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筆不意馳
-
2 # 一葉楓流
殲擊機是解放後劉伯承搞軍事正規化創造的詞彙。原來最早是叫驅逐機,後來跟隨美國的叫法叫戰鬥機。
截擊機是戰鬥機這個大類中的一種。主要作戰物件是轟炸機,也有導彈攔截作用。二戰後出現噴氣式轟炸機,發動機總推力大,速度比螺旋槳轟炸機更快,飛行高度更高。美蘇都把攔截對方可以投擲核彈的轟炸機當作重中之重。出現了專用的截擊機。二戰的時候,攔截轟炸機的就是通用戰鬥機,沒有專門的截擊機。噴氣式發動機和笨重雷達結合在一起,出現了笨重的截擊機。空戰格鬥效能很差,主要效能要求就是爬升效能,要迅速爬升到轟炸機的飛行高度進行攔截。其次就是空中搜索能力,安裝有雷達。當時雷達是該科技產品,體積大,重量大,普通飛機裝不進去。
美國最初是諾斯羅普的F-89和F-94截擊機,攔截亞音速轟炸機。為了增大射擊距離,攜帶大口徑火箭彈。克服機炮火力不足的缺點。蘇聯發展了雅克-25截擊機。都是呆頭呆腦樣子。
50年代中期戰鬥機突破音速,超音速轟炸機也開始試飛,出現了超音速截擊機。美國是F-102及其改進型F-106,蘇聯是蘇-9/蘇-11。此時蘇聯已經落後與美國了。F-106是自動攔截,有火控雷達,AIM-4獵鷹導彈是尋和雷達半主動制導。蘇聯的K-5採用波束制導,射程越遠誤差越大。後來採用類似獵鷹的K-8(北約AA-3),為了容納大直徑雷達,把蘇-11改成蘇-15。類似殲八改殲八II。實現了自動引導攔截。
此時英國發展的是英國電氣公司研製的閃電截擊機,瑞典是Saab 35龍截擊機,法國是PhantomIIIC截擊型號。蘇聯同期還裝備了雅克-28截擊機和圖28遠端截擊機。雅克28的導彈和蘇15一樣。圖28的導彈是R-4(北約AA-5)。
隨著地空導彈的發展,高空飛行變得不再安全了。蘇聯最後一種截擊機米格-25達到了截擊機的頂峰。此後除了英國的狂風有截擊型號,就再沒有國家發展截擊機了。米格-31是米格-25的改進型,沒有創新。
戰鬥機的作戰物件和作戰任務在不斷擴充套件,效能要求也越來越高。發展的越來越快,越來越成熟。第三代戰鬥機基本上滿足了歷史上對戰鬥機的要求。不僅速度快,飛行高達高,航程遠,載彈量大,機動性好,短距離起降能力強,電子裝置先進,可以全天候飛行,自主導航。其效能可以取代二戰時期的任何戰鬥機和轟炸機。
以前由於飛機的動力不足,為了達到執行任務所需的效能,不得不進行取捨。從而形成了執行單獨任務的專門飛機。有減少載彈量的快速的偵察機,有放棄機動性追求速度的截擊機,有放棄航程和載彈量追求機動性的格鬥戰鬥機。即使是二代機最全面的F-4鬼怪II,航程、載彈量、機動性、全天候都很優秀,在單獨的一項上還不是都優秀。所以才有美國研製的沒有一磅用於對地攻擊的空中優勢戰鬥機F-15 。
只是由於F-16的成功,才把多用途戰鬥機成為可能實現的目標。載彈量、航程、機動性、都上佳。還造價便宜,如果F-16採用可調節進氣道,就會在速度上也很出色。
噴氣式戰鬥機有幾個極致型號:F-22,F-16,F-4,米格-21。
-
3 # 牛頭馬面兩鬼
首先看截擊機,這其中有個截字,攔截的意思,對敵軍飛機侵犯我領空就可以起降截擊機攔截,警告,攻擊。截擊機的特點就是反應迅速快,爬升高,佔領空中優勢高度,對敵方進行驅趕,或攻擊,截擊機以不再發展,因為殲擊機就可以擔當起它的任務。中國的殲8截擊機。殲擊機,也稱驅逐機,其實也應該對現代來說叫多功能戰鬥機,也有國家就叫戰鬥機,殲擊機多為單座,體積小,靈活度高,可以搭配載,防空炮,火箭炮,各型導彈,既可以攔截前方來的敵機,與之纏鬥,攻擊對方,殲擊機也可以對地目標失施打擊。中國殲擊機是重要機型,空軍主力,有輕型的殲10,新型殲20等等。
還有一個強擊機,這種飛機主要進行低空,或超低空作戰突防任務,低空躲避雷達。可以強行攻擊敵方目標。也叫攻擊機。中國的強擊機有強5。
殲20也叫威龍,是一款隱形多功能戰鬥機。由於現代軍事機載雷達和機載航電系統,加上向量都非常發達,現在的戰機發揮著多用途,殲20有隱形效能就可以隨時突防,再配上向量發動機,又可以在空中與敵機纏鬥,又可以對地打擊。就是一款隱形多功能戰鬥機,不過覺得在現實戰鬥中由於殲20隱形功能強大,如果用於突防對敵重要目標進行打擊,打完就跑,來無影去無蹤,所以殲20更貼近強擊機的突防作用。
-
4 # asiavikin雜談
截擊機是個有點過氣的概念了,主要是冷戰時期東西雙方針對對方的遠端轟炸機搞出來的。由於遠端轟炸機都是走高空的,所以,截擊機的設計也是針對高空作戰的。加之截擊作戰強調快速反應,因此對高速性要求也高。作戰上強調對敵方遠端轟炸機儘早遠端發現、遠端攔截,打完攔截彈就走,不糾纏于格鬥。所以截擊機從氣動上,裝備上都比較強調高空高速條件下的遠端攔截。特點就是小展弦比(高速效能好的三角翼很受青睞)、長機身、大推力發動機、比較完備的機載火控雷達、導航系統等,甚至最早的空地資料鏈也是優先裝備的截擊機。這在雙方的F106、蘇15之上都體現得很明顯。
下圖是康維爾F106截擊機,三角翼很扎眼。
蘇聯時期的蘇15截擊機,威名遠揚的“客機殺手”,叫“波音殺手”也許更合適。
而戰鬥機不同,需要兩頭兼顧。特別是格鬥發生頻仍的中低空,因此機翼設計上要更加費心血。截擊機是不怎麼講究水平方向機動性的,但戰鬥機不然,所以為保證高亞音速格鬥的效能,戰鬥機的翼型是要更加仔細推敲取捨的。所以前緣扭轉、前縫襟翼之類的都會用上,後期隨著對渦流認識的深入,邊條、鴨翼也都用上了。隨著航空技術發展,戰鬥機的飛行包線已經越來越覆蓋截擊機的那點優勢區了,戰鬥機機載裝置也都變得十分完善,火控雷達、導航與瞄準、資料鏈之類的裝置不再是截擊機專享,截擊機也就越來越萎縮。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已經不再研製專用截擊機,而是將截擊機功能要求融於戰鬥機中,出現了F15、狂風、F14等一系列搶截擊機飯碗的戰鬥機新作。
美軍F15
歐洲三駕馬車的“狂風”,它不是很擅長中低空格鬥
這個就不用說了,太如雷貫耳了。
有人認為中國的殲8也算截擊機,這是不準確的,殲8在設計上固然注重高空高速,但也很強調格鬥效能,所以採用了機翼錐形前緣扭轉,從而取得了優於殲七的效能優勢(體現在定常盤旋能力、爬升率等水平、垂直機動效能上,對此葛文墉將軍在他的《飛行札記》中已經有所描述)。而蘇15這樣的截擊機的水平機動性就較差,終其一生只能在蘇聯國土防空軍中服役,沒有進入蘇聯空軍前線航空兵的資格。
-
5 # 恰恰無心用
其實沒有太明顯的區別。截擊只是一種任務模式,截擊的目標主要是對方的偵察機、轟炸機,但是如果對方有護航戰機,也可以與之空戰,而且,截擊要求前出較遠,攔截物件往往是高空高速飛行,所以執行截擊的戰鬥機要求高空高速效能好,作戰半徑大。相比之下,空優作戰不一定要高空高速。但是,隨著技術進步和作戰模式的變化,高空高速目標由導彈負責,第三代戰機已經不再追求高速截擊了。殲20的效能突出了超音速機動性和遠端打擊能力,其實是在各種情況下都保證有先發制人能力和絕對優勢。
-
6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截擊機是早期發展起來的一種專用戰機,但它的職責是防禦而非複雜的戰鬥,所以效能相對單一,突出的是極強的速度和爬升能力,往往纏鬥效能和其它飛行效能比較弱勢。
我們一般認知中最容易被找到的截擊機是蘇聯的MIG-25狐蝠,這款戰機擁有強大的雷達和極為變態的速度。海灣戰爭中一架伊軍的MIG-25像刺客一樣,繞過美空軍的“鷹牆”,在美海軍的F/A-18機群中呼嘯而過,當場帶走一架大黃蜂,美軍追之不及。
最早的截擊機應該是美國二戰期間的P61“黑寡婦”夜間戰鬥機。當時英國開發出了可用於夜戰的“AI”機載截擊雷達,他們向美軍提請採購一種能搭載雷達並能持續巡航一整晚的戰機。於是P61便應運而生。
憑藉著雙發動力和雷達的優勢,再加上能折射探照燈的亮黑色隱身塗裝“噴射黑”,化身英倫上空的魔鬼,專門埋伏在夜空中攔截襲擊那些德國轟炸機。在中國戰場,“黑寡婦”們專職消滅敢於夜航的日機,打完後還不過癮,一路追到東部甚至緬甸攻擊日軍機場。
這些夜間戰鬥機屬於特定年代的特定產物,二戰後期還出現了各種造型誇張的截擊機,比如德軍的BA-349,這種截擊機採用火箭動力,可以垂直起飛。它們的任務是突擊進入層層護航嚴密的盟軍機群,對那些大型轟炸機進行快速的攔截摧毀。
但這種飛機屬於納粹德國的“腦洞”,它只進行了36次飛行,其中7次是有人飛行,還坑死了一位23歲的試飛員。為了保留寶貴的發動機,BA-349在執行完任務後,需要用爆炸栓炸掉飛機中段,讓後機身帶著發動機傘落,然後前機身的駕駛員再開艙跳傘。我要是這飛機的飛行員我得哭的笑起來。
所幸還沒等這些“空中敢死隊”執行任務,第三帝國就滅亡了。
二戰時期的德國還設計過一種BV-155高空截擊機,寄希望於它們來攔截美軍的B-29轟炸機。這種戰機本來由“齊柏林”航母的艦載機Me-155發展而來。但納粹的航母一直沒等到下水,Me-155也就被梅塞施密特公司打入了冷宮。後來由於對B-29的恐懼,德軍啟動高空截擊機專案,布洛姆&福斯公司撿起了梅塞施密特的Me-155,開發出了BV-155高空截擊機,並弄出了好幾個完全不同的原型機。
這種截擊機擁有當時絕強的高空能力,為了減少高空阻力連機翼都簡化到底,特別強調高空高速的效能。但漢斯們似乎有點研究上頭,他們不斷推翻自己的設計,搞到1945年還在推新案子,結果始終沒有成品出去攔截B-29。到4月份時他們的BV-55第三型只完成了75%的進度,一切都在盟軍隆隆的坦克履帶聲中偃旗息鼓了。
不過德軍最出名的截擊機應該是Me-252,這種被盟軍稱為“風暴鳥”的戰機屬於二戰最成功的噴氣式戰鬥機。它起初被希特勒武斷的作為高速轟炸機使用,後來才被“有限生產戰機改型”。實際上Me-262沒有執行多少殲擊機任務,它主要被用於攻擊攔截盟軍的轟炸機群,採用機載機炮和對空火箭快速襲擊對手。
通常Me-262會利用發動機優勢,跑到比盟軍轟炸機群更高的空中,然後再從側面俯衝而下,透過火箭彈打擊敵手。打完後再從另一個方向重複之前的動作,而美軍飛機上的電控炮塔根本追不上噴氣式戰機的速度。
夜戰型的Me-262B-1a/U1也在柏林夜間防空中,創造了2個月擊落30架“蚊式”夜間戰鬥機的出色攔截成績。它們也擁有雷達,基本上出色的雷達指標,能單獨索敵並攻擊後來成了截擊機的標杆。
二戰以後,噴氣式時代徹底到來,導彈技術也快速發展,這時候的截擊機迎來新的局面。冷戰時期的截擊機普遍以高空高速能力為主,要求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升空並追逐上對方的轟炸機。某些截擊機的直線飛行速度連今天的戰機也汗顏。
無論是蘇聯的“鐵幕”,還是美國的“自由世界”,都極度依靠著這些高空高速截擊機的防禦。那個年代的導彈防空能力普遍薄弱,即便能打下U2這樣的高空偵察機,對各種突防的高速轟炸機、巡航導彈也是比較乏力的。又因為這些東西不會與你空戰,所以截擊機並不強調什麼格鬥能力,它們的目標只有一個——衝上去,打下來。
所以隨著導彈技術的發展,今天我們已經看不當年那種極度昌盛的轟炸機群了,各種“突防”的大型轟炸機紛紛在導彈防禦系統上面敗下陣來,老老實實的搞起“戰區外攻擊能力”。沒了兔子,你還撒鷹幹嘛?截擊機這種飛行過於極端,效能又特別單一的機種便就此被淘汰。
今天截擊機的職能是被導彈兼任的,壓根就沒戰機什麼事了。天上不會有高速突防的大型轟炸機,不會有高空晃悠的偵察機,巡航導彈也變成了貼地飛的乖寶寶,連彈道導彈都有可能讓防空導彈所攔截,截擊機那點職能導彈可以做得更快更好。
不過也有一些輕度的截擊職能被現代殲擊機所繼承了,畢竟不可能全部的活都交給導彈。這也是現代殲擊機的特色之一,它們特別強調多功能和多工能力,從攔截到驅逐到爭奪制空權,甚至是對地對艦都能掌握,還包含了全天候飛行能力和長時間的巡飛效能,雖然在絕對的高空高速效能上不如當年的截擊機,卻能面對更復雜的作戰情況,擁有更豐富的戰場適應能力。像SU-27戰機,它的研製之初並非多功能空優殲擊機,而是截擊機。
至於殲20如何如何,我不做什麼細緻評價,但不妨看看F22和F35的發展。這兩款五代機很明顯的特徵是都擁有更優秀的多用途效能。特別是F22這種更側向空優的戰機,它的飛行效能絕對可以兼任截擊機。但要說側重截擊,前面不是說了嗎?截擊的活計都大多讓導彈撈去了。
-
7 # 網路評論清道夫
往往大家都理解成截擊機是對付轟炸機的,殲擊機是對付戰鬥機的,其實沒區別,現在戰鬥機也都多用途了;殲20的,題主的意思是側重速度嗎?應該也不會比別的快多少
-
8 # 職場有備無患
各國武器的命名,多少都會和它的效能息息相關,隨著科技的進步,各式武器更新換代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難免好多以前命名的武器名稱,已經跟不上如今的形勢,逐漸被淘汰後,默默的退出了歷史舞臺。就比如戰列艦、載機巡洋艦、截擊機、強擊機等等。
在飛機還只有航炮作為格鬥武器的年代,戰鬥機才有殲擊機和截擊機之分,殲擊機好比戰士一樣隨時守衛國家領空,截擊機像刺客一樣刺殺來襲之敵。截擊機雖然“腿短”,但是能憑藉緊急起飛和更高的機動效能,來獲得更大的近距離格鬥優勢,通常用來守衛重要目標。
而如今戰鬥機的武器系統已經升級為各式導彈,戰機格鬥取勝因素取決於先發現、先鎖定、先發射和先命中的遠端作戰能力,作為有近距離格鬥優勢的截擊機自然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世界各國已不再專門配備截擊機。
中國的第四代隱身威龍戰機之所以命名殲-20,只不過是專家們在設計之初,就打算把它打造成一款效能優異的殲擊機,讓它擔負起時刻保衛祖國國防安全的重任。
回覆列表
截擊機屬於單一任務戰術飛機,這也是隻在蘇聯時代開花結果的原因之一。典型任務就是,當地面雷達發現目標後,截擊機起飛進行攔截任務,在地面雷達的指引下,接近目標、發射攔截導彈、確認攔截成果。即便有雷達,也是做為彌補地面雷達死角的補充巡邏。此過程中,飛行員的發揮空間極小。
而戰鬥機除了要執行截擊任務以外,還要執行趕赴空域進行戰鬥的空戰類任務,像空中走廊類的遮斷任務,常規邊境巡邏或伴隨預警機的常規任務,甚至近距離對地面支援的打擊任務。這些任務戰鬥機都會執行,所以戰鬥機的效能也要全部兼顧。飛行員的發揮空間很大,也很重要。
以前中國在蘇聯的帶動下,只會造截擊機,殲8就是其中的典型。殲十之所以在軍迷中引起一時的轟動,就是因為它絕不止是截擊機。雖說它的最快飛行速度曾經創造了國內的紀錄,但是它那明顯的空氣動力增升設計,絕不是僅僅用來截擊的。
殲20也是如此,特別是機身腹部的兩個主彈倉,截擊任務用不了那麼多的導彈,況且殲20還有對地裝置觀瞄視窗,那是對地任務中才會用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