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魂舞大漠
-
2 # 兔牙傳說
1944年12月16日,德國在二戰期間最後一次大規模的進攻——阿登戰役開始了。由於事發突然,被不斷勝利衝昏頭腦的美軍遭到了沉重打擊,短短3天,傷亡6萬餘人,被俘2.3萬人。危急時刻,巴頓的第3集團軍領命增援。
僅僅4天,第3集團軍完成了近90度戰略大轉移,從而扭轉了戰局。艾森豪威爾出於方便指揮的目的,將阿登以北的地面部隊暫由蒙哥馬利指揮。也就是說,布萊德雷的第12集團軍群只剩下巴頓的第3集團軍,為美、英之間矛盾埋下了禍根。“有借無還”的蒙哥馬利,心比天高。
阿登戰役勝利結束,戰場的主動權已牢牢地掌握在盟軍手中,突破萊茵河防線指日可待。就在這時,先前交由蒙哥馬利暫時指揮的美軍,他不打算歸還了。也就是說,在歐洲的百萬盟軍,基本上都歸蒙哥馬利指揮了。而這,正是他最嚮往的局面。
首先,掌握這麼多的部隊,在盟軍中的話語權舉足輕重。這是蒙哥馬利自開戰以來所擁有的最大兵力,完全可以架空艾森豪威爾的指揮,或者取而代之由英華人完成渡過萊茵河,攻佔柏林的使命,這將是莫大的光榮。其次,“爭權奪利”。蒙哥馬利一再強調,為保證有足夠的兵力進行突擊,主攻方向只能有一個,盟軍沒有足夠的兵力實現分兵出擊。同時,他向艾森豪威爾提議,剩餘的美軍部隊,全力配合他的行動。換句話說,巴頓的第3集團軍又將給他當“配角”。
更為重要的是,透過這些手段,抬高自己的位置,並保證英軍在盟軍中擁有絕對的主導權,以及在與美軍的競爭中佔據絕對的優勢,從而為英國奪取更多的利益。其實,蒙哥馬利此舉的背後,是國家利益的爭奪。蒙哥馬利的“小花招”自然引起布萊德雷、巴頓等人的強烈反對。在他們看來,美國出人、出力最多,損失也最大。美、英軍隊數量比達到了10:3,卻由英華人摘取最後的勝利果實,是美國各界都不會同意的事情,反而激化美、英兩國的矛盾。
布萊德雷、巴頓等人乾脆以辭職相要挾給其施加壓力。作為盟軍總司令的艾森豪威爾,儘管對蒙哥馬利“搶班奪權”的做法也看不慣,但想到顧全大局,維護團結,讓他左右為難。最終決定,暫歸蒙哥馬利指揮的美軍歸建,兩大集團軍群齊頭並進向萊茵河推進巴頓為加速進攻,也玩“有借無還”把戲。
1945年2月,向德國縱深進攻的戰鬥打響了。巴頓的第3集團軍進展順利,但在特里爾的三角地帶,德軍佈下了重兵,是巴頓前進路上的“攔路虎”。此時的他已無兵可派,只得想辦法“借兵”,他想到了曾經的下屬部隊第10裝甲師,但此時它屬於第8軍。
於是,他施展他擅長的交際本事,借休假之際邀請第8軍軍長史密斯將軍和盟軍作戰部長布林將軍一起狩獵、聚餐、飲酒。趁著大家高興,巴頓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他的目的達到了,但要求是第10裝甲師在透過特里爾後歸建。巴頓借到兵後,立刻在消除了三角地帶的“攔路虎”,將德軍的齊格菲防線撕開了一個大口子,各部隊向前突擊了30多公里。而與第3集團軍相反的是,此時的蒙哥馬利卻按兵不動,第21集團軍群主力在前沿百無聊賴。
讓巴頓和布萊德雷憤怒的是,按照艾森豪威爾的命令,蒙哥馬利將在北部方向發起進攻,巴頓的第3集團軍繼續做好側翼佯動的配合工作。但巴頓決定乘勢而為,將自己的活動範圍向東擴充套件,打通基爾河至薩爾河一線,布萊德雷心領神會,表示同意。可是,按照約定第10裝甲師該“歸還”了。他乾脆關閉電臺,命令部隊快速奔襲,2天后完成既定目標,盟軍司令部”立即歸還第10裝甲師“的急電也隨之而來,他只好讓該部歸建。然而,他又在醞釀下一次戰役,在他看來,只有不斷地打勝仗,才能將英華人的地位“拉低”。
為了擁有更多的突擊力量,他一面向上級“報喜”,一面索要部隊。很快,他看好的第80師、第12裝甲師都囊括在自己的麾下。此時的巴頓如虎添翼,向對手防線猛撲過去,德軍一路敗退,有序的撤退變成了潰散,第3集團軍4天俘虜5萬德軍。巴頓不給蒙哥馬利表現機會,羞辱丘吉爾。
1945年3月22日,第3集團軍共4個軍,6個裝甲師和12步兵師,總兵力44萬人,按照巴頓的的命令快速推進到萊茵河西岸。由於速度太快,後續部隊已遠遠地被拋在後面,而且前方敵情不明,各部紛紛請示就地休整,但巴頓不同意。
一是雖然部隊連續作戰消耗巨大,人員也很疲憊,但士氣卻空前的高漲,這都是因為不斷地進攻、不斷地勝利造成的,士氣也是戰鬥力。在這種情況下,應該乘勝追擊。說白了就是“氣可鼓,不可洩”,不給對手喘息的機會;二是,他看不慣的蒙哥馬利,也在做渡過萊茵河的準備。為了達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一面吹噓對岸的德軍防守嚴密,盟軍應謹慎過河,另一面卻向全世界宣佈英軍將率先“在24日渡過這條偉大的河流”。巴頓是不可能任由他這麼張揚的。
更讓他緊張的是,一旦部隊停下來,一貫“和事佬”的艾森豪威爾一定會屈從於蒙哥馬利的“強勢”,然後就是開會,限制美軍的行動。巴頓決定不給英華人任何表現機會,當天夜裡第5師一個團,在沒有炮火支援的情況下坐船過河出乎意料的是,河東岸根本沒有遇到激烈的抵抗。23日早晨,巴頓的前鋒部隊已全部渡過萊茵河,這個好訊息讓布萊德雷激動不已,迅速下令所屬部隊向突破口湧去。但由於是擅自過河,只得將訊息扣下不發,靜觀事態發展。
巴頓知道布萊德雷為什麼不宣佈,但這不僅是巴頓和第3集團軍的榮譽,更是美軍的榮耀,這是展現美國強大的最好機會。
於是,巴頓打電話給布萊德雷:“看在上帝的份上,你快宣佈吧!第3集團軍在蒙哥馬利之前渡過了萊茵河!”讓巴頓沒想到的是,英國首相丘吉爾為了祝賀這一重要時刻,還事先錄製了一段演講。然而,不知情的英國廣播公司在24日竟然播放了這段錄音,而事實是,美軍已先於英軍24小時渡過萊茵河。
丘吉爾和蒙哥馬利鬧了一個國際大笑話。
搶在蒙哥馬利之前渡過萊茵河是巴頓軍事生涯的得意之作。“好鬥”的巴頓不僅在戰場上和德軍鬥,而且在盟友中也樹立一個“競爭目標”,只有不斷的爭鬥,巴頓的生活才會覺得更有意義。這就是巴頓“閒不住”的根本原因。有巴頓在,美華人想在英華人面前低調一點都難。
-
3 # 漩渦鳴人yy
機不可失,時不我待,在戰場上面放棄戰績的就是這支軍隊的罪人。
巴頓是美國軍隊內部,為數不多的清晰的認識這一點人物,因此巴頓所率領的美國第三集團軍不僅供地面積最多俘虜敵人最多搶奪裝備最多而且損失最小,巴頓的至理名言就是該讓你進攻得手,別跟我講條件你就給我往前攻,該讓你休息的時候你就給我休息。
本身的英國這件事情做的也並不後的,英華人我們一貫說過這個國家的作風,他打不過別人就往死裡吹,很多事情都是他自己犯錯,可這有什麼用呢?等他打過對手之後,這些吹對手的道理馬上就會吹回自己身上,然後顯得英華人多麼正面無敵,多麼所向披靡,可事實上整個歐洲戰場上美華人處理最多。
無論是裝備,美元,軍隊,哪一個不是美華人是大佬,可就是這樣,英華人仍然心比天高,認為沒有英華人怎麼可能打贏德華人,說沒有美華人英國照樣能戰勝德國,所以就誕生了一批呢,跟美華人關係並不是太好的,這批人跟美華人關係不好,也是因為認為美華人過來就是過來搶勝利果實的。
(好像感覺這套說辭這麼熟呢?奧,我明白了,當初說前蘇聯對美華人的力量才能擊敗德華人的,是不是就這批人?)
你讓巴頓去指揮蒙哥馬利尚且好說,大不了蒙哥馬利不聽命令,然後本身又沒有什麼大的過錯,二者之間也就是互相看不順眼,你讓蒙哥馬利去指揮巴頓打你簡直就是要命,倫哥馬利不想進攻,巴頓看見戰績想要過去打二者爭個你死我活,那是經常的事情,再加上兩支軍隊本來就不對付,所以二者之間的矛盾就加劇,不僅是巴頓一大批的美國將領和英國將領之間的矛盾早就已經擺到檯面上來了,要不是艾森豪威爾當個賴皮臉在那賴著,說不定這件事情還會更加麻煩。
但是這麼一直鬧著不是個事兒,畢竟軍隊之間有矛盾很容易出問題,為了能夠解決矛盾,美華人想了一招通用的辦法,就好像在太平洋上把艦隊一分為二一樣,美華人也把西線戰場上面的不對,一分為二,一部分為英華人管,一部分歸我自己管,這樣的話兩邊互相不耽擱。
此時被解放出來的巴頓可以說高興的要命,不僅自己不需要受英華人管的,而且他還看到了絕對的戰績,此時的德華人哪有什麼閒情逸致去防禦,西邊的英華人和美華人已經在阿登戰役裡面獲得優勢的英國和美國就應該乘勝追擊,趕緊稱他為,要他們把德華人徹底摁死在十字架上。
He必須得趕緊搶渡萊茵河,但蒙哥馬利不想走,這可惹毛了,巴頓,巴頓也很開心,畢竟你不見我就是鬧,我去進攻了,所以巴頓的部隊一路策馬奔騰跑道南運河邊,然後英華人宣稱自己一定要提前佔領萊茵和當然巴頓猶豫了一會兒。還是沒聽你到底在說什麼,所以就直接派了自己不對渡過萊茵河!
-
4 # 詩涵解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在二戰整個過程中,英華人始終都在搶奪軍隊的控制權,驕傲的英國將軍們認為他們的軍事指揮能力遠超同盟國中其他將軍,包括大英帝國的首相大人,一度認為無能的英軍應該在戰爭中得到更多的榮譽!
由於美國參戰的日子沒有其他同盟國早,尤其是一向驕傲和斤斤計較的英國紳士們,更是強烈主張在軍事指揮權上,應該有英華人擔任,在主攻方向上,由英華人擔任,曾經日不落帝國的將軍們,享受著日不落帝國的餘暉,卻不願意承認!
但是我們的主角—一向囂張的巴頓將軍卻沒有慣著英華人,在萊茵河戰役發起後,不顧艾森豪威爾這個盟軍總司令的命令,也絲毫不顧及大英帝國的首相和名將蒙哥馬利的提前慶祝,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美國士兵的付出和犧牲應該享受到整個二戰最高的榮譽!
萊茵河戰役是二戰後期唯一的大型戰役,渡過了萊茵河,就能直接進攻柏林,摘取同盟國最後的勝利果實。1945年,作為盟軍地面部隊的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下達了最後的戰役部署,由蒙哥馬利指揮的地面部隊作為主力,負責主攻北線,布萊德雷和巴頓所率領的部隊在南線助攻。這個命令的發出,引發了美國士兵和將軍的一致不滿,導致這個命令發出的原因在於蒙哥馬利為了大英帝國的利益進行了大力的周旋,甚至試圖掌控布萊德雷的部隊,以便讓英軍可以率先進入柏林!蒙哥馬利的私心成功惹怒了美軍所有參戰人員!
戰役發起後,由巴頓率領的第三集團軍呼嘯著衝入戰場,憋了一肚子火的美軍搶佔交通要道和戰略要地,並且搶先英軍一步,到達萊茵河西線。此時的美軍經過長途行軍和高強度的戒備,身體和心理都疲憊到了極點,根據蒙哥馬利遞交的萊茵河的德軍防禦情況,德軍在萊茵河畔修建了堅固堡壘和大量的精銳軍事力量,但是巴頓在抓捕的德國俘虜那裡所瞭解的真相卻是,只有少量的德軍駐紮在萊茵河畔,並且渡過了萊茵河,德軍已經不具備組織大規模軍事力量的行動!
意識到這是蒙哥馬利障眼法的巴頓,鼓舞士兵為了勝利做最後的戰鬥,利用衝鋒舟,強行渡河,擊潰了德軍,並且立即發報布萊德雷,高呼“巴頓率領的美軍第三集團軍進入柏林”!英國首相在蒙哥馬利進攻到萊茵河畔的時候,發來了事先準備好的慶祝影片,但是英華人不知道的是,膽大包天的巴頓早已領先英國24小時,進入了柏林!
總結:巴頓之所以會搶先渡河,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美英兩國為了在戰後得到更多的話語權,以及更多的戰後利益的分配!
-
5 # 歷史咖啡廳
英國軍隊的心思,用那句古話來說,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個心,就是英華人想立頭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多次寫信向羅斯福求助,羅斯福也答應將軍艦租給英國以對付納粹希特勒,但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也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英國是作為主要國家發動對德作戰的,因此,英美盟軍實際上形成了以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為首的強大軍事力量,美國發揮輔助作用,但是兵力支援卻比英國多得多,這讓巴頓心裡不服,於是,才有了後來巴頓搶先渡河的鬧劇。下面,小雪關於這段歷史,向各位看官說一說吧。
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盟軍準備攻破德軍本土,向萊茵河發起作戰這是巴頓擅自搶先渡河的時代背景,我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主戰場,英國兵力並不多,而盟軍總司令是美國上將艾森豪威爾,英國和美國兩軍為了所謂的軍功爭得幾乎頭破血流。
如果誰搶先度過萊茵河,把盟軍的旗幟插到德國本土,誰就能在後來說得上話,這個道理艾森豪威爾是明白的,只是,為了各方利益,他選擇了沉默。
自從美軍參戰以來,以英國蒙哥馬利為首的英華人的話語權越來越低,而總司令確是美華人,英華人想多立戰功,就是所謂的面子。
美軍和英軍在南北線各自作戰,美國大將巴頓的第3集團軍各部呼嘯著衝向戰場,一路上搶佔要道和渡口,給失去抵抗的德軍以最後一擊。4天之內完成了對萊茵河西岸德軍的包圍,並俘虜德軍5萬多人,最後發起了對德國本土柏林的進攻。
1945年3月22日深夜,巴頓強度萊茵河,對面德軍不戰而敗,向世界證明了美軍的軍事實力,而這也是英國所不想看到的。
在巴頓攻佔萊茵河對面的陣地的第二天,英國部隊才強渡萊茵河而這正好在第二天,丘吉爾向全世界宣佈,英國最先攻佔德國本部,這在後來也鬧出了笑話。
這是巴頓軍事生涯製造的最精彩的一筆,其實,就是軍事榮譽。
綜上,巴頓強渡萊茵河,就是和蒙哥率領的英軍為了爭面子而已。好在,德軍最後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以希特勒自殺告終。
回覆列表
美國的二戰名將4人,馬歇爾、艾森豪威爾、麥克馬瑟和巴頓,徜若巴頓不是意外事故死亡,他也會被授五星上將,因而普里爾寫下《十九顆星》,以為緬懷。
巴頓在戰場上總是叼掉雪茄,架付眼鏡,喜歡嗷嗷叫著罵人,罵那一句“狗孃養的”,脾氣相當火爆。
二戰歐洲戰場,戰至1945年3月,萊茵河就在眼前,過去河就是柏林,盟軍最高統帥部不得不再次照顧英華人的情緒,將北線指揮權交給英國將領蒙哥馬利,艾森豪威爾照顧團結的行為,從而招致美國將領布萊德雷和巴頓的嚴重不滿。以戰爭物資供給來說,與英比例是十比三。
在軍事指揮上,西西里島也好,“霸王行動”也罷,蒙哥馬利的部隊總在打主攻,旗下的英軍,仗打得不怎麼樣,每每被吹上天,美國軍隊只得一路忍氣吞聲。不出所料,萊茵河邊,北線指揮權再次交給了蒙哥馬利。憋氣加窩火之餘,巴頓將軍怒了!
如果再任之領導下去,為了搶得頭功,美軍稍有延遲的話,盟軍還得再次開會,開會時英華人還會把萊茵河當作“中歐天塹”來吹噓,總之一句話,英華人不先渡河,不能當解放歐洲的王師,誰也不能打頭陣。
所謂先下手為強,一忍再忍,難以忍下去的巴頓,統帥他的第3集團軍,一炮未放,只有500艘快艇,就向對岸的德軍發起了攻擊,陣亡加受傷者無過28人,就順利渡河。渡河輕鬆,涉及到誰是盟軍中真正王者之師的問題,巴頓渡過河,他代表著美國,牛氣十足,在戰後很長一段時期,受到了美國民眾的祟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