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夜史
-
2 # 蘇綻
印度吞併錫金的時候,正是美蘇爭霸的關鍵時期。美蘇爭霸期間,不僅只是美國和蘇聯兩國或明或暗的交鋒,兩國同時都在不遺餘力地擴充套件勢力範圍。
而印度,由於本身是一個大國,同時身兼第三世界國家的“領袖”,正處於美蘇兩國的共同拉攏中。
印度吞併錫金,其實並非是一步到位的,而是經過了一系列的準備,透過對錫金的恐嚇、滲透,最終掌控了錫金。在1975年以前,當國際各國的關注點都在美蘇冷戰中的時候,印度其實已經悄悄控制了錫金。
只是到了1975年,印度正式扯下了這一塊遮羞布,在印度的“保護”之下,錫金進行了全民公投。結果可想而知,錫金投進了印度,成為了印度的一個小邦。
印度吞併錫金,使用的國際大國慣用的“公投”的做法。這種做法,只要其他大國不加反對,基本上可以算沒有問題的。所以,印度吞併錫金,其實並沒有什麼風險。而當時美蘇兩國的態度,也沒有反對,印度的目的很快就實現了。
美國、蘇聯為什麼不反對?
最主要的原因,美國和蘇聯都需要印度。眾所周知,美國當時正忙於越南戰爭,無暇他顧。此外,美國在當時已經和印度示好,並希望借印度在廣大的第三世界國家施加更大的影響力,同時借印度對抗蘇聯,或至少讓印度在美蘇爭霸中要保持“中立”。而蘇聯一方,在更早的時候,已經和印度成為了事實上的“盟友”。印度的一系列動作,蘇聯不僅沒有反對,甚至持支援態度。
所以,當印度吞併錫金的時候,美蘇兩國都是“視而不見”的。更何況,錫金的得失,也完全影響不到美蘇兩國的利益,兩國自然也不會橫加干涉。
-
3 # 無筆
錫金,曾經是中國西南邊陲一個很小的獨立王國,納姆伽爾王朝在這裡進行著長久的統治。它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坡,氣候溫暖,風景如畫。在受到廓爾喀人的入侵時,乾隆皇帝出兵平叛,幫助錫金國王穩定局勢,維持大統。
錫金王國雖然失去了許多領土,但終究得以保持。然而,到了20世紀中後期,一個強盜悄悄滲透進了錫金,他一邊武力恐嚇,一邊政治滲透。最後,在一次受操縱的全民公投之中,錫金被迫同意併入這個強盜的國土。
大盜竊國,這個強盜就是印度!這一切都發生在光天化日之下,這個強盜明目張膽地吞併一個主權國家,卻並未受到任何譴責和制裁,這看起來如此不可思議,卻又如此合情合理!
一、狼子野心,蓄謀已久。1975年4月14日,印度軍隊開進錫金宮廷,軟禁錫金國王,正式吞併錫金。這是大家都熟知的事實,然而,印度對錫金的圖謀與滲透確是從二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1947年,印度走向獨立,這也是錫金走向淪陷的開始。這一年初,印度與錫金簽訂《維持現狀協定》。藉助這個條約,印度得以開啟錫金的大門,印度移民開始肆無忌憚地湧入錫金。同時,印度在錫金成立“國家大會黨”,進行革命活動,試圖推翻錫金王朝。這是印度向錫金滲透的第一步。
1949年6月,印度在錫金駐軍,建立以印度人拉爾為首的軍政府。
1950年末,《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簽訂,印度將錫金變為自己的保護國。
1974年9月,在經過了二十幾年的滲透和控制之後,條件已然成熟,印度順水推舟,將錫金變為自己的“聯絡邦”。這時錫金實際上已經完全被印度吞併,只差一個名分。
到了75年,為了將錫金正式吞併,印度別有用心地舉行所謂的“全民公投”,結果支援錫金併入印度的選民竟然達到了97.5%!於是錫金毫無疑問成為了印度的“錫金邦”。
明眼人都知道,這場所謂的公投只是一場政治表演。然而國際社會此時卻是一片靜默,就算沒有制裁,連該有的譴責都沒有,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就這樣奇蹟般地淪為了印度的領土!
二、蘇聯——印度的自信之源。為什麼國際社會不置可否,導致此時不了了之呢?我們先從當時的超級大國蘇聯說起。
我們都知道,當時世界還是處於冷戰的陰影之下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對峙,全世界都喘不過氣來,一些小的衝突和矛盾也就不能提到檯面上來。由於印度蓄謀已久,對錫金的滲透已經持續了二十多年,錫金地域狹小,組織不起來有效的反抗,再加之有所謂的“全民公投”做掩護,印度吞併錫金就成了板上釘釘的事了。
而此時蘇聯是支援印度,牽制中國的。蘇聯希望藉助印度增加自己在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支援印度吞併錫金毫無疑問對己方有利,還可以削弱中國在藏南地區的影響力,於是蘇聯也就對此事視而不見嘍!印度有蘇聯的支援和默許,自然肆無忌憚,欲吞併之而後快了。
二、美國——戰略防守,難以顧及。20世紀70年代,蘇聯的核彈頭數量接近甚至超過美國,實力大增;而美國卻剛剛從越戰的泥潭中掙脫,同時面臨歐盟和日本的經濟競爭,對蘇聯只能處於戰略防守階段。這也是美國急於同中國恢復外交關係的重要原因,無非是想借力對抗蘇聯。
首先,印度在美蘇博弈中可謂是一個微妙的平衡,一方面,尼赫魯時期的印度更多的依附於蘇聯,仿照蘇聯制定五年計劃,接受蘇聯援助;另一方面,印度是資本主義制度,與美國有著共同的制度,美國也想拉攏印度增加在印度洋的存在,於是對印度的行往往置若罔聞。因此,印度就可以遊離與美蘇之間,借力打力,從而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當今北韓不也玩的是這招嗎?
另外,在印度吞併錫金之時,美國吃了越戰的苦頭,實力相對衰弱,在軍事制裁方面自然更加謹慎,不輕易出兵“主持公道”。
正是這兩個原因,使得美國也對印度的行為採取默許的態度,這更助長了印度的淫威!
錫金位於中印邊境,那麼,與此事利害關係最大的中國為何也不有所行動呢?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國內處於動亂時期,難以插手;另外,由於青藏高原的阻隔,軍隊進退和補給困難,自然只能旁觀,最多發個宣告。
那麼聯合國呢?說到聯合國就尷尬了,因為錫金不是聯合國的成員,聯合國想管也管不了啊!
正是由於這些原因,中、美、蘇三個大國以及聯合國都袖手旁觀,自然給了印度可乘之機,吞併錫金也就成為了必然!
-
4 # 無法超越的足跡
錫金在歷史上是獨立的一個國家,在清朝的時候,清政府還應錫金方面的請求出兵幫錫金擊退的敵人,在晚清時期清政府國力衰弱,內憂外患自顧不暇,無心顧及錫金,錫金這個小國也受到了外來的侵略,和印度一樣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在二戰後由於英國國力衰弱,對外部的殖民地已經沒辦法像以前那樣控制,心有餘而力不足,最終英國退出了殖民地,讓殖民地的國家紛紛獨立,印度和錫金也開始獨立,只是由於過去英國殖民期間錫金和印度都是殖民地,所以錫金被英國規劃到了當時印度的版圖裡面,成為了一部分,直到英國離去,錫金和印度產生了矛盾,錫金想獨立出去而印度不給,雙方的口水戰打了好久。
當然印度對錫金的吞併並不是直接用暴力手段的,而是透過雙方人民的信仰相似,慢慢的從民間滲透,透過讓印度老百姓進入錫金融入進去,造成了印度人多餘錫金的現象,然後煽風點火進行公投,最後以多數同意的前提下印度軍隊進入錫金皇宮解除了錫金的皇權,錫金淪為了印度的一個邦。
面對這樣的事情,一向以正義自稱的美國為何沒有吭聲和出手,而一直想做老大的蘇聯對這個事情也預設不吭聲,其實在裡面有雙方勾心鬥角的戰略意義在裡面,畢竟這裡是英國的殖民地,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面錫金和印度是一體的,這是英國留下來的後遺症。
而面對這樣的吞併美國不吭聲是因為美國也想透過印度來制衡亞洲力量,畢竟六二年的中印邊境摩擦裡面美國最後是站在印度一邊,足以說明印度也是美國的一個戰略佈局物件,而美國一直以來對亞洲力量都不放心想透過一些手段來控制只是一直沒有成功,印度也成為了美國在亞洲力量平衡的一個重要意義,所以在一些事情上不會因小失大,至少在當時冷戰的關鍵時刻美國更是想拉攏印度。
而蘇聯不吭聲其實也是因為蘇聯想在亞洲站穩腳跟,更想透過拉攏和扶持印度來制衡跟自己對著幹的國家,所以在當時印度屬於美蘇冷戰拉攏的物件,這也是為什麼對印度吞併錫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原因,因為拉攏印度站邊的冷戰思維戰略的重要性遠高於跟印度發生衝突把印度推向自己的競爭對手。
-
5 # 歷史伶俜者
民族黨黨部飄揚的五星紅旗沒能阻止印度的吞併,多達149封的求援電報沒能獲得國際社會的同情,自願併入北國的請求也沒能獲得北國的實質性支援。故國不再,錫金族人當時應該是悲痛和絕望的吧,這大概也是小國的悲哀吧。
錫金作為英殖民時期遺留的產物,先是作為英國的被保護國,英國走後,又淪為印度的被保護國,經濟、軍事、外交被全面接管。錫金只剩下名義上的獨立國家的稱號了。
這種情況在1975年終於結束了,錫金變成了印度的錫金邦,印度的野心達成了。吞併一個獨立國家,按理說國際社會不會坐視不管的,但幾乎沒有人站出來主持正義,只有北國發了幾封抗議再無下文。
那美蘇在幹嗎呢,它們難道看不到嗎?不,它們看到了,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故意做了睜眼瞎。當時美蘇爭霸已經是全方位了,印度作為南亞大國,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是美蘇兩國拉攏的物件,而錫金在它們眼中是微不足道的,不會為它去得罪印度的。
而北國正忙於處理內政,根本無暇顧及這個鄰居,即使它自願加入北國,實在是有心無力啊。內鬥甚於外患。
-
6 # 大正看世界
印度在1975年吞併錫金,當時的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為何“視而不見”,不管管?
說起錫金這個曾經的國家,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現在人口60萬,面積7096平方公里,但它的境遇很悲催。雖然它在歷史上還算是一個存在300多年的國家(1642年建立錫金王朝),但由於國小民弱,地理位置偏僻,導致其本身蘊含的戰略價值並不大,更無法在世界大國之間左右逢源,來保住自己的獨立地位,最後淪為大國的盤中餐也是預料之中的事。
這一點就不如比它國土面積小了很多的新加坡和馬爾地夫等國,人家就可以靠著優越的地理位置為資本,保障自己的國家獨立。也因此錫金在1975年被印度吞併,成為印度的一個邦,錫金作為國家主體的歷史至今已經消失了40多年了。
很多人會很奇怪,1975年也是二戰之後的國際新秩序的時代,世界各國的領土基本上定型,領土擴張基本上是不被允許的,作為當時的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怎麼不出手教訓一下明目張膽的吞併錫金國的印度呢?
具體解析:
其實早在清朝早期(中原王朝),錫金還是中國的屬國之一,屬於中原王朝的朝貢體系成員。在清乾隆時期,錫金還一度被鄰國尼泊爾(廓爾喀)入侵,最後清大將福康安率軍趕走尼泊爾軍隊,幫助錫金王室復國。
但近代中國進入清朝中晚期,國力逐漸衰落加上閉關鎖國,無力再過問周邊屬國,而在印度次大陸殖民的英華人逐步統一了印度半島,讓其變成了英屬印度殖民地,錫金和兩個鄰居一樣(尼泊爾和不丹),自然成為英國殖民者蠶食的物件,最終在1890年,錫金淪為英國的保護國。
1947年,英國殖民者撤出英屬印度,印度獨立,但印度卻認為自己是英屬印度的繼承人,自然要繼承英華人在錫金的特權,就這樣在1949年,錫金被迫成為印度的保護國。隨後的二十多年裡,印度一步一步的控制錫金,最終在1974年出兵佔領錫金,1975年正式吞併錫金。
而這時的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之所以眼睜睜看著印度吞併他國行為無動於衷,是因為當時的世界格局——冷戰,對印度太有利了。印度獨立後由於英國殖民者留下的良好的基礎,一度成為有影響力地區大國,加上印度地理位置太優越了,無論是蘇聯還是美國都想拉印度進入自己這一陣營,以便在爭霸過程中取得先機,自然對印度吞併一個不起眼小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不願意因此得罪印度。
其次錫金由於長期受到英國殖民者和印度的嚴密控制,和其他國家根本沒有外交關係,外界對於有沒有錫金這個國家都不太清楚,所以印度在毫無國際輿論壓力情況下吞併的錫金,也沒有掀起什麼國際風雲。印度可以說是佔了國際環境的一個大便宜,這是今天難以想象的。看看2014年俄羅斯出兵佔領克里米亞就知道了,直到現在都被西方國家嚴厲的經濟制裁著,這得冒多大的國際政治風險啊!印度人當時的運氣好到爆啊!
回覆列表
這話說的,什麼叫“視而不見”,美蘇等大國是壓根就“沒看見”好伐?
因為錫金這個國家太小了,0.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使它在世界地圖上是如此的不顯眼,以至於很多近視的人不細看根本就看不到這個國家的存在。
當然,這個國家現在真的不存在了,原因就在於1975年印度對錫金的吞併。
自二戰結束以來,聯合國的存在使世界各國相對文明,尤其是領土的野蠻擴張和掠奪,在這一國際組織的框架下顯得更加矜持和理智。
更可怕的是有這樣一群世界警察,在越南侵略高棉時打越南,在伊拉克吞併科威特時打伊拉克,在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製裁俄羅斯。
但是對印度吞併錫金這件事,西方世界卻表現出絕無僅有的慈祥。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就在於錫金的情況太過特殊。
首先錫金國土面積太小,只有7000多平方公里,而且人口只有區區60萬。這樣的國家規模,獨立時最容易被忽略,被別國吞併也不會導致對方消化不良,簡直就是天生被吞併的宿命。
而印度似乎讀懂了上天對錫金的安排,先是逼迫錫金開啟國門,縱容大量印度人進入錫金境內,然後印度人在錫金的比例大大上升,最終印度人取代錫金民意,印度吞併錫金的骯髒想法呼之欲出,而夢想終於在1975年變為現實。
作為印度和東方大國之間的國家,錫金自然是心向東方大國的,但喜馬拉雅山的阻隔使這一切成為不可能,而且由於東方大國的國內動盪,對於水深火熱的錫金人民鞭長莫及。
當然東方大國之所以不管,除了實力的因素,最重要的還是成本問題。因為喜馬拉雅山的阻擋,即使能夠阻止印度吞併錫金,也無法對其進行有效的管理。
而且錫金作為體量如此迷你的國家,即使被印度吞併也不會給印度帶來多大的改變,對於對峙的兩國而言,實力對比不會發生明顯變化。
最重要的是,因為喜馬拉雅山的阻擋,錫金不是財富,而是累贅。而且所謂吞併錫金便可有效牽制東方大國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因為東方大國和印度雖然邊界線較長,但博弈的地點只有兩個,一是藏南谷地,二是阿克塞欽。
錫金被印度吞併,不過是增加了東方大國和印度的邊界而已,僅此而已。
既然利益直接相關的東方大國都未表態,美蘇兩大國自然就沒有理由橫加干涉了。畢竟印度玩的是所謂的“全民公投”,國際社會也不好說什麼。
當然,作為美蘇兩國最大的金主,對於錫金這塊無痛癢的袖珍之地,實在沒有理由破壞與印度合作的良好環境,所以他們不是視而不見,還是選擇性眼瞎。
錫金就是在被國際社會拋棄的絕望中,成為印度的一部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