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25878215蜂獾
-
2 # 國史春秋
尚武精神不是逞能,也不是匹夫之勇,而是一種有內涵的文化,這種文化源自於強大的自信,包容萬物的豁達和生生不息的進取。真正意義上的漢民族應該從漢朝算起,漢民族是基於華夏族演變而來,而華夏民族自古就不缺尚武精神。
從三皇五帝到春秋戰國,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之間是一個經歷了無數次的相互兼併、融合的狀態,而伴隨歷史車輪滾滾前行的始終是戰爭,因此尚武精神的興起並沒有特定的時期,因為它是社會向前發展必不可少的推動力,它的興起是由大的社會環境所決定。
漢朝建立,標誌著華夏民族形成了實質上的大一統,因此才會誕生一個有相同文化認知的漢民族。漢朝給人的印象就是強悍,所以漢朝也是尚武精神的爆棚階段。因為從武帝開始,漢民族已經是一個對其他少數民族有絕對控制權的主導者。即便是到了東漢時期,中原政權無論是對西南越族還是西域三十六國都是一種碾壓式的姿態。
進入魏晉南北朝,以匈奴、羯、羌、鮮卑、氐等為首的少數民族紛紛建立政權,中原地區經歷了曠日持久的大混戰。漢民族的尚武精神是一個從衣冠南渡被動壓抑,再到冉閔滅胡絕地反擊的爆發過程。
隋唐時期,標誌著民族融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而漢民族扮演的是一個引領時代的角色,周邊少數民族對中原王朝是一個絕對臣服的狀態。此時漢民族的尚武精神更多的是一種責任感,一種包容、自信的姿態。
進入唐朝中期,高度的物質享受已經將漢民族的尚武精神消磨、並趨於不再有鮮明的特徵。此時,女皇武則天敏銳的意識上了忘戰必危的危機感,所以她在科舉制度的基礎上破天荒的增設武舉考試。比如再造大唐的名將郭子儀就是唐朝誕生的第一批武舉。
經歷安史之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成了唐朝皇帝的心病,太監堂而皇之的取代了武將的地位。皇帝最信任的人是太監,武將成了處處被打壓的對像,太監可以掘武將的祖墳,也可以任性的殺皇帝。所以,所謂的尚武精神已經成為了一種昨日的輝煌,舉國上下是一種惴惴不安的慌恐。
從朱溫篡唐到五代十國,再到宋朝建立,王朝迭代如同走馬燈,因為那是一個扯一塊黃布就能當皇帝的時代。根源就是武將的權力過大過於集中。而宋太祖雖明白治病尋根的道理,但不知道矯枉過正的威害,正是由於宋朝過度的抑武揚文,所以每遇外入侵,首先亂了手腳的是皇帝,然後派上戰場的是一邊寫詩一邊打仗的文官。所以,到了宋朝尚武精神不光衰落,而且消磨殆盡,這也是宋朝版圖最小,後來不得不偏安苟且的原因。
元朝建立後,不充許漢民族有尚武精神,元朝的社會制度大家都明白,這裡不再贅述。所以元朝是尚武精神的蜇伏期。而明朝的尚武精神同樣不突出,並沒有由於元朝的蜇伏而爆發,反而變得保守內斂。到了清朝,曾經最具尚武精神的八旗子弟也開始逛窯子、抽大爺、鬥蛐兒、玩鳥,而所謂的尚武精神只能在武俠小說中尋找慰藉了。所以當晚清出現了葉問、董海川、霍元甲、孫祿堂、宮寶田等武術大師的時候,他們在老百姓的眼中如外星人一樣稀奇,而在備受列強凌辱的時候,華人才重塑尚武精神,並且找回了一種久違的感覺。
-
3 # 光芒萬丈34957
好的法律能讓鬼變成人,壞的法律能讓人變成鬼。
秦華人尚武,可不遵守法律,都是為各自利益團體服務,雖然會打仗,可面對周圍強國都是被“虐”的份。
“商鞅變法”後,實行中央集權,將各地方諸侯權力收歸,實行統一的法令,讓國家做到了政令統一,才使秦國全民一致對外。
“軍功制”又將地方諸侯的世襲制打破,秦華人不在有貴賤之分,都是“新秦華人”,想要取得爵位,想要榮華富貴,想要光宗耀祖,都要靠戰功去獲得,讓秦軍戰力得到質的飛躍。
秦始皇更進一步,為了統一中國,提出了類似“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鼓勵秦軍將士將六國的“土豪”打倒,分他們的田地,才有了統一的大秦王朝。
劉邦得了天下,就不想遵守法制,殺功臣,封賞劉家子孫,造成了戰鬥力急劇下降,被匈奴打敗,被迫和親稱臣。
好在劉邦曾孫劉徹爭氣,收回各諸侯權力,收回劉姓子孫權力,實行中央集權體制,實行“軍功制”,才有衛青,崔去病這些寒門子弟出人頭第,被封“冠軍侯”。
可漢武帝的子孫不夠爭氣,“獨尊儒術”棄武從文,讓漢朝又走向衰弱。
李世民是從軍之人,認為“獨尊儒術”會讓唐朝軍力衰弱,開始實行“遵法”的政策,將國家公務員減到只剩七百多人,讓法律去管理社會,實行“小政府大市場”的國策,不養閒人,才有“貞觀之治”。
可是同樣軍人出身的趙匡胤為了趙家的利益,又對武將“杯酒釋兵權”,獨遵儒術破壞了法制,讓宋朝自廢武功,成了野蠻民族的奴隸,漢人從此喪失了自尊。
漢人好不容易攤翻了元朝統治,朱元璋馬上又殺功臣,不遵守法律,實行“朱家”世代統治的國策,讓全天下漢人為朱家子孫打工,漢人又成了朱家的奴隸了。
幸虧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心中只有人民,領導人民得解放,建立了新中國,並將權力交給了人民,實行了黨指揮槍的政策,才有了人民軍隊,為人民當家做主人提供了“槍”的保障,才沒讓中國變成蘇聯。
-
4 # 老貓談史
一個沒有脊樑的名族是註定會被外部勢力所吞噬的
我個人認為所謂的"尚武精神"不是單純的武力強盛,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認為他的真諦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點完美的解釋了為什麼華夏文明不曾中斷的原因。
尚武精神,最早源於春秋時期。
古代華人是智慧的,是具有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的,其實在那個諸侯混戰的時期,一個國家的軍事水平就代表了這個國家絕對實力。直到"商鞅變法"的完成,標誌著秦人的尚武能力達到了頂峰,商鞅變法充分的利用了人心中的"惡",使得秦軍一時間所向睥睨,這個情況一直延續到秦統一六國。
漢朝初立,匈奴強勁
中原大地在經歷了楚漢戰爭之後面目瘡痍,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曾想一鼓作氣消滅匈奴的威脅,但是雙方實力差距過大,連高祖也差點被活捉。匈奴人的騎兵部隊以高機動性著稱,一度是當時漢軍的噩夢。
還在漢朝在經歷了幾十年的休養生息之後國力強盛,漢武帝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放棄屈辱的和親政策,傾全國之力建立漢騎兵部隊,最終打垮了不可一世的匈奴人,此時的漢族尚武精神到達了一個巔峰,使得漢朝威名遠揚。雖然長時間的漢匈戰爭使得漢朝財政枯竭,但是他造福了後代子孫。
唐朝以武立國使其威名遠揚
可能是李家王朝的血脈裡有著胡人血統,使得唐朝皇帝更偏愛武力,在突厥的兵臨城下的時期,李世民沒有退縮,孤身一人前來談判。這次的經歷使他明白,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軍隊,是保衛不了國家安全的,幾年之後,大將李靖率唐軍橫掃突厥,俘獲了突厥單于,使得唐軍威名遠揚,狠狠地出了一口惡氣。
宋朝是華夏民族尚武精神的一個轉折點
宋太祖懼怕手下的將領實力過於強大會造反,於是發生了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事件,而且趙匡胤和趙光義這哥倆重文輕武,使得宋朝的軍力極度衰退,甚至到了花錢買和平的地步。直到後來,武將變得更加低賤,一名武將在文官面前"狗屁不是",稍微有點功績就被人誣陷策反,大將狄青也是死於憂愁之中。民間人士都以考取功名為榮,對從軍變得嗤之以鼻,這才導致了"靖康恥"的發生。
由此可見,尚武精神是一個國家能夠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而文武正如陰陽一樣,二者缺一不可,而且相互互補,文武結合的國家才能稱為強盛國家。
-
5 # 史海尋蹤
“尚武精神”根本上是一種“國家意志”,這跟管理國家的人如何引導,如何教育民眾的思想,是息息相關的。
尚武精神源於自發,是受社會環境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民風”。
尚武精神是自上而下的拿抗美援朝戰爭為例,當多國聯軍在北韓戰場屢遭失敗時,西方世界一片驚呼,幾乎是一夜之間,中國由他們印象中,人人腦後懸著一根鼠辮,疲弱不堪的國家,一躍成為可以匹敵世界的軍事強國。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在聖誕節前打到鴨綠江邊的狂言,變成了天大的笑話。
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起,到1940年代日本侵華止,被肆意凌辱百年的華人,似乎一下子改頭換面,變得脊樑挺直,變得能征善戰。魯迅筆下那些“像是被人捏住脖頸的鴨”般的民眾,都成了勇敢的戰士。
國還是那個國,民還是那些民,但已經是“天翻地覆慨而慷”。國民者,先有國,再有民,有什麼樣的“國”,就能造就什麼樣的“民”,這是被歷史確證過的鐵律。
我們歷史上的尚武興衰尚武精神是什麼?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血性。是一種面對侵略和欺凌自發反擊的態度。
如漢朝的“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驅匈奴逃離遠遁。
如盛唐的傲視八方,即千里之外邦國亦尊為天下共主。
那些時代的國民,充滿自信,敢於迎擊一切外來的侵略。
都說“崖山之後無中華”,卻不知“中華羸弱始於宋”。富有天下又重文輕武的宋朝,相繼成為遼、金的提款機,一面將大把銀兩賄敵,另一面銘記自己發家的歷史,拼命限制武將能臣的權力,“打仗靠文官,禦敵靠送禮”成為這一時代獨特景觀。
尚武精神真正完蛋於清,那是一個造就大批“麻木看客和奴才”的時代,精神上的持續閹割和壓制,民是順了,民亦弱了。清末時“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更是到了無恥的頂峰。
什麼是真正的尚武精神“尚武”不是源於強健的身體,而是源於強大的內心。尚武不是恃強凌弱,是面對壓迫,反擊的決心。尚武與貧富無關,是發自思想深處的喚醒和覺悟。
-
6 # 中國嘉陵白馬
從燕瘦就開始了!母壯兒肥!德國女人強壯這個民族就強壯!南尤拉丁語和中國南方都受北方欺負,北歐打中歐,中歐打南歐;同樣,bai北方打中原,中原打南方。到民國北伐才到頭!
-
7 # 小胖叨叨叨
尚武精神不是逞兇鬥狠、熱愛戰爭,而是指一種精神,一種絕不忍受壓迫的精神,一種敢於反抗不公的精神。一個外無尚武精神的民族勢必會被外力所淹沒,一個內無尚武之風的民族必將落後於時代。
在漢代,漢武帝劉徹喊出匈奴不滅何以為家,發動對匈奴的徹底的反擊,衛青、霍去病等一位位將士為了這目標奮鬥終生,重創匈奴。這樣才有了華夏屹立於世界的巔峰,才有了班超的投筆從戎。漢朝滅匈奴、破Murano威懾四方。
唐朝的尚武之風一點不次於漢朝,一脈相承,盛世漢唐。滅東、西突厥,平定薛延陀,徵高麗而建功於域外,耀中華國威以懾四夷。
從宋朝開始華人的尚武精神逐漸就泯滅了,一切的開端就是趙匡胤從孤兒寡母手裡竊取江山,因為害怕別的將軍效仿竊取他偷來的江山,對於武將盡力打壓,活的不如狗。在有宋一代形成了重文輕武的風氣,同樣品級的官職,文官要比武官大一些,待遇優厚一些。甚至,在宋代還多次出現文人直接掌管軍隊作戰的事情。典型的外行指揮內行,失敗了武將背鍋,成功了文人受賞,呵呵!
宋朝的皇帝都是窩囊廢,都認為防內重要防外,楊家軍、岳飛、種家軍等等沒有一個有好下場,處處被文人打壓,這樣能勝利就怪了,受到統治者的猜忌和迫害。大將軍狄青就是被文人逼迫而死。宋朝政府有意地在社會上大興文風,歷經兩宋三百多年的磨礪,整個華夏子孫已經沒有了從軍報國的熱情了。尚武精神被宋家王朝磨礪殆盡。
崖山之後,漢民族血液裡的尚武精神己不復存在 。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大明王朝雖然是漢民族王朝,但是漢民族的進取精神,尚武之風在幾百年異族的打壓下也剩下無幾,大明很多方面是繼承了宋朝的文化制度,要說強也僅僅比宋朝強一些把。明朝皇帝不願百姓有尚武之風,他們會拿漢唐兩代來引以為戒:尚武之風濃烈的漢唐不也造就了漢末的"黃巾匪亂"、豪強割據和唐末的黃巢起義、"藩鎮割據"嗎?在皇帝們看來,攘外必先安內,防民尤甚於防夷,內患永遠是大於外患的。
明朝之後無華夏!明朝之後無華夏!
區區滿清,全族人口不過幾十萬,軍隊人數就更少了,但是卻長驅直入殺得漢族血流成河,人頭滾滾。全國剃髮更衣,滿清趁亂入關以後出於防漢恐漢之心理,釋出禁武令,有預謀有系統的一步步的消滅了漢族的尚武精神,滿清侵略者閹割漢人的尚武精神的事情,眾所周知。
一個民族骨子裡要有一些血才行,試看今日車臣,俄羅斯政府費了多大勁,還是不能平息車臣的反叛是因為車臣人如托爾斯泰所說:個個都是能征善戰的漢子 。
回覆列表
族主要以農耕為主,中原王朝一直佔據最富饒的土地,而遊牧民族主要是以狩獵放牧,還要搶奪獵場和放牧的草地,農耕民族雖然不怎麼尚武,但是中原土地養活的人多,還有更多的手藝人制造精良武器,還有更多計程車兵,也代表強大的軍事力量,農耕社會中央集權更能有效調動戰爭資源發動戰爭,遊牧民族居無定所,各種技術也難以發展,生產力和各項技術難以發展,人口數量也全面落後中原,我們看一看漢朝西域都護府副都護陳湯的奏疏,其中就有,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看看漢朝有多霸道,距離再遠,也要殺死敵人,在對外問題上以強硬著名,從來不心慈手軟,在對外問題上會經常出現誅,擊,破,滅,戰暴力性語言,在漢代人思想裡,這很正常,而以上詞語在其他任何朝代的史書,都是難以見到,如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南越遠不遠派軍隊屠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獻北闕,北韓殺漢使者,即時誅滅,正是這種忠勇狂悍精神,支撐大漢王朝四百零五年,以後封建王朝沒有尚武精神,完全沒有尚武血性,別說四百年強漢,就是三百年也維持不住,不到三百年,是強漢尚武支撐大漢王朝四百年的赫赫武功,漢承秦制,秦代是以軍功為唯一的重心,秦國鐵軍掃六和,建立大漢基業的開國功臣,都是生於秦王朝,所以秦王朝尚武精神血性尚存,民間尚武精神出現的原因,和統治者提倡密不可分,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就是說漢代以軍功作為封侯的傳統,一直延續,軍功封候一直是大漢國策,軍功封候的地位很高,漢代軍制都尉以上即為兩千石,和郡守品級同等地位,如衛青將軍車騎驃騎大將軍級別比三公或者高於三公,所以漢朝高層掌權人,大多是文武雙全之人,上馬能上陣殺敵,下馬能安邦治國,一介書生班超能以三十六人滅國二十打下西域三千里江山,班固能投筆從戎出塞三千,立豐碑燕然山而歸,求其根本原因,就是統治者內部的選材制度,不像後世科舉制度,從根本上掐斷武人的仕途,這才是漢民族的尚武精神走向滅亡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關鍵是文武並重的取土政策,上層統治者以軍功擴大自家實力,可以說是保持尚武精神的重要原因。尚武精神是一個民族自信心和大國氣度,決定大漢民族千年的天國霸氣。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漢朝大多數開疆拓土,打下中國傳統疆域版圖,匈奴從北方霸主被大漢一直打到臣屬附庸,西域三十六國俯首聽命於西域都護府,漢民族尚武精神體現在赫赫武功和開疆拓土之上,是整個民族的表現,各個朝代滅亡,都是軍事腐敗軍隊更是不堪一擊,曹操破北疆蠻族,都是無往而不利,這就是漢代倒下之前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