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娜妞的日常生活

    戰國時期雖然歷經數百年,但是其中最為精彩的,也莫過於秦國從崛起一直到完成天下一統的時間了吧。從秦孝公開始一直到秦始皇,這段時間裡,幾乎就沒有一個國君是昏君,秦國的發展也一直都朝著一個非常好的方向。那麼,秦國統一前後一共用了多少年的時間?既然秦國一直都沒有出現一個昏君,為什麼還是用了那麼久才完成最終完成統一?

    秦國統一用了多少年 秦國幾乎沒出過昏君為什麼那麼久才統一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過秦論》中,賈誼將秦統一六國描述得氣勢磅礴。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思索這個問題,戰國七雄中,為什麼單單是秦統一了中國。

    宋朝大家蘇洵說:“弊在賂秦”,認為是其他六國不團結,喂肥了秦國。後世更是從商鞅變法、秦國君主銳意進取等等角度分析原因。但是,以強大著稱的大秦帝國,為何還需要秦始皇繼承“六世餘烈”——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也就是經歷7代君主,一百餘年才完成統一,時間遠遠長於統一後的秦朝政權的壽命。

    說句白話,你都這麼厲害了,怎麼才統一?好不容易統一了,怎麼這麼快就滅亡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大秦風雲——

    秦國統一用了多少年 秦國幾乎沒出過昏君為什麼那麼久才統一

    1.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問題。

    秦始皇奮六世餘烈,除去最後十年一口吞了六國之外,其餘的一個多世紀都在幹什麼。

    其一,秦國地處西北一隅,與諸戎為鄰,建國以來便為天下所鄙,跟楚國一樣被視為蠻人。

    所謂關中,也不過是周王室東遷之後的一塊棄地。可謂是地處文明邊緣,異族環伺。無論是春秋五霸的穆公時代,還是與強魏多次死磕的獻公時代,秦國的國土,也就今天陝西南部到甘肅東部那個範圍,倘若沒有穆公當年征服諸戎拓地數百里,秦國真的只能算箇中等大小的諸侯國,缺乏像晉楚一般的戰略縱深。

    這,便是秦國的地緣劣勢。

    秦國統一用了多少年 秦國幾乎沒出過昏君為什麼那麼久才統一

    其二,關中作為周室棄地,在被犬戎揉虐過來耕地,資源方面已經大不如前。再加上當時的關中,遠不如後世那般富庶。

    穆公稱霸西戎所拓展的土地,更多的出自於戰略需求,而不是實實在在增加了老秦人糧食鐵器的財貨物力。相比起地處中原的三晉,宋 衛等國,秦國可謂是相當貧瘠。

    這,便是秦國的資源劣勢。

    其三,秦國民風彪悍,兇勇好鬥,在諸子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列國都有無數莘莘學子埋頭苦讀以求一朝成名,而秦華人卻忙於打打殺殺。後世李斯在諫逐客令中便指出,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邳豹、公孫支於晉。

    秦國在孝公之前最輝煌的一個年代,朝堂之上最有才華的大臣皆來自他國。一個國中不出賢才的國家,即便給他們再多的資源國土,也不可能會有什麼出息。再加上秦國貧瘠,列國鄙視,會選擇到秦國效力計程車子,實在太少太少。

    這,便是秦國的人才劣勢。

    秦國統一用了多少年 秦國幾乎沒出過昏君為什麼那麼久才統一

    在這三大劣勢之下,逐鹿天下只能是個夢,能夠自保已經很勉力。尤其是魏國變法之後稱霸天下,任用吳起打擊秦國,幾乎把秦人鎖死在關中隴右。

    於是,孝公一紙求賢令開始改變了秦華人才匱乏的局面。打壓本土貴族豪強,大力引進六華人才,賞罰分明,激賞軍功,面對異國士子封賞的大度遠非他國所能比較。開啟了山東六國士子瘋狂湧進關中的時代。

    自商鞅開始,張儀,魏冉,範睢,蔡澤,呂不韋,李斯一干超級強臣改變了天下的局勢。而在政治制度上面的變革,幾乎逆轉了秦國文明邊緣的局面,一舉成為戰國七雄文化與經濟的聚集點。

    惠文王時期,名將司馬錯力主南征巴蜀,吞下天府之國,闢地千里,控制長江上游,俯視荊楚。一戰獲得了龐大的耕地面積,國家的戰略縱深,為後世秦軍東出提供了強而有力的後勤保障。

    秦國統一用了多少年 秦國幾乎沒出過昏君為什麼那麼久才統一

    光是從孝公啟用商鞅變法到惠文君吞滅巴蜀,歷時已將近三十年。而這段時間,秦國僅僅只是彌補了與六國的差距,做到了與齊楚魏這樣的強國平起平坐,還遠遠沒到一超多強的局面。

    秦統一六國,最大的推動力,是來自昭襄王。為政任用魏冉,範睢,為軍任用殺神白起。範睢的遠交近攻大家基本上都聽說過,這個政策在當時很好的抑制了六國合縱。而對於白起的戰績,這裡來劃個重點。

    昭襄王十三年,伊闕之戰,斬韓魏聯軍24萬。十五年,攻拔魏城大小六十一座。二十八年,伐楚,拔鄢 郢二都。三十四年,華陽之戰,斬三晉聯軍十五萬。四十三年,徑城之戰,斬韓軍五萬。四十七年,長平之戰,坑殺趙卒四十萬(一說二十五萬)

    以上資料可能有水分,畢竟古代戰爭的行軍人數是把作戰隊伍和補給隊伍一起算上的,但無論如何,白起戎馬一生最大的貢獻不是為秦國佔領了多少土地,而是消滅了六國多少有生力量。

    秦國統一用了多少年 秦國幾乎沒出過昏君為什麼那麼久才統一

    到了這一步,如果你是六國之一的君主,你會絕望嗎?長平之戰前,燕國主導過一次五國聯軍伐齊,把當時國力能與秦國一較高下的齊國打廢了。而長平之戰,把軍力能與秦國匹敵的趙國給廢了。往後,山東六國便再無抗衡秦軍的力量。

    秦昭襄王執政四十餘年,做到的功績便是佔擁天下一半的領土,消滅六國的有生力量。自孝公變法至昭襄王落幕,已將近一個世紀。隨後,孝文王,莊襄王在位期間加起來也就三年,可以忽略不計了。緊接著便是千古一帝同志登場。

    嬴政13歲登基,39歲統一六國,用時26年。而這26年間,前面一大半的時間是秦國舉國在長平之戰後休養生息,朝堂之上的權力遊戲。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用將近十年的時間收割了六華人頭。

    嚴格來講,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始皇共歷時一百三十年左右。前面的四代君王,除去武王在位時間過短,其餘的三位用將近一百年的時間是為了後世做鋪墊,以致於嬴政可以在短短十年間一劍掃六合。

    秦國統一用了多少年 秦國幾乎沒出過昏君為什麼那麼久才統一

    2既然統一如此來之不易,為何15年不到就亡國了呢?

    這個問題就跟秦為什麼能統一一樣經典。賈誼曾一句話總結:“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統一六國後,秦始皇都做了些什麼?他一鼓作氣征服南方的百越,設桂林郡和象郡,又令蒙恬在北方修長城,退匈奴。

    接下來,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對內做了一系列瘋狂的事情。廢掉古代帝王的治世傳統,焚書坑儒,毀城牆,殺六國豪傑,一切從零開始。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收繳天下兵器,集中在咸陽銷燬,換成十二個銅人。憑藉關中地勢,他又挑選精兵精將固守,在秦始皇看來,“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這不算是秦始皇的誤判。經歷七代君主經營的秦國,早已令天下士人慕風向往。要知道,東周以來,周王室力量微弱,春秋戰國諸侯紛爭,沒出現過一個具備統一天下能力的帝王。

    秦國統一用了多少年 秦國幾乎沒出過昏君為什麼那麼久才統一

    這對時人來講,一旦有人能結束無休止的戰爭,穩定疲憊的軍民,恢復平靜的生活,誰不會歸服稱讚?秦始皇對這一點也心知肚明,不然他又哪來的自信來自稱“始皇帝”?統一來之不易,他想讓這份榮耀長存,那麼關鍵是安定。

    只可惜,他畢竟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古代帝王,治理諸侯國與統治各地風俗不同的大一統國家顯然是不一樣的。他憑藉統一天下的經驗,以治理秦國的手段繼續治理天下,顯然會出現問題。

    此外,為了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秦始皇進行了大量的大規模基礎工程興建工作,修阿房宮、長城、秦始皇陵、靈渠、全國性的馳道等等,每一項工程都耗費了巨大的人力。

    據統計,秦朝動用的勞役數在七十萬左右,而為之保障的後勤人數則數以十倍計量。為維持這樣龐大的用民數量,秦始皇仍然用戰時的嚴苛法令,讓這些事情高效率的完成,自然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弦已經繃得不能再緊了。但秦始皇沒能實現治理國家方式的轉變,還不足以構成亡國的必要因素,胡亥及其老師趙高為繃斷這根弦助了好大一把力。

    秦國統一用了多少年 秦國幾乎沒出過昏君為什麼那麼久才統一

    趙高是個法律專才,胡亥自小跟隨他學習獄法。秦始皇出遊南方時,發病彌留之際,下詔讓扶蘇回咸陽主持喪葬,也就意味著扶蘇是下一任秦皇。但這一事態對趙高不利,與扶蘇親近的蒙氏家族與他有過節。

    所以,當秦始皇病死沙丘宮平臺後,趙高趕緊拉攏同樣希望保住榮華富貴的宰相李斯秘不發喪,逼扶蘇自殺,打壓蒙氏,並配合胡亥殺死兄弟姐妹二十餘人。胡亥就這樣當上了秦朝的二世皇帝。歷經七代君主經營的秦國,在胡亥即位的那一刻奏響了亡國的序曲。

    如果秦二世能糾正父親的苛令,實行休養生息,秦朝也許會逐漸穩定下來。然而他變本加厲,重新修建阿房宮,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這種情況下,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到處不得安靜。

    正如賈誼所言,陳勝甚至不具備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沒有公侯那樣的尊貴背景,就能在大澤鄉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那是因為,他不是一個人在受苦。

    被刺激的不僅是底層百姓,六國舊貴族復國運動也開始了,項羽、劉邦等豪傑紛紛登場,儼然重回戰國時代。而這時的秦朝,竟不知不覺成為了楚漢戰爭的背景板。

  • 2 # 流動的酒文化

    中國歷史各個朝代都是治少亂多,但不影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自然規律,秦自商鞅變法後休養生息經歷了四代統一六國,不外乎這個自然規律,也正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步步的過程……

  • 3 # 相城歷史小學生

    在高中政治課本上哲學思想中有一句名言:量變決定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而大秦帝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更多的人看到的是秦始皇“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卻少有人關注到秦國的先輩們在160年的歲月中所付出的努力。那麼,為何秦國花了160年才完成了統一呢?

    第一:先天基礎不足

    秦國在春秋時期雖然有過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可穆公以後,秦國陷入四代亂政。厲公,躁公,簡公,出子四世政昏。

    在電視劇《大秦帝國》中商鞅在變法前與秦孝公分析秦國現況:守富饒土地而貧窮,擁強悍之民而兵弱,據山川形勝而淪喪。彼時的秦國,被魏國牢牢擋在了關中地區無法東出,在戰國七雄中的實力可謂最弱,即使經歷了商鞅變法,但由於與列國之間之前差距太大,需要時間慢慢彌補。

    第二:六國合力,阻礙秦國發展

    自秦惠文王開始,秦國開始正式邁出東出的步伐。山東六國這才發現他們原先看不起的秦國已經成為一股很強大的力量。於是,為了阻止秦國的發展,山東諸國使出了渾身解數,如南韓為了削弱秦國國力,安排鄭國去幫助秦國修建鄭國渠,以減緩秦國進攻步伐。公孫衍,蘇秦,孟嘗君,春申君等山東列國的名將也先後組織了多次合縱攻秦,尤其以孟嘗君合縱伐秦最為深入,一度攻破函谷關,逼得秦國割地求和。

    雖然,由於秦國君臣勠力同心加上山東六國的互不信任,合縱攻秦最終結局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各國的努力在客觀上依然阻擋了秦國前進的腳步。

    第三:秦國自身內亂頻出

    秦國雖然是戰國中後期實力發展最快的國家,但是秦國本身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在飄搖的風雨中不斷打磨自己,最終獲得成功的。

    1: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經歷了甘龍為首的舊貴族復辟事件。

    2.秦武王即位四年貿然前往洛陽問鼎中原,最終強行舉鼎,傷重身亡,致使秦國群龍無首。

    3.秦昭襄王嬴稷即位初期,秦國宗室以嬴壯為首不滿足於宣太后和魏冉的勢力,進行反叛。

    4.秦孝文王即位三日即去世,秦國再度群龍無首。

    5.秦始皇時期先後發生了嫪毐,呂不韋,昌平君的叛亂。

    但是,歷史總有他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即使秦國遭遇了那麼多的困難,起點是那麼的低,但是,靠著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斷的前進,蠶食著山東六國的實力。終於厚積薄發,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終成天下之一統,開萬古之先河。

    而秦國的發展史,正是我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一代代先輩們用自己的鮮血與汗水,鑄就了我們今天的輝煌,這,便是華人的脊樑!

  • 4 # 臥牛說歷史

    我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為何秦國花了160多年才完成統一?

    其實若要從秦孝公時期算起,他在公元前361年上臺,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這期間是140年。若是從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開始算,那麼秦國還沒有140年。

    與其說秦國用140年的時間來統一六國,不如說秦國用了140年來強大自身。

    無論什時候,生產力都是限制社會進步的唯一因素。

    戰國七雄不想吞併對方嗎?都想,但是勢力限制,做不到啊。

    戰國時期可以說是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過渡時期。冶鐵技術得到發展,農具、武器裝備都大肆發展,戰爭與種植都想著新的方向前進。

    簡單沒有鐵器,你糧食都種不好,沒有糧食你人口就升不上去,沒有人口你靠什麼打仗?打不了仗你怎麼去攻佔別的國家?

    西周剛建立的時候,雖然說諸侯國多達幾百個,但那些都是什麼國?城邦國,一個城池就代表一個國家,再多的地盤就沒有了。因為生產力都達不到,糧食守城少,人口發展不起來。當時土地資源,但是沒有人口去佔領,所以也沒有什麼吞併的發生。

    到了春秋時期,社會的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人口逐漸增多之後,吞併就開始了。因為人口多了,他有足夠的力量去掠奪對方的土地。人口增多,也有了更多計程車兵。春秋以前的時代,打仗都是貴族的事,可不是全民皆兵。

    人口上升的原因,根本原因還是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鐵器的發展,也導致了戰爭。

    更何況,秦國在發展,其他六國一樣在發展。最初的魏文侯、齊威王、趙武靈王就是其中的代表。只不過秦國持續的時間更久罷了。

    生產力發展是需要時間的,否則夏商周為何持續時間那麼久?

    因為人口少,中華大地的資源足夠他們享用。為何西岐的西周滅了商?說白了,西岐資源受限,周王朝需要來中原發展,來中原發展自然就與中原地盤的商產生衝突。

    否則為何週一滅商,就把國都定到了洛陽?

    看看現在社會的發展速度吧,140年的時間真不長。

  • 5 # 百家悅讀者

    因為生產力低下……

    任何一個文明在開端之處,如果生產力上不來的話,各種想法都是白日做夢。

    這個生產力包含了,人口,糧食,經濟,武器等方面……

    秦國花了那麼多年時間大半努力其實都是在提高自身的國力水準。

    畢竟你總不能讓老爺爺和小娃娃拿著鐮刀木棍去打仗吧?

  • 6 # 地理有意思

    看到此問題,最先想到的一句話是“萬事開頭難”,任何事情從無到有、從零到一永遠都是最難的,而秦朝統一天下,正是創造了多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期間不僅要打破軍事上的合縱連橫,還要從思想上促成不同民族的融合,甚至要建立全新的集權制度來顛覆傳統的諸侯割據,所以用160年時間真的不算久。

    首先說軍事上的困難,秦朝之前的“統一”朝代,基本都是由部落發展而來,比如最早有文字記錄的商朝,起源於黃河流域的商族部落,並以河南為中心一步步發展壯大,在建立朝代過程中主要是部落與部落之間的戰爭。而商之後的周朝,則是源自陝西地區的周部落,在發展過程中先是與商朝建立了同盟關係,然後再逐漸超越、取代了商朝。換句話講,商朝、周朝的建立就像是兩人PK,勝者為王即可,而秦朝則不同,秦朝在統一過程中,不但是與六個國家爭鋒,前期還兼併了巴、蜀、漢等小國,一系列操作堪稱過五關斬六將,破合縱戰連橫。

    再說思想上的困難,前兩個朝代商、周基本都是以中原為主體,民族、語言、文化、風俗都相對比較單一,不存在民族之間的堅固壁壘,而秦朝則不同,秦朝統一時的疆域,不再只圍繞中原,而是將範圍擴大到北達燕山、河套,南抵嶺南、西接高原、東到沿海的格局。當時的人民,思想格局比較保守,心目中並沒有國家的概念,且文化種類繁雜多樣,信仰種類五花八門,甚至計量單位、貨幣單位都不是統一的(秦朝統一了度量衡)。秦朝讓不同民族接受同一思想,就好比讓今天的我們接受緬甸、越南、印度等國與我們合併是一回事,可想而知想要將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統一,是多麼浩大的過程。

    最後說說集權制度改變的難度,秦朝之前的朝代,雖然明面上是統一的,但其實採用的是分封制,一地一割據,一路一諸侯,諸侯們在自己的領地內擁有絕對的自治權,說白了就是山高皇帝遠,只要做的事情不危害到權力核心,那諸侯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種情況下諸侯們是開心了,但卻苦了子民百姓。秦朝統一則完全顛覆了分封制,不再將權力下放,而是採用了郡縣制,各郡縣管理者都由中樞指定,且要完全聽從中樞調遣,這種情況下原先的世襲諸侯們必然一百個不願意,反抗呼聲空前絕後。

    其實,我們以前學的歷史基本將秦始皇定為暴君,特別是修建長城的繁重勞役,使百姓民不聊生,很多人都在勞役之下累死。但其實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外憂內患之下,修建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侵擾,當屬百年大計,且秦朝時期雖然是封建制度,但其實尚處在奴隸制度過渡階段,以目前的眼光去審視那個時期的社會情況,本就不是一個緯度,所以個人認為秦始皇所做的貢獻其實很偉大。

  • 7 # 歷史挺好玩

    這個問題的另一面是,六國為何用了160年都還沒有完成統一......

    雖說“奮六世之餘烈”,秦國的統一之路其實並不長

    雖然基礎好一點,但秦國前中期和其他六國一樣,只有齊桓公、晉文公的那種所謂“尊王攘夷”的稱霸觀念、至於一統天下、君臨天下只是一個戰國後期才興起的一股思潮。

    這個160年沒有意義,戰國初期即便是最弱小的南韓也有吞併天下的發展趨勢,強勢吞併鄭國便是佐證。事實上,戰國的戰場更像是一場“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歷史舞臺劇。

    魏霸西河首先出場,然後是楚國,再然後是藉著胡服騎射崛起的趙國,中後期還有一個燕國的短暫崛起。秦國和齊國的實力屬於股票型的持續上漲,和其他國家不同,他們雖然也有低谷,但大方向基本還是向上的。可惜齊國比較招人恨,以燕國為首搞了一個五國滅齊,連下齊國70餘座城池,後期基本喪失了爭霸的實力。

    可以說,整個戰國時代,只有秦國以接力棒的方式實現了持續的崛起。

    秦國的崛起很大程度得益於其接力棒似的不斷累加,雖然也有秦武王一樣舉鼎而死的國君,但總體來說,秦國的國勢和國運是往上走的。對比大起大落的五國(齊國前中期也是這種模式,可惜後期自己誰都惹一下,直接被爆錘),秦國的發展趨勢簡直不要太好。

    在這個長期崛起的過程中,統一天下、君臨天下的思想逐步成為秦君的選擇。當然,這個思想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國力的持續強盛。

    這可能也是提問者想問的,為何秦的統一用了160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買個好手機主要玩吃雞遊戲,有什麼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