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葉楓流
-
2 # 皇家橡樹1972
美軍AGM–84“魚叉”反艦導彈,直到1979年才服役,也就是說美軍在這之前沒有什麼專業型號反艦導彈,要麼是技術不成熟,要麼就是體積龐大整體性落後,遠不及蘇聯反艦導彈那樣的完善和型號繁多,那麼美軍為何不發展反艦導彈呢?是因為1970年代之前導彈技術不成熟,雖然說射程是夠用,但是發射平臺與導彈之間的制導和聯絡不穩定,導彈在50公里的射程範圍艦載火控雷達還能精確制導,這叫“視距內打擊”,但是受地區曲面的影響,雷達波在50公里外就探測不到敵艦了,也就沒法鎖定目標和制導導彈,而導彈自己攜帶的雷達在很遠的距離也探測不到敵艦,探測不到也就沒法擊中目標了...所以,美軍認為反艦導彈制導的技術水平不行,而艦與艦之間50公里的距離又太危險!發揮不出航母戰鬥群的優勢,還不如艦載機反艦有效...也就很長時間不發展專用的反艦導彈,不但美軍這樣整個西方也是這樣,西方另一“飛魚”系列導彈也是在1980年才服役。那沒有反艦導彈,若是真的與敵艦近距離遭遇怎麼辦?1970年代之前歐美在這種情況下也是有預案的,就是使用大型防空導彈去打擊近距離的敵方戰艦(50公里視距內)圖片上就是美軍1960年代的“黃銅騎士”遠端防空導彈。1960年代美軍先後發展了三型遠端防空導彈:“黃銅騎士”(遠端)、“韃靼人”(近程)和“小獵犬”(近程)。這三型導彈當中“黃銅騎士”是大型遠端防空導彈,射程為120公里,導彈的戰鬥部重量超過150公斤,總體效能與蘇聯的薩姆–2導彈相當,但體積和長度都太大,只能安裝在巡洋艦這樣大型軍艦安裝和使用,圖片上的“黃銅騎士”長度超過10米,導彈使用衝壓發動機,頭部的帶有五根“極化天線”用於接收艦載火控雷達訊號(英軍“海標槍”防空導彈也是這種設計),導彈帶有一個助推火箭,發射時火箭助推器先點火,將導彈加速至2馬赫的速度,然後分離衝壓發動機點火。被“黃銅騎士”擊沉的3500噸級靶艦。
那“黃銅騎士”是怎麼擊中敵艦的?首先是艦載對海搜尋雷達掃描海面(也可是航空兵在更遠距離發現)有敵艦的蹤跡時雷達進行跟蹤→當敵艦進入到50公里處→艦載防空雷達警戒進行跟蹤→接近40公里時防空火控雷達鎖定,然後發射“黃銅騎士”,導彈在火控雷達的制導下先爬升→再大俯衝角攻擊敵艦,由於防空導彈彈體細長,1960年代後建造的戰艦鋼材都比較薄,導彈有可能直接穿透鋼板在敵艦的內部爆炸,大型防空導彈的戰鬥部都在100公斤以上,並且是在艦體內爆炸,爆炸能量都在艦體內傳播,對中小型戰艦的破壞力還是很大的。實際上使用防空導彈打擊軍艦的這個辦法現在也在用,圖片上美軍的“標準–6”防空導彈就可以進行反艦,大概過程就是圖片裡表現的那樣。使用防空導彈打擊戰艦的辦法還是可行的,畢竟軍艦的體積要比飛機大的多,雷達反射面積也會更大,同時航速也比飛機飛行速度慢的多,體積大速度慢很容易被火控雷達鎖定,打擊軍艦要比打擊飛機容易和準確的多。皇家海軍的“海標槍導彈”也具備打擊軍艦的能力,剛接觸軍事知識的時候發現“謝菲爾德級驅逐艦”怎麼沒有反艦導彈發射器?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才知道,那個時代西方軍艦幾乎不裝,也沒有反艦導彈,都使用防空導彈去打擊軍艦。
總得來說,防空導彈打擊軍艦是副業,是臨時性的,雖然打擊軍艦很準確,但是隻能在50公里的視距內進行,超過了這個距離防空雷達就鎖定不了目標了,因為防空雷達就是探測空中目標的,對於海面目標探測發揮不出來太大的作用,另外防空導彈戰鬥部裝藥不多,打擊能力有限,有可能十多枚也擊沉不了。
至於說能否打到戰艦的雷達則要靠運氣,雷達相對於艦體太小了,並且防空導彈也不裝雷達頻率接收器,沒法接收/跟蹤軍艦雷達發出的雷達波,也就沒法直接擊毀雷達了。反輻射導彈的引導頭,裡面像“棒糖的球球”就是雷達訊號接收器,可以接收雷達波的波束,每一個“球球”對應幾個頻段的雷達波...可問題是防空導彈不裝這類引導頭。
所以防空導彈打中艦載雷達的機率太低了,也沒必要去打雷達,將軍艦毀傷就夠用了。
-
3 # 國平軍史
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空軍用飛魚空艦導彈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當時最強大的42型驅逐艦謝菲爾德號,此艦滿載排水量5200噸,主要艦載武器為1門單管114毫米艦炮、1座雙聯裝海標槍防空導彈發射裝置、1架山貓搜尋和反潛直升機等。
當時,英國海軍驅逐艦和護衛艦中,絕少裝備有反艦導彈,因此,海戰時對水面艦艇的打擊,除了艦艏的那門單管114毫米艦炮以外,就是那座雙聯裝海標槍防空導彈。
海標槍防空導彈,採用半主動雷達制導,最大射程為70公里,作戰高度10米至2.2萬米,是一種中遠端、中高空艦載防空導彈武器系統,主要用於攔截高效能戰機和反艦導彈,必要時也能攻擊水面艦艇。
馬島戰爭中,英國皇家海軍用海標槍防空導彈擊落了阿根廷空軍5架戰機和1架直升機;在海灣戰爭中,成功地攔截了了1枚來襲的伊拉克蠶式反艦導彈,創造了海軍史上水面艦艇首次反導戰例,但無攻擊水面艦艇的實戰案例。
西方海軍對於反艦導彈的研發和裝備,要落後於蘇俄海軍,美海軍魚叉反艦導彈1979年末才服役,我海軍1970年就在4艘6607型驅逐艦上裝備了2座射程50公里的雙聯裝上游-1反艦導彈,成為導彈驅逐艦反艦能力在東亞甚至在世界已經是一流水平了,當時所有西方海軍水面艦艇都是火炮巡洋艦、驅逐艦和護衛艦。
魚叉是亞音速反艦導彈,有效射程也就100餘公里,美海軍對其是一招鮮吃天下,40年了未見有新型反艦導彈來替換,俄中海軍早就裝備了射程300公里以上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因此,在反艦導彈領域西方海軍顯然一直落後。
事實上美海軍對水面艦艇的打擊非常依賴航母上起飛的艦載機,僅水面艦艇過招時,在缺乏艦載機掩護的背景下,美海軍難以和俄中海軍匹敵,所以特別強調宙斯盾防空體系對來襲的反艦導彈的被動攔截。
由於美海軍在反艦導彈領域的落後,就設想用射程200公里的標準-6防空導彈來打擊海面目標,將其當作反艦導彈使用,為海軍打擊遠距離的敵方軍艦提供一個良好的攻擊手段,以緩解海軍對遠端反艦導彈的燃眉之急。
標準-6防空導彈,原本在設計時就是一種專門用於攔截巡航導彈和反艦導彈的掠海飛行武器,美軍將標準-6導彈改成具備打擊水面艦艇的武器,歸根到底與其海軍裝備的反艦武器和作戰體系有關。
由於美海軍的兩大主力水面艦艇伯克級驅逐艦和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裝備的反艦武器只有射程120公里的魚叉導彈,一旦發生戰爭時,美海軍對200-300公里外敵方水面艦艇將無能為力,在無航母艦載機掩護時,伯克級和提康德羅加級兩型主力艦隻有被動挨打被人操的份。
2016年3月時,美海軍裝備的防空導彈再創射程紀錄,在一次試驗中,標準-6艦載防空導彈成功擊中一艘退役的滿載排水量將近4000噸的佩裡級導彈護衛艦,訊息出來以後引發了外軍的廣泛關注。
防空導彈,本身就是為防禦空中目標而研發裝備,雖然用打擊空中目標的導彈來打軍艦,確實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然而術業有專攻,其缺點則是威力偏小,不免讓軍迷生疑,用防空導彈打水面艦艇,是不是有“蚊子叮大象”的感覺。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追求武器裝備的多用途發展是必然趨勢,防空導彈也不例外,因此,用防空導彈打水面艦艇,是有益的嘗試,特別是反艦導彈一般裝艦數量少,戰時很快射完的背景下,對敵水面艦艇的打擊用防空導彈就成了可能,即便不能擊沉將其擊傷退出海戰場就達到了海戰的目的。
-
4 # 狼煙火燎
防空導彈打擊軍艦其實並非什麼稀罕事,美國早就經過多次試驗了,而且還在1988年與伊朗海上小規模衝突中,用防空導彈打導彈艇,這個完全沒有問題,目前美國海軍裝備的標準6射程比魚叉的70公里還遠。蘇聯時期也多次試驗用重型防空導彈來打擊水面艦艇,完全沒有問題,而且據報道,中國的115艦在2015年同樣用進口的S300海軍版打擊靶船成功!
防空導彈打海上目標卻是沒有任何技術難度,追中天上飛行的超音速目標都沒有問題,何況用來對付大型艦艇甚至小型導彈艇都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而且還是2~4倍的超音速打擊目標。但是他也有很多的侷限性,首先就是威力不足,防空導彈為了獲得高機動性本身裝藥就很少,而且大多采用破片殺傷,相當於在空中形成一個彈幕網與高速飛行的飛機或者導彈撞擊,要知道飛機連撞鳥都怕,遇到這樣的密集彈幕網自然就更怕了。但是對於攻擊軍艦來說,這樣的威力就有些不夠看了。
第二就是攻擊距離上有些受到限制,目前海上中程防空導彈的防禦半徑大多在120公里以內,而中國比較比較落後的鷹擊83的攻擊距離也是180公里,要讓對方軍艦靠近到幾十~100公里左右範圍恐怕有些困難,除非是面對像伊朗那種以導彈艇為主力的部隊。
目前唯一對防空導彈打軍艦非常熱衷的應該算是美國了,畢竟美國的海軍作戰一直以航母戰鬥群為核心,對於反艦導彈發展並不是十分重視,幾十年來一直都已射程70公里,速度僅僅0.7馬赫的魚叉導彈作為反艦導彈標配,而反艦版的戰斧導彈在美國軍艦上裝備十分有限,於是防空導彈成為美國增加反艦能力的必然選擇!從某種程度來說,標準6便是美國的兩用導彈,既防空也反艦,最大射程達到200公里,這可比魚叉導彈靠譜多了,他有效的緩解了美軍驅逐艦和巡洋艦反艦能力不強的問題。
因此,各國訓練用防空導彈攻擊對方軍艦,僅僅只是為戰場的複雜多變增加一種備用方案,增加一道防禦力量,並不是主流。對於軍艦來說,發展類似鷹擊18這種攻擊範圍達500公里左右的遠端反艦導彈才是出路,千萬別異想天開的去想著發展一款既反艦又防空的多功能導彈,這種導彈至少個人認為不太可能!
-
5 # 五嶽掩赤城
可以,但是隻能打小艇,因為戰鬥部和引信不適合對艦攻擊
首先防空導彈反艦是完全可以,並且有實際戰例的。1988年4月,美軍以伊朗在波斯灣佈雷,威脅世界石油運輸的名義,發動代號為“螳螂行動”入侵伊朗領海,與伊朗海空軍發生交火。在這次行動中,伊朗出動大量快艇來攻擊美軍護衛艦編隊,美軍的貝爾納普級巡洋艦艦溫賴特號(CG-28)和佩裡級護衛艦辛普森號(FFG-56),都有發射標準-1型防空導彈擊毀伊朗快艇的戰鬥記錄。
螳螂行動中溫賴特編隊還發射4枚標準1導彈命中伊朗265噸的卡曼級導彈艇,該艇失去作戰和航行能力,但仍在海上,最後是A-6入侵者攻擊機投擲鐳射制導炸彈炸沉
在2000年10月,美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科爾號,在葉門亞丁灣遇到基地組織自殺小艇襲擊,傷亡慘重。美軍為此專門給宙斯盾級驅逐艦加裝快速發射功能,在不啟動宙斯盾主雷達情況下,AN/SPG-62火控雷達直接照射引導發射標準-2防空導彈,利用防空導彈的高過載能力和高機動性,來摧毀自殺小艇等。這一功能同樣被現在標準-6繼承,2016年1月,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保羅·瓊斯號驅逐艦,成功發射標準-6導彈命中靶艦,標誌著標準-6導彈有了反艦能力。
標準系列導彈曾計劃研發具有對地攻擊能力的標準-4導彈,依靠GPS中繼,但缺乏對硬目標殺傷能力而放棄。不僅如此,2016年3月的《解放軍報》公開報道051C型瀋陽號驅逐艦導彈區隊長舒令事蹟中,“一次瀋陽艦進行艦空導彈系統驗收試驗。舒令帶領班長骨幹集智攻關,研究論證,制訂方案預案13項。2015年,舒令在某實彈演習任務中,實現了首次用該型導彈打擊水面目標的突破。”說明我軍裝備的俄式S-300FM防空導彈也有對艦攻擊的能力。
當年我們隨現代級驅逐艦引進了毛子兩套裡夫S-300F發射系統,建造了兩艘051C驅逐艦
但是防空導彈並不適合對艦攻擊,因為現在的戰鬥部型別和引信型別不適合,對大型軍艦殺傷效果非常有限。目前大型防空導彈戰鬥部雖然重量普遍達到60~80公斤左右,但是都是採用高爆破片戰鬥部,爆炸時產生破片雲來擴大毀傷面積。使用的引信也多時近炸引信(無線電近炸或鐳射近炸),導彈會在接近目標數米距離時候爆炸,從而提高防空效率。這就導致防空導彈的“破甲”能力非常弱,對於艦艇內部的殺傷效果極其有限,只能摧毀小艇,無法擊沉大船。
標準-2防空導彈發射後炸過很多次,去年德國的薩克森級護衛艦還剛炸過,但造成的破壞一般反艦導彈採用的多為穿甲/半穿甲戰鬥部和碰觸延時爆炸引信,導彈射入艦艇內部後再發生爆炸,毀傷效果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早期有些防空導彈,例如美軍的RIM-8黃銅騎士,是透過更換不同戰鬥部的方式來增強反艦能力,從而可以讓戰艦不用帶反艦導彈,但是這種導彈防空效果就極差(當然黃銅騎士的核彈戰鬥部型除外)。
所以結論是防空導彈可以反艦,但是隻能摧毀小艇,打大船隻能磨層皮,當然題主提到的雷達也還是可以磨掉的。
回覆列表
一般來說是不會的。空中目標和水面目標的訊號特徵不一樣。天空中飛行的飛機和導彈目標明顯,背景簡單,沒有雜波干擾。可以用雷達全程制導。
水面艦艇訊號容易受到海面雜波干擾。受到地球表面曲率影響,雷達無法全程制導,導彈在飛行末端都是主動雷達制導。制導系統中需要增加濾波環節。
防空導彈發射後有自毀裝置,防止掉落在自己頭上。設定成失去目標後的延遲爆炸或者低於一定高度就爆炸。如果用於反艦很可能自動引爆,需要改進自毀裝置。
反艦導彈在中段一般都是掠海飛行的,採用慣性導航,有高度感測器。防空導彈沒有這樣的裝置,慣導也與高度無關。
在殺傷力上,防空導彈一般都是預製的連續杆或預製碎片戰鬥部。這種戰鬥部不適合打擊艦艇,因為飛機的結構非常脆弱,而艦艇的鋼板相比飛機的鋁合金、鈦合金和複合材料是比較厚重的,強度相當於飛機的裝甲,預製碎片很難造成較大的損害。反艦導彈戰鬥部一般都是半穿甲戰鬥部,在軍艦內部爆炸。
所以普通的防空導彈在很多方面都和反艦導彈有明顯差別。如果用於反艦作戰,只適合攻擊小型艦艇。如果要攻擊大型水面軍艦,需要在作戰前臨時更換戰鬥部,飛行控制系統要進行改裝,增加很多不必要的重量,影響防空作戰的效能。
在目前導彈採用貯存發射的垂直髮射方式下,發射前臨時改變、更換導彈功能單元比較困難。
美國的新型標準6防空導彈進行過反艦測試,可以具有反艦打擊能力,但是尚未實用化。
防空導彈可以攻擊艦艇,但是反艦導彈不能攻擊飛機。因為防空導彈要求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而反艦導彈不需要什麼機動性。
還有一種導彈——巡航導彈可以對艦進行打擊。這兩種導彈的飛行彈道比較相似,戰鬥部也相似。差別是末端制導系統不一樣。作戰前也需要臨時換裝。
很多使用上看起來很簡單的事情,實際做起來就是很難的。很多軍迷缺乏專業知識,想法經常是似是而非。很像小孩子一樣幼稚。
很多事情的核心是技術問題,而不是方法問題。華人喜歡用改變方法的方式解決問題,比如孫臏策劃的田忌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