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皇家橡樹1972
-
2 # 兔哥哨位
謝謝邀請!兔哥回答,歡迎關注兔哥;密集陣是美國海軍艦船使用的一款小口徑近程火炮系統,採用了六個20毫米口徑的火炮,是專門為美國海軍艦船研製的,主要作為艦船最後一道攔截火力網,因此最大的特點就是射速高。同時為了提高打擊的精準性和快速反應能力,採用了雷達與武器組合的佈置方式,這款武器被美軍命名為“密集陣”系統,全稱MK15“火神”密集陣系統。美國的這款密集陣研製始於1977年,1980年首次裝備在了美國的航空母艦上。到現在依然是美國海軍艦船上的主要的近防武器系統,雖然都是這個系統其間進行過數次改進升級,但20毫米口徑,6個炮管並沒有改變,其實密集陣的改進從未停止過。
密集陣的改進升級;密集陣目前裝備在美國所有的艦船上,並且出口多個國家,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數量最多的艦船近防武器系統,數量約有800具。密集陣經過多次改進,最早的密集陣的型號是Block0型,這是早期版本,裝備在了美國軍艦和盟友的軍艦上面,射速約3000發/分鐘。早期型只能攔截亞音速的反艦導彈,而且不能攔截機動變軌和超低空掠海飛行的導彈。雖後美國開始不斷改進,先後研製出Block1型,Block1A型,Block1B型等數個後續型號。其中Block1B型1999年入役,射速達到5000發/分鐘。
密集陣是否落後了?首先密集陣的總體效能是先進的,它是集自動搜尋評估、跟蹤鎖定和攻擊於一體的綜合武器系統,也是最先進的整體作戰武器系統,它的雷達探測、威脅評估、目標識別到目前還沒有能出其右者。要說落後就是火炮口徑,也算是唯一的缺點,密集陣使用的是加特林M-61A1 轉管火炮,這是它高射速的來源。20毫米口徑顯然是小了點,因此,有效攔截的距離通常控制在500~1500米這個範圍。單從射程、射速、炮彈爆炸攔截效果來看,美國的密集陣遠不如俄羅斯AK630系統,和某大國的差距更大,這是事實。密集陣的優勢在系統的火控,雷達探測系統的先進,但畢竟攔截導彈要靠武器彈藥,所以,美國在炮彈上也下足了功夫,使用了高價值的脫殼穿甲彈 、貧鈾小口徑貫穿彈等等,每一顆炮彈都是真金白銀。
美軍對密集陣的發展舉措;(一)密集陣的缺點在火炮,美國是知道的,因此,也進行了改進,但不是改火炮而是改變攔截彈藥的研發,這就是導彈,美國利用密集陣的全套底盤,把加特林火炮拆除,安裝了一組近防導彈,導彈可以採用“海麻雀”,這款導彈本身就曾是美國艦船上的近防武器系統,上世紀六十年代研製,現在用的肯定是改進的先進型號。另外,“海拉姆”也是美國艦船上的近防導彈系統,和密集陣採用了搭配使用,這些都可以組合到密集陣導彈上面,這樣做的好處是省錢。(二)美國海軍準備研製“密集陣”MK15-2型,以前的都是1型,至於這個型號採用何種火炮現在還不清楚,兔哥認為採用導彈的可能性不大,還是會採用火炮。火炮射程雖然近,但有些優勢導彈滿足不了,導彈容易被幹擾。
密集陣肯定要換代,問題是怎麼個換法;密集陣雖然整體效能先進,但火炮顯然是落後了,這個射程和射速在目前的艦載近防武器系統中密集陣可以說是最差的。而且,反艦導彈的速度越來越高,從1500米處開始攔截,3倍左右音速的反艦導彈只需要1.5秒就到了,而密集陣這個距離理論上可打出700多發,但除去射擊死角,連一半都不到,其實美軍對導彈攔截一次性約230發左右,這對付亞音速的導彈也許管用,對於超聲速導彈,即便打中又能如何,導彈的動能照樣砸死你。所以,美軍開始了改進,但火炮可不是想造就能快速玩出來的,需要時間。理論上導彈和密集陣比,射程遠,能夠多次攔截,攔截次數要高於密集陣。而且近防導彈都採用十幾,二十幾發的組合形式,也就意味著即便是雙發齊射,攔截次數也高於密集陣。以“海麻雀”為例,射程約9公里這個就意味著攔截時間遠比密集陣充足的多了,總之,未來美軍的密集陣肯定是要改進了,怎麼改,咱就不操心了,最好是不改,湊合著用吧!
-
3 # 阿魚裁剪
謝謝邀請!兔哥回答,歡迎關注兔哥;密集陣是美國海軍艦船使用的一款小口徑近程火炮系統,採用了六個20毫米口徑的火炮,是專門為美國海軍艦船研製的,主要作為艦船最後一道攔截火力網,因此最大的特點就是射速高。同時為了提高打擊的精準性和快速反應能力,採用了雷達與武器組合的佈置方式,這款武器被美軍命名為“密集陣”系統,全稱MK15“火神”密集陣系統。美國的這款密集陣研製始於1977年,1980年首次裝備在了美國的航空母艦上。到現在依然是美國海軍艦船上的主要的近防武器系統,雖然都是這個系統其間進行過數次改進升級,但20毫米口徑,6個炮管並沒有改變,其實密集陣的改進從未停止過。
-
4 # 撒了吧
很多人對密集陣的用途有誤解,以為它是反導,沒錯,過去是這樣,現在可不是這樣了,反導大部分任務已經交給軟殺傷和遠,中,近程防空導彈,如果敵方導彈突破了遠,中,近程防空導彈,留給密集陣的反應時間太短,別忘了,雖然密集陣的警戒,鎖定目標的電子,光學功能強大,但是隨動系統仍然是機械,你琢磨呀,十幾噸的炮座,炮體的慣性有多大,而且艦體本身也在劇烈搖動,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敵方超音速導彈一個蛇形機動,密集陣的彈幕就空了,這個過程都是以毫秒計算的,沒等你第二次瞄準,你就被擊中了,那麼為什麼中國與其他國家仍然在發展密集陣系統,原因是兩個,其一,多道保險,聊勝於無,尤其對敵人是弱小國家,來襲導彈是亞音速時,命中機率還是不低的,其二,大型軍艦最怕敵人抵近攻擊,比如快艇之類的,這時才是密集陣威懾,消滅敵人的拿手好戲
-
5 # 聯合防務
美軍已經開始放棄MK-15密集陣近防系統了,從DDG-85“麥坎貝爾”號開始,都取消了密集陣近防炮,也沒有在其基座上安裝拉姆(RAM)近防導彈,有傳聞說將安裝鐳射近防系統,但後續10多艘新艦都沒有安裝任何武器,看來對ESSM改進型海麻雀防空導彈非常信任。
美國雷神公司研製的20mm口徑6管轉膛MK-15“密集陣”近防炮,1980年開始服役,以高射速(3000-4500發/分)聞名於世,該系統採用一體化設計,上部為雷達裝置,下部為火炮和彈鼓,整座炮只需固定在甲板上,接通電源即可,不需要甲板下的空間,安裝非常方便,密集陣也不需要使用艦上的雷達等裝置,自己就可以完成從搜尋,跟蹤,鎖定,攻擊,甚至在給定目標資料後,進行全自動防禦。
20mm炮雖然口徑不算大,但採用貧鈾脫殼穿甲彈,威力不低,可擊穿反艦導彈並引爆,也有易碎彈頭用於打擊快艇等目標,試驗中成功攔截過模擬SS-N-22“日炙”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目標,應該說是一種非常不錯的近防武器。
但MK-15“密集陣”設計時間是上世紀70年代,畢竟已經很久了,它必須攻擊完一個目標後,再搜尋打擊另一個目標,這對於現在普遍的超音速導彈飽和攻擊是致命的缺陷,所以被“拉姆”這種發射後不管的導彈取代很正常,別看上圖這種拉姆也是安裝在密集陣的基座上,但發射完一枚之後,基座立刻就可以轉動帶動雷達搜尋下一個目標進行打擊,而“密集陣”炮得等一個目標打完,基座才能轉動,雷達才可以搜尋新目標。
MK-15“密集陣”的火力持續性也不夠,其備彈數是1550發,打一個目標得消耗250-300發,這樣最多隻能打擊5個目標,而拉姆導彈一般是21聯裝,美軍宣稱其單發毀傷率達95%,幾乎可以打擊21個目標,射程上“密集陣”普遍認為在3公里左右,而拉姆導彈達9公里,無論哪方面,大名鼎鼎的“密集陣”都已經毫無優勢可言,被淘汰是必然。
不過新造的“伯克”級驅逐艦也並沒有安裝“拉姆”導彈,看來目前是將近距防空任務交給了ESSM防空導彈,這種導彈以“一坑四彈”的方式裝填在MK-41發射系統中,備彈量充足,最大射程達30-50公里,過載高達50G,反導能力相當出色。
而鐳射近防系統預計很快將得以應用,所以MK-15“密集陣”這一著名的近防系統,隨著歲月的流逝已顯老態,將逐步被取代。N
-
6 # 五嶽掩赤城
密集陣已經落後,美軍現在用MK110 57mm艦炮系統和海拉姆近防導彈代替,未來應該是鐳射炮
說到MK-15密集陣近防炮,可以說是近防武器的標杆,後續近防炮整體設計佈局都沿用密集陣的方式。該炮是在美國空軍M61A1火神加特林機炮基礎上研發,使用6管20mm旋轉加特林結構,最大射速3000-4200發/分鐘。使用的炮管有兩個版本,一種是短管的L76型1500mm長,另一種是L99型2000mm長。相比較之前誕生的前蘇聯AK-630近防炮,密集陣系統有三大特點,這些特徵被後續其他國家的近防武器系統繼承。
一是採用外能源電動馬達驅動,射速穩定。前蘇聯AK-630是採用內能,即炮彈發射時的後坐力驅動,但這樣射速也就不穩定,特別是開始階段射速慢,沒提上來,但初始的幾發炮彈是火控系統計算最準確的時候。二是火控系統與火炮一起同軸佈置。這樣不需要計算偏差角,要比AK-630的火控雷達與火炮分開佈置精準的多。三是不佔用甲板下方空間。只需要打孔固定住即可,方便升級和改裝,而AK-630彈藥庫在甲板下方。上述三個特點可以說是定義了近防武器的標準,後續其他近防炮研發都繼承了這些特性。前蘇聯的AK-630才是世界上第一種近防炮,其推出時間要比美國密集陣早了大概10年。
但是現在密集陣系統也越來越力不從心,在新型反艦武器面前已經落後,其主要問題在兩個地方。一是射速慢。密集陣系統剛推出的70年代末期,反艦導彈以亞音速為主,前蘇聯的超音速反艦導彈體積又十分龐大。所以3000-4200發/分鐘的射速可以滿足需要。但現在面對新型超音速反艦導彈以及難以應對,需要將射速提高到萬發以上。
二是射程太近。密集陣系統沿用M61A1火神機炮的20mm口徑,該炮雖然彈道穩定,精準度極高。但是威力小,有效射程只有1500米-2000米。這作為戰鬥機機炮來說沒問題,但作為海軍近防武器來說就顯得不足了。
所以美軍在2003年否決了雷神公司的Mk-15 block 2計劃後,事實上已經放棄了密集陣系統後續研發改進計劃。至於其暫時替代者,目前主要有兩種。
一是海拉姆近防導彈。該導彈是使用空軍的AIM-9格鬥導彈的導引頭和火箭發動機,研製的防空導彈。該導彈可以沿用密集陣系統的火控和發射平臺,直接在密集陣MK-15 block 1B上進行改裝。最大射高5000米,最大射程9.6公里,除了滿足自身近防需求外,還可以幫助艦隊其他隊友進行防禦。
第二種則是MK110 57mm艦炮,該炮由瑞典博福斯公司研發,屬於艦炮和近防炮的複合體。使用彈夾裝彈,柔性揚彈機供彈,佔用艦內甲板下空間極小。MK110艦炮是使用AHEAD可程式設計彈藥,發射時設定炮彈爆炸時間,使炮彈在攔截目標前爆炸,形成錐形破片雲,從而提高攔截效率。該炮最大射速220發/分鐘,對空有效射程8公里,對地和海上目標最大射程17公里。除了可以滿足對空近防需求外,還可以對地和對海上小型目標進行攻擊。
美軍的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最初是用兩部MK110艦炮作為近防武器,兼顧打小艇等。後為壓低成本,該用MK-46型30mm炮打小艇,加裝了一部海拉姆作為近防武器。LCS瀕海戰鬥艦上是前面用MK110艦炮,後面用海拉姆的佈局方式。但是在未來,估計還是鐳射炮的天下,美國海軍的海德拉電能鐳射炮已經在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測試了相當長時間,目前能量可以摧毀小型反艦導彈。在不斷提高發射功率後,終將會取代近防炮。
回覆列表
圖片上“伯克級驅逐艦”早期型艦橋前和直升機平臺控制室上面(伯克艦早期型沒有直升機庫)都安裝了一門“密集陣”近防炮,是以最高3000發/分鐘對抗“前後半球”來襲的反艦導彈!
反艦導彈出現之後海戰的樣式發生了重大變化,由於反艦導彈的飛行速度快、威力大、精確制導...遠比大口徑炮彈對戰艦的威脅高,並且反艦導彈體積遠小於飛機,艦載雷達發現它也比較困難!蘇制SS–N–2反艦導彈開啟了現代化海戰的先河!有了導彈,二三百噸排水量的小艇也能擊沉上萬噸的戰艦!
1970年代為了對抗蘇聯反艦導彈的威脅,在當時艦載防空導彈和雷達水平較低的條件下,美國和西方一些國家在研究對策時認為:獨立的高射速小口徑高炮是對抗反艦導彈的好武器,可以在來襲反艦導彈的末端以密集的炮彈發射量將導彈摧毀,消除戰艦的威脅...但,一般彈雙管的小高炮不行,需要達到每分鐘3000發以上的射速才能攔截,由於加特林射擊體制更能實現高發射彈藥量,所以美軍和荷蘭,甚至蘇聯在研製近防炮時都採用了加特林射擊方式。隨即1970年代後期出現了“密集陣”、“守門員”、AK630...等幾型近防炮,對抗當時的亞音速飛行的反艦導彈。“密集陣”進行火力持續性試驗,僅僅不到5~6秒的時間就“炸管”了!所以,近防炮火力持續時間最多也是2~3秒,再長就對炮管形成傷害。
冷戰結束之後由於沒有了海上對手,美軍在後續建造的“伯克ⅡA級驅逐艦”上也就不裝備“密集陣”了,因為這武器價值好幾百萬美元,再加上“美國盟友遍天下”,也沒人向美軍戰艦發射導彈,所以裝不裝的都無所謂了。“伯克ⅡA艦”艦橋位置沒有安裝“密集陣”,但位置還是預留了,以便將來安裝更先進的末端防禦裝備。
進入到了新世紀之後,世界形勢發生了變化,武器裝備也進一步提升了效能,反艦導彈由亞音速提升為超音速,在2.5~3馬赫的末端飛行速度下,“密集陣”3000發/分鐘的射速顯然是攔截不了了,甚至炮彈威力太小即便是擊中了巨型反艦導彈,也難以形成較大的傷害,仍然對戰艦有威脅...為了對抗新一代的超音速反艦導彈的需要,美軍在1990年代末就與德國聯合研製了“拉姆”近程防空導彈系統。拉姆導彈採用多聯裝發射器,佔地面積和密集陣差不多,導彈採用雷達和紅外線雙模式制導比較精準,而且機動過載能力也很強,飛行速度在3馬赫也要比炮彈快,是攔截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有效裝備。
更主要是它火力持續性要大大高於“密集陣”,後者彈藥備量在800發之內,如果一次攔截按250發計算,最多也就三次!這顯然是太少了,反觀“拉姆導彈”,發射器可以備彈21枚,如果採用“二打一”的攔截機率,理論上就可以攔截10枚反艦導彈,這顯然要大大高於“密集陣”的攔截次數,由於“拉姆導彈”的優越效能,美軍在21世紀建造的新型戰艦上大多使用“拉姆導彈”作為末端防禦系統。“拉姆導彈”雖然效能已經很先進了,但美軍認為它還是需要艦載雷達制導,在使用靈活性方面還有欠缺,又將它改進成為“海拉姆”近程防空導彈系統,
“海拉姆”系統的構成,就是使用原來“密集陣”的跟蹤/瞄準雷達和光電跟蹤/瞄準裝置,再加上“拉姆導彈”的減少版發射器(11管),這樣就可以不依賴艦載雷達去跟蹤/指示/制導來襲的反艦導彈,由系統自己來完成,大大的提高了自主靈活性,更有利於攔截反艦導彈。
總之,任何先進的裝備在剛剛出現的時候都能較好的適應戰爭,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它也會有不適宜要求,出現更先進的裝備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