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頂的太陽

    景壽是鑲黃旗人,他的妻子是道光帝第六女,算起來是咸豐的姐夫。

    咸豐死後,他雖然是顧命八大臣之一,但身為額附,皇家的女婿,他為人低調,沒有像其他七人那樣向兩宮皇太后發難,辛酉政變後,慈禧只是象徵性的削職,但保留其公爵品級,三個月後又授他御前大臣之職,成為同治重臣。

  • 2 # 鄭州第二大閒人

    首先了解下咸豐皇帝在彌留之際,認命的顧命八大臣有:肅順、端華、載垣、穆蔭、景壽、杜翰、匡源、焦佑瀛。

    這八位大臣被任命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清代職官名,即輔助年幼皇帝執政的王公大臣,是輔政大臣的另一種名義),輔佐年僅六歲的皇長子載淳(即同治帝)繼位為帝,

    這八位顧命大臣能力怎麼樣?,

    1、首席顧命大臣:肅順,當時任戶部尚書。

    2、鐵帽子鄭親王端華,把端華排在肅順之後,既能起到幫助肅順的作用,也能起到監視肅順的作用。鄭親王是清朝八大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之一,即使肅順篡位,能給端華的也不過是鐵帽子王。如此,端華根本沒動力幫肅順篡位。

    3、鐵帽子怡親王載垣。論權力,肅順是顧命八大臣之首。但在名義上,載垣才是首席大臣。不過,他們之間的權力差並不大,可以起到互相牽制的作用。

    4、穆蔭,咸豐重臣,咸豐元年,命以五品京堂候補,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三年,遷禮部侍郎,署左翼總兵,尋調刑部。八年,擢理藩院尚書兼都統,調兵部尚書

    5、景壽,老婆是道光帝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也就是咸豐的姐夫,咸豐五年,以為蒙古都統,授御前大臣,賜用紫韁,尋授領侍衛內大臣

    6、杜翰,咸豐帝念其父劬勞,擢杜翰為工部侍郎,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辦理京城巡防事宜,甚受倚重。

    7、匡源,咸豐八年,入直軍機處。十一年,受咸豐帝顧命,贊襄政務

    8、焦佑瀛,才幹超群,又頗有見識,經肅順推薦,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為“挑簾軍機”,實任軍機大臣,當時皇帝詔書多出其手。

    這八名顧命大臣真正有實力的就是肅順、端華、載垣,其餘五人穆蔭、景壽、杜翰、匡源、焦佑瀛。咸豐帝讓他們加入,是為了稀釋肅順、載垣、端華等皇族親貴的權力。顧命大臣人數越多,權力越分散,載淳的帝位就越安全。 咸豐帝定好了顧命八大臣的人選,卻沒有給這八個人以掌握實際權力的名份。八人的身份是“贊襄”,相當於顧問的意思。八人沒有真正的顧命大臣的名分,這也是咸豐帝制約八大臣的辦法之一。

    雖然咸豐皇帝賦予顧命八大臣輔佐同治帝的權利,但是又害怕這些顧命大臣權利過大,皇權不穩,於是為了抑制八大臣的權力,咸豐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掌管)。八大臣雖有擬旨權,但是,只有蓋上“御賞”與“同道堂”印章才可生效執行。

    由於權利彼此制約,所以這就形成了以懿貴妃(後來的慈禧)為主和顧命大八臣(肅順、端華、載垣為主)之間的權利鬥爭,

    慈禧畢竟只是主持後宮工作,當時的慈禧除了“同道堂”印章外,並沒有什麼實權,想和顧命八大臣對抗根本不可能做到,也不現實,所以必須聯合有實權的王公大臣才行,選擇誰呢?這個人就是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是是咸豐帝的六弟,之前道光帝在咸豐帝和奕訢兩人之間選擇立儲人選。 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咸豐帝最終以嫡子加仁孝的方式,讓道光帝下定決心傳位給他,寫下遺詔。這件事件讓咸豐皇帝深感恭親王奕訢是爭奪皇位的的有力競爭者,如果把恭親王奕訢列為顧命大臣之一,很有可能他會廢了六歲的同治帝,自己去做皇帝。

    除此之外,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1860年),咸豐逃亡,恭親王奕訢擔任議和大臣,留京議和,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並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同年十月,英法聯軍攻佔圓明園,搶劫之後焚燬殆盡。和碩恭王奕訢在議和期間,籠絡了一批大臣,有了自己的勢力。

    所以咸豐帝肯定不會把這位恭親王奕訢列入顧命大臣,當然這件事前,也引起了恭親王奕訢的不悅,於是慈禧和恭親王奕訢一拍即合,內外結盟形成團體準備拿下這些顧命大臣,二人經過一番密謀後,奕訢即刻返京籌備政變前的相關準備。 他首先把大將僧林格沁,兵部侍郎勝保攏到手中,握有兵權就是行事取勝的底氣根本。

    1861年11月1日剛到北京,慈禧就迫不及待的接見了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文祥等。第二天一早,奕訢手捧蓋有玉璽和先帝兩枚印章的聖旨,宣佈解除了肅順等人的職務,當場逮捕了載垣、端華;又命令將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撤職查辦,嚴加看管,8日,慈禧釋出上諭,否認咸豐遺詔,下詔歷數載垣、端華、肅順等人的罪狀,下令將肅順斬首;讓載垣、端華自盡;另外五大臣則被革職或充軍。這歷史上被稱為辛酉政變

    但是為什麼景壽被懲罰後又被提拔了呢?

    答案是兩種,一是景壽雖然為顧命大臣,但是不站隊,對事情不做評判,二就是景濤其實是慈禧一夥的,屬於八大臣的內奸之一

    諭旨上景壽的罪名是:“身為國戚,緘默不言。” 景壽緘默不言,其實是對他最有利的選擇。對肅黨而言,讓景壽入夥,只要他不搗亂就行了,發不發表意見其實並無所謂。而兩宮太后看在眼裡,也是明在心裡,沒有將景壽當成敵人。 到最後,四個御前大臣中,其他三個都死得很慘,惟有景壽保住了一命。

    景壽作為處於晚清這場政治風暴中心的人物,塵埃落定後,不降反升,已經讓不知內情的人覺得不可思議。同治四年(1865年),慈禧又把自己收養的恭親王女兒——榮壽固倫公主嫁給了景壽的兒子志端,父子都成了大清的駙馬爺。這一場堂兄妹的近親聯姻,不得不讓人懷疑,

    當年辛酉政變發生前,景壽是不是和兩宮太后及恭親王私下達成過什麼交易。 或許,我們一開始覺得,景壽兩邊都不站隊,悶聲發大財,已經非常聰明。但實際上,他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高明得多,他竟然兩條隊同時站。

  • 3 # 香茗史館

    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臨終之際,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另以載垣、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總領朝政,以兩宮太后(慈禧、慈安)持印監理朝政。但不久,顧命八大臣便與兩宮太后因爭權而矛盾加深,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訢聯手發動“祺祥政變”,顧命八大臣全面敗北,其中三人被殺,一人流放,四人免職,而身為顧明八大臣之一的景壽卻在數月後便再度進入朝堂,這又是為何呢?

    △“祺祥政變”顧命八大臣完敗

    “祺祥政變”爆發後,對顧命八大臣的處理原則

    雖然同為顧命大臣,但處理結果卻各不相同,其中愛新覺羅·載垣、愛新覺羅·端華被賜自盡,愛新覺羅·肅順被處斬,託和絡·穆蔭被流放,富察·景壽、匡源、杜翰和焦祐則僅僅被免職,而從不同的處理結果中,我們不難發現慈禧他們關於八人的處理原則。

    1、威脅最大者,皆被處死。在顧命八大臣之中,被處死的載垣、端華、肅順不僅僅是顧命大臣,他們還是皇親貴胄,其中載垣和端華分別是怡親王、鄭親王,乃是大清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也是咸豐最為信任的兩位親王,而肅順則是鄭親王端華的弟弟,官居協辦大學士。這三人乃是一黨,也是“顧命八大臣”的領袖,更是八大臣中權勢最重、影響最大、黨羽最多之人,自然也是對慈禧、慈安等人威脅最大之人。正所謂“除惡務盡”、“斬草除根”,因此這三人事後均被處死,不同的是更為尊貴的載垣、端華被賜自盡,而肅順則被處斬。

    2、打擊面偏小,穩定局勢。之所以沒有將八人全部處死,其實也是出於迅速穩定局勢的考慮,尤其是對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的處理,除穆蔭因“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最前,情節尤重”的原因被判流放之外,其餘三人則只是被免職。這四人在擔任顧命大臣之前,乃是五位軍機大臣之四,在朝臣中影響甚大,為了降低朝政動盪程度,因此處理較輕。此外,朝臣之中,也僅有吏部尚書陳孚恩、吏部右侍郎黃宗漢等與肅順等人關係密切的官員、太監共19人,分別被革職、發配,並未持續擴大打擊面。簡單迅速的了結此事,也是為了防止朝政持續動盪。

    3、盡力收攏人心,穩定朝政。雖然是血腥的權力爭奪,但在處理顧命大臣之時,慈禧等人仍然做足了功夫,例如諭旨中說載垣、端華二人跋扈不臣,罪大惡極,本應凌遲處死,但朝廷還是“加恩賜令自盡”,而肅順則“悖逆狂謬,較載垣等尤甚,極應該凌遲處死,以伸國法而快人心”,但畢竟還是皇室宗親,故而“著加恩改為斬立決”。慈禧等人的意思再明顯不過,即使這些人罪大惡極,但朝廷鑑於他們曾經的功勞,朝廷已經是法外施恩了。此外,兩宮太后和恭親王還將從肅順府中查抄出來的往來賬目和書信,全部送到軍機處當眾焚燬,一方面是為了避免人心惶惶,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收攏人心。

    從這種處理原則來看,慈禧等人意圖儘快結束這場動亂,使朝政迅速回到正軌。正是在這種原則之下,景壽得以逃過一劫,而他之所以能夠迅速再被啟用,則與他的身份和政治立場有關。

    同為顧命大臣,景壽被啟用與其身份和立場有關

    顧命八大臣之中,雖然只有三人被殺,一人被流放,四人被革職,但除了景壽之外,其餘得以活命的四人卻再也沒有機會進入朝堂,為何景壽卻能在政變僅僅數月後便再度被啟用呢?

    △景壽的情況較為特殊

    首先,景壽的身份和成為顧命大臣的原因均較為特殊。顧命八大臣中,載垣、端華、肅順三人乃是皇親,穆蔭、匡源、杜翰、焦祐四人則為原軍機大臣,他們七人乃是一黨,而只有景壽的身份比較特殊。景壽是道光帝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的駙馬,也就是咸豐帝的姐夫,作為外戚,景壽在熱河行宮的主要職責便是陪大阿哥載淳讀書,以他的身份和職務來說,原本是不夠資格當顧命大臣的。

    然而,清朝祖制規定,顧命大臣必須有“親”、有“賢”,載垣、端華、肅順雖為皇親,但畢竟是皇族遠支,因此顧命大臣中還必須有咸豐的親族在列,原本恭親王奕訢不論是身份、資歷、人望方面都完全夠資格,奈何咸豐對其忌諱極深,與載垣、端華、肅順等人也是政治對手,因而被排除在外,就連與恭親王奕訢一黨的另一位軍機大臣文祥,同樣被排除在外。如此一來,身為咸豐親族,又恰好在熱河,且並無政治威脅的景壽便被抬了出來。可以說,景壽被列入顧命八大臣,一開始就是被裹挾進去的,他並非載垣、端華、肅順一黨。

    正是由於這種特殊的身份,景壽在於慈禧等人的權力鬥爭中,表現的也沒有那麼積極,慈禧等人自然對此心知肚明,因此並未對其進行嚴懲。也正因為這種身份,他極有可能也受到了肅順等人的排擠,因而導致其在這場權力鬥爭中站隊慈禧,成為了慈禧等人的“耳朵”、“眼睛”。

    因此,當“顧命八大臣”被扳倒之後,在朝局重新穩定下來之後,景壽便又重新出現在了朝堂上,甚至一路青雲直上,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任蒙古都統,三月授御前大臣。同治三年(1863年)七月賜紫韁,十月授領侍衛內大臣等等。

  • 4 # 子由拍案驚奇

    咸豐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861年,在這年的7月,內憂外患中的咸豐皇帝已經病勢沉重。

    7月16日這一天,咸豐皇帝覺得頭腦清晰一些,就傳詔,在承德避暑山莊,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軍機大臣匡源、軍機大臣杜翰、軍機章京焦佑瀛。

    病榻之上,身體已經虛弱到極點的咸豐皇帝以口諭的形式,向這8位他所信任的臣下交代三件事;

    其一,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

    其二,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軍機大臣匡源、軍機大臣杜翰、軍機章京焦佑瀛八人為贊襄政務大臣。

    其三,正式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於新皇帝年幼,這枚印章由懿貴妃負責掌管。

    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擬旨之後,要經過這兩枚印章用印才為正命。

    這三條遺囑交代後的次日,31歲的清咸豐帝就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煙波致爽殿。

    於是,從咸豐皇帝駕崩這一天起,兩宮太后與贊襄政務八大臣之間就各揣心腹事,彼此心照不宣。

    贊襄政務八大臣認為;大行皇帝生前親口囑託他們,這樣的信任他們,所以,處理政事、軍機,自然是以他們為主,尚未登基的小皇帝和婦道人家的兩宮太后暫時只需要配合一下就行了。

    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兩宮派卻暗暗發狠,決不能把大清的權柄落在這些人手上!

    接著,慈禧準確的找到了有力的輔助者和同盟軍,這就是恭親王奕訢!

    這叔嫂二人,只是見了一次面,就低調的商議好應急的辦法。

    也就是說,當贊襄政務八大臣們還在彈冠相慶的時候,人家已經按部就班開始走密議好的程式了。

    終於,在咸豐帝駕崩後第74天,贊襄政務八大臣齊刷刷的被兩宮太后以及恭親王奕訢所代表的後黨所抓捕。

    咸豐十一年,即公元1861年,這年的10月6日,載垣、瑞華兩位大清的親王被詔令於宗人府內賜自盡。

    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五人被褫去職務,其中穆蔭獨被髮往軍臺效力。

    最慘的是肅順,押赴刑場,腿被打折後砍了頭。

    那麼,“慈禧把七個大臣處死或下獄,為何對景壽卻小懲後就迅速提拔?

    景壽這個人,論起親緣關係,他的妻子是道光皇帝的女兒,而咸豐皇帝則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也就是說,比咸豐皇帝還大兩歲的景壽是咸豐皇帝的親姐夫。

    而且,早在咸豐五年的時候,景壽就是蒙古都統,御前大臣,屬於外戚中既有實力,又很穩定可靠的角色。

    在熱河行宮,景壽的主要職責就是陪當時的大阿哥載淳讀書,他能身列贊襄政務八大臣,很大程度上也有些碰巧,或者乾脆說是湊數。

    另一種說法,贊襄政務八大臣中本來應該有恭親王奕訢,因為需要有皇族中的近支來撐門面,載垣與端華雖然是親王,可是,這二人屬於皇族遠支兒。

    但肅順等人怎麼會容得下絕頂聰明的奕訢進入核心呢?單就咸豐皇帝本人來說,也一直戒備著恭親王奕訢。

    在這樣的情況下,肅順挑選了沒什麼脾氣,做事隨和的景壽進入了贊襄政務八大臣之列。

    因此,進入這個核心,並不是景壽自己爭取,在其位,他也沒有對兩宮勢力說過、做過什麼不利的話和事。

    辛酉政變發生之時,景壽由於身列贊襄政務八大臣之列,一度被罷官棄用,但是,即使是在當時,兩宮太后也沒有碰景壽的公爵和額附品級。

    所以,由此推斷,景壽一不是肅順等人的固有班底,二來極有可能在肅順等人與後黨爭執激烈之時,景壽做過內應也未可知。

    因為就在同治元年的二月,景壽就重新做他的蒙古都統,三月就被任命御前大臣,接下來,賜紫韁,領侍衛內大臣,管理神機營!

    這些特異的情況,均能說明景壽在肅順等人與兩宮太后鬥爭的過程中,起到了相當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忍者》為什麼穢土轉生的柱間沒有用千手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