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飛龍965
-
2 # 關注通天下
詩歌是文化的含意,當然自古以來華人民都在追求文化的素養。所以嗎看看古文,難懂,但句句精美。如果有個好記性一定要記住喲
-
3 # 希望4631592139582
使向大海的22路公交車
22路公交車飛馳而去
我們都是乘客
到站了,下車,快快離去
和我有什麼關係
冷漠的世界就像皮影戲
有的在看戲
有的在竊竊私語
有的在欣賞窗外的風景挪移
車碰到道牙子失去了方向
尖叫和恐懼已經來不及
寬容和勇氣在哪裡
這痛撕心裂肺
悲傷的眼淚匯流成海
我們都在車裡
車在海里
沒有愛
世界就沒有精彩
-
4 # 三非路人
謝邀!本人覺得"學"字用得不當!應該說現代人應該瞭解一下古代的詞詩歌賦。因為唐詩宋詞元曲。古代人已經寫絕了,現代人是無法超越的。況且"七律","五言"古人己寫完了。漢字一萬多個字,古代士大夫之類的人,吃了飯沒事做,專門研究這些詩詞句子韻律。現代人生活壓力大,那有時間去填詞造句。能湊合寫順己經不錯了。那怕是文學院的教授也未必能弄懂這些複雜的關係。好的詩詞歌賦是被農民伯伯所能接受的,郎郎上口的。而非是幾士大夫互相傳頌的東西。農民伯伯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
-
5 # 成語大全
格律是公式更是古體詩詞的鑑賞工具,血汗的結晶苦心經營的過程,千百年來摸索出來的文化精髓,食髓知味觸類旁通窺一斑知全貌。
-
6 # 文章醫生
據本人的陋見,可以得出一下結論:
因為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文化的支撐,傳統文化理所當然成為重要支柱之一。
換一個角度看,中國傳統詩詞歌賦有著獨特的美的無可替代巨大誘惑力,讓人一旦投入則欲罷不能。
至於格律詩詞,更是以陰陽頓挫韻味和跌宕起伏意境足以讓人沉迷於斯乃至於神魂顛倒。
再從另外一個視角看,對傳統文化的追求,一方面反映了人們美的欣賞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說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的閒暇時間的增多和閒情逸致的煥發。
至於格律詩詞的美學意義,可以這麼理解 : 格律詩詞對現代詩歌的發展所提供的養分,是獨特的,是是現實生活與其它文學形式所不可替代的。
-
7 # 劉曉林九天居士
懷素歌
劉曉林
予嘗遊西安碑林博物館,歸撰《懷素歌》。頗為自詡,然意外失文。憾矣!遂復撰,洞天各具,或可撫心。
永州零陵釋長沙,
阿堵物內卻藏真。
幼貧無奈揮素壁,
綠天蕉葉參仙神。
弱冠前訪青蓮居,
性靈相契獲草書。
南下北上尋師友,
杖錫萬里作何求?
秋興八首根無定,
晉人門外若幽靈。
欲向徐浩學筆法,
又隨張渭觀龍行。
擔笈謁見諸名公,
二張一王氣縱橫。
此生感恩鄔彤法,
雖非鷗盟勝鷗盟。
天寒覲親且侍母,
十二筆意今不孤。
不惑回首留自敘,
藝海波瀾探驪珠。
暮年無意識陸羽,
苦筍箇中誰相知?
始終難繞桑梓地,
寶園寺內誦晚詩。
以狂繼癲日九醉,
千軍馳騁君獨回。
偶睹公孫劍器舞,
騰挪無羈索魂追。
瘦硬圓通草入篆,
驟雨旋風撼古潭。
援筆掣電形萬變,
遠視猶疑白雲邊。
楚漢相攻龍蛇競,
罕窺起止發天聲。
不法之法法法宗,
中鋒直入爾獨能。
食魚聖母論書帖,
律公北亭仰章經。
山陰道外絕寂寞,
奇異人中妙書僧。
噫!
絢爛之極歸平淡,
漫不經思化碧寒。
附圖九天居士在西安
-
8 # 如歌對蓮
詩詞格律主要體現在近體詩中,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在詩句的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要遵循相關規定。其他古體詩與現代詩都沒有格律的嚴格要求。
所謂格律,簡而言之,格就是格式,格局;律,即音律,主韻。格律本來自音樂,後來由於戰亂等原因,音樂散佚了,經過後人的整理、研究形成了今天的格律。格律有四大要素為:用韻、平仄、對仗、字數。有了格律,寫近體詩就有了規矩。同時了有了音律之美與玲瓏之秀,顯得與眾不同,別有韻味。以音律平仄表達抑揚頓挫(平仄)來增強表達效果,是漢語古詩的獨有優勢。
一、題主問為何有些人開始主動學習詩詞格律呢其實,主動學習詩詞格律的人一直都不少呢,只是現在主動學習的人更多,因為熱愛古詩詞的人多起來了。古詩中那麼凝鍊的筆觸,寫出了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的喜怒哀樂,你的每一種心情都有古詩來對應和表達。當人們有了詩心,就有了表達的慾望:同樣的風景為什麼古詩寫得那麼美,我也要寫!因此,學習格律,深刻理解詩詞內涵,進而自己寫詩抒發個人生活和情感,也就順理成章了。
為何這麼多人會喜歡詞詞呢,個人認為,主要是源於精神上的追求、感情上需要、文化水平的需要與客觀條件的具備吧。
一是經濟發展和物質水平的提高,讓普通人日常生活就充滿了電視、廣播和網際網路,讓人們在田間地頭也能感受到詩詞文化的魅力。所以出現了農婦作家,保安成詩詞大會冠軍的現象,也順理成章了。
二是源於人們精神上的追求,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生活節奏加快和人心浮躁的問題,人們需要情感的滋潤和情感的家園。古詩中的“平平仄仄”凝聚著神奇的美感和中國基因,蘊藏著幾千人來華人的喜怒哀樂,宦海沉浮,古詩能膾炙人口、歷經千百年而不衰,必須在思想、哲理或意境方面有卓越之處,無論你身居何處,身處何境,在古詩詞中都能找到對應的影子。人們在中秋思鄉,也會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人們談相思,也願意說“紅豆生南國”。在詩詞大會上,一位選手落敗感感言而不是淚眼和煽情,而是“仰頭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充分體現了傳統文化給人精神的支撐,
三是中國主流媒體順勢而為,推波助瀾。比如漢字書寫大會,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無不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一首《苔》讓人們萬口傳唱,甚至成了一些人的座右銘。我們苔花也要學牡丹開放,開出自己的燦爛呢。
二、格律對現代詩歌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很難想象一個不愛古詩詞的現代詩人是怎樣煉成的。古詩詞中飽含著千百年來哲學思想文化藝術的精華。可以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古詩詞的“平平仄仄”中包含著中華民族重要的審美傾向和傳統基因。此外,還有以下意義值得考慮:
一是在內容上,古詩人有千百年來的情懷、報負,思想,有著幾乎所有人的三生三世。詩詞裡有小橋流水、風花雪月,也有“尚思衛國戍輪臺”保家衛國之志和“會當激水三萬裡”豪情。
二是在表達技巧上,起到重要的工具和示範作用。比如金庸先生,小說人物名字多包含詩詞典故背景,而中間人物表情達意中也多用古詩詞達意。李莫愁“問世間情為何物”相信打動了很多人吧。
三是要創新先繼承,這是今後創新的根基和動力源泉。
-
9 # 小蘂姐姐
學了格律詩以後就不太喜歡現代詩了,格律詩雖然說有點古板,但的確能抒發很多的情感,同樣一首詩,可以多個層面的反映一個意境,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且不需要太多文字
-
10 # 笑看人生202712927
格律詩,詞只是表達內心情感的一種途經或說形式。並不是詩的主旨,作者作為自己的個人愛好而選擇決定,關鍵是:詩作要好,在內容,要言之有物,好的詩詞都是意境寫的出彩了的詩詞,無意境的詩詞,縱然你形式怎樣花梢,語言怎麼繞,一鳴驚人,讀者也是不會買帳的,只能說是語言漂亮,這樣的詩詞如今太多了,充斥網路平臺,讓人懷疑他語言的來源,並不是原創。
回覆列表
其實在下對格律也是略知皮毛,謹以此篇與師友們共同學習,共同研究!
中國是個詩歌的國度,自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誕生以來,這種文學樣式便不斷髮展,顯現出蓬勃的生命力。靜安先生曾在《宋元戲曲史﹒序》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詩歌在唐代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也為現代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而近體詩在唐代形成以後,人們更加潛心研究作詩的方法和要領。時至今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遺憾地發現現在的很多中學生根本對這一文體知識沒有基本的瞭解,僅僅是停留在閱讀和對基本內容的鑑賞層面,而對詩歌的技巧和一些為詩的基本要求都不太瞭解,對詩歌的發展史也知之甚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有一次上課的時候,我問學生:“大家在初中學過東晉詩人陶淵明寫的《飲酒》,那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這是一首什麼體裁的詩歌?”當時就有很多孩子脫口而出“五言律詩”。而在另一個基礎較好的班也是同樣的情況,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學生們對這方面知識匱乏的情況了,當然這也對理解文意和閱讀鑑賞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大體來說,中國古代的詩歌從格律上來講可以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又叫古詩或古風,行文比較自由,不受束縛,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尚書》中說:“詩言志。”詩歌最早用來表達詩人的情感和致意,表達他們心中的訴求以及士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這也是詩歌最初的意義所在。而到了唐代,近體詩的出現將詩歌的發展推上了一個頂峰,這一時期,人們也對詩歌有了更加嚴格的章法和格律上的要求。近體詩可以分為律詩和絕句,其中又都可以具體分為五言和七言的,少數兼以雜言,律詩更加講究平仄和對仗的工整。而學生因為不懂格律,對詩歌意義的理解有一定程度的訛誤,下面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加以佐證。
高中語文必修三課本上有一首晚唐詩人李商隱寫的《錦瑟》,被譽為是李所寫的最難理解的詩篇,人們都說這首詩格律工整,但其實也很多人並不理解,只是人云亦云的附和而已。根據平仄律全詩的格律應該是這個樣子:
錦瑟無端五十弦,(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弦一柱思華年。(平平仄仄仄平平)
莊生曉夢迷蝴蝶,(平平仄仄平平仄)
望帝春心託杜鵑。(仄仄平平仄仄平)
滄海月明珠有淚,(仄仄平平平仄仄)
藍田日暖玉生煙。(平平仄仄仄平平)
此情可待成追憶,(平平仄仄平平仄)
只是當時已惘然。(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首聯“思”應讀作第四聲“sì”,如果讀作一聲就認為它是平聲字,顯然就不符合平仄律了,並且犯了“三平調”,這是近體詩中的大忌。雖然在現代漢語中,“思”只有兩個讀音,sī和sāi,但在古漢語中,“思”卻有讀四聲的情況。就像“斜”這個字,現代漢語中就一個讀音xié,但古音中卻有xiá的讀法。這種現象是漢語發展的結果。具體到“思”讀作四聲的時候,有“思緒,想法”的意思,也有“傷感,悲愁”的意義,在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課外古詩詞背誦《蘇幕遮》一詞的課下注釋中,對“追旅思”中的“思”注為四聲,意思是:心緒、情懷。據此,“秋思”中的“思”也應該有這個意思。所以李詩“一弦一柱思華年”是“為大好年華的流逝而傷感”。從《禮記·樂記》毛詩序中也能得到佐證:“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思”也應該讀作四聲,是“感傷”的意思,也有“佳人錦瑟怨華年”的說法。
再如唐代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平平仄仄仄平平)
草色遙看近卻無。(仄仄平平仄仄平)
最是一年春好處,(仄仄平平平仄仄)
絕勝煙柳滿皇都。(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絕句的平仄格律,均從律詩的四聯內擷取兩聯,且首聯多能入韻。這首詩首聯和尾聯平起平收,句中“一、絕”二字應為平聲而用了仄聲,“煙”字處應用仄聲而用了平聲,皆因第“一、三”字處可不論平仄。全詩押“虞韻”,一韻到底。第二句尾的“無”字與“酥、都”在音韻上現在是有差異的,但古時相諧,故合為同一韻部。“勝”在此處應讀作“shēng”,否則就會犯孤平,也是近體詩中避免的。讀作一聲時,意為“力能承受,禁受得起”的意思,而讀作四聲時意為“勝利”,作動詞是“超過”等意。在意義上,最好不等於唯一的好,所以“勝”在此處做平聲字講,能夠勝任,比得上。
再如杜牧的《贈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平平仄仄仄平平)
秋盡江南草未凋。(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十四橋明月夜,(仄仄平平平仄仄)
玉人何處教吹簫。(平平仄仄仄平平)
從首句可以看出作者描寫的是秋天的景色,末尾兩句寫明月之夜,二十四橋處處可聞簫聲,但那如花似玉的人兒如今在何處教人吹簫呢?二十四橋,有人說是說揚州城裡原有二十四座橋,一說即吳家磚橋,因古時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簫於橋上而得名。“玉人”,既可藉以形容美麗潔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風流俊美的才郎。從寄贈詩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來,此處“教”應讀作四聲,如果讀一聲就犯了三平調的大忌。“教”有兩種讀音,讀“jiào”的時候是“教育,教誨”的意思,而讀“jiāo”的時候有兩個意思,一是“使,讓”的意思,如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此處按平仄律應該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這也與意義相互佐證。讀一聲的第二個常見意就是我們現在也經常用的“傳授知識或技能”的意思。這首詩有很多種不同的本子,比如首句有的本子作“水遙遙”,第二句有的本子是“草未凋”,關於“二十四橋”也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有人說二十四橋指的是一座橋,上邊有二十四的美人在吹簫,一說揚州的二十四橋。而最富爭議的就是關於“玉人”的解釋,一說是指韓綽,但這樣理解之後句子則沒有賓語。如果遵照平仄律來解釋,應該理解為揚州歌女為最佳,而將語序還原之後就是“何處教玉人吹簫”,在那揚州月朗星稀的夜晚,此時此刻,我的老朋友韓綽你在哪裡教歌女們吹簫作樂、流連忘返呢?這幅用回憶想像織成的月明橋上教吹簫的生活圖景,不僅透露了詩人對揚州繁華景象,令風流才子們醉心不已的生活的懷戀,而且藉此寄託了對往日舊遊之地的思念,重溫了彼此同遊的情誼,既含蓄地表現了對友人的善意調侃,又對友人現在的處境表示了無限欣慕。
在詩聖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按照平仄律應該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勝”也應該讀作平聲,否則就會犯孤平。諸如此類有很多,可見詩詞格律對理解詩歌意義的重要性,雖然高中生不用非常系統且全面地瞭解格律,但格律應該是詩詞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雖然我們不一定向古代詩人們一樣信手拈來、字字珠璣,但也應該懂得賞析一二,不然會因為不通訓詁,不懂律法而貽笑大方。對於學習,接觸的越多,越學越能發現自己的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