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已經可以確定的是,這些都是網際網路時代必然要出現的新事物。但是這些新事物到現在為止,分別是由誰或者說是由哪個團隊創造發明的呢?
11
回覆列表
  • 1 # A股行情總導演

    區塊鏈:

    中本聰在2008年,於《比特幣白皮書》中提出“區塊鏈”概念,並在2009年創立了比特幣網路(英語:Bitcoin network),開發出第一個區塊,即“創世區塊”。無人知道中本聰是誰,更不知道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團隊。

    大資料:

    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將大資料熱情地讚頌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大約從2009年開始,“大資料”成為網際網路資訊科技行業的流行詞彙。

    雲計算:

    2006年,27歲的Google高階工程師克里斯托夫•比希利亞第一次向Google董事長兼CEO施密特提出“雲計算”的想法,在施密特的支援下,Google推出了“Google 101計劃”,並正式提出“雲”的概念。由此,拉開了一個時代計算技術以及商業模式的變革。

    人工智慧:

    1943年,Warren McCulloch和Walter Pitts兩位科學家提出了“神經網路”的概念,正式開啟了AI的大門。1955年8月31日,JohnMcCarthy、Marvin Minsky、Nathaniel Rochester和Claude Shannon四位科學家聯名提交了一份《人工智慧研究》的提案,首次提出了人工智慧(AI)的概念,其中的JohnMcCarthy被後人尊稱為“人工智慧之父”。

    物聯網:

    物聯網最早於1995年在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中提出。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西亞舉行的資訊社會世界峰會上,國際電信聯盟釋出了《ITU網際網路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物聯網概念。

  • 2 # 英尼網路

    大資料

    1、1944年

    通常認為,Wesleyan 大學的圖書館員 Fremont Rider在其專著《The scholar and The future of Research Library》中首次提出了類似於術語“大資料”的思想,他認為“到2040年時,耶魯圖書館的存量將接近200,000,000冊。

    2、1980年

    出現了“Big Data”字樣,但含義與如今的理解不同。

    根據Oxford English Discovery的發現, Charles Tilly 是第一個使用“Big Data(大資料)”字樣的人。

    3、1997年

    ACM Digital Library 的資料顯示, Michael Cox 與 David Ellsworth是第一個在學術論文中使用術語“Big Data”的人(們)。

    4、1998年

    5、2001年

    著名的3V特徵的首次出現

    Doug Laney和 Meta Group 提出了大資料的3V特徵。

    6、2013年

    圖書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出版

    雲計算

    在2006年8月9日的搜尋引擎大會(SES San Jose 2006)上,施密特首次提出了“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

    人工智慧

    1、1950年人工智慧起源

    一位名叫馬文·明斯基(後被人稱為“人工智慧之父”)的大四學生與他的同學鄧恩·埃德蒙一起,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神經網路計算機。這也被看做是人工智慧的一個起點。巧合的是,同樣是在1950年,被稱為“計算機之父”的阿蘭·圖靈提出了一個舉世矚目的想法——圖靈測試。按照圖靈的設想:如果一臺機器能夠與人類開展對話而不能被辨別出機器身份,那麼這臺機器就具有智慧。而就在這一年,圖靈還大膽預言了真正具備智慧機器的可行性。1956年,在由達特茅斯學院舉辦的一次會議上,計算機專家約翰·麥卡錫提出了“人工智慧”一詞。後來,這被人們看做是人工智慧正式誕生的標誌。

    2、1956年人工智慧第一次高峰

    人工智慧迎來了屬於它的第一段Happy Time。在這段長達十餘年的時間裡,計算機被廣泛應用於數學和自然語言領域,用來解決代數、幾何和英語問題。這讓很多研究學者看到了機器向人工智慧發展的信心。

    3、1956年人工智慧的提出

    4、1970年人工智慧第一次低谷

    70年代,人工智慧進入了一段痛苦而艱難歲月。由於科研人員在人工智慧的研究中對專案難度預估不足,不僅導致與美國國防高階研究計劃署的合作計劃失敗,還讓大家對人工智慧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5、1980年人工智慧的崛起和第二次低谷

    卡內基梅隆大學為數字裝置公司設計了一套名為XCON的“專家系統”。這是一種,採用人工智慧程式的系統,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知識庫+推理機”的組合,XCON是一套具有完整專業知識和經驗的計算機智慧系統。這套系統在1986年之前能為公司每年節省下來超過四千美元經費。僅僅在維持了7年之後,這個曾經轟動一時的人工智慧系統就宣告結束歷史程序。

    6、1990年人工智慧再次崛起

    隨著AI技術尤其是神經網路技術的逐步發展,以及人們對AI開始抱有客觀理性的認知,人工智慧技術開始進入平穩發展時期。1997年5月11日,IBM的計算機系統“深藍”戰勝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又一次在公眾領域引發了現象級的AI話題討論。這是人工智慧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

  • 3 # 工業網際網路

    區塊鏈

    2008年由中本聰第一次提出了區塊鏈的概念,在隨後的幾年中,成為了電子貨幣比特幣的核心組成部分:作為所有交易的公共賬簿。透過利用點對點網路和分散式時間戳伺服器,區塊鏈資料庫能夠進行自主管理。為比特幣而發明的區塊鏈使它成為第一個解決重複消費問題的數字貨幣。比特幣的設計已經成為其他應用程式的靈感來源。

    1991年,由Stuart Haber和W. Scott Stornetta第一次提出關於區塊的加密保護鏈產品,隨後分別由Ross J. Anderson與Bruce Schneier&John Kelsey分別在在1996年和1998年發表。與此同時,Nick Szabo在1998年進行了電子貨幣分散化的機制研究,他稱此為位元金。2000年,Stefan Konst發表了加密保護鏈的統一理論,並提出了一整套實施方案。

    中本聰創造第一個區塊,即“創世區塊”。

    2009年1月3日,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在創世區塊裡留下一句永不可修改的話:

    “The Times 03/Jan/2009 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2009年1月3日,財政大臣正處於實施第二輪銀行緊急援助的邊緣)。”

    當時正是英國的財政大臣達林被迫考慮第二次出手紓解銀行危機的時刻,這句話是泰晤士報當天的頭版文章標題。

    區塊鏈的時間戳服務和存在證明,第一個區塊鏈產生的時間和當時正發生的事件被永久性的保留了下來。

    大資料

    大資料(big data),指無法在一定時間範圍內用常規軟體工具進行捕捉、管理和處理的資料集合,是需要新處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強的決策力、洞察發現力和流程最佳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長率和多樣化的資訊資產。

    在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編寫的《大資料時代》中大資料指不用隨機分析法(抽樣調查)這樣捷徑,而採用所有資料進行分析處理。大資料的5V特點(IBM提出):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低價值密度)、Veracity(真實性)。

    大資料這一概念由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於2008年提出。

    雲計算

    2006年8月9日,Google執行長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尋引擎大會(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Google“雲端計算”源於Google工程師克里斯托弗·比希利亞所做的“Google 101”專案。

    物聯網

    物聯網的實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樂公司的網路可樂販售機——Networked Coke Machine。

    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一書中也曾提及物聯網,但未引起廣泛重視。

    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

    人工智慧

    1956年夏季,以麥卡賽、明斯基、羅切斯特和申農等為首的一批有遠見卓識的年輕科學家在一起聚會,共同研究和探討用機器模擬智慧的一系列有關問題,並首次提出了“人工智慧”這一術語,它標誌著“人工智慧”這門新興學科的正式誕生。

    從1956年正式提出人工智慧學科算起,50多年來,取得長足的發展,成為一門廣泛的交叉和前沿科學。總的說來,人工智慧的目的就是讓計算機這臺機器能夠像人一樣思考。

    當計算機出現後,人類開始真正有了一個可以模擬人類思維的工具,在以後的歲月中,無數科學家為這個目標努力著。如今人工智慧已經不再是幾個科學家的專利了,全世界幾乎所有大學的計算機系都有人在研究這門學科,學習計算機的大學生也必須學習這樣一門課程,在大家不懈的努力下,如今計算機似乎已經變得十分聰明瞭。

  • 4 # 意暢企業雲盤

    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被發現的原因是比特幣大火後,人們開始關注比特幣背後的技術,區塊鏈是隨著比特幣的誕生而被發現的。而比特幣的發明者中本聰非常神秘,他的真實身份長期不為外界所知,甚至大家對他是個人還是團隊都一無所知,中本聰的真實身份一直被猜想一直未被證實。在2008年,中本聰發表了一篇名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論文,2009年釋出首個比特幣軟體,並正式啟動了比特幣金融系統。2010年,他逐漸淡出並將專案移交給比特幣社群的其他成員。

    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慧並不能說是某個人或者團隊發明的,而是一些人提出概念後,在無數人的努力下一步步發展得出的技術。大資料、雲計算、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是最近幾年大熱的領域,而其實在很多年前就有一些人提出概念。

    大資料

    1980年,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在其所著的《第三次浪潮》中就熱情地將“大資料”稱頌為 “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2008年《自然》雜誌推出了名為“大資料”的封面專欄。2009年開始“大資料”才成為網際網路技術行業中的熱門詞彙。

    雲計算

    "雲計算”最早作為一個概念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被提出來。1988年SUN微系統公司的合作建立者約翰.蓋奇首次提出的“網路就是計算機”的概念,亞馬遜電子商務網站是最早提出雲計算概念的廠商,但是當時這個技術只是被認為能夠應用在超級計算機上,直到因特網發展壯大,尤其是Google為代表的搜尋巨頭的出現,雲計算開始有了新的應用點。

    物聯網

    1991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在1995年比爾蓋茨就在未來之書中提到這個名詞,199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天才教授提出了EPC(ElectronicProduct Code)開放網路(物聯網)構想,2005年11月,在突尼西亞舉行的資訊社會峰會正式 提出物聯網概念。

    人工智慧

    1956年的達特茅斯會議,正式提出了“人工智慧”的概念。在1950年的一篇論文《計算機器與智慧》中,計算機科學之父先驅阿蘭·圖靈寫道:“如果電腦能在5分鐘內回答由人類測試者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且其超過30%的回答讓測試者誤認為是人類所答,則電腦透過測試。”儘管這個原始的圖靈測試方法在之後的幾十年中被不斷完善,但是它啟蒙式地開啟了人工智慧的研究領域。

  • 5 # 科技先一步

    簡單點說

    1、區塊鏈

    區塊鏈起源於比特幣的底層開發技術,發明者為“中本聰”,但至於中本聰是否為他本人不得而知。

    2、大資料

    在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編寫的《大資料時代》,提出大資料構想。

    3、雲計算

    1988年SUN微系統公司的合作建立者約翰.蓋奇首次提出的“網路就是計算機”的概念。2006年8月9日,Google執行長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尋引擎大會(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

    4、物聯網

    1990年物聯網的實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樂公司的網路可樂販售機——Networked Coke Machine。

    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一書中也曾提及物聯網,但未引起廣泛重視。

    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

    5、人工智慧

    1956年在DARTMOUTH學會上提出人工智慧

  • 6 # 使用者104597378891

    區塊鏈發明者為“中本聰”。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庫克耶提出大資料構想。

    Google執行長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尋引擎大會(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

    199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聯網的概念。

    1956年在DARTMOUTH學會上提出人工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箭季後賽首輪極有可能與馬刺遭遇,隨著小卡的復出,火箭能過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