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飛熊騎士
-
2 # 文蹤旅跡
如果從為人妻的角度說,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文德皇后長孫氏的確是一個好妻子、好助手、好母親。
她是一個好妻子。在隋大業九年(613年),13歲的長孫氏,嫁給了時年十六歲的李世民,從此開始了與李世民互愛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公公李淵在涿郡生病期間和婆婆竇氏亡故之後,長孫氏盡力伺候長輩,和李世民一起相互鼓勵,相互支援,度過了一段艱難期。617年,公公李淵任太原留守後,長孫氏把李世民父子的家務打理得井井有條,當時的好名聲傳遍了太原郡。在李淵掌舵之後,先後為秦國夫人和趙國夫人的長孫氏依舊很是孝敬李淵,當了皇帝的李淵對這個兒媳婦心裡很是歡喜,把她的親生兒子直接晉封為衛王。
她是一個好助手。老話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無私付出的好女人。用這句話來說長孫皇后和唐太宗李世民的關係是十分恰當的。在李世民聲名蓋過太子李建成的時候,長孫氏竭力修補太子在後宮裡製造出來的各種麻煩,不斷消減皇帝李淵對李世民的提防;在玄武門之變中,作為秦王妃的長孫氏立場堅定地支援丈夫,並出人意料地出現在搏殺的現場,激勵將士;在丈夫李世民要給她的哥哥長孫無忌一個尚書右僕射職位的時候,她卻堅決反對,雖然李世民沒有采納她的意見,任用了她的兄長之後,她卻說服哥哥請辭去職。她能為丈夫憂而憂,護俾忠良,常常勸丈夫記得納諫勤政,並且營造了親清的後宮關係。
她是一個好母親。她不但自己謙恭節儉,對皇子們更是從嚴要求。自己的親生兒子李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多次提出給東宮增加開支,長孫皇后堅決不給批准,“身為儲君,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啊!”她的這句話真是擲地有聲。
《舊唐書》裡有一句話:“坤德既軌,彤管有煒。韋、武喪邦,毒侔蛇虺。陰教斯僻,嬪風浸毀。賢哉長孫,母儀何偉。”
賢哉長孫,母儀何偉!是呀,說長孫皇后是帝王之妻的標杆,這沒有異議。
-
3 # 點滴紀
貞觀八年(634年)秋天,一個金黃色的季節,長孫皇后陪伴唐太宗李世民來到九成宮遊玩休養,因旅途疲勞,偶感風寒,長孫皇后到九成宮後就病倒了。儘管御醫多方治療,病情始終沒有好轉,並且延續了兩年的時間。
貞觀十年(636年)盛夏,唐宮內氣氛異常,上上下下心情沉重,眼看著長孫皇后的病越來越厲害,唐太宗急得茶飯無思。
這一天,急得六神無主的太子承乾對母親說:“為了給母后治病,該吃的藥都吃遍了,可母后的病總不見好轉。我去請奏父皇,請他下詔大赦天下,並令道士作法,祈求上天護佑,為母后求福。”
長孫皇后聽了太子的話,嘆了口氣,搖了搖頭說:“人總是會有生有死,這並不是人所能改變的。即使釋放囚徒能管事,可我一生並沒有做過惡事呀!如果祈禱上天能靈驗,那麼福不都可以求到了嗎?這些都是不可能的。況且,赦免囚犯是國家大事,怎麼能因為我一個人而破壞國家法制呢?”
承乾聽了母后的話,覺得言之有理,但又不甘心,就把與母后的話告訴了左僕射房玄齡,房玄齡報告了唐太宗和各位大臣。他們聽了,沒有一個不感到難受和悲傷,他們被皇后此時此刻生命垂危,還這樣深明大義的精神感動了,於是,紛紛請求太宗赦免囚徒,唐太宗終於同意了。長孫皇后知道此事後,再三請求太宗不要這樣做,最後唐太宗才沒有下令實施。
在長孫皇后病危與唐太宗訣別之際,正是大臣房玄齡遭貶黜之時。長孫皇后再三向唐太宗請求,說:“房玄齡跟隨陛下多年,處事小心謹慎,參與國家機密要事,從來沒有壞過事,因此勸陛下,顧全大事,請不要把他罷免了。”
唐太宗見皇后臨終之前,仍牽掛著此事,忙含淚答應下來。接著長孫皇后又囑咐道:“我的本家有幸和皇上結成姻親,所以才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他們並不是依靠才德獲得高位,這很容易鬧出亂子,所以求皇上不要讓他們在朝中掌握大權,只以外戚的身份入宮請見,我就放心了。”
過了一會兒,長孫皇后又說道:“自古聖賢都崇尚節儉,只有無道之君才大興土木,勞盡百姓。我死之後,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也不用棺槨,所需之物,都用木瓦。儉薄送終,就是皇上對我最好的懷念了。”
說完,長孫皇后已是淚流滿面,這時唐太宗更是難以抑制心中的悲痛,禁不住失聲痛哭。聽了長孫皇后的留言,只是不住的點頭。長孫皇后最後說:“願陛下今後要親君子,遠小人,納忠諫,拒讒言,省勞役,止激畋,使大唐國永昌盛,妾在地下也就能瞑目安心了!”
說完這些話,握著太宗的那隻手突然鬆開,溘然長逝了,這位歷史上少有的賢德皇后,只活了三十六歲。同年十一月,她被葬入昭陵。
自從長孫皇后去世後,唐太宗就像丟了魂一樣,心情非常悲傷。來到皇后居住的玄政殿,看到人去樓空,睹物思人,從此再也聽不到皇后那溫柔、誠摯的規勸了,唐太宗的心都要碎了。唯有桌上放著的一本《女則》三十卷,是皇后生前採集古代婦女得夫事例撰寫成的。書在人亡,太宗邊流著眼淚,邊翻閱。他對左右大臣感嘆道:“皇后此書,足可垂範百世,朕非不知天命,知道人死不能復生,可確因皇后一死,使朕失去了一位賢內助,所以朕格外的思念和哀傷。”
長孫皇后死後的十三年中,太宗雖也貪戀過女色,但皇后的位置卻整整虛空了十三年,其中當然有諸多因素,但唐太宗對長孫皇后的欽佩、敬仰、懷戀之情是不可否認的。因此後代史學家對長孫皇后的評價也極高,認為她確是一位封建帝王后妃的楷模。
-
4 # 師明禮
標杆如下。
(1)生育能力佳,兒子個個有才。
皇后,號稱一國之母,最基本的要求是什麼?
能生育兒子,為皇帝延續江山。
看看歷史上,有多少個皇后是因為沒有兒子被廢掉的?真正由皇后親生的兒子做了皇帝的,並不太多。
長孫皇后為李世民生下三子四女,李治最後做了皇帝。
(2)名正言順。
長孫皇后從太子妃---皇后,名正言順,兒子李治從太子--皇帝,名正言順。
這本身就很了不起。
可以說,一個女人從太子妃做到皇后,又生下了兒子,從太子做到皇帝,這是最完美的最理想的皇后的一生。
歷史上符合這個條件的女人,好像還真的很難找。
(3)後宮無宮鬥,不失帝寵,和皇帝生同寢死同穴。
最理想的皇后,是和皇帝恩恩愛愛,生則同寢,死則同穴,長孫皇后做到了。
歷史上的皇后,很多都是皇帝不寵的,只是揹著皇后之名,寂寞一生,也得不到皇帝的愛。
李世民後宮中也無知名宮鬥,這很難的。看看歷史上的後宮,每朝每代都有一些輕則流血,重則出人命的宮鬥,終長孫皇后一生,李世民後宮未見知名宮鬥。
(4)外戚不專權。
歷史上有多少皇后,家有外戚,要麼專權,要麼動亂的?太多了。
長孫皇后生前,不僅無外戚專權,而且她還有意識的抑制長孫家族的人有權,例如代表人物長孫無忌,長孫皇后就一直抑制他有權。
又妾之本宗,幸緣姻戚,既非德舉,易履危機,其保全永久,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舊唐書·長孫皇后》)(5)身為皇后,對皇帝的政治事業是加法,而不是減法。
長孫皇后終其一生,都在政治上對李世民大有裨益,輔助其將江山治理的更好,一直是加法,而不像歷史上許多皇后,對皇帝的政治事業是減法。
一個皇后,最理想最完美的狀態就是,能生育子女,為皇帝延續江山,後宮平靜,無外戚專權,政治上輔助皇帝,為人品德美好,能得到皇帝的寵愛,歷史上能同時達到這些條件的,似乎沒幾個。
-
5 # 瘋小鳥
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是歷史上有名的恩愛夫妻。長孫皇后13歲即嫁給李世民成為秦王妃,從那時起她就一直陪伴在李世民身邊,對他不離不棄。玄武門之變後,她被封為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後僅13天她就被冊封為皇后。
李世民一生中有過很多個女人,但她卻是李世民最愛的女人,不單單是情愛,還有敬重。
長孫皇后不僅美貌,她還聰明。世上的美貌女子有很多,但既美貌又聰明的並不多,而長孫皇后恰恰是兩者兼具的。她的聰明在於識大體,懂進退。
在李世民需要他的時候,給予他毫無保留的支援。比如,在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與李淵的後宮嬪妃關係交惡,她就來出面與那些嬪妃修復關係,取得她們的支援;她還對經常撫慰秦府的幕僚,使得他們心甘情願地支援秦王。
在李世民登基以後,她已經貴為皇后,卻從不干預前朝的政治,心甘情願地躲在幕後,還規勸李世民不要給她的母家過分的榮寵,她的兄弟姐妹並驕人的功績,過分的榮寵只會引來朝臣的不滿。
長孫皇后不僅聰明,她還賢德。她從小愛好讀書,博古通今,對事物有著獨到的見解,李世民遇到事情也喜歡與她進行探討。
有時候李世民有了過失,聽不進別人的勸阻,而她則會出面用一些古今的故事來勸服他,很多忠直之臣都受到過她的庇護。
有一次魏徵在朝堂之上與李世民爭執不休,他怒氣衝衝地回到後宮,揚言要殺掉魏徵。而這時
長孫皇后沒有用那些大道理來勸還李世民,而是向他道喜,李世民很驚訝。她說只有明君當政,臣子們才敢暢所欲言,陛下是明君,魏徵是直臣,這難道不是應該恭喜的事情嘛。李世民於是轉怒為喜。
長孫皇后不僅賢德,她還會生養。長孫皇后一生育有三子四女,長子李承乾很早就被立為太子,次子李泰也深受李世民的喜愛。在那個母憑子貴的年代,這個生養效率也是驚人的。
只可惜長孫皇后英年早逝,死時只有36歲,在她死後,李世民對她十分思念,還親自將她的一子一女放在身邊撫養。
只是沒了她的規勸和庇護,她的長子李承乾性格大變,幹出了很多荒唐之事,可是即便如此,憑著李世民對長孫皇后的感情,他的太子之位也是能夠保證的。可是李承乾最後為了皇位居然愚蠢到逼宮,結果反倒把皇位白白便宜了他人。
她的三個兒子,雖然有兩個為了皇位謀反,獲罪收場,可皇位最後還是落在了她的小兒子李治身上。
不管怎樣,長孫皇后這一生過得很幸福,在她死後多年李世民對她的感情一直未減。李世民與她明君賢后恩愛一生,是帝后的典範,後人很難超越的標杆。
-
6 # 文史劉磚家
長孫皇后,又稱長孫文德皇后,河南洛陽人,隋朝右驍衛將軍長孫晟之女,唐朝宰相長孫無忌的妹妹,13歲嫁給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這一年她18歲。在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后,這一年她27歲。貞觀十年(636年)病逝,終年36歲,諡號文德皇后,後葬於唐昭陵,先後為李世民誕下三子四女。長孫文德皇后的事蹟在《資治通鑑》和《舊唐書》裡都有記載。關於如何評價她,可以從幾個小故事中總結。
一、知書達禮,明辨是非
長孫皇后出生在大戶人家,打小就知書達禮,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等到李世民登基後,長孫氏做了皇后,她的哥哥長孫無忌被封為左武候大將軍,後來轉任吏部尚書,封齊國公,已是大權在握,兄妹兩人已經尊貴至極。她在太宗身邊也起到了諫議的作用,才能不至於太宗做出一些糊塗荒唐的決定,保證了後宮不亂。
長孫皇后性仁孝儉素,好讀書,常與上從容商略古事,因而獻替,裨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譴怒宮人,後亦陽怒,請自推鞫推鞫,因命囚繫,俟上怒息,徐為申理,由是宮壺之中,刑無枉濫。二、心地善良,不爭寵愛
皇后管理後宮,長孫皇后並不仗著自己家族權傾朝野而飛揚跋扈,反而更加謙虛謹慎,善待他人,對宮中嬪妃照顧有加,為太宗打理後宮,解決了後顧之憂。
豫章公主早喪其母,後收養之,慈愛逾於所生。妃嬪以下有疾,後親撫視,輟己之藥膳以資之,宮中無不愛戴。三、深明大義,教子有方
她經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勤儉節約,並且教育太子李承乾,告訴他做太子不要在乎物品的多少,而要樹立威信和品德。
訓諸子,常以謙儉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嘗白後,以東宮器用少,請奏益之。後不許,曰:“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揚,何患無器用邪?”四、重情重義,性情剛烈
太宗生病的時候,長孫皇后在身邊伺候,晝夜不離開,而且自己也準備了毒藥隨身攜帶,如果太宗有什麼不測,自己也準備與太宗同歸於盡。因為長孫皇后和太宗認識較早,陪伴李世民爭太子,登山王位,感情深厚。
上得疾,累年不愈,後侍奉,晝夜不離側。常系毒藥於衣帶,曰:“若有不諱,義不獨生!”後素有氣疾。
回覆列表
長孫皇后因為舅父高士廉的撮合,很早就嫁給李世民了,而且長孫家族在隋朝也是貴族,可謂門當戶對。長孫皇后是個不折不扣的賢惠的皇后,具有超高的智商和情商,懂得進退之道,這在一個女性身上,十分難得。從幾方面來說,長孫皇后是無愧歷代皇后裡的標杆的。
(長孫皇后)
第一,個人品行。
長孫皇后知書達理,雖出身在名門,卻沒有貴族生活中,華麗豪奢的習氣,史書上說:“性約素,取給則止。”
第二,高祖消疑。
“玄武門之變”前,高祖已經對李世民有了一些猜忌,長孫皇后對高祖孝順得盡心盡力,並對高祖妃子十分恭敬,於是很多消釋了很多猜忌。
第三,管理後宮。
後宮之人常常因為一些小錯觸怒唐太宗,這也難怪,帝王事務繁多,後宮常常成了情緒發洩之地,當年的曹丕也是一樣。這時候,長孫皇后情商就表現出來了,她先懲罰犯錯的人,等唐太宗怒氣消散,再透過典故來引導唐太宗。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
第四,不涉朝政。
這也是長孫皇后情感高超之處,唐太宗常常拿出一些朝政的問題要和長孫皇后商討,長孫皇后認為後宮不干預朝政,始終不說話,後來的李治正好相反,可惜了。
第五,進退之道。
長孫皇后是很得唐太宗信任和依賴的,如果長孫皇后要讓家族取得更大的政治資源,易如反掌。長孫皇后的三個兒子都是唐太宗重視的接班人。家族中,特別是長孫無忌還和唐太宗“青梅竹馬”的。正是,長孫皇后害怕外家實力強大,產生禍患,於是始終不讓長孫無忌擔任宰執。這說明長孫皇后是有政治遠見的。
第六,忠貞不渝。
無論在任何時刻,包括最驚險的“玄武門之變”,長孫皇后都陪伴在唐太宗身邊。當唐太宗住在“九成宮”時,由於發生了兵變,唐太宗戎裝而出,長孫皇后說“上震驚,吾可自安”,於是隨同太宗。
(唐太宗和魏徵)
第七,貞觀之治。
唐太宗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是後世帝王的典範,而這裡面涉及了個人認為重要的三個人,唐太宗,魏徵,長孫皇后。魏徵是著名的“諫官”,有唐一代,甚至後世王朝的大臣文人都以“忠諫”為榮。然而,魏徵還是幾次觸怒唐太宗,而長孫皇后知道魏徵的忠心,常常寬慰唐太宗,也成全了這一段佳話。
後記,估計也只有長孫皇后能勸慰暴怒中的唐太宗了,長孫皇后一去世,唐太宗後期表現出一些昏聵的事情來。當然,長孫皇后的去世,對唐太宗也是打擊很大的,所以,晚年的太宗皇帝常常思念長孫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