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經幾番風雨

    《道德經》者,昔春秋老聃所著,全文五千餘言,分《道經》、《德經》二篇。《道經》共二千九百零二言,道者乃範也。《德經》貳千叄佰捌拾貳言,德者鑄物也。《道德經》全文乃依範鑄物是也。《道經》一文,上達宇宙洪荒,日月星晨,江河湖泊,雷電流風,下述自然萬物,飛禽陸行,綠株芹荇,蜉蝣微塵。萬事萬物依道而生,道常無名,片離而難存,道常無形,萬物之根。《德經》一文,依道修身,清靜無為,參道而行,大由小發,難從易成,報怨以德,大器晚成,遠災避禍,是因不爭。長而不宰,玄德有成。

    上述見解,自悟而成,如有不當,敬請指正!

  • 2 # 孟可的思想空間

    “道”在我看來就是“規律”。得“道”了就是掌握了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次提到了“道”的特點,比如“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就是說事物的規律就是物極必返,應在事物的初期階段進行應用。就是說事物都有一個由弱到強,再由強到弱的過程。《道德經》中充滿了對立統一的變化發展的哲學思想。整體道德經中運用了大量的相反、相對比的詞語,來說明萬物對立統一的觀點。例如:

    將欲得之,必固與之。欲弱之,必先強之。大器晚成、大音希聲等。

    就是用思辯的精神去思考世間萬物最“大”的規律。這個大規律可以用在治國、平天下等大事上,也可以用在個人事業和為人處事的修煉上。因為中國的古哲學講究的是天人合一與萬物一理。

    舉個例子:怎麼樣做一個好管理者?

    很多人會以為要大有作為才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而《道德經》中卻指出無所做為才是一個好的管理者。道理很簡單,做為一個領導你越忙,付出的卻多,越努力,越說明你的團隊越差嘛。否則需要你那麼累做什麼?

    一個好的管理者應當表現出無所事事的樣子,他應把功勞都記在下屬身上,他應把利益都留給員工,他應當自認自己沒有做什麼貢獻,一切都是大家的努力——無為而無不為的管理藝術才是最高級別的管理才能。做管理者的要表現出“大智慧”而不是小聰明。

    如果一個領導能輕鬆的(無為管理)管理好自己的團隊,即便他推掉所有的榮譽。上級領導也會認為他非常優秀,他自然就會得到晉升,而官運亨通。

    怎麼樣才能做到無為而治呢?

    就是要做到大思維、大胸懷去考慮去做事情。“大”到這個事件中沒有管理者的個人利益的程度。也就是“後其身,而身先”,自然就會達到外其身而身存的目的。

    “道”是一種世間萬物執行的規律,順應這個規律辦事自然會得道到助而無往不利。

  • 3 # 桐鄉梧桐643

    老子所著八十一章《道德經》煌煌五千餘言,兩千五百多年來解經者著書林立,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有的認為老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源”、“世界的本體”;有的說是“道路”、“法則”、“規律”、“自然”、“邏各斯”;有人講:“一陰一陽謂之道”;甚至有人說道就是現代科學發現的“宇宙奇點”“黑洞能量”等等。由於每種說法一旦與各段具體經文聯絡,往往有的地方解釋不通或矛盾,所以至今無人能說清楚講明白,老子講的“道”——究竟是個啥?

      原因何在?是因為解經者遲鈍,還是因為此書太深奧需外星人才能解?非也。根本原因是老子自己都沒有徹底搞明白“道”的奧秘,雖然他比其他高人對“道”理解深透的多。因此,老子講“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注:本文引用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修訂本,因為它更接近老子真意。)

      問題出在哪?出在老子《道德經》第四章兩句“淵呵,似萬物之宗。”“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翻譯成現代白話文的意思就是“道淵深啊,疑似萬物的祖宗?”“我不知道道是怎樣來的,好像在上帝之先?”這是老子的疑問困惑,也是作者最大的失誤及遺憾。老子一個“似”字和一個“象”字,使研讀道德經的後人對道永遠難以解讀明白。為解開這個疑惑,有現代解經者認為“象帝之先”的“象帝”是名詞,但查閱老子時代的其它著作文章根本不存在“象帝”片語。還有人荒唐的把“帝”字解釋成“三皇五帝”,或將“象”解釋為“現象”或“表象”,竭力否定老子所講的帝是上帝的真意。更有人卻似懂非懂的以此句作為老子否定上帝存在,是唯物主義者的論據,令人荒唐可笑。

      老子在三十九章講“神得一以靈”,意思是:神獲得道才會有靈性。第六十章“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意思是:用道立定天下,鬼就不神奇了。不是鬼不神奇了,而是鬼的神奇作用不再傷害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不傷害人了,有道的聖人也不會傷害人。鬼、聖人與人類兩者之間都互不傷害,是因為兩者都在德里相交歸一了。老子在第六章裡甚至把難以言說的“道”形容成具有上帝神性特質的“穀神”,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二十九章形容“夫天下,神器也”。

    從以上引用的《道德經》原文可以看出,老子不是唯物主義者,他明確無誤地認為世界存在著上帝、神、鬼。老子的區別在於搞不清上帝和道本體誰先誰後,誰是萬物之宗? 在老子生活的時代,上帝、神、鬼是不同層次的概念,大家可以透過讀詩經和老子同時期的書籍文章就會明白,上帝也叫天帝,上帝是掌管神鬼的,簡稱帝。簡舉幾列:

      1、《詩經.商頌.長髮》:“帝命不違,至於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躋。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於九圍。”意思是:上帝授的大命不敢違背,至商湯時成就了王業。商湯敬事上帝,禱祈不斷,上帝就命其統治九州島。

      2、西周周公在《尚書.召誥》中提到了君權神授,說:“嗚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意思是:商王無德,所以上帝收回了給殷國的國運,並把統治大權賜給周朝。

      3、《詩經·大雅·文王》:“上帝既命,侯於周服。”意思是:上帝既已降下意旨,就是要各諸候臣服周朝,以順應天命。

      又如《尚書.呂刑》:“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詩經·大雅·皇矣》:“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尚書·湯誓》:“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尚書·湯誥》:“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老子時代關於描述上帝的書籍文字很多,為節省篇幅不再多引用。

      再論,道德經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主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輿?故為天下貴。”意思是:“道是萬物之主。是善良人的寶貝,不善人的中保”。“古人把道看得如此貴重是為了什麼呢?不就是為了祈求就能得到,有罪惡就能赦免嗎?因此,道才能夠成為天下最可貴的東西”。歷史以來,凡是解經注經者遇到這一章都很頭疼,不解其意。註釋者往往言左右而顧它,不知所云。甚至有人疑此章句是後人所加的偽作,直到一九七三年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乙本發掘出現,此說才停止。

      這是何因?問題原因還是由於老子把道與上帝割裂開了分為先後,只講道的神性作用,卻把道的本源上帝扔在一邊。

      為了廣開思路,我們不妨看一下聖經對道的釋義:“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道太初與上帝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接著他造的。”

    假如老子如果也站在道與上帝一體的角度,那麼“道者,萬物之主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輿?故為天下貴。”“夫天下,神器也”(29章)等經文理解就迎刃而解。老子的神鬼之說,也就更容易理解。老子還將“道”稱謂“眾父”,在21章講:“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聖經講:“一上帝,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二者表述的意思豈不是一樣的。如此讀道德經,則一通百通。

    老子的道德經,一是講了道本體及道的法則;二是講了道所創造的物質世界所存在的陰陽辯證規律及應用,並佔其經文主要篇幅;三是指出真正行道者精神生命可以獲得永生——“死而不亡者壽”(33章)。其中第二條陰陽辯證規律是聖經未深入涉及的。聖經重點講的是上帝本體及人間神性法則應用和如何實現精神生命(靈魂)到達天國永生的道路,與老子的道有異曲同工之妙。

      “淵呵,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老子兩個“似”與“象”字疑問,使研讀道德經的後人對道永遠難以解讀明白。這是老子的疑惑,也是聖人最大的遺憾。

      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這就是答案。上帝的道是超越人類思維、時間和邏輯的。聖經講:“上帝的意念高於人的意念,上帝的道路高於人的道路”。

    做人要敬畏上帝,崇道尚德,就有生命平安喜樂;

    做事要腳踏實地,勤工好學,方得工作事業成就;

    身體要科學養生,強身健體,才能保持健康長壽。

    補記:

    此文發表後,有人認為論點不對,甚至只會惡語謾罵攻擊,但卻拿不出一條具體的反駁論據。這些人對《道德經》一知半解,自認為比全盤繼承老子衣缽的莊子還高明,在《莊子·雜篇·天下》一文裡,莊子把「道」表述為「造物者」,主張“上與造物者遊”。莊子還認為得道者要“澹然獨與神明居”,和“神明往與”。基督教也常把「上帝」表述為「造物主」。聖經“以馬內利”一詞的意思就是“神與我們同在”,並提出要“與神同行”。難道兩千三百多年前的莊子也是一個基督徒嗎?這些人對「道」的理解豈能比道家創始人老莊的智慧還高明嗎?

  • 4 # 仙佛神光

    道德經”講的是“常道”與“非常道”的事亦或其彼此之間的關係。前者的先天八卦圖是順行,即無極太極兩儀四象…,後者的先天八卦圖是逆行,…四象兩儀太極無極,亦即“顛倒術”是也。前者順而生人生萬物,後者逆而生己生一。又說“天得一清,地得一寧,人得一靈,得一萬事畢”。老子說的道就是順道和逆道,順道生則含死,逆道死則孕育生機。

  • 5 # 宋紹紅阿彌陀佛王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得吾道者常清靜矣。清靜神通無為長壽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天道、地道、人道,修練之道。

  • 6 # 中青文閱讀

    “道”是宇宙本體,是天地萬物的總源頭。

    在永珍紛紜的世界中,無論宏觀、微觀,動物、植物,身外、身內,也無論生命體還是非生命體——都來自“道”的化育。

    道在哪裡?道無所不在

  • 7 # 易經奇門國學

    在古籍《老子》書中就有“道”的核心思想,它認為“道”是一種永恆運動著的以及不能被感官感知的東西,是宇宙世間萬物的根本。那“道”究竟是什麼呢?《道德經》經書第一卷開頭就說“道,可道也,非恆道”,這句話是指它所說的“道”,可不僅僅是“道”字的意思。

    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之……勢成之”,這些典籍中可知“道”就是衍生世間萬物的根本東西。而有相似的“道”,也存在太極中。

    《太極圖說》中說無極生太極,太極分兩儀為陰和陽,然後陽聚陰合,五行乃生,才衍生世間萬物,跟《道德經》所說的“道”的性質有異曲同工之妙。

    綜上以及《道德經》中的記載,然後按我們現代人的想法解釋如下:“道”在宇宙之前就已經存在,然後再是宇宙,再然後衍生出生命。換一句話說,這裡我們可以把“道”理解是宇宙生命的始祖或者是生命衍生的根。

  • 8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你的問題是個“無底洞”,別再去鑽研思量,都是徒勞。現將作者老子和古人的答覆簡介如下,供參考。

    1、首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就是最標準的答案。其含義有四個:(1)“道”有絕在性和唯一性,沒有什麼能與之相對,所以不能描述“道”,只能覺察它的存在。因為一解釋“道”,它的“絕在性”就變成“對立性”,也就不是“道”了。(2)認識“道”,不能用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方式。因為“道”不可言說、不能目視、不能思維,六根所及,都是“道”的影子,不是“道”的真體。(3)“道”的特性是“無”,人對“無”也不能描述,因為一解釋,“無”就變成“有”,怎麼說都是南轅北轍。(4)“道”是無上、無限、永恆的,不在因果律中;“道”與萬物同體、一體和共在,所以不能用“生滅”的短暫心和攀緣心認識“道”。要想悟“道”,需先有“不動心,而永恆”的功夫,即無心即見“道”,有心即“離道”,心能否覺悟是“知道”的樞紐。(5)看懂這四條,就知老子已經否定《道德經》本身的字意,告訴世人不要沉迷在“文字和意識”裡認識“道”。真“道”是可覺不可見、可悟不可思、可順不可逆、可守不可違、可在不可迷、可用不可求,無形、無色、無時、無空、無變、無動、無靜、無來、無去、無大、無小,不在“陰陽”中,不在“矛盾”裡,無相對,是絕對。因此,老子在《道德經》裡,對“道”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不“明說”,也不“掩藏”,就用對“無和有”的、兩邊都不沾的“中態語”,敘述了“道”這件事,說完又立刻否定了“所說”,不留痕跡。因此,“道”在老子的不言中!

    2、古人常將“道與人、境”的關係,比喻為“天月、水月和觀者”的關係,來化解認識“道”的迷霧。即“真道”是天上月,只知它絕對存在,但觀者不可見;“水月”是“真道”的影子,觀者可以見,但不可將“水月”當做“真月”。換言之,人以六根所及的“道”,都是水中的“月影”,以之為真實,就是愚痴錯誤。因此,千年來任何人對“道”的萬語千言,都不過是“水中月影”,為何?“道”與文字、聲音、語言、思維無關,就是這種“與萬物不分離,卻不能被認識”的神秘狀態。連作者老子都已經否定了書中的言說,何況是千百年來的“盲人摸象”之詞?

    3、正確體證“道”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入無”。途徑有三:(1)居於萬物的“中態”,遠離矛盾兩邊,就能“在道”而智。(2)人常“無求”,身在世而心離世,就不迷在“有”中,常知“無”的妙處,就能“悟道”。(3)人常“無慾”,心對外不追逐萬物,對內不起思量;空心則“入道”,無心則“明道”,忘心則“用道”,反之,但有思念,即絕於“道”。因此,老子在《道德經》的五千言,講的都是怎樣“入無”的方法。“入無”的功夫必須向內省心,不能向外尋覓;對“道”的認識,不能問外人,越問越迷,越問越遠。“道”無處不在,人從“道”中生,就是“道”的化身。凡想“問道”的人,都是鑽到“有”裡出不來,騎驢找驢,溺水喊渴,多此一舉。

    4、道家的“道”,在儒家叫“性”,在佛家叫“心”,都是同義詞;在基督教、伊斯蘭教裡,將“道”擬人化和絕對化為“天主”。所有聖賢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使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老子以“道”救人救世,孔子以“性”教人濟世,佛陀以“心”啟人本覺,以及外國宗教的臨終指向,都是慈悲之義。因此,覺悟什麼是“正”,可入儒家門;覺悟什麼是“無”,可入道家門;覺悟什麼是“心”,可入佛家門;覺悟什麼是“愛”,可入基教門;覺悟什麼是“善”,可入伊教門。

    總之,“道”不神奇,人自迷之;“道”不遠人,人自遠之;“道”不惑人,人自昧之。眼盲忘“道”,心盲拒“道”,凡人永遠都是這個樣子,自絕於“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鹹魚燉豆腐用什麼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