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牡丹梅花鑫森淼

    說“漢初三傑”恰逢其時,應該更準確一些。時勢造英雄,他們的時代正逢天下大亂、群雄爭霸,正是英雄大顯身手的時候,這個時代給英雄們創造了空前廣闊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他們盡情馳騁,盡情施展,他們各具所長,人盡其才。張良擅長出謀劃策。蕭何擅長後勤保障,他無論如何都不會讓劉邦大軍斷糧,有時不需要劉邦吩咐,蕭何都會做得很好,讓劉邦非常滿意。韓信軍事才能高超,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每戰必勝。這三個人堪稱絕配。

    如果在太平盛世,他們有出息是一定的,但可能不會這麼出名。劉邦統一天下,張良立馬功成身退,歸隱。蕭何自汙其名得以保全。韓信錯就錯在對劉邦存在幻想,他認為自己功勞大理應享受高待遇,言行讓劉邦忌憚他卻不知道。如果他學張良、蕭何,儘量在天下太平以後韜光養晦,絕不至於落得被誅殺的下場。這是政治智慧和政治素養的問題,不是生不逢時的問題。

    自古以來,功高震主被殺、功成身退保身的故事好多。他們的故事不是最先,也不是最後。

    朱元璋得天下後大殺功臣。“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就是范蠡的名言。文種沒有聽范蠡勸告被勾踐殺害。

    開國功臣得到善待的朝代也有好多,比如:秦朝、東漢、唐朝、當代。

  • 2 # 求圓4

    謝謝邀請;如果秦始皇駕崩時,趙高沒有夥同李斯、胡亥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繼位者不是胡亥,而是長公子扶蘇,從歷史上記載下來的情況來看,扶蘇是寬厚仁慈的人,他會採取一些有利社會穩定、有利社會經濟發展、有利改善民生的政策,秦朝的政權就會得到鞏固。

    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有文韜武略的人,如果處在和平的年代,在政治清明的情況下,這三位傑出的人才,也不會懷才不遇。如果想施展自己才華的話,也是可以找到用武之地的,比如張良他不喜歡高官厚祿,想過平靜的生活,以他淵博的知識才能,可以著書立說、也可以收一些學生傳授自己的知識。他的才能應該也不會被埋沒。

    再說蕭何,他有超強的行政管理能力,是管理國家的棟樑之材,他完全可以透過公平競爭,用自己突出的業績,使職位不斷得到提升,也像唐朝武則天時期的宰相狄仁傑一樣,從基層的普通官吏,提拔到宰相的位置,從而在治國安邦的崗位上一樣施展自己的才華。

    韓信,這個軍事奇才,在古代和平時期,也是大有用武之地的,他可以從事軍旅生涯,如衛青出身貧寒,但在邊關抗擊匈奴的戰爭中,由於表現突出、屢立奇功,成長為一名大將軍。韓信所處的那個年代,可以在邊境地區建功立業,做出很突出的貢獻而成為歷史上的名將。

    因此“漢初三傑”人生的經歷,不能用簡單的恰逢其時、或者生不逢時來概括,造就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不同的命運,主要應該是每個人的思想,這三個人的思想完全不同,所以有三種不同的命運。

  • 3 # 胖梨子

    漢初三傑指的是韓信、蕭何和張良這三人,分別從軍事、行政及謀略輔佐劉邦奪得天下,三人的功勞最大,所以並稱為漢初三傑。

  • 4 # 老威觀史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漢初三傑,韓信和蕭何都是生逢其時,而張良,即便當時沒有戰亂,也仍然能夠大放異彩。韓信只能在戰亂中成名

    韓信,史稱兵仙,在秦末漢初用兵能力我認為排名第二,只有項羽強於韓信。韓信出身卑微,卻痴迷於兵法,經常一個人苦讀兵書,我只能說這個人確實很有天分,其實讀兵書的人很多,但是韓信竟然能夠成為優秀的軍事統帥,這是難能可貴的。比如趙括也熟讀兵書,但是實際打仗卻很嫩,被白起誘進了包圍圈,相比之下,韓信用兵,從一開始就非常的老到,比如背水一戰,要知道歷史上這一招也只有韓信用了,也只有韓信用成功了,其他人要麼是不敢用這一險招,要麼就是用的很失敗。比如馬謖,同樣的也是“之置於死地而後生”,馬謖將軍隊駐紮在山上,結果被張郃斷了水源,一個火攻就完蛋了。之後韓信率軍攻滅趙國、齊國,最後擔任垓下之戰的主帥,為劉邦打下的漢室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韓信是當之無愧的不世出的將才、帥才。

    我們可以看看韓信的發跡史,先是投靠項羽,不得項羽青睞,又去投奔劉邦,劉邦也瞧不起他,最後是在蕭何的極力引薦下,才得以統兵作戰,立下曠世功勳。

    韓信的技能就是打仗,而在當時的亂世下,沒有人知道韓信,所以項羽不用他,劉邦不用他,幸好遇到了蕭何,蕭何發現了他,劉邦和項羽爭霸,非常需要他這樣的統兵大將,他才得到了機會,所以韓信只能在亂世中出名。

    蕭何只能跟隨劉邦建功立業

    蕭何,一開始只是沛縣的主吏掾,說白了就相當於一個縣的組織部長,管一個縣的縣吏的升遷。在當時等級制度森嚴的情況下,沒有多少背景的蕭何基本是上升無望的,一輩子運氣好的話最多也就當個縣令,就算是祖墳上冒青煙了。

    但是蕭何選對了人,跟隨了劉邦。他和劉邦私交非常好,是親密無間的鐵哥們,也正是因為是鐵哥們,所以劉邦信任他,把大後方交給了蕭何。蕭何也沒有辜負劉邦的期望,盡心盡力地把後方治理好。

    每次劉邦被項羽打敗,缺兵少將的時候,蕭何總是能從關中給他帶來一支新的部隊,如果比作打遊戲的話,蕭何就等於是一個一流的治療師,可以無限補血,讓劉邦無限復活,雖然劉邦和項羽打仗一次都沒贏過,但是有了蕭何,劉邦始終能夠不敗。

    更重要的是,蕭何幫主劉邦發現了很多人才,尤其是韓信,最後打敗項羽的也正是韓信。

    可以說,是劉邦成就了蕭何,也是蕭何成就了劉邦。

    張良本身就是鳳凰,沒有亂世也能大放異彩

    秦末的時代,是一個戰火紛爭的年代。在那個時代是容易建功立業的時代,當然主要是透過戰爭。張良是一名超一流的謀士,自然能夠選對自己的主人,也自然能夠建立功名。

    但是如果沒有亂世呢?那麼韓信和蕭何就基本沒有出頭之日,而張良卻不同。因為張良是貴族,祖父張開地,連任戰國時南韓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南韓二朝的宰相,其本身就有著豐厚的政治資源,也有很厚實的家底。

    在博浪沙,他僱傭了大力士襲擊秦始皇失敗,能夠全身而退;在秦末紛爭中,他能夠輔佐南韓復國,都說明這個人無論是政治資源還是能力還是家底,都非常厚實。所以即便沒有戰亂,即便當時是和平年代,他也能夠出來做官,以他的能力來說,慢慢地做,好好的做,基本到老了能混到丞相的位置也不稀奇,至少也能混到現在的國家級幹部,施展一番抱負。

    以上就是我對漢初三傑的分析,結論就是張良無論何時都能有所成就,而韓信和蕭何就只能在秦末的那個亂世中建功立業了。

  • 5 # 歷史百川

    人這輩子一共會死三次。第一次是你的心臟停止跳動,那麼從生物的角度來說,你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禮上,認識你的人都來祭奠,那麼你在社會上的地位就死了;第三次是在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死後,那你就真的死了。

    兩千多年過去了,我們至今都記得“漢初三傑”,韓信、蕭何、張良分別以軍事、行政、謀略輔佐劉邦。所以,我從來不認為他們生不逢時。

    劉邦沒有他們,就不可能在楚漢爭霸中脫穎而出,建立漢室江山。他們沒有劉邦,也不一定能在秦末暴亂中建功立業,留得千古美名。

    我們知道韓信遭受胯下之辱,先後投奔項羽、劉邦,最後成為漢軍大將軍,帶著漢軍高歌猛進,最後四面楚歌大敗項羽。

    我們知道蕭何出身縣吏,屢屢幫助劉邦,慧眼識人,追隨劉邦,為劉邦籌措糧草,保障補給,安撫百姓。

    我們知道張良助劉邦先入咸陽,暗渡陳倉,勸都關中,屢出妙計助劉邦化險為夷。

    雖然,韓信最後被劉邦以謀反之名處死,蕭何以自毀名節之法明哲保身,只有張良功成身退,落得個自由之身。但是,沒有劉邦,沒人認識他們,不是麼?

  • 6 # 水一白聊歷史

    三個人到底是恰逢其時,還是生不逢時?水一白認為三個人還是要區別來對待的,對韓信來說確實是恰逢其時,而對張良來說卻是生不逢時,至於蕭何,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水一白慢慢道來

    一、張良

    如果不是秦末亂世,而把歷史回到戰國七雄的年代,“漢初三傑”的張良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張良的先輩是南韓的貴族,世居南韓的都城陽翟(即今河南省禹州市),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曾經擔任多朝的南韓國相之職,如果不是秦王掃六合,秦國滅了南韓,可以想見,張良也很有可能成為南韓的國相,那也是張良兒時的夢想。

    在“漢初三傑”之中,如果要選出一位對秦朝最憎恨的人,那自然非張良莫屬,既有亡國之恨,亦有阻斷其事業發展之憾。所以才有了後來張良僱力士刺秦王未果、而誤中副車的事件。

    秦末張良原本的計劃也是扶持南韓後裔韓王成的,只不過韓王成被項羽所殺,張良也徹底地把復韓大業轉變成了興漢大業。對於張良來說,功名利祿這些對於他來說,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所以最後劉邦統一以後,劉邦讓張良在齊國隨便選三萬戶做“萬戶侯”的時候,張良僅要了當初和劉邦見面的地方留城做為其封地,一方面說明張良念舊,另一方面也說明張良已無慾無求。

    天下初定之後,張良便已淡出西漢政壇,與閒雲野鶴作伴去了。

    二、韓信

    為什麼說韓信是恰逢其時呢?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帥才,但是這個帥才卻如同埋藏在深土之中的珍寶一般,難以被人發現。

    年輕的韓信,雖然志向遠大,卻不屑於從事農耕、生產之事,更沒有機會能像劉邦、蕭何一樣成為一個小吏,實現溫飽對於他來說都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在他母親死了以後的日子裡,韓信就開始了到處蹭飯的生活,東家蹭、西家蹭,一直蹭到他成為街邊巷裡最招人煩的人,跨下之辱的起因不會僅僅是因為他的大寶劍,“一飯之恩”的本意也僅僅是老太太看他可憐而已。

    如果不是生逢此亂世,韓信的一生也會如我們所不知曉的眾多懷才不遇者一樣,泯然眾人矣。雖然歷史上的韓信最後名震天下,但是卻僅僅活了三十六歲,而且結局看起來非常悲慘。

    但是,可以預見到的是,如果不在此亂世,而是在秦朝的管轄下一直穩定地發展下去的話,韓信的一生將會極其悲慘。

    自傲之人,恰逢其時,可一飛沖天,如生不逢時,則身敗而無名。

    三、蕭何

    蕭何,和劉邦本是老鄉,在官職上要在劉邦之上,為主吏掾,主管官職的進退。如果不是生在這個年代,蕭何的未來應該也是會升遷的,雖然不大可能會一直升到一國之相的位置,像如今這樣的名聞天下。但是依蕭何的能力和智慧,在地方上佔據一席之地還是非常可能的,既不用承擔因謀反而帶來的潛在危險,更不用“享受”後來的伴君如伴虎的生活。

    當年邁的蕭何在監獄之中,是否會後悔他的一切經歷的如此生活,我們無從知曉。但是,確實是當此亂世,才讓他一郡之吏最後能夠高居相位,以供我等談資。

  • 7 # 閒將西話

    漢初三傑的說法,最早來自於劉邦洛陽慶功會,劉邦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人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吳所以取天下者也。”

    劉邦打仗聽韓信的,戰略聽張良的,治國則聽蕭何的,最後擊敗項羽,結束秦末亂世,建立大漢基業。韓信、張良和蕭何三人功不可沒,同時這三人也封王封侯,高官厚祿。那這三人誰生不逢時?誰又恰逢其時呢?

    首先看韓信:疑人重之,用人詐之

    韓信早年在淮陰,生活極為困頓,餓昏在河邊,還是一個漂母給他飯吃。還有次在街上被人欺負,受胯下之辱。

    隨著反秦浪潮,韓信仗劍加入到了起義軍。早隨項梁叔侄,出身卑微的韓信,只做過執戟郎中(保安小頭目)。28歲時入漢軍初為連敖(前臺接待員),差點因為一點小事受株連被砍頭;是蕭何、夏侯嬰等力薦才又做了治粟都尉(糧餉軍需官)。後來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劉邦雖築壇拜韓信為大將軍,但是,劉邦卻對韓信看不順眼。公元前204年,韓信平定趙地之後,劉邦從成皋渡過黃河,假稱漢王使節,潛入韓信軍營,奪了韓信的軍權。

    老謀深算的劉邦在與項羽垓下決戰勝利之後,立馬奔赴韓信軍營,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再次剝奪了韓信的軍權;並把韓信由原來的齊王改封為楚王,以便使其遠離根基深厚的齊地。

    最後假託巡遊雲夢捉拿了韓信,降為淮陰侯,實際上是剝奪了韓信在楚地的軍事指揮權。

    公元前196年,以韓信勾結叛亂為由,蕭何將他騙至長樂宮,最終被呂后處死,並夷其三族。

    韓信叱吒疆場,戰無不取,一生為戰而生。但韓信生不逢時,身被欺,名被辱,而命不保。

    再看張良:道不同,卻相為謀

    張良的祖父、父親,做過五代韓王的宰相。如果沒有楚漢亂世,他可繼承父親的相業,官至宰相,光宗耀祖,顯赫當世。

    遺憾的是,國亡家敗,張良生不逢時。反秦復韓是張良矢志不渝的人生軌道。博浪沙刺秦,為韓廷痛殺秦寇。張良率數百子弟從軍,路遇劉邦,開始了與劉邦若即若離的交往。

    張良擁立南韓公子韓成做韓王,自己做司徒。張良復韓的目的終於達到了,復家的個人夙願也得以實現。因而竭力扶持韓王成,在穎川一帶作戰,但未開創大的局面。

    後隨劉邦南下,由於採納了張良的計策,一舉推翻了暴秦,使劉邦搶先一步入定了關中。

    鴻門宴上,項伯曾勸張良跟隨項羽,但張良說他是替韓王陪伴劉邦,幫助劉邦虎口脫險,併為劉邦得到了漢中。

    天下分封已定,張良還是打算離開劉邦回韓王成那裡。直到項羽在彭城殺害了韓王,徹底粉碎了張良的復韓之夢,把張良推到了自己對立面劉邦那裡去了。

    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張良眼看復國無望,他在佐劉的過程中心裡應該好受不到哪裡去。

    再讀蕭何:宰相肚裡能撐船

    蕭何與劉邦是同鄉,本是沛縣的一個小吏。為人謹慎,非常熟悉法律條文,辦案公真,很有政績,在當地頗有聲名。

    如果不認識劉邦的話,如果沒有秦末亂世的話,蕭何也就老老實實的上班,不會有以後的大富大貴。所以蕭何是恰逢其時。

    沛縣起義,蕭何是最主要的組織者,沒有蕭何的相助,劉邦首事是不可能的。

    蕭何最大的本事就是治理關中,是劉邦最堅強的後盾。劉邦多次失敗,多次亡眾,多次沒有糧草,都是蕭何及時補兵補糧,這是萬世之功。

    漢三年,劉邦與項羽在京索打得難分難解時,曾多次派人慰勞蕭何。蕭何立刻把自己的子侄都送到了前線,打消了劉邦對自己的懷疑。韓信被誅後,蕭何又把自己的家財拿去當軍費,劉邦就非常高興。英布謀反時,劉邦遠離都城,蕭何就弄點貪汙腐敗,豪奪百姓土地,搞臭自己,來消除劉邦對自己的疑慮。

    蕭何就是這樣恰當的處理了與劉邦的關係,使自己始終能和劉邦同心同德,共同治理好國家。宰相肚裡能撐船,恪守相國之責。這一點難能可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文《心靜下來就能聞到花香》怎麼寫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