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月山脈
-
2 # 聽雨喜雨
宋孝宗是秉承趙構的意思進行北伐。
趙構是一個很有政治手腕,很有能力的帝王,所以宋史把他與光武帝等並稱六大中興帝王,個人能力在宋朝應在前三名。宋史定論請見附件。當然這樣的認識需要有權利經歷的人或接近權利的人去悟,才會有這樣的認識。
說趙構是昏君的,其人本身不智,見識淺薄。趙構宋史定論中興之主,趙構能白手起家,啟用有能力的將領,抵抗主了金軍;能任用人才,穩定住局勢,能大力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平衡各種矛盾,能有效延續宋,並將一個初步發展的國家交給孝宗,一個昏君有這樣的本領嗎。當然,要理解需要有高度。
趙構之所以要議和,因為不得已。
南宋為什麼要議和?
為韜光養晦,為延續宋爭取時間。
古時打仗不管是遊牧民族還是農耕文明決定性的因素是後勤補給。直搗黃龍是可笑的,僅憑傳說中的十萬之師戰場綿延數千公里,戰場需要巨大的後勤補給下,即使糧草夠,後勤運輸所需要的押運糧草人員,運送人員送數千公里,宋根本無力支援。古今多少戰爭,比如趙括的紙上談兵,比如年羹堯西北用兵都是疲於糧草,又如日本侵華因戰線過長被拖死,糧草是真功夫,不是血一湧就行的。
宋當時為抗金入不敷出,財政80%用於軍費,南宋的宮殿不過十多間房子,比不過一個大戶人家,鐘相楊么起義因為抗金民不聊生,江淮多流民,如果硬著頭皮,南宋面臨滅國。
很多人不懂糧草的重要性,因為沒有做過當家人,不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重要性。所謂文人多空談誤國。
至於徽宗早已死亡,欽宗根本不是趙構的威脅,欽宗讓國家滅亡,即使回來臣子們也根本不會聽他的,特別是趙構朝無論大臣還是將軍大多趙構提拔,而且趙構的才能是很突出的,根本不是趙構威脅。反而趙構希望接回欽宗 ,方便管理欽宗,而不是將欽宗放在金人之手,金人可以隨時利用欽宗(利用欽宗另立國家,破壞趙構政權的正統性)來牽制趙構。
主和和主戰本質上沒有對與錯,主要要看時機,合適的時機、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情,事情才能取得成功。而通常主戰有掩蓋性,容易得到支援。但如果時機不對,力量不對,想法好,只會勞命傷財,只會失敗。
甲午中日戰爭,因為準備不足,完全憑一時之勇,戰爭完敗,割讓東三省,割讓臺灣澎湖列島,賠款數億兩白銀,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致華人陷入萬丈深淵。
諸葛亮六出祁山,不顧蜀國國力盲目征伐,導致蜀國不堪重負,將本可以憑藉天府之國與世隔絕,大力發展經濟,以圖最終統一。實際卻不顧實際,窮兵贖武,國力因為連年戰爭極度貧乏,最終自取滅亡。
宋朝是一個沒有和親的王朝,即使強唐盛漢也有妥協的時候,所謂盛唐不止,和親不斷。強漢不盡,和親不完。高宗也是一個有思想,有帝王高度的人,面子固然重要,比面子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活下來,然後圖其他。越王在戰爭失敗後不但將自己的女人獻出,自己也委身為奴,親自服務夫差,嘗夫差之便以示臣服,臥薪嚐膽。趙構經過忍辱負重的二十年向金稱臣,經過休養生息,國家得到發展,百姓得到休養生息,初步具備用兵條件,自然是廢除不平等條約,提出並支援孝宗用兵,一洗前恥。孝宗北伐包括以後的北伐都沒有取得成功,說明紹興議和不得已而為之,不能作為高宗的錯誤。不當家不知生存下來的重要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當然這個簡單的道理需要有一定高度的人才能知道。
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首先實實在在做好自己,以不讓愛國變成一種假道義,真虛偽,唱高調。
-
3 # 龍雲思鄉
謝君邀答!
此問題非趙構能確切解答莫屬!
既然不能穿越歷史時空探詢,只能故做猜測:
雖然趙構不贊同北伐,但以他當時掌控地位,北伐並不會動搖他權威,更不會觸及他的統治紅線!可允孝宗一試!
如果北伐僥倖勝利,可彰顯他英明放權之首功!
如果北伐遭受失敗,可證實他偏安議和之正確!
附:晚清慈禧把權操控,也曾允許光緒帝與康梁等維新變法,後觸及她限度紅線,就立即屠殺新黨,囚禁光緒,致使百日維新流產!覺二者有類似!
敬請指正!不喜勿噴!
-
4 # 自家講譚
其實趙構終其一生都是反對北伐的, 趙構雖然已閒居德壽宮,號稱不理朝政,但是偏安求和的一貫思想卻沒有絲毫改變。
而趙眘對他的孝順,成為了他對付養子,貫徹苟合政策的緊箍咒。 趙構一方面牽制趙眘北伐,另一方面極力敦促他達成和議,維持偏安現狀。一次,趙眘赴德壽宮探望趙構,興致勃勃地談論起抗金大計,趙構粗暴地打斷他的話,說:“等我百歲之後,你再談論此事也不遲!”這話等於是已經說絕了!按照趙構的邏輯,趙眘反對議和等於就是反對他在位時的既定國策,這就是不孝。 而且趙構自己也知道,雖然此時金軍的戰鬥力下降,南宋軍隊又何嘗不是呢,當年有岳飛的時候都沒能成功,何況現在,因此他又告誡養子“毋信張浚虛名,將來必誤大計,他專把國家名器財物做人情。”這其實也是一種理智的反對。
趙構一次又一次反對北伐,利用趙眘的“孝”約束他放手一搏。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就是個“孝”害了南宋小朝廷,公元1187年,趙構終於病卒,趙眘堅持守孝三年(不能動武)。後來,在百官的一再請求下,趙眘勉強聽政,但開始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公元1189年,趙眘正式禪位於趙惇,自己則當起了太上皇,閒居重華殿,繼續為趙構服喪。縱觀趙眘的一生,如果不是過於執拗於“孝”,以其英明勇武,收復燕雲十六州,說不定就真的不必等到朱元璋了。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退休皇帝雖然透過宰相史浩等人一再阻止養子北伐,卻也沒有徹底阻止,還算是給了他一個試一試的機會。
公元1163年,宋孝宗以張浚為樞密使,都督建康、鎮江、江州諸路軍馬,開始北伐。當時,張浚赴揚州,聚八萬兵馬,命招討使李顯忠從濠州出師趨靈壁,副抬討使邵宏淵從泗州出師趨虹縣,李顯忠、邵宏淵皆大敗金兵。捷報傳來,宋孝宗激動無比。但是,勝利卻是暫時的,隨後,金將紇石烈志寧率十幾萬大軍先後進攻宿州,李顯忠、邵宏淵又因爭功發生矛盾,不服從排程,致使李顯忠對敵中孤立無援,在符離被金軍擊敗,全線崩潰,南宋最後一次有可能成功的北伐失敗了。
次年,宋金達成和議,史稱“隆興和議”。其主要條款是:宋金世為叔侄之國,皇帝不再向金國稱臣;“歲貢”改為“歲幣”,銀絹各為二十萬兩匹;南宋放棄所佔海、泗、唐、鄧、商、秦六州,雙方疆界恢復紹興和議時原狀等。 隆興北伐,以隆興議和為標誌,徹底失敗。
-
5 # 玄武君談古論今
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來回顧一下高宗是怎麼坐上這個皇位的,他又是為何主張同金國議和,放棄中原地區,坐擁半壁江山。
宋高宗趙構,本是宋徽宗趙佶第九子,宋欽宗趙桓之弟,曾多次擔任宋朝對金議和使官或其他事務的代表,親赴金國多次,曾被金國扣留,做過質子,幾經輾轉才擺脫金兵的圍困,回到宋朝。
靖康二年,金兵再次南下,攻克開封府,俘虜徽、欽二宗北上,史稱“靖康之難”。
宋朝南方地區還未遭受金兵佔領,為重振河山,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王朝第一位皇帝。
趙構稱帝后,完全忘記了曾經許下的承諾,立下的志向,不僅要北伐收回失地,還要直導金國大本營,迎回徽、欽二宗,一雪靖康之恥,這些都被趙構拋諸腦後了,趙構重用奸臣小人,意圖放棄中原地區,偏居江南,坐擁半壁江山。
金兵南下襲擊,趙構從應天府又逃到了揚州,建炎三年,金兵奔襲揚州,趙構狼狽渡江,經鎮江府到杭州,金兵渡江南侵,趙構又多次逃竄,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兵撤離江南地區,趙構才又回到紹興府、臨安府等地,後金兵暫停南侵,紹興二年,趙構遷都杭州臨安府,南宋王朝才基本站穩了腳跟。
我們可以看出,高宗從即位開始的四五年時間裡,基本都是在躲避金兵的南侵,四處逃命。
高宗皇帝主張同金華人議和,放棄中原地區的第一個原因是高宗皇帝從心底裡畏懼金國,他害怕自己也被金國俘虜,像自己的父親和哥哥那樣成為階下囚,受盡凌辱,他躲著金華人還來不及了,怎麼會主張和金華人作戰,收復失地。
第二個原因,高宗皇帝坐上了皇位,體驗到九五至尊的無上權力,不會輕易放棄自己手中的皇權。如果支援軍隊北伐,打輸了,另外半壁江山也危在旦夕,打贏了收復長江以北地區,甚至收回幽雲十六州,直導金國大本營,迎回徽、欽二宗,徽、欽二宗回到宋朝,趙構這個皇位還能做嗎?還做得穩嗎?因此,南宋的主戰派無論是打輸還是打贏對於高宗皇帝個人來說都是不利的。
綜上分析,高宗皇帝主張議和,偏安江南坐擁半壁江山是為了維護自己手中的皇權不受到威脅。
我們再來說被金兵俘虜北上的徽、欽二宗命運,徽、欽二宗被金兵押解至金上京,後囚禁於五國城,徽宗於1135,欽宗於1156年,先後死於此地。
紹興三十二年,也就是1163年,宋高宗讓位於趙昚,宋孝宗即位,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宋孝宗即位施政,展開北伐戰爭,企圖收復失地,統一山河。
根據上面的時間順序和相關資料,我們來分析高宗皇帝為什麼不阻擋孝宗皇帝實施北伐。
第一,威脅高宗皇帝位置的徽、欽二宗再也回不來了。從時間可以看出,宋孝宗即位實施北伐時,徽、欽二宗早已客死金國多年,此時北伐,若有幸能夠戰勝金國,收復失地,可再也迎不回徽、欽二宗了,高宗皇帝趙構的這個擔心沒有了。
第二,南宋王朝經過多年的發展,統治已經穩固,初步具備了和金國較量的實力,此時北伐,打輸了也威脅不到南宋王朝的基本統治,大不了再議和,議和這種事情南宋王朝是最有經驗的。
第三,高宗皇帝本身也想北伐收復失地,這樣一說,好多人會提出反駁,我們看待歷史要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理性分析,不能被主觀意識左右,高宗皇帝早年主張議和,偏安江南坐擁半壁江山,那是處於對自己皇位的捍衛,晚年他認為時機成熟了,當然也想和金國扳一扳手腕,比一比高低。
當然最後宋孝宗皇帝實施的北伐,還是以失敗告終的,宋金又展開了隆興和議。
回覆列表
趙構並不反對北伐,他不僅不反對孝宗的北伐,甚至也並不反對1130年之前岳飛的北伐。否則主戰派的岳飛不可能以戰功如此迅速地升到“湖北、京西南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相當於軍區司令,並統領十萬兵馬,先後取得四次重大戰役“健康戰役”、“襄漢戰役”、“郾城大戰”、“潁昌大戰”對金國正面對抗(騎兵野戰為主)的勝利。
而另一方面趙構很早就開始了與金國的和談。根據《宋史》卷243《韋賢妃傳》趙構早在南宋建國伊始就已派王倫去向金國統帥撻懶乞求,表示只要金人肯答應他的講和要求並能放韋太后迴歸南宋,其他一切條件都好商量。『帝以後久未歸,每顰蹙曰:「金人若從朕請,餘皆非所問也」』。 趙構與金國和談的目的很顯然只是他的生母韋氏。而無關山河社稷。
剛開始金人並未理會弱小的南方,說難聽一點就是根本沒有把趙構放在眼裡。因此趙構根本不可能和談成功並迎回生母韋氏。故而他也就只好專心地支援岳飛等人的北伐事業。
金人開始的目標並非岳飛,後來因岳飛四次大勝,“憾山易,憾岳家軍難”是金人一致認識,濠州之戰中金兵大勝張俊部(岳飛沒參加而是後面趕來),後看見嶽字旗聞風而逃過江就是明證。另外1140年岳飛的軍隊與韓世忠的軍隊收復了大量的失地,對兀朮盤踞的東京(汴州,今開封)已形成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六面包圍。後來岳飛的岳家軍又取得了郾城大捷,之後又在潁昌之戰中大敗金軍,在1140年八月十七日岳飛收到十二金字牌時,岳飛已三面進逼東京,正面部隊已抵達朱仙鎮,距離東京不過二十公里,同時金兀朮已率部逃出東京渡過黃河,換句話說,東京已是空城,不出兩日宋軍將攻克東京,收復黃河以北(開封緊挨黃河)。但岳飛撤回後,金兀朮派偽軍重新佔領了東京。岳飛潸然淚下:“十年之功,毀於一日”! 金人不得不把目標轉向死敵岳飛。並同意歸還趙構生母韋賢妃。
《宋史·秦檜傳》〈兀朮遺檜書〉記載:“‘汝朝夕以和請,而岳飛方為河北圖,必殺飛,始可和’。檜亦以飛不死,終梗和議,己必及禍,故力謀殺之”。(秦檜做為金國內應,執行金國主子“殺嶽換和平”的指令,陷害岳飛,假傳聖旨謀殺岳飛,這是岳飛之死的真正原因。)
兀朮寫信給秦檜而非趙構,充分說明趙構為迎回韋氏“餘皆不問”,讓秦檜獨攬相權十多年並幾乎死於秦檜之手。《宋史•秦檜傳》記載:“檜陰結內侍及醫師王繼先,伺上動靜。郡國事惟申省,無一至上前者,檜死,帝方與人言”。 《宋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二“檜亡故朕今日始免靴中置刀矣” 。 而秦檜執政晚期,已經有人上書趙構要求給秦加九錫,還說他祖墳望之有“王氣”。“九錫副車之請”、“秦城王獻之氣”(《三朝北盟會編》卷168)。秦檜的下一步是什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到了這步田地,趙構還不是傀儡嗎?
紹興十一(1141年),金國和南宋簽訂紹興和議,南宋向金朝稱臣,主要內容是:雙方自東以淮水中流,西自大散關為界;宋向金稱臣,每年向金貢送銀25萬兩,絹25萬匹.。重劃宋、金兩國的邊界,東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為界,宋割唐、鄧二州(在今河南省內),又重定陝西地界,宋失去商(今陝西內)、秦(今甘肅內)兩州約一半土地予金。而金國則送回徽宗棺木及韋氏。
1142年除夕夜,秦檜害死岳飛,之後雙方開始執行和議的內容。金國送回了韋氏,至於徽宗之棺,實際上是空的,金人早拿徽宗腦袋點了天燈。
秦檜死後,趙構才開始逐步奪回權力。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紹興二十五年十二月甲申載:詔:命官犯罪,勘鞫已經成,具案奏裁。比年以來,多是大臣便作“已奉特旨”,一面施行。自 今後,三省將上取旨。這裡面的所謂“大臣”,當即專指秦檜而言;所謂“便作‘已奉特旨"”,實即“假傳聖旨”亦即“矯詔”的同義語。“具案奏裁”的意思是在定案前必須把案情的具體細節奏報上來,由高宗自己裁定是否定罪。“自今後,三省將上取旨”,其意是,從今往後,三省(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為大臣治罪必須透過皇帝的裁決才能實行。就是說以前常有假傳聖旨濫殺大臣的事發生,高宗以此旨委婉的警告了秦檜。在此詔中雖則未將岳飛獄案明確指出,但其必然把這一獄案包括在內,卻是斷然無疑的。 彼此之間相互印證的是在《宋史·刑法志(二)當中,就更明確地指出,岳飛父子和張憲的冤獄,完全是由秦檜矯詔所造成的。其文曰:“詔獄本以糾大奸慝,故其事不常見。(紹興)十一年,樞密使張俊使人誣張憲,謂收岳飛文字,謀為變。秦檜欲乘此誅飛,命万俟卨鍛鍊成之。飛賜死,誅其子云及憲於市。……飛與舜陟死,檜權愈熾,屢興大獄以中異己者。名曰詔獄,實非詔旨也。其後所謂詔獄,紛紛類此,故不備錄雲”。
孝宗上臺時,秦檜已死了七年,遺毒已清。而韋氏也早已被趙構(減齡十歲以隱瞞其為金人生下兩子)封為太后。故而孝宗開始北伐時,趙構沒了制肘,當然就從主和派變成了主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