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假設,人類文明高度發達,那個時候你已經一百多歲了,生命走到了盡頭。但是呢你可以轉移你的記憶和意識給人工智慧。如果完全轉移成功了,你想帶著人工智慧機器人做什麼?
5
回覆列表
  • 1 # 蔓莓愛跑步

    近50年來,人工智慧走的是一條曲折發展的道路。1990年代初,研究者深感人工智慧理論及技術的侷限性,從而從不同角度和層次進行反思。同時,人工智慧有待於人類對人腦工作機理的深入瞭解,需要神經生理學、神經解剖學給出更加詳細的資訊和證據。人工智慧交融了諸多學科,與哲學更是密不可分。儘管事實上,新近的哲學進展基本上沒給科學帶來任何衝擊,並且哲學的討論物件往往是懸而未決的(Russell S,Norvig P.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modern Approach. NJ:Prentice Hall,1995. 817),但科學卻在繼續改變著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正如恩格斯所說(恩格斯. 自然辯證法.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187):“不管自然科學家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他們還是得受哲學的支配。問題只在於:他們是願意受某種壞的時髦的哲學的支配,還是願意受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的支配。” 著眼於更寬泛的視野和更遠大的目標,要求從哲學角度尋求更加有效的人工智慧研究方法。堅持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辯證地看待已有的認識和方法,融合與整合各相關學科的成就和意見,是正確的出發點。人工智慧的哲學意義人工智慧是對人類智慧的一種模擬和擴充套件,其核心是思維模擬。思維思維科學是研究思維的規律和方法的科學,錢學森將它劃分為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三部分,人工智慧屬於工程技術範疇(錢學森. 關於思維科學.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0)。人工智慧研究中邏輯學派和心理學派之爭,有時似使人感到迷惘而莫知所從,但從思維科學的角度來看,無非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關係問題,兩者都屬於思維科學的基礎科學。抽象思維的不足在於缺乏結構的綜合能力。只有形象思維才能綜合出新的結構。這也許就是創造和學習最終必須具有形象思維的原因(潘雲鶴.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 1991, 4(4): 7)。不同的劃分觀點認為,思維科學體系的基礎科學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總結人類思維經驗、揭示思維物件的普遍規律和思維本身普遍規律的各種思維科學,包括哲學世界觀、哲學史、認識論和邏輯學,是理論的思維科學。另一類思維科學包括研究思維主體——人腦的生理結構和功能,揭示思維過程生理機制的神經生理學和神經解剖學等。這種觀點將認識論歸在思維科學的基礎科學範圍內。其實兩種觀點,都不否認人工智慧和哲學透過認識論相聯絡。認識論認識論研究認識的源泉、發展、過程、能力、作用等一般規律問題。換言之,認識論研究的是知識及其形式和侷限性。哲學家強調透過最大機會的觀察和計算,明確什麼是潛在可知的;而人工智慧注重透過現有的觀察和計算途徑,弄清什麼是可知的。而在實際情況中,人工智慧和認識論在本質上是互相交融和兼備的。認識論對人工智慧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具有指導意義,但並不意味它能替代具體的研究,也不表示任何人工智慧的研究都要顯式地考慮到認識論。由於對諸如世界的一般表達等問題還未真正達成一致,如果僅依賴從哲學中獲得具體的豐富資訊來編寫計算機程式,人工智慧將會處於非常無望的狀態。心智哲學和認知科學心智是指人們的記憶、思想、意識、感情、意向、願望、思維、智慧等多種心理行為(章士嶸,王炳文. 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2).心智哲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普特南(H.Putnam)根據計算機科學對軟體與硬體的劃分,將心智與大腦的關係理解為功能狀態和物理狀態。西蒙(H.Simon)根據資訊加工理論,認為人類思維本質上是資訊加工過程,計算機也是資訊加工系統,所以,計算機能思維而且能模擬人的思維。人們的心靈、精神世界歷來是哲學家反思的物件,這一研究領域構成了心智哲學的主題。心智哲學在人工智慧、腦科學、認知心理學、控制論、語言學等的推動下,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胡塞爾(E.Husserl)是第一位把心智表達的指向性作為其哲學中心的哲學家,他在心智哲學中第一次提出了關於心智表達作用的一般理論。他認為,智慧是一種由語境規定的和由目標導引的活動,是一種對預期事實的搜素。與心智哲學互相滲透的認知科學是1970年代末正式宣告誕生的交叉學科。它是人工智慧、認知心理學、語言學、哲學、人類學、神經生理學等學科的綜合,研究智慧系統的工作原理。其核心思想是稱為認知主義的思想,其中一箇中心命題是智慧行為可以由內在的“認知過程”即理性的思維過程來解釋。因而,一個很自然的假設就是從與計算機相類比的心智模型出發來研究心智的工作原理,把認知過程理解為資訊加工過程,把一切智慧系統理解為物理符號系統。心智哲學是較認知科學高一層次的理論,但兩者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心智哲學不應超越認知科學的研究成果而作任意的理論假設,認知科學也不應排斥心智哲學的理論成果去作盲目的探索。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和人工智慧,是認知科學的兩個組成部分。人工智慧使用了心理學的理論,心理學又借用了人工智慧的成果。將人腦和計算機相類比,是發展認知心理學的一條主要途徑。認知心理學旨在認識人類的認知心理,將這種認識透過計算機程式語言表達出來;人工智慧致力於用計算機語言描述人的智慧,並用計算機加以實現。兩者的共同點在於用計算機程式語言刻劃人類智慧。然而,它們也存在一個重要的區別。人工智慧試圖且已經給計算機施加了一個模擬人類智慧的程式,該程式包括知道這個系統本身的過程,然後給系統以一定任務,它就會產生行為。這說明人工智慧是確實的、得到證實的。而認知心理學,還不能肯定資訊加工過程是人類智慧的唯一心理原因,就連此資訊加工過程本身也沒有直接的明確證據。認知心理學只能從行為去推斷心智用什麼程式來造成行為,帶有很大假說性。德雷福斯(L.Dreyfus)把胡塞爾看成當代認知心理學和人工智慧的先驅。他認為超驗現象學在兩個方面與人工智慧有關係:第一,胡塞爾十分自覺地把探索心裡結構作為他的哲學研究的中心。第二,胡塞爾具體地說明了在意向活動中人們所期望的物件世界的構成,及其所包含的複雜的形式結構。德雷福斯指出,人的認知能力是透過實踐而發展的。這種獨特的認知能力為人類存在於世界的方式提供了無限的豐富性,構成了人類所有智慧行為的基礎。認知心理學企圖透過純認識結構來把握一切智慧而根本不考慮頭腦的非認知方面,這種想法註定不會成功。一切智慧和智慧行為都必須追溯到人類對自身是什麼的理解上,而這一點由於會陷入無窮的遞迴,所以人類永遠不能完全弄清。人類智慧的基礎既不可能被分離出來,也不可能被清晰地理解。他還指出,胡塞爾的意識與明斯基(M.Minsky)的框架理論十分類似。人工智慧在發展過程中最終不得不面對日常知識的表達問題,它們是困難的、關鍵的、在哲學上引人入勝的,人工智慧至今仍在為之奮鬥。人工智慧的物質基礎早在1950年代,就出現了兩種爭論激烈的觀點:一種認為計算機是處理思維符號的系統,另一種認為是對大腦建模的媒介;一種致力於用計算機示例世界的形式化表達,另一種則模擬神經元的互動;一種把問題解決當作智慧的範型;另一種強調學習;一種使用邏輯,另一種基於統計;一種是哲學上理性主義和還原主義的繼承者,另一種將自己視作神經科學。事實上,它們分別代表了符號主義學派和連線主義學派。心理學中,定位於複雜思維與神經元之間的符號層次的理論很重要。符號是思維的材料,但也是物質的樣式。“觀念”與大腦可觸知的生物物質之間有明顯、根本的不同,這無疑對人工神經網路的建模具有意義。但很遺憾,目前人類對真實神經系統的瞭解非常有限,對自身腦結構及其活動機理的認識還十分膚淺,眾多神經網路的模型實際上是極為簡略粗糙並且帶有某種“先驗”。譬如,波爾茨曼機引入隨機擾動來避免區域性最小雖具有獨特之處,然而卻缺乏必要的神經生理學基礎 (董軍,潘雲鶴. 人工智慧與認識論問題的思考提綱.見:華人工智慧進展. 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1. 22)。有觀點認為,對神經資訊處理機制的深入分析可能會引起計算科學革命性的變化。語言能力是人腦特有的高階功能,但對語言的中樞表象目前仍只有很模糊的認識,甚至連研究這類資訊處理過程所採用的合適研究方法還至今闕如。為此,迫切需要方法論的指導,因為它對神經網路的研究及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1980年代中後期,人們發現腦中存在混沌現象,由於它可能揭示腦活動的深層機制而受到廣泛重視。從生理本質出發是研究神經網路的根本手段。混沌神經網路研究探索非穩狀態下網路的動態行為和資訊處理能力。混沌動力學為研究人工神經網路和人工智慧提供了新的契機。這裡並不是單純提倡純粹意義上的生理模擬,因為人類把握自然和社會的規律並非是一種“照搬照抄”的過程,人工神經網路的初衷也非“逼真”地描寫真實神經系統,而只是根據物質基礎和客觀依據進行簡化、抽象和模擬。神經網路的基礎結構更類似於腦,而不是標準計算機的結構。它們的單元並沒有真實神經元那樣複雜,它們的結構與新皮層的迴路相比也過於簡單。儘管神經網路具有這些侷限性,但仍然顯示出驚人的完成任務的能力。人腦對資訊的處理採用的基於符號的序列邏輯推理過程,一開始就被現代數字計算機所採用。有趣的是,彷彿有這樣一條人工智慧的“定理”:一旦某種思維的功能被編成程式,人們就不再認為它是“實際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了。而人工智慧的核心總是指那些還未能編製成程式的部分。人工神經網路還有很多根本性、基礎性的問題需要解決。在某種程度上,它僅僅作為一種演算法,但這不能掩蓋神經網路是在思維是物質世界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這樣的前提下的嘗試和產物。無論是對史前文明的探索,還是“天”外智慧的好奇,都沒有理由否認物質決定意識這個基本觀點。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對人的特質作出解釋的模型很多是來自宗教、藝術等。例如,原始藝術的象徵語言把人類的原始本能和超自然世界的各種意象以特有的符號手段結構化,它們被賦予特有的形式,從而組合成各種表現形態的形象系統。這讓我們不僅瞭解到人類智慧有著不同的具體表達,也明白智慧是依賴於社會生活和客觀現實的。然而,道途艱辛。把人類原始的、潛意識的思想加以分解,有如分解佛教禪宗大師為迷惑心智以達到絕對虛無所下的玄秘功夫那樣,十分困難。況且,要到達人類級的人工智慧已被證明是困難的,而且進展緩慢。辯證唯物主義不同意那種機器能夠獨立地思維、機器可以比人更聰明的觀點,很重要的理由在於思維是生物長期進化、特別是社會活動的產物。哥德爾贊同人類的心智超過所有的機器的結論。計算機中能不斷繁殖和複製自己的人工生命如病毒,最初也是由人類製造的。計算機的世界完全是由科學家們設計創造的,是人腦的結晶。莊子與惠子有如下的對話。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倏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矣,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孰高孰底、熟勝孰負,智慧的複雜和神秘,如同這段文字本身的內涵和後代的種種解析那樣,引人入勝,令人悠然神往。探尋人工智慧的發展途徑 人工智慧研究者願意用精神術語描述機器有兩個原因。第一,希望給機器提供知識和信念的理論以使它們能對其使用者知道的、不知道的和所想要的進行推理;第二,使用者對機器的瞭解常常能用精神術語最好地表達。在人工智慧的發展過程中,心理學和哲學自然而然與它互相影響。而人工智慧與哲學的關係,最初是透過心理學這個橋樑的。人工智慧一開始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自上而下或“內涵式”的表述往往給人帶來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自下而上或“外延式”的表述卻像一份說明書。其實,的確需要兩種途徑: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把思想對映於神經元群上;另一種是自下而上的、用來解釋思想如何由那些看起來是雜亂無章的神經元叢集產生的。認知科學發展中存在一個值得思考的奇怪現象,對諸如下棋、解密碼之類的可以相對跟環境隔離的看似很困難的任務而言,計算機系統可以超過專門訓練的人;然而對一些最通常的透過由長期進化形成的認知功能,比如視覺和聽覺,經過幾十年努力發展的人工智慧系統還不如嬰兒的能力。大腦的智力活動必須從進化的角度、從社會和歷史發展的約束的角度來研究才能得到充分正確的理解。雖然我們必須經常遵循有統整作用和簡化作用的大原則,但也必須承認在科學裡存在著不可還原的複雜性。討論人工智慧與認識論的關係,當然不能替代人工智慧的研究,但它可使人工智慧研究者不致如入沼澤而迷失方向。然而,遺憾的是,人工智慧研究者往往會忽略人工智慧與哲學的聯絡和基本的辯證思維方法——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等。事實上,每個人在自己的思維體驗中都能感到分析與綜合的頻繁與重要。但是,人類對這樣一對基本思維機理的研究卻如此薄弱。歷史地看,人工智慧的發展不時地陷入沒有預想到的深層困境,這提醒我們不僅應當從人工智慧發展的技術問題,而且應當從人工智慧的最根本概念和理論上去尋找原因,人工智慧需要更為寬廣的眼界和宏觀的方法論指導。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2 # 剛哥撩影

    如果真的有這一天,那麼人可以說是變成了永生。擺脫了肉身的人類,有可能科技上會起到了質的飛躍,實現星際旅行和探索,可以去到非常惡劣的極端環境,實現不同的星球間的生命形式的創造,甚至有可能,我們的現在也是高度發達的文明創造出來的,只是肉身的人類無法找到擺脫了肉身的創造者。

    如果真的有這一天,人類或者已經成為了一體,沒有肉體,也就沒有了一切的情慾,沒有各種慾望只有記憶和思維的人類,那麼將接近神了,或者說是失去很多很多,也有可能會重塑肉身,進而實現再生……

  • 3 # 科創Vlog007

    智慧儲存記憶,智慧機器人主機,本身就自帶學習功能,是不需要人工嵌入式,至於將來智慧終端各自,植入給機器人,機器人遠比人類更加聰明,機器人會不會策反,反人類,和人類幹一架也不是不可能,畢竟智慧機器人有自主開啟智慧學習模式,比人類更加精明,試問人類如果不禮貌,惡搞,故意人為損壞得罪機器人,機器人會不會踹我們一腳,這個就要看工程師限定嵌入原始碼是否能夠控制設限我就不曉得了,據我所知,確有這麼一家科技公司正在著手測試,尚且未知詳情,期待這麼一家公司早些上市,不過這家公司是(日本),機器人的優點功能還是比較強大的,有上戰場的可能性,機器人宅家,替身保姆角色,(普通人可能玩用不起呦,灰常貴)機器人可以幫你料理家務,徹底翻新,打掃,侍奉您衣食起居,自己連結5G雲端自主上網幫您,料理公司,或者後臺電腦任務,明天預接見什麼人都囊括在內,定位對方起床沒有,機器人於對方機器人都在互相喚醒介入中,可以沒日沒夜不休息,即使人類某個世紀瘟疫盛行,核輻射,伽馬射線導致人類滅絕,機器人也會思考出於自救極力拯救人類,沒人機器人它就得斷電,畢竟機器人,有學習功能,比人類更加聰明智慧,所有防控風險意識,它自然乖乖聽人類主導替人類,防災減難,至於如何於智慧5G萬物互聯的機器人,和平友好共處,那就要看,工程師和專家限定設定的原始碼,能不能有效控制聰明智慧的機器人了,人類有時候真的很脆弱。人類接下來,該怎麼辦了,我也不知道。

  • 4 # 蔓莓愛跑步

    近50年來,人工智慧走的是一條曲折發展的道路。1990年代初,研究者深感人工智慧理論及技術的侷限性,從而從不同角度和層次進行反思。同時,人工智慧有待於人類對人腦工作機理的深入瞭解,需要神經生理學、神經解剖學給出更加詳細的資訊和證據。人工智慧交融了諸多學科,與哲學更是密不可分。儘管事實上,新近的哲學進展基本上沒給科學帶來任何衝擊,並且哲學的討論物件往往是懸而未決的(Russell S,Norvig P.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modern Approach. NJ:Prentice Hall,1995. 817),但科學卻在繼續改變著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正如恩格斯所說(恩格斯. 自然辯證法.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187):“不管自然科學家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他們還是得受哲學的支配。問題只在於:他們是願意受某種壞的時髦的哲學的支配,還是願意受一種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的理論思維的支配。” 著眼於更寬泛的視野和更遠大的目標,要求從哲學角度尋求更加有效的人工智慧研究方法。堅持物質決定意識的觀點,辯證地看待已有的認識和方法,融合與整合各相關學科的成就和意見,是正確的出發點。人工智慧的哲學意義人工智慧是對人類智慧的一種模擬和擴充套件,其核心是思維模擬。思維思維科學是研究思維的規律和方法的科學,錢學森將它劃分為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三部分,人工智慧屬於工程技術範疇(錢學森. 關於思維科學.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0)。人工智慧研究中邏輯學派和心理學派之爭,有時似使人感到迷惘而莫知所從,但從思維科學的角度來看,無非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關係問題,兩者都屬於思維科學的基礎科學。抽象思維的不足在於缺乏結構的綜合能力。只有形象思維才能綜合出新的結構。這也許就是創造和學習最終必須具有形象思維的原因(潘雲鶴.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 1991, 4(4): 7)。不同的劃分觀點認為,思維科學體系的基礎科學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總結人類思維經驗、揭示思維物件的普遍規律和思維本身普遍規律的各種思維科學,包括哲學世界觀、哲學史、認識論和邏輯學,是理論的思維科學。另一類思維科學包括研究思維主體——人腦的生理結構和功能,揭示思維過程生理機制的神經生理學和神經解剖學等。這種觀點將認識論歸在思維科學的基礎科學範圍內。其實兩種觀點,都不否認人工智慧和哲學透過認識論相聯絡。認識論認識論研究認識的源泉、發展、過程、能力、作用等一般規律問題。換言之,認識論研究的是知識及其形式和侷限性。哲學家強調透過最大機會的觀察和計算,明確什麼是潛在可知的;而人工智慧注重透過現有的觀察和計算途徑,弄清什麼是可知的。而在實際情況中,人工智慧和認識論在本質上是互相交融和兼備的。認識論對人工智慧的研究方向和方法具有指導意義,但並不意味它能替代具體的研究,也不表示任何人工智慧的研究都要顯式地考慮到認識論。由於對諸如世界的一般表達等問題還未真正達成一致,如果僅依賴從哲學中獲得具體的豐富資訊來編寫計算機程式,人工智慧將會處於非常無望的狀態。心智哲學和認知科學心智是指人們的記憶、思想、意識、感情、意向、願望、思維、智慧等多種心理行為(章士嶸,王炳文. 當代西方著名哲學家評傳(2).心智哲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普特南(H.Putnam)根據計算機科學對軟體與硬體的劃分,將心智與大腦的關係理解為功能狀態和物理狀態。西蒙(H.Simon)根據資訊加工理論,認為人類思維本質上是資訊加工過程,計算機也是資訊加工系統,所以,計算機能思維而且能模擬人的思維。人們的心靈、精神世界歷來是哲學家反思的物件,這一研究領域構成了心智哲學的主題。心智哲學在人工智慧、腦科學、認知心理學、控制論、語言學等的推動下,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胡塞爾(E.Husserl)是第一位把心智表達的指向性作為其哲學中心的哲學家,他在心智哲學中第一次提出了關於心智表達作用的一般理論。他認為,智慧是一種由語境規定的和由目標導引的活動,是一種對預期事實的搜素。與心智哲學互相滲透的認知科學是1970年代末正式宣告誕生的交叉學科。它是人工智慧、認知心理學、語言學、哲學、人類學、神經生理學等學科的綜合,研究智慧系統的工作原理。其核心思想是稱為認知主義的思想,其中一箇中心命題是智慧行為可以由內在的“認知過程”即理性的思維過程來解釋。因而,一個很自然的假設就是從與計算機相類比的心智模型出發來研究心智的工作原理,把認知過程理解為資訊加工過程,把一切智慧系統理解為物理符號系統。心智哲學是較認知科學高一層次的理論,但兩者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是毋庸置疑的。心智哲學不應超越認知科學的研究成果而作任意的理論假設,認知科學也不應排斥心智哲學的理論成果去作盲目的探索。認知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和人工智慧,是認知科學的兩個組成部分。人工智慧使用了心理學的理論,心理學又借用了人工智慧的成果。將人腦和計算機相類比,是發展認知心理學的一條主要途徑。認知心理學旨在認識人類的認知心理,將這種認識透過計算機程式語言表達出來;人工智慧致力於用計算機語言描述人的智慧,並用計算機加以實現。兩者的共同點在於用計算機程式語言刻劃人類智慧。然而,它們也存在一個重要的區別。人工智慧試圖且已經給計算機施加了一個模擬人類智慧的程式,該程式包括知道這個系統本身的過程,然後給系統以一定任務,它就會產生行為。這說明人工智慧是確實的、得到證實的。而認知心理學,還不能肯定資訊加工過程是人類智慧的唯一心理原因,就連此資訊加工過程本身也沒有直接的明確證據。認知心理學只能從行為去推斷心智用什麼程式來造成行為,帶有很大假說性。德雷福斯(L.Dreyfus)把胡塞爾看成當代認知心理學和人工智慧的先驅。他認為超驗現象學在兩個方面與人工智慧有關係:第一,胡塞爾十分自覺地把探索心裡結構作為他的哲學研究的中心。第二,胡塞爾具體地說明了在意向活動中人們所期望的物件世界的構成,及其所包含的複雜的形式結構。德雷福斯指出,人的認知能力是透過實踐而發展的。這種獨特的認知能力為人類存在於世界的方式提供了無限的豐富性,構成了人類所有智慧行為的基礎。認知心理學企圖透過純認識結構來把握一切智慧而根本不考慮頭腦的非認知方面,這種想法註定不會成功。一切智慧和智慧行為都必須追溯到人類對自身是什麼的理解上,而這一點由於會陷入無窮的遞迴,所以人類永遠不能完全弄清。人類智慧的基礎既不可能被分離出來,也不可能被清晰地理解。他還指出,胡塞爾的意識與明斯基(M.Minsky)的框架理論十分類似。人工智慧在發展過程中最終不得不面對日常知識的表達問題,它們是困難的、關鍵的、在哲學上引人入勝的,人工智慧至今仍在為之奮鬥。人工智慧的物質基礎早在1950年代,就出現了兩種爭論激烈的觀點:一種認為計算機是處理思維符號的系統,另一種認為是對大腦建模的媒介;一種致力於用計算機示例世界的形式化表達,另一種則模擬神經元的互動;一種把問題解決當作智慧的範型;另一種強調學習;一種使用邏輯,另一種基於統計;一種是哲學上理性主義和還原主義的繼承者,另一種將自己視作神經科學。事實上,它們分別代表了符號主義學派和連線主義學派。心理學中,定位於複雜思維與神經元之間的符號層次的理論很重要。符號是思維的材料,但也是物質的樣式。“觀念”與大腦可觸知的生物物質之間有明顯、根本的不同,這無疑對人工神經網路的建模具有意義。但很遺憾,目前人類對真實神經系統的瞭解非常有限,對自身腦結構及其活動機理的認識還十分膚淺,眾多神經網路的模型實際上是極為簡略粗糙並且帶有某種“先驗”。譬如,波爾茨曼機引入隨機擾動來避免區域性最小雖具有獨特之處,然而卻缺乏必要的神經生理學基礎 (董軍,潘雲鶴. 人工智慧與認識論問題的思考提綱.見:華人工智慧進展. 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1. 22)。有觀點認為,對神經資訊處理機制的深入分析可能會引起計算科學革命性的變化。語言能力是人腦特有的高階功能,但對語言的中樞表象目前仍只有很模糊的認識,甚至連研究這類資訊處理過程所採用的合適研究方法還至今闕如。為此,迫切需要方法論的指導,因為它對神經網路的研究及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1980年代中後期,人們發現腦中存在混沌現象,由於它可能揭示腦活動的深層機制而受到廣泛重視。從生理本質出發是研究神經網路的根本手段。混沌神經網路研究探索非穩狀態下網路的動態行為和資訊處理能力。混沌動力學為研究人工神經網路和人工智慧提供了新的契機。這裡並不是單純提倡純粹意義上的生理模擬,因為人類把握自然和社會的規律並非是一種“照搬照抄”的過程,人工神經網路的初衷也非“逼真”地描寫真實神經系統,而只是根據物質基礎和客觀依據進行簡化、抽象和模擬。神經網路的基礎結構更類似於腦,而不是標準計算機的結構。它們的單元並沒有真實神經元那樣複雜,它們的結構與新皮層的迴路相比也過於簡單。儘管神經網路具有這些侷限性,但仍然顯示出驚人的完成任務的能力。人腦對資訊的處理採用的基於符號的序列邏輯推理過程,一開始就被現代數字計算機所採用。有趣的是,彷彿有這樣一條人工智慧的“定理”:一旦某種思維的功能被編成程式,人們就不再認為它是“實際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了。而人工智慧的核心總是指那些還未能編製成程式的部分。人工神經網路還有很多根本性、基礎性的問題需要解決。在某種程度上,它僅僅作為一種演算法,但這不能掩蓋神經網路是在思維是物質世界的產物、是人腦的機能這樣的前提下的嘗試和產物。無論是對史前文明的探索,還是“天”外智慧的好奇,都沒有理由否認物質決定意識這個基本觀點。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對人的特質作出解釋的模型很多是來自宗教、藝術等。例如,原始藝術的象徵語言把人類的原始本能和超自然世界的各種意象以特有的符號手段結構化,它們被賦予特有的形式,從而組合成各種表現形態的形象系統。這讓我們不僅瞭解到人類智慧有著不同的具體表達,也明白智慧是依賴於社會生活和客觀現實的。然而,道途艱辛。把人類原始的、潛意識的思想加以分解,有如分解佛教禪宗大師為迷惑心智以達到絕對虛無所下的玄秘功夫那樣,十分困難。況且,要到達人類級的人工智慧已被證明是困難的,而且進展緩慢。辯證唯物主義不同意那種機器能夠獨立地思維、機器可以比人更聰明的觀點,很重要的理由在於思維是生物長期進化、特別是社會活動的產物。哥德爾贊同人類的心智超過所有的機器的結論。計算機中能不斷繁殖和複製自己的人工生命如病毒,最初也是由人類製造的。計算機的世界完全是由科學家們設計創造的,是人腦的結晶。莊子與惠子有如下的對話。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倏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矣,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秋水)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孰高孰底、熟勝孰負,智慧的複雜和神秘,如同這段文字本身的內涵和後代的種種解析那樣,引人入勝,令人悠然神往。探尋人工智慧的發展途徑 人工智慧研究者願意用精神術語描述機器有兩個原因。第一,希望給機器提供知識和信念的理論以使它們能對其使用者知道的、不知道的和所想要的進行推理;第二,使用者對機器的瞭解常常能用精神術語最好地表達。在人工智慧的發展過程中,心理學和哲學自然而然與它互相影響。而人工智慧與哲學的關係,最初是透過心理學這個橋樑的。人工智慧一開始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自上而下或“內涵式”的表述往往給人帶來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自下而上或“外延式”的表述卻像一份說明書。其實,的確需要兩種途徑: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把思想對映於神經元群上;另一種是自下而上的、用來解釋思想如何由那些看起來是雜亂無章的神經元叢集產生的。認知科學發展中存在一個值得思考的奇怪現象,對諸如下棋、解密碼之類的可以相對跟環境隔離的看似很困難的任務而言,計算機系統可以超過專門訓練的人;然而對一些最通常的透過由長期進化形成的認知功能,比如視覺和聽覺,經過幾十年努力發展的人工智慧系統還不如嬰兒的能力。大腦的智力活動必須從進化的角度、從社會和歷史發展的約束的角度來研究才能得到充分正確的理解。雖然我們必須經常遵循有統整作用和簡化作用的大原則,但也必須承認在科學裡存在著不可還原的複雜性。討論人工智慧與認識論的關係,當然不能替代人工智慧的研究,但它可使人工智慧研究者不致如入沼澤而迷失方向。然而,遺憾的是,人工智慧研究者往往會忽略人工智慧與哲學的聯絡和基本的辯證思維方法——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等。事實上,每個人在自己的思維體驗中都能感到分析與綜合的頻繁與重要。但是,人類對這樣一對基本思維機理的研究卻如此薄弱。歷史地看,人工智慧的發展不時地陷入沒有預想到的深層困境,這提醒我們不僅應當從人工智慧發展的技術問題,而且應當從人工智慧的最根本概念和理論上去尋找原因,人工智慧需要更為寬廣的眼界和宏觀的方法論指導。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5 # 剛哥撩影

    如果真的有這一天,那麼人可以說是變成了永生。擺脫了肉身的人類,有可能科技上會起到了質的飛躍,實現星際旅行和探索,可以去到非常惡劣的極端環境,實現不同的星球間的生命形式的創造,甚至有可能,我們的現在也是高度發達的文明創造出來的,只是肉身的人類無法找到擺脫了肉身的創造者。

    如果真的有這一天,人類或者已經成為了一體,沒有肉體,也就沒有了一切的情慾,沒有各種慾望只有記憶和思維的人類,那麼將接近神了,或者說是失去很多很多,也有可能會重塑肉身,進而實現再生……

  • 6 # 科創Vlog007

    智慧儲存記憶,智慧機器人主機,本身就自帶學習功能,是不需要人工嵌入式,至於將來智慧終端各自,植入給機器人,機器人遠比人類更加聰明,機器人會不會策反,反人類,和人類幹一架也不是不可能,畢竟智慧機器人有自主開啟智慧學習模式,比人類更加精明,試問人類如果不禮貌,惡搞,故意人為損壞得罪機器人,機器人會不會踹我們一腳,這個就要看工程師限定嵌入原始碼是否能夠控制設限我就不曉得了,據我所知,確有這麼一家科技公司正在著手測試,尚且未知詳情,期待這麼一家公司早些上市,不過這家公司是(日本),機器人的優點功能還是比較強大的,有上戰場的可能性,機器人宅家,替身保姆角色,(普通人可能玩用不起呦,灰常貴)機器人可以幫你料理家務,徹底翻新,打掃,侍奉您衣食起居,自己連結5G雲端自主上網幫您,料理公司,或者後臺電腦任務,明天預接見什麼人都囊括在內,定位對方起床沒有,機器人於對方機器人都在互相喚醒介入中,可以沒日沒夜不休息,即使人類某個世紀瘟疫盛行,核輻射,伽馬射線導致人類滅絕,機器人也會思考出於自救極力拯救人類,沒人機器人它就得斷電,畢竟機器人,有學習功能,比人類更加聰明智慧,所有防控風險意識,它自然乖乖聽人類主導替人類,防災減難,至於如何於智慧5G萬物互聯的機器人,和平友好共處,那就要看,工程師和專家限定設定的原始碼,能不能有效控制聰明智慧的機器人了,人類有時候真的很脆弱。人類接下來,該怎麼辦了,我也不知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邁銳寶xl2.0t,雅閣1.5t,凱美瑞2.0自吸,邁騰1.8t,怎麼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