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樸心若水

    忠臣這個檔次無法概括張居正,張居正是帝師,這是古代中國儒家的最高理想,而張居正實現了。

    是不是有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感覺?

  • 2 # 聽風說歷史

    張居正是忠臣,但他效忠的是整個大明王朝而非萬曆帝。他生病了要萬曆帝服侍。萬曆帝讀錯了書,他還要嚴厲訓斥。就連萬曆帝發脾氣了,太后都會用《霍光傳》提醒:張居正老師可以像霍光一樣廢掉你這個小皇帝。作為人臣,從萬曆帝的角度來看,張居正怕是要和曹操、王莽、霍光劃上等號。但是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而且在相位穩固之後整飭吏治,使官場風氣為之一正。若是對他綜合評價一下就是小節有虧,大義無瑕。就是教育萬曆帝的手法上不怎麼地,因此,埋下了身死族滅的隱患。

  • 3 # 墨雅談歷史

    我個人覺得張居正絕對是個人物,而且絕對是個忠臣。 他辦事不會像個書呆子。書呆子做事凡事要恪於禮,但這樣做起來太過迂腐,會辦壞很多事。而且在朝廷中爭鬥異常激烈,若皆按禮辦事,肯定會被排擠。到時不要說施展抱負了,連性命都恐難保。而張居正則不然,有兩件事可以說明這一點,而且也決定了他和當時的士大夫不會相合,甚至是被引以為恥。 一是他與當時的掌印太監馮保“勾結”,拉下了首輔高拱;後來他認首輔時,也一直與馮保過從甚密。但話又說回來了,明朝尤其是後期的太監手中握著相當大的權利。聖旨要發出去,除了需要內閣的“票擬”,還要有太監的“批紅”。只因明朝後期的皇帝無才懶惰,使得太監逐漸變成“真宰相”,甚至“真皇帝”。內閣要掌大權,只有和太監聯合,這也是當時的形式。但與太監“相親”,終為士大夫所不取。 其二是他的身份問題。張居正是內閣大學士,而大學士在明朝只是五品官。大學士一開始只是皇上的顧問,後來皇上沒有能力處理政事了,大學士的權才重了起來。但大學士終究不是政府首長。明朝的政治制度,六部尚書和都察院長官為大,官居二品,他們才是真正的朝廷重臣。而內閣大學士也多由某尚書兼大學士,這樣早朝時列班,這些人才排到其他尚書前面,若只為大學士,是要排到後面的。而張居正只是個大學士,卻要用權來命令長官,所以當時人多由非議:“你又不是部院長官,只是一個大學士,皇帝的顧問,有什麼資格來命令我們”。所以,張居正一死,也就被抄了家。 從以上兩件事便可知,張居正不是大臣,而是會弄權的權臣。但非如此,不能施其抱負。他自任職後,推行了很多改革政令。他清查土地,實行一條鞭法,改革賦稅制度,使得朝廷的土地和賦稅大大增加。軍事上他重用戚繼光等抗倭名將戍邊,邊患得息。他又任用潘季訓治理黃淮,是水患變成水利。正是他任職十年中的這些措施,使得大明王朝多延續了幾年。 除此之外,他還是神宗皇帝的帝師,還親自編撰了《帝鑑圖說》,樓主可以看一看,很啟發人,也可從中看出張居正的思想和抱負。 總之,我覺得在那樣的一個環境裡,會弄權不能成為一個侵損他貢獻的理由。再一個,評判一個大臣是否為忠臣,應看他的所做所為,是否為民謀利,是否為國圖強。張居正做到了,所以他是個忠臣。

  • 4 # 銀湖豪宅部劉強

    用忠奸給儒家官僚貼標籤歸檔,可謂歷史悠久。從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文官集團取得執政權開始……

    今天還繼續套用,不合適。

  • 5 # 落枔

    忠臣字面意思可理解為對皇上忠心,作為皇上的臣子時時刻刻想著皇上,想著國家,對待皇帝就要有個上下尊卑。但是如果說張居正是絕對的忠臣那也是不對的,首先張居正時時刻刻想的是在自己的調教下,小皇帝能夠成為千古明君,他就可以名垂史冊,這一點就是私心。雖然做了許多有利於國家的事情,但是他的忠也是忠於自己。

    張居正說過最有名的一句就是吾非相,乃攝政。當然這是野史上說的,不過我個人覺得張居正真的能說出這種話。

    在萬曆皇帝繼位初期,當朝首輔還是高拱,但是因為高拱對萬曆皇帝和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出言不遜這就使的李太后對高拱有了看法,再加上張居正夥同太監馮保向太后進言,最後高拱被勒令返回原籍,從此張居正登上首輔的位子。

    張居正當上了首輔以後雖然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是如果要說他是忠臣的話也不是絕對的忠臣。

  • 6 # 剪輯小建建

    關於張居正,歷史褒貶不一。很正常人無完人嘛。

    我們來看看當時的情況:

    隆慶皇帝駕崩,太子太小。整個國家主幼國疑。而當時的大明吏治由於多年的發展,成了各種黨派紛爭的局面,大家為了自己的黨派,不顧國家死活,就算是別的黨派那些幹大事的人提出的好策略,一樣會打擊。而且,此時的明朝官場,官員腐敗,機構臃腫。官員懶散,沒有鬥志。

    可以說經過了嘉靖、隆慶兩朝,大明開始走向滅亡。

    這時候,張居正站了出來,用他的聰明才智,打垮了高拱,一人抗衡著全部黨派的圍攻,其目的,就是為了推行萬曆新政,讓大明續命。

    當時的張居正群裡熏天,連萬曆皇帝看見他,都要作揖行禮。出入李太后寢宮,也是家常便飯。

    可有一點,就是沒有叛逆。

    想想看,在所有官員都對國家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時候,一個人敢於出來面對眾人的質疑和批判,扛起朝廷的運轉。

    這樣的人,是英雄,也是忠臣。

    在大明歷史上,僅有兩人,一個張居正,一個于謙

  • 7 # 鯤鵬展翅1226

    張居正是有明以來最偉大的改革家。是一個為了國事推行新政的人。從為了國家的角度來說,張居正是為了國庫充盈實現改革。推行一條鞭法。挽救了自嘉靖朝以來的頹廢局面,推行考成法,促進官員認真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延緩明朝滅亡,緩解階級矛盾,減緩土地兼併。從萬曆皇帝角度說,張居正無意不是尚父式人物,萬曆皇帝在張居正那裡一句否定的話都敢說,說了也沒有用。張居正教育皇帝,確實像嚴父那樣。李太后對張居正的信任無以復加。張居正忠於的是大明朝,不是萬曆皇帝。不過張居正私生活有些不檢點。坊間傳聞張居正回家坐著32人大轎,內有茶室,侍女,臥室等。

  • 8 # 一條大扁扁

    張居正是能臣,這是毫無疑問的。作為有明一代少有的名相,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南方少數民族叛亂;嚴厲整肅朝廷上下;在相位穩固之後整飭吏治,使官場風氣為之一正。這些都是他的歷史功績,容不得抹殺和汙衊。

  • 9 # 才盡流江

    張居正明中興名臣,以一己之力推動改革,忠於明朝不惜給自身埋下禍患,對小皇帝雖然教育手法有問題,但多是恨鐵不成鋼式的嚴厲,全力扶佐,絕無二意,忠朝廷、忠皇帝,自然當的起忠臣二字

  • 10 # 小歷說史

    張居正是個很矛盾的人,不能說他是壞人,更不能說他是好人,不能說他是忠臣,也不能說他是奸臣。

    張居正,明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明朝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助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雖然說是輔助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實則都是張居正一人所為,萬曆皇帝只是在需要的時候“簽字蓋章”即可。大家都知道,明朝在開國之初就廢除了存在上千年的“丞相”制度,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得到空前發展,因此明朝是沒有丞相的。可為什麼張居正會被譽為“明朝第一相”呢?

    其實很簡單,因為張居正的權力已經達到丞相的地步,並且張居正幹了本該是丞相應該乾的事,而張居正所做的事就是“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改革”可以簡單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改革經濟,即“一條鞭法”;一條是整頓吏治,即“考成法”。“一條鞭法”簡單點來說,就是統一收稅以及攤丁入地,比如:張居正把裡甲、均徭、雜泛等項徭役全部合而為一,國家不再一一徵收,全部改為徵收白銀,當國家需要某項人力或物力時,再花錢購買,這就是統一收稅。再比如:張居正把過去按照戶、丁的制度,改為按照丁數和地畝來出,把丁役部分地攤到土地裡徵收,這就是所謂“攤丁入地”。值得一提的是,清朝雍正的“攤丁入畝”屬於“攤丁入地”的延續。

    考成法”簡單來說就是對官員進行一系列的考核,剔除大量的冗官、冗員,大大加強了官員的工作效率,以及減少了貪官汙吏的出現。張居正就依靠著“張居正改革”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僅憑一人之力硬生生讓這個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再次恢復生機。即便隨著張居正死去,“張居正改革”走向末路,但他還是讓這個垂垂老矣的大明王朝又苟延殘喘了數十年之久。

    張居正改革”就是張居正天使的一面,下面再來說說張居正惡魔的一面。張居正從來就不是清官,他目睹了夏言、嚴嵩、徐階等人的一生,他很瞭解官場的規則,他也是官場規則的受益者。他賄賂馮寶,巴結李太后,三人組成“鐵三角”,他依靠貪汙受賄的手段上位,也依靠排除異己、打壓能臣的手段保住地位。正是因為張居正排除異己、打壓能臣導致明朝在張居正之後再無可用的治世能臣出現。

    張居正從來不是忠臣,他鋪張浪費,行事張揚,僅憑他的馬車規模凌駕於皇帝之上這一點,就不能將他視為忠臣。張居正也從來不是好人,他為了維護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下令拆毀全國各地的書院,並且嚴令禁止王陽明的“心學”傳播,更是為此殺了不少具有思想解放的文人,致使明朝後期興起的反對封建禮教、追求個性解放的潮流被嚴重打壓。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看待張居正呢?是天使?還是魔鬼?其實張居正很早就給了答案,不過八個字而已:寧為循史,不做清流。何為循吏?即內心有理想、有目標、有能力,外表卻和世俗百象都能打成一片;何為清流?即標榜風節,不畏強權,遇事敢言,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循史”與“清流”就想劉邦與項羽一樣。也許這八個字,就是張居正不用海瑞的根本原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世15年3鞠躬,孝心還是炒作?馮鞏祭拜馬季惹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