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劍膽琴心蜘蛛俠

    困獸猶鬥,何況是人乎?納粹對德國百姓的洗腦是成功的,無論軍民,直到投降前的最後一刻,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人還對希特勒抱有忠誠和信任,除了戈林、希姆萊這些最高層的頂級人士在找後路,這一點,從4月30日下午希特勒和愛娃已經自殺且被焚屍,而絕大多數柏林衛戍部隊和民兵仍在頑抗,直到兩天以後凱特爾元帥在投降書上簽字並正式向所有部隊下達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的命令為止。這些人有的是不知道希特勒己死,有的則不願放棄自身的軍人理念與職業操守,而柏林戰役之後的布達佩斯之戰,再一次證明了後者“吾之榮譽即忠誠!!”在歐洲戰場的這最後一戰中,蘇軍仍然付出了八萬多人陣亡,傷者倍之,飛機、坦克、大炮、卡車等重武器損失均上千的沉重代價。可見德意志這個民族的可怕。

    另外,巷戰歷來殘酷,是吞噬進攻者的無底洞、血肉磨坊,在城市巷戰中,在沒有21世紀初美國攻打伊拉克戰爭那種絕對的垂直技術代差、作戰理念、軍人素質以及後勤保障能力的碾壓優勢下,進攻方兵力多的優勢往往不能充分發揮,守方因為有地利之便,往往在短兵相接時更佔主動一些,這些對於有一定軍事素質、作戰意志堅強的守方來說,無疑將上述相對優勢起到了擴大其至倍增的作用。

    有一個突出戰例,蘇軍一個連在多輛坦克配合下進攻一段200米寬、100多米長的花園居民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工廠宿舍區或者小號的居民小區),結果被8個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的德國老頭用鐵拳火箭筒和三、四支MP40衝鋒槍擋住了兩天三夜,死傷四、五十步兵,被擊毀6輛T34/85坦克也無法前進一步,後來科涅夫都被驚動了,調來一個加強營,用重炮抵近射擊才拿下,8個老頭死了4個,4個負傷失去抵抗能力被俘,一審,8個人裡有6個都是參加過一戰的老兵,戰鬥經驗相當豐富。

  • 2 # 孫悟空144972747

    蘇軍進攻柏林時人數比大約是2.5:1(蘇軍250萬、德軍超過了100萬),傷亡比大約是1:1.5,但我們後人應看到這以下幾個因素再來評論:首先,柏林戰役從4月16日至5月2日,用時僅僅16天,算急攻吧,攻克這樣一個大型築壘城市、而且是敵國百萬重兵佈防的首都,這在現代戰爭史上堪稱奇蹟,就說成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不過份。第二,蘇軍是攻堅,而德軍是防守,而一般來說,攻堅方應該傷亡比遠大於防守方才是,但蘇軍僅傷亡30餘萬,其中陣亡約9萬。而防守方傷亡超過45萬,陣亡超過了25萬,這個了傷亡比也是堪稱奇蹟。第三,柏林是約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德軍又佔有地利之優勢,加之守軍也算是當時德軍中的精銳部隊,而且集中了德軍中主要的技術兵器,其中火炮10400門、坦克1500輛、飛機3300架。所以,蘇軍攻克柏林雖說傷亡30餘萬人,看似傷亡慘重,但其實應該說傷亡並不大。

  • 3 # 360生活館

    柏林戰役蘇軍實際兵力應該是德軍的5倍以上,如果蘇軍兵力是德軍2.5倍,很有可能就是根本攻不下來。 因為德軍的戰鬥力本來就比蘇軍強很多,柏林到處都構築了大批永久性防禦工事,在被蘇軍團團圍住毫無退路的情況下,勢必進行拼死一搏,蘇軍雖然有絕對制空權和坦克、火炮方面的壓倒性優勢,但是在對城市街巷的反覆爭奪中,這些優勢發揮的作用不大。

  • 4 # o七杯茶o

    要談這個問題,我們只能從歷史中找到答案:1945年4月16日前,納粹德國在東線蘇德戰場能夠投入交戰的共有214個師(其中34個國防軍裝甲師,15個黨衛軍裝甲擲彈兵師),又14個旅。而在西線對美、英軍作戰的只有60個人員裝備不齊的德國師,包括5個黨衛軍裝甲師的約400輛坦克。防守柏林方向的是G.海因裡希上將指揮的“維斯瓦”集團軍群(轄第3裝甲集團軍、第9集團軍),舍爾納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所屬第4裝甲集團軍、第17集團軍(總計48個步兵師、9個裝甲擲彈兵師、6個裝甲師,以及許多其他國民衝鋒隊和黨衛軍外籍兵團,共約8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04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500輛、作戰飛機3300架)。總部預備隊有8個師。

    在北方挪威丹麥方向,大約有30萬人德國國防軍的部隊。在南方義大利和巴爾幹方向,大約有40萬國防軍和黨衛軍的部隊。

    綜上所述,在柏林戰役之前,納粹德國的軍隊在300餘萬人的規模上下。其中國防軍240餘萬人,黨衛軍50餘萬人。飛機3500餘架,坦克裝甲車輛在3000餘輛。分佈在約3000千米的東西南三條戰線上,還有北部的佔領區。

    看了上面的資料是不是感覺納粹德國還有回天之力呢?哈哈,其實不然,相比他們的對手,這點家當只能是寒酸。此時僅蘇聯方面總兵力就達到了一千餘萬人,坦克3.8萬輛,火炮20餘萬門。主攻柏林方向的蘇軍集結了200餘萬人另加16.5萬波蘭軍,6250輛坦克裝甲車輛,4.2萬門火炮,7500架飛機。再來看看盟軍在西線和南線,投入了570萬人,9000餘架飛機,近2萬輛坦克裝甲車輛,8萬餘門火炮。所以,納粹德國的覆滅是不可避免的,要讓這剩餘的300餘萬人的部隊,幾千輛坦克和飛機去對抗一千六百餘萬人,超過6萬輛坦克裝甲車輛,兩萬餘架飛機,近30萬門火炮的蘇聯和盟軍的部隊,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個敗局是無可挽回了。

    在這裡必須說明一下。在帝國覆滅的前夕,曾經號稱忠誠的德國國防軍,在元首和柏林人民最需要他們的時候無恥的選擇了背叛,眼睜睜的看著柏林陷落,僅僅是為了換取向盟軍投降會獲得戰俘的待遇。而黨衛軍部隊(包括黨衛軍的外國志願兵軍團)則紛紛從各地趕來參加柏林戰役,在危難時刻選擇與他們的元首一起為執著的夢想做最後的垂死掙扎,如果不戰也要滅亡的話,他們選擇了拼死一戰。

    從最新資料看,所謂80萬德軍參加柏林戰役的說法確實有點誇張。維斯瓦集團軍群名義上也只有55萬人,其中還有24萬國防軍部隊撤到了西線,向盟軍投降。也就是說:柏林地區德軍原來也不過76萬,況且這裡面至少有24萬逃到了西線,還有一些撤出的傷員,實際只有從各地趕來的武裝黨衛隊和臨時組建的國民衝鋒隊共計49萬人在堅持作戰。真實的蘇德兵力之比接近5:1,坦克裝甲車輛之比為4:1,火炮之比為4:1,作戰飛機之比為近3:1。根據柏林戰役戰後的統計資料記載德國在這場23天的戰役中近48萬人被團滅,其中戰死10餘萬,幾乎全軍覆沒。蘇聯死傷逾100萬人,戰死近30萬。也就是說至少雙方有約40萬名士兵在這場戰役中喪生。此外還不算柏林戰役中死難的十幾萬平民。之所以傷亡那麼大,蘇聯方急於打敗法西斯德國,確立世界範圍內的威望,企圖在戰後劃分勢力範圍時爭取主動是主因,納粹德國垂死掙扎,不惜屈命是客觀因素。

    結果柏林一戰之慘烈,毛子儘管擁有絕對優勢,但以每天損失1萬餘人的代價,僅用23天就結束了戰役,亦傷筋動骨了。戰後毛子靠強姦婦女和虐殺武裝黨衛隊俘虜來洩憤,也是為後人不恥。而黨衛軍戰後更被蘇聯和美國定義為犯罪組織,其成員無法受到戰俘對待,也就是說可以被隨意處決,黨衛軍成員在戰後德國也不能擔任公職,處處受到歧視。很可憐,為了所謂的理想,這些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也很可悲,元首毀滅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一切,從此以後德國不再是德國,德意志不再是德意志,是精神和肉體的雙重閹割。悲劇,數百萬德華人為了元首虛幻的大夢,義無反顧的獻出了生命。最後,元首選擇自殺,啦數十萬黨衛軍將士也跟著一塊兒陪葬。想了一下為什麼電影柏林陷落裡那麼多人自殺,也許那種絕望不僅是戰局上,更是信仰上的崩潰。

    還好我生在大天朝,一個擁有未來和希望的國家,努力吧,實現偉大復興。

  • 5 # 路過蜻蜓219199867

    很正常,因為城市戰對於進攻方自古以來就是很頭疼,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保衛莫斯科,列寧格勒戰役,近的說美軍在伊拉克城市戰中戰績,因為城市戰防守方可以憑藉極其有利的地形可以極大縮小與進攻方差距

  • 6 # 792突擊步槍

    一般的來說防守方依靠堅固的工事為依託,進攻方即便是得勝損失也會是相對大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蘇軍勝損失的官兵不少於德軍,這就是美英將進攻柏林這個“榮耀”讓給蘇軍的原因之一

  • 7 # 雨160860

    自古以來都是攻方傷亡大於守方,古代兵法攻城必須多守兵五倍才可攻城。

    戰役初期蘇軍沒有焦土戰術,德軍在街道建築裡以小組伏擊戰術殺傷大量步兵,蘇軍後來為了減少損失拿重炮開路炸平了柏林。

  • 8 # 紅色手電筒

    對於蘇軍來說,到了柏林之戰的時候,蘇軍的人力資源已經處於枯竭的狀態,優先得到補充的是各個坦克集團軍和炮兵部隊,普通的步兵部隊人數很少,蘇軍的進攻更多的是依靠火炮隊守軍的殺傷,如果德軍構築了堅固的工事,那麼蘇軍就會遭到巨大的傷亡。

    到了戰爭的後期,一般的蘇軍步兵師只有6000人左右,這些還是經過補充的部隊,但是這些步兵部隊中的炮兵單位都是滿員的,但是步兵師中的步兵確是十分不充實,一般一個步兵連只有60個人,有6挺機槍,而一般德國的步兵連都是200人左右,當然,德軍也是不滿足按,但一般德軍一個連也會有100人左右。

    對於柏林這種城市攻堅戰來說,得到坦克和工兵支援的步兵部隊進攻的威力最大,但是也需要數量充足,步兵在歷次戰爭中的傷亡都是最大,在蘇軍進攻中可以明顯的看到由於缺乏步兵,在澤洛高地,蘇軍久攻不克,而把坦克集團軍提早投入,但是這種高地坦克集團軍也是沒有辦法。

    針對這種情況,蘇軍是編組強擊群,就是把步兵工兵坦克兵炮兵編組為一個強擊群,但是這也只是部分彌補了缺乏步兵的問題。

    而在戰略層面,蘇聯要搶在西方國家前徹底攻陷柏林,來奪取這個二戰中歐洲戰場勝利的象徵,雖說盟國間已經達成共識,柏林應該由蘇軍攻取,但是在沒有把紅旗插上國會大廈之前,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所以蘇軍在進攻柏林的時候可以說是不惜一切代價,反正是最後一戰了,這也是蘇軍傷亡很大的一個原因。

  • 9 # 使用者聽松閒人

    蘇軍攻入柏林時擁有250萬士兵,而希特勒在柏林起著保衛作用計程車兵卻只剩下100萬軍人,可能還不滿這個數。

    樓上問:為何卻在攻打柏林中,蘇軍傷亡這麼慘重?

    樓下回答:希特勒突襲蘇聯都打到了斯大林格勒,又進攻了莫斯科;那麼之後德軍為什麼慘敗?是氣候不幫希特勒的忙嗎?還是德國沒有蘇聯強大?這些並不是主要原因,問題是德軍打進了蘇聯國門,而且又打到了莫斯科,這是蘇維埃中央政府的所在地,蘇聯人民要不要抵抗?答案是:拿起我們手中的槍,頑強地保衛我們的國家,頑強地保衛我們的中央政府,堅決把侵略者趕出蘇聯去。這在當時,蘇維埃稱作“偉大的衛國戰爭”,保衛自已的祖國、保衛自已的家園,每個公民責無旁貸!

    換言之,德華人面臨了斯拉夫人的反擊,都打到了家門口,甚至打進了家門,日耳曼人要不要反抗?當然,保衛自己的家園,德華人同樣匹夫有責,儘管蘇聯軍隊是德國的2.5倍,德國子民可不是砧板上的肉,是那麼容易任人宰割!

    德華人同樣意識到要保家衛國,這同德軍打到莫斯科同在一個理上,反之日耳曼民族的頑強精神與蘇軍比卻有過之而不及。一方面,希特勒在宣傳中似乎發出了一個總動員令,不過用詞實施了藝術手法說:英法兩國開始與德國和談了,只要德國在東線上頂住,蘇聯進攻德國可以體面一些投降。這無疑是對人民使用了反間手法,言外之意還不是在鼓動人民頑強地抵抗蘇軍!日耳曼人為什麼要投降,用我們的生命去抗擊蘇熊!事實上,柏林市民和守衛軍人切切實實是這樣做了。

    蘇軍進入柏林後已是處於了街壘戰,即巷戰。蘇軍的火力優勢反倒無用武之地。這時由於德國上下齊心協力頑強意志的抵抗,蘇軍其實佔不了多少便宜。卻卻相反,蘇軍寧可大量使用兵士,戰爭中衝上前哨犧牲了一個,隨後會用兩人頂上,面對德軍的頑強意志,這就讓蘇軍減員加速。

    值得提到的是,德國不論大人和孩子都認定一個信念:誓死保衛賴以生存的家園,在街壘戰中,很多德國孩子都可以拿起簡易的反坦克炮把敵人消滅。

    這也就是當時蘇軍沒有重型火炮的話,短時間內是很難奪下柏林的。

    當時德國國防軍早已投降了,可代表政府力量的黨衛軍還在視死抵抗;蘇軍進攻帝國大廈總理府的時候,黨衛軍有1500人,他們沒有一個表示投降和退縮,並且這些黨衛軍還不全是本華人,都是一些外國赴德的志願軍,就是這些志願軍的頑強意志直到戰死了最後一個人,他們創造了歷史的輝煌,生生以1500人殲滅了蘇軍10000人的戰果!這裡每一位黨衛軍臨到犧牲之前都表現得沉著機智,翻開他們的遺言,寫著:“告訴我的母親,我很愛她”。“告訴我的元首,我盡力了!”這是英勇的1500個黨衛軍,他們抱著必死的剛毅精神,舒寫了他們的人生!

    雖說蘇軍最終奪下了柏林,雖說希特勒也自絕於德華人民;但日耳曼民族的愛國精神不無閃爍出偉大的光芒。由於這個民族的剛毅精神,蘇軍的損失也在必然!

  • 10 # 加點藍吧

    柏林戰役打的是巷戰,每幢樓房都配有大量輕重武器。德軍憑此壁壘和對地形熟悉,企圖大規律殺傷蘇軍有生力量。德軍的長處正是蘇軍的短板,他們習慣叢集衝鋒那種運動戰,而對巷戰和地形極不熟悉,這是導致蘇軍大量傷亡的主因。請指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名將鄧艾怎麼死的鄧艾墓建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