都在漢中一線,魏延、吳懿和費瑤、郭淮兩軍都不過是偏師。因此魏延一生中大多隻是將一級的統帥,缺乏單獨統領大軍作戰的經驗。
而在諸葛亮死後,魏延卻在此時急於和楊儀爭奪兵權,並且兵戎相見,結果被王平所敗,最終被馬岱殺死。魏延不能審時度勢,正確把握軍心士氣也,一味蠻幹,所以雖然號稱驍勇,但是顯然不適合作為一軍統帥。
而且魏延的個性高傲脾氣不好,和其他人關係很差,在和楊儀相爭兩人互相告發對方謀反時,董允、蔣琬等人都願意擔保楊儀而不相信魏延,這種情況下如果魏延在前方統兵,勢必和朝中關係緊張,最終不是因罪被殺就是不得不叛亂,這種人顯然還是不適合單獨領兵在外。
所以魏延無論從能力還是脾氣上來說,都不適合作為統帥帶兵北伐,更不能指望他能成功。
-
4 # 紅塵入世亦不閒
可以肯定的回答,一定不可能成功!
戰爭並不只是比拼將領、兵馬,而是全面的國力比拼。以蜀漢的國力,比起曹魏差的太遠,之前我在問答裡也回答過,不北伐坐守發展必定滅亡。但是在諸葛亮死後,形勢和北伐前又有所不同:
一是經過多年的北伐,蜀漢基本已經消耗殆盡,無論是兵役人口、經濟、農業等都比北伐前弱小得多,因此,此時再繼續北伐就是面臨失敗。
二是蜀漢人才已經凋零殆盡,諸葛亮死後國內除了魏延外,文不過蔣琬費禕,武不過姜維王平張翼廖化,比起曹魏司馬家族鼎盛的人才來說水平差太遠。尤其是文官,蔣琬費禕等人能力也不錯,但在內政方面比諸葛亮差的太遠,後勤保障根本跟不上。
三是形勢的變化,此時的曹魏有司馬家族的輔佐,兵強馬壯,東吳方面也是厲兵秣馬,雖然同盟但是難保不會有變故,還有南蠻雖已歸順但反心不改。諸葛亮在世時,東吳和南蠻尚且有顧慮,諸葛亮一死,他們對蜀漢的態度變化很大,隨時可能背盟。因此,蜀漢很可能面臨四面楚歌的局面。
再說魏延此人,由於演義的原因,大家都對他有所誤解。他是蜀漢少有的名將,以部曲隨劉備入川,屢建戰功,劉備得漢中後直接提拔他為漢中太守。守衛蜀漢北大門漢中十年,寸土未失,後隨著諸葛亮南征北伐,但卻一直在諸葛亮手下,沒有真正統軍作戰。北伐時魏延大破郭淮,而正是郭淮此後破壞了姜維的多次北伐,姜維守漢中時改變魏延的策略,卻很快就丟失了漢中。魏和姜兩人能力高下立判,因此,魏延絕對是三國少有的帥才,只是一直以來沒有發揮到應有的作用。
不過,綜上所述,即使是魏延不死,北伐也一定不會成功。
-
5 # 關東俠客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時死在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如果這個時候魏延掛帥出征北伐,也不會成功。
一,戰略上北伐是個錯誤,三國時期天下劃分為十三州,蜀國只有益州,吳兩個半州,曹魏據九個半州,蜀國實為弱小,難於憾動大樹。
二,蜀華人才凋零,蜀國除了魏延知姜維以外拿不出獨擋一面的將才,魏國則人才濟濟,鍾會,鄧艾,司馬懿,羊祜,郭淮等皆名將。
三,兵法雲:夫用兵之道上下同欲者勝,魏廷性格暴燥,很難和同僚配合默棄。這也是魏延後來被殺的主要原因。
四,在個人能力上,魏延守成有餘,進攻不足。他的兵出子午谷計劃過於冒險,潼關天險易守難攻,幾千人馬很難憾動,結果蜀國死的更快。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古代七十二名將之一,絕非浪得虛名,是天才統帥。魏延則是一個鎮守一方的將才,而不是絕勝千里的帥才。
魏延沒有大局觀,為了和政敵楊儀鬥令競火燒棧道,置數萬蜀軍安危於不顧,這樣的人對蜀國忠誠度值得懷疑,好果掛帥出征會給蜀國帶來災難性後果。
-
6 # 祥子談歷史
從劉備任命關羽鎮守荊州、魏延鎮守漢中可以看出,魏延統軍之能,僅次於蜀漢一號人物關羽。再從鎮守期間的過程和結局來看,或許魏延更勝一籌。但是,諸葛亮死後,如果魏延執掌蜀漢軍權,北伐成功的可能會有多大呢?
結果,會有兩勝三敗。成功的機率當在兩成,而失敗的機率當在八成。
一、軍略應當更勝姜維一籌,軍勝也。
如果魏延領軍北伐,或有一分成功希望。
據《三國志》卷四十《魏延傳》記載:公元230年 (建興八年),魏延獨自率領部曲,向西兵出羌地。之後,於陽溪之地,大破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等。
再據《三國志》卷二十六《郭淮傳》記載:郭淮可是被魏國稱為“御蜀屏障”的一方重臣,又被史學界稱為“方策精詳,垂問秦雍”,文韜武略皆能的大才,更是連諸葛亮也要畏其三分。
又據《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載:司馬懿出兵中道與諸葛亮對戰時,諸葛亮令魏延、高翔、吳班率軍攻擊,一戰斬首魏軍三千首級,鎧甲、弓弩各數千,嚇的司馬懿逃回營中堅守。
此戰後,司馬懿及三軍,對魏延盡皆畏懼三分。也因此,司馬懿痛罵魏軍“畏蜀如虎也。”
再來看看姜維與郭淮的對戰結果。
公元240年,姜維出兵隴西,敗於郭淮,並被追至強中。因此,郭淮被升任左將軍、前將軍。
公元247年,姜維聯合隴西、南安、金城、西平等地的羌族部落(餓何、燒戈、伐同、蛾遮塞),欲攻取涼州之地。這時,郭淮便算準姜維一定會攻擊夏侯霸鎮守的為翅。因此,預先到達。後來,姜維果然攻打為翅,被以逸待勞的郭淮擊退逃走,隨後又平定各羌族部落的叛亂。
公元248年秋,郭淮以“圍魏救趙”之計,以大軍攻打廖化所部,當姜維率軍回援之時,被郭淮大敗逃走。因此功,郭淮被封為都鄉侯。
同樣是獨自率軍出擊,魏延遇郭淮則大敗之,而姜維逢郭淮則被大敗逃之。相較之下,孰強孰弱自見分曉。
同時,據《三國志》記載:魏延鎮守漢中的10年,採用 “錯守諸圍之法”,令曹魏不敢踏入漢中半步。後來,王平鎮守漢中的5年,同樣採用“錯守諸圍之法”,擊敗曹爽的10萬大軍。但是,姜維北伐期間,卻置“錯守諸圍之法”不用,自創“斂兵聚谷之法”,想來個關門打狗,後來反被伐蜀的鐘會大軍,長驅直入,一戰拿下漢中,從而打開了蜀國的門戶。
以此相較,軍略上魏延又再勝一籌。
因此,如果魏延率軍北伐,姜維副之,北伐成功的希望也會再增一籌。
二、建功立業之心更加強烈,心勝也。
如果魏延領軍北伐,以其對建功立業的執著之念,或許成功希望會再添一分。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雖然,諸葛亮本著穩妥的原則,沒有采納。但是,對於魏延來說,“子午谷”奇謀可不是一時頭腦發熱隨口而言。畢竟軍旅半生,“兵者,存亡之道,生死之地”還是懂的,也更加清楚“一路兵出宛洛,一路兵出漢中”的國策宏圖。魏延作為鎮守漢中10年的大將,察山川、觀地理,本就是為將者的基本要求,又怎麼可能不對出兵之道進行詳察調研。所以,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的策略時,也一定早就胸有成竹。
雖然,後世有許多人認為,此計並不可行。但是,後來鄧艾翻越陰平小道時,又有幾個人認為可行了。結果,卻是成就了鄧艾的千秋功名。
同時,據《三國志》補註《魏略》記載:當時鎮守關中的夏侯楙確實沒有在子午谷一線駐兵。而以夏侯楙的性格和之後的行事風格來看,如果魏延大軍突然兵臨關中,夏侯楙十有八九會早早逃命的。
之所以,後來魏延對諸葛亮多有微詞,只因其征戰半生,對當前大勢自然看的明白,皆因建功立業的機會已經非常的渺茫了,心下煩悶,牢騷便起。
由此,也可增添一分北伐成功的機率。
三、身處朝堂之遠,權敗也。
正所謂: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從魏延跟隨劉備征戰以來,最後再到被殺,從未踏入過劉備的政治核心圈內。因此,當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時,對諸葛亮、李嚴、趙雲皆有所叮囑,又獨將漢中守將魏延這員重臣忽視。可見,魏延根本不在劉備集團的政治核心圈內。
由此可見,就算魏延軍權在握,怕也很難在蜀漢朝堂立足,自身性命可能都難保,又那來的權力行使北伐之志。而當初的諸葛亮就不一樣了,因為什麼都是他說了算。
所以,魏延北伐成功的機率,直接下降兩分。
四、同僚關係惡劣,局敗也。
據陳壽的《三國志》記載:魏延同下屬的關係非常好,但是性格孤傲,同僚多不喜歡,在朝中也沒有什麼朋友。
從“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中不難看出,一方統帥的主要能力,不是個人有多麼厲害能幹,而是能夠籠絡眾人之心,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發揮眾人之智,利用眾人之長,方能取得最後勝利。
而魏延的最大缺點,就是不會處理周圍的關係。因此,上不能取得君上信任,下不能團結周圍群眾,想要北伐成功則會難上加難。
所以,魏延北伐成功的機率,直接再次下降兩分。
五、三國鼎足之勢已成,勢敗也。
最大的問題,就是三國鼎立大勢已成,三角形的穩定性已固。無論是財力,還是軍力,或是人力,魏國本已強大蜀國太多,也不敢輕言攻滅蜀國。而以蜀國之弱勢,想要攻克強大的曹魏,困難不知有多麼大呢?
或許,蜀國君臣盡皆明白其中厲害,只是想來個以攻為守的戰略吧。
正所謂: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乃為不智也。如此大勢之下,魏延北伐的成功機率,將直接下降四分。
所以,綜上所述,魏延率領三軍北伐,成功的機率當在兩成,而失敗的機率當在八成。
-
7 # 大飛熊騎士
諸葛亮北伐時期,已經是蜀漢的一種無奈,不北伐,蜀漢會更早滅亡,諸葛亮也是盡力而為之,這些大飛熊分析很多了。所以,基於蜀漢的綜合實力和時勢造英雄,換成任何一位名將,也很難北伐成功,除非曹魏自己作死了。所以,魏延能成功嗎?大機率也不能!但是,如果是魏延統領蜀漢軍隊,起碼在進攻路線上會和蔣琬,姜維有很大的不同,或許會對曹魏帶來更大的麻煩,也說不定。這是為何呢?
我們先看看繼承了諸葛亮北伐事業的蔣琬和姜維。首先是蔣琬,他鑑於諸葛亮幾次北伐,翻越秦嶺,後勤供應不力的等問題,於是經過了幾年的籌備,治理舟船,打算從漢水,沔水攻擊東三郡。謀取東三郡不失為北伐的修正路線,一旦拿下,便能威脅荊州北部,進而成為《隆中對》的修正路線,彌補失去荊州的缺憾。但是,這條路線的不足之處在於,見效慢,即便拿下東三郡,短時間內也動搖不了曹魏的統治,而且難於拒守。
姜維的北伐時期,他的主攻路線是繼承了諸葛亮北伐初級目標,即隔斷隴西,關右等少數民族產馬之地。而且,姜維是天水人,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所以,姜維北伐是繞過秦嶺,直接從西北面進入雍,涼之地作戰。可惜,姜維時代連遇曹魏的名將郭淮,陳泰,鄧艾等,以及種種原因,例如戰線過長,後勤還是一樣出了問題等等,最終還是失敗了。
所以,如果是魏延領兵,反而會和蔣琬和姜維的選擇都不同,是最有可能遵循諸葛亮從秦嶺出兵路線的。眾所周知,魏延和諸葛亮有“子午谷奇襲”的爭議,這恰好說明了魏延的戰略關注點在關中,在長安。而且,蜀漢北伐見效最大,最具震撼的就是拿下關中包括長安了,這也符合魏延本身的個性。但是,要進軍關中,長安,就要翻越秦嶺,這幾條通道中,陳倉道最好走,卻是曹魏防衛重點。儻駱道難走,大部分要依靠棧道。而要從子午谷奇襲,本身風險巨大,並且已經失去最好時機,相信魏延不可能再選擇此路了。
所以,最有可能的是,魏延會繼承了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路線,走褒斜道出五丈原。而且,諸葛亮在去世前,已經在五丈原打下一些基礎了,分兵屯田,以作長久之基。所以,魏延就對諸葛亮去世後,撤退的決定很不滿,甚至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云何以一人廢天下事?”《三國志.魏延傳》。當然,魏延的軍事能力,在五丈原和曹軍周旋,未必就沒有成效。至於蔣琬,姜維,魏延三條路線誰優誰劣?不好判斷。但是,諸葛亮為何不讓魏延統領大軍,在自己死後,留在五丈原呢?原因很簡單,魏延長於軍事,短於政治,更要命的是和楊儀不和,這又如何保證上下一心的北伐呢?
-
8 # 該用什麼名字
魏延在當時三國後期,無論武力還是統帥能力,都可以說是無敵的存在。但阿斗不是劉備,對手又是司馬家族。有可能是孤木難支朽房,單炮不抵眾槍。最後也難免出師末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巾
-
9 # 峰顏2019
有勇無謀,資歷老但怎麼可能是司馬懿的對手呢?另外國力弱小,也不具備持續北伐實力,最後蜀國宮廷鬥爭,魏延搞得定?
所以魏延的北伐是笑話
-
10 # 正理歪道
不可能贏,就算蜀國國力與魏國相等,魏延統兵北伐只會慘敗,魏延只是將才而非帥才,性格剛烈之人賞罰多有不公,軍中賞罰不公其心必散,剛烈之人難收人才且多患武斷之症。魏延是一個獨當一面的大將,但絕不是統率三軍的元帥。
回覆列表
事實上他是不能的。
我們會從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北伐實際上是國運之戰,是國力之爭。而在夷陵之戰後,蜀國國力付之一炬。成為三國之中最弱,而魏國富有中原,,以最弱攻擊最強,如無奇蹟,很難獲勝。而且當時蜀國北伐只有從漢中出發的一條路,魏國只要堵住這條路,北伐就難以獲勝。再者北方多平原,此乃騎兵的用武之地,而魏國獨佔了所有產馬地,因此蜀國用步兵打騎兵,唯有步步為營,次難矣。
我們再說魏延這個人吧。他是一個心胸狹隘的猛將,而非帥才。北伐是一盤大棋,需要協調各方面的努力,這是他做不到的。總而言之魏延是衝鋒陷陣的勇將,而非統帥全軍的帥才。
所以魏延北伐也是很難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