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論縱橫
-
2 # 仁勇校尉
如果按照傳統的廟號模式和一般規則,康熙稱祖當然不合適,並且用聖祖這個稱號有點搞笑。
廟號是中國古代從商代開始的一種體系,指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周邊的北韓、越南等地也有采用。
一般情況下,正規點的大一統王朝正式的廟號只有開國皇帝稱祖,當然也有追封開國皇帝的前幾代人為某某祖。
非開國皇帝我們熟悉的稱祖只有劉秀和朱棣。劉秀實際是重新創業建立了新王朝,廟號為世祖沒啥問題。朱棣最初的廟號其實是太宗,到嘉靖年間才被改為稱祖,其實也有點不合適。即使唐太宗李世民廟號也只是太宗。
再說下聖祖這個廟號,這個廟號最初是唐玄宗李隆基所發明,用來追封李唐皇室自稱的道家先祖老子,可以看出最初這個廟號是用來追封有神話色彩的皇家傳說中的祖先。李唐認老子為先祖,不是因為我們今天理解的老子是一位大思想家,而是老子是道家先祖,是道教的神話人物。
(唐聖祖老子)
宋朝皇室學習唐朝皇室,同樣認了一位有神話色彩的人物趙玄朗為先祖。趙玄朗就是今天依舊為大眾熟悉的財神爺趙公元帥趙公明,被宋朝皇室追封為聖祖。
(宋聖祖趙玄朗)
康熙和這兩位一個廟號,看起來是不是有點搞笑。
(清聖祖康熙)
不過以清代文字獄的無處不在,反正也沒有不開眼的文人敢不要命的嘲笑,在清代這也不是大問題。
-
3 # 溫讀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論開拓疆土不如皇太極,論文治比不上勤政的雍正。
擒鰲拜?一個託孤大臣,還能翻了天?
平三藩?61歲快死了的人心懷不軌?
歷史上比他能耐的人多了去了。
李世民牛不牛?
馬上奪天下,下馬治天下,文治有貞觀之治,武功有滅東突厥尊天可汗。
漢武帝牛不牛?
把匈奴按在地上摩擦,漠北無王庭。
文治有漢武盛世。
康熙?不過就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主罷了。
真的論功績,既評不上所謂的千古一帝,更稱不上為祖。
在我看來,康熙所謂的功績,不如在為十三年的雍正。
馬上奪天下,那才是祖。
康熙的這個清聖祖,真的是盛名難副。
-
4 # 你放學別走吭
滿清十三皇朝,論雄主也就康熙帝,堪稱傳奇,乾隆盛世那是因為有他爺爺(康熙)和爸爸(雍正)兩代經營,國庫豐厚,有家底可以折騰。實際乾隆比他爺爺那是差了不是一點半點,具體的不多說,康熙乾隆史自己去讀吧,讀完一對比就知道了……
-
5 # 漢唐那些事
嚴格意義上來講還真不能稱祖,只是滿清作為少數民族入住中原的政權在廟號諡號這方面確實都比較誇大或者說過於自信吧!太祖 太宗 世祖 聖祖 世宗,到了第五代皇帝乾隆死後還稱高宗,這基本上把歷朝歷代能用在祖宗前面的好詞全用上了,連嘉慶這種碌碌無為的皇帝廟號都稱仁宗,我們也只能呵呵了。
康熙在清朝入關的皇帝中功績最大,智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北拒沙俄親征葛爾丹等。但是相比較處在開創階段的皇太極而言,其地位和智略開創性則顯得稍有不足。
回顧皇太極一生的文治武功,方方面面都具有開創性和深謀遠慮:建國號大清,改族名女真為滿洲,南面而坐建立清廷基本政治制度,建立漢軍八旗和擴充蒙古八旗,一生親征蒙古臣服北韓解決南下中原的後顧之憂,並開創性的實行滿蒙世代通婚。向南用兵五入中原,尤其是開創性的重用漢族大臣,尊重漢文化學習漢文化。皇太極一生南征北戰,文治武功在清一代首屈一指。
因此相比清太宗皇太極,康熙稱清聖祖確實有點粉飾過高!
-
6 # 阿塏侃史
先說說我對廟號的理解。
第一,廟號從商朝開始設立,周朝至秦朝廢止,西漢年間再啟用,直至清亡。
第二,廟號是皇帝的御用品,他們死了以後進太廟,他們的後代皇帝給予他們的尊稱。
第三,廟號分兩大類,就是祖和宗,祖一般指開國,而宗一般指守業。
釐清這些,回到康熙該不該廟號尊祖的問題,我的觀點是絕不應該。
清朝特殊,分為入關前和入關後,關外太祖是努爾哈赤,關內世祖是福臨,這都沒毛病。
當初,為了確定康熙的廟號,爭執是十分激烈的。老三胤祉的意見是仁宗,老八胤禩的意見是世宗或者武宗,張廷玉見雍正面露不悅,就給雍正遞詞說:“先帝一生經文緯武,一統環宇,雖為守成,實則開創。”雍正聽罷,快步取過裁紙刀,輕輕劃破中指,血書聖祖二字。寫完血書後,雍正就給一干眾人作名詞解釋,他說:“神化難名曰聖,名為守成、實則開創為祖。”說完,他邁步上臺,居高臨下地望向臺下。
上面是給康熙定廟號的場面,其中我們可以看出:
第一,定廟號的時間倉促,並且意見極度地不統一。
第二,雍正情緒不穩定,帶有很大的賭氣成份。
第三,恕我直言,雍正在拿死人壓活人,他這樣做是有政治目的的。聖祖,只看字面,都明白他是在神化康熙,神仙不會錯,自然選的繼位人也不會錯,這才是他要追求的終極目的!
談完這些,我們客觀地說說康熙的政績,大體分為擒鰲拜、平三藩、親征葛爾丹和收臺灣。
第一,擒鰲拜的功績顯然不能稱祖,鰲拜是自己人,還是順治留下的顧命大臣,康熙越突出鰲拜的壞,就是越打他爹用人不明的臉。再說,鰲拜是小弟,大哥搞定小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吧。
第二,平三藩,這個不好界定。三藩是順治殺馬為盟、永不背叛換來的,我們假設一下,順治在位,三藩應該不會反。平三藩時,孝莊的意見是坐等三藩帶頭大哥老去再動手,康熙要硬來,結果又是罪己昭,又是嚇死原配皇后,當然,最後險勝了,留下一片瘡痍的土地。而這片土地,本來就是他合法繼承的,這應該不屬於開創之功吧。
第三,親征葛爾丹,大家只是看到了開頭,我給大家說說後來的事。康熙剿滅噶爾丹後,準確地說,1697年,噶爾丹在康熙和策妄阿喇布坦的逼迫下,在絕望中自殺。隨後,策妄阿喇布坦坐大,允禵和年羮堯再剿,再隨後,策妄阿喇布坦支援的羅卜藏丹津叛亂,雍正朝再剿,再再後來,策妄阿喇布坦的兒子噶爾丹策零和乾隆朝打。事涉三朝,打了六十年,終平息。這是爺孫三代的努力,好像不能全算在康熙頭上吧。
第四,收臺灣,我承認,這是康熙朝完成的事。但是,三藩之亂時,鄭經就已經和耿精忠聯手,再說,鄭經以前明遺臣定位,始終堅持是明帝下面的一個王。可以這樣說,康熙不收臺灣,事實上的明朝還在延續。收完臺灣後,康熙才祭明帝陵,他告訴朱元璋,你的明朝讓我全面接手了。如果從這個層面講,那真得把功勞分攤到他父親、爺爺,甚至祖爺爺的身上。
總之,康熙帝文治武功,的確可圈可點,一代明君他受之無愧,但說到他的廟號聖祖,就有點誇大其詞了。他是聖祖,光憑一個聖字,就把清太祖和清世祖比下去了。雍正這樣抬高他,讓康熙在太廟很不好混,我們可以腦補一下:福臨面對努爾哈赤的滿面怒容,揪打著康熙,邊打邊罵:“我讓你聖!我讓你聖!”
和康熙一樣有爭議的,還有一個明成祖朱棣,朱棣不一樣,他的江山是搶過來的,可以稱祖。並且,朱高熾很實事求是地尊他為明太宗,只是後來到了嘉靖朝,才更尊為明成祖。也許,是嘉靖對祖宗有崇拜情結吧!
下面,我們有請聖祖和成組閃亮登場。
-
7 # 小丞相說史
首先,《孔子家語·廟制》曰:“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但是後世並沒有嚴格按照孔子這個標準來定廟號,到了後面甚至只要是皇帝都有宗的廟號,凡王朝後期,多出昏君,這些王朝後期的昏君卻都有給宗的廟號,但他們都與“宗有德”相去甚遠,這該如何評說。
其次,順治相對弱雞都是世祖。從清朝前期的歷史環境來看,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的廟號自然無疑議,但是,僅隔一朝的順治給了個世祖的廟號,理由就是順治在位期間入主中原,成為開國第一個皇帝。雖然順治當政時期入關、定鼎中原,可是這一功績大多是多爾袞的功績,而且順治還作出很多他們認為的荒唐事,比如想出家,後面是不是出成了家我們不懂,但他確實想出家。並且順治英年早逝,並沒有多少功績。而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康熙的功績明顯比順治是大得多的。
最後,康熙的聖祖相對清朝而言是名副其實的。擒鰲拜、平三藩、親征葛爾丹和收臺灣就不必說了,前面回答的人已經講得很多了。還有一點補充,一是兩戰雅克薩,抵禦沙俄入侵,簽訂《尼布楚條約》,雖然有人說尼布楚條約我們吃虧,但那畢竟是平等條約,我們是主動讓步,而不是清末任人宰割。但我認為這只是硬體條件,而軟體方面,康熙更是清朝前面皇帝無法比的,我簡單講兩個,一是首開博學鴻儒科,匯聚漢族有識之士為清朝建設出力,推動滿漢融合。二是文化上成就明顯,《康熙字典》《古今圖書整合》等等對文化傳承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因此,我認為,雍正說的還是有道理的,他說“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雲: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當然,說雍正在九龍奪嫡艱難勝出後處於感恩、出於穩固自己政權的目的推“聖祖”封號,也是一個合理解釋。
-
8 # 歷史評說
關於康熙配不配稱為聖祖的爭論,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我看來,康熙稱為祖,是完全合理的。
穩固滿洲人在漢區的權勢和廣大多數中國觀眾一樣,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收看過由陳道明飾演的《康熙王朝》,對裡面堅韌而霸氣的康熙爺印象異常的深刻,從那時起康熙就是作為一位徹底的“漢人皇帝”存活在我的印象裡邊。
隨著對更多歷史資料的閱讀,我開始發現了一個新的康熙,即是作為“滿洲人首領”的康熙,他對漢文化有著深深的保守傾向與警惕態度。
如康熙26年在暢春園,玄燁警告皇太子老師湯斌:“一入漢習,即大背祖父明訓,朕誓不為此!”“設使皇太子入於漢習,皇太子不能盡為子之孝,朕亦不能盡為父之慈矣。”說得如此恐怖,可見接受漢習與否,玄燁認為關係到滿洲的生死存亡。
從這一視角出發,可見康熙作為一位異族統治者,眼前都是平定未久的爛攤子,各地漢人不甘心受到來自東北白山黑水的滿洲人統治,他們對於朝廷的認同,對新生權力的信仰,是遠遠不足的。
在平定三藩之亂一事中,我們會將其視為一場掃除地方割據勢力的平叛行動,但在當時特有的歷史背景下,三藩之亂的實際性質可遠遠不是一場政權內部的叛變那麼簡單,在當時的康熙看來,恐怕不是那麼簡單。
舉個例子,在平定三藩之亂後,康熙說到“幸賴上天眷佑,祖宗威靈,及滿洲兵士之力,逆渠授首,奸黨悉除,地方平靖”。這不單是表彰滿洲將士的勇敢,而且將平定三藩視為一場滿人與漢人之間的戰爭。
協和滿漢,確立了滿人統治的權威性康熙帝統御滿洲人與漢人的權術的確很有自己的一套,他很懂得雙方的差異,也清楚的明白,想要協調好滿人與漢人的關係,最需要的就是區別對待。
舉一個例子,在平定了三藩之亂後,玄燁對漢人將領說:“自古漢人叛亂,亦惟以漢人剿平,彼時豈有滿兵助戰哉?”而教訓滿洲將領時則說:“又有何人代為爾等破賊耶?”
從這一話語的差別可以看出,康熙其實其實是以外族統治者的身份居於漢人之前,以本族首領的身份居於滿人之前,他的骨子充滿了滿漢有別的認知,他也堅信滿漢分治的必要性。
康熙認識漢人在文化上和人口基數上所佔的巨大優勢和深厚潛力,他無時無刻不在擔心漢人的突然反抗,以及漢文化高超與深刻的同化能力。為了既能協和滿漢,又不至於被漢人所同化,他勢必會擔負起極其深重的精神壓力,但他後來的確比較圓滿的完成了這一使命。
對於多民族的大帝國的初步整合《樞紐》一書的作者施展曾經就清王朝的邊疆提出一個概念“長城—天山走廊”。這條走廊是在清朝中期形成的。差不多從大清建立開始,準噶爾汗國就與大清之間發生著不間斷的戰爭,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從康熙開啟的對於漠西蒙古的準格爾汗國的征服運動,直到乾隆年間,清政府在唐朝以後又一次將西域正式納入中央管理,為了防備西域的準格爾和沙俄的勢力,清政府長期從內地和東北調動大量的人力物力往西域,對於西域的統治具有重大意義。
他對長城—天山走廊”這樣評定到:從東北到西北、從中原到塞外、從江南到北國,來自遊牧、綠洲、農耕區域的人群,隨著國家軍事和市場力量的擴散運動,而發生的變遷、流動、分散和凝聚,這是中國的帝國建構史上最為激動人心的歷程之一。
這一偉大的西進運動是從康熙開始的,這一整個宏偉的戰略構想也是在康熙的手下開始具體實施。
康熙在滿洲內部的功績是無比重要的,可以說僅此於努爾哈赤,而就其操作難度來說,康熙所運用的手腕和所花費的心血,應該居於滿清十二帝首位。
一句話常說“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更何況坐的是人口占絕對優勢的異族的江山呢?從這一點看來,康熙帝應該無愧於清聖祖這一稱號吧。
清初有三祖一宗,那麼問題來了,努爾哈赤稱太祖沒有問題,順治稱世祖,畢竟因為清在他手上入主中原,定頂華夏,那麼康熙憑什麼也稱祖,他有什麼開創之功,他爺爺皇太極也只是稱太宗,會不會很尷尬
回覆列表
關於康熙皇帝的廟號能不能稱為“聖祖”皇帝,我認為雖然有點水分,但是康熙完全可以擔當!
一般能夠成為“祖”都皇帝都特別厲害,因為在中國古代,通常情況下只有開國皇帝能用“祖”作為廟號,清朝以前,一個朝代基本也就一個祖,就是漢武帝劉徹死後也就是一個“世宗”,唐太宗李世民那樣的帝王最後也只能稱一個“太宗”。
對於廟號,一般設立的原則就是“開山為祖,守成為宗”,但是誰打破了這個原則呢?就是明成祖朱棣,作為明朝的第三個皇帝,怎麼能夠成為“成祖”呢?其實朱棣剛死的時候,也是稱為“太宗”,後來嘉靖因為自己生父的廟號問題,把朱棣的廟號給變成了“祖”。
到清朝的時候,努爾哈赤死的時候,皇太極給弄個“清太祖”,順治死的時候,由於是順治是清入關後第一個皇帝,因此給弄了一個“世祖”。但是康熙死了之後,擺在雍正面前的第一個大事就是給康熙皇帝定廟號,雍正也是一個幹實事的人,孝莊死後37年沒下葬,雍正幾下子就給解決了。
針對康熙的廟號,正兒八經因為給弄一個“太宗”,但是為什麼會被評為“聖祖”呢?主要是康熙有一個好兒子,雍正一再強調,必須給弄成“聖祖”。
雍正說:“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雲: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就是,按照正常的規定,我爹應該稱“宗”,但是老話說“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爹在位60年,功也有,德也有,所以給定為“祖”。
當然,水分還是有點的,但是以康熙的功績應該也可以達到,其中我認為,如果把康熙抬成“祖”,自己是不是也能稱為“太宗”了,要知道,雍正肯定是評不上“祖”了,但是作為“宗”的頭一號也是有點含金量的,比較李世民也是“太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