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慎,朱棣文成眾矢之的
2009年09月28日
華裔美華人朱棣文是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那應是他職業和學術生涯的高峰,但卻不是他職業生涯的頂峰,今年初,朱棣文獲得奧巴馬總統欽點,出任美國能源部部長,那是朱棣文職業生涯的另一個高峰。當今時代,即使在美國,也是官員更有權勢和影響,堂堂能源部長的官位,當然超過諾貝爾獎得主的名聲。奧巴馬看上朱棣文,應該是他們在綠色能源上持相同觀點。朱棣文倡導綠色能源,無疑為奧巴馬與全球變暖作戰提供了武器,同時,奧巴馬也想以此顯示出他對華裔的關照不比布什們差。
當然,朱部長並非是說美華人不懂什麼是能源,他說的是,普通美華人不明白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去減少尾氣的排放。在朱部長的那段講話後,美國能源部立即發表了一個宣告,稱部長並非是稱美國公眾是十歲的小孩子,本意是要美國孩子們學習節省能源,也需要在更大的範圍內幫助公眾認識到清潔能源關係到美國在全球經濟的競爭能力。為什麼美國能源部要發表這樣的宣告?當然是朱部長的那番把美國公眾比作不懂事孩子的講話惹了眾怒,僅僅在《華爾街日報》網站的部落格新聞下面就有上千條跟帖評論,許多評論對朱棣文的教訓表示出不小的憤怒。很明顯,能源部的宣告是越抹越黑,那是把美國公眾更當小孩子了。怎麼就是朱部長提倡教育孩子節省能源呢,明明就是把成年美華人比作不懂事的孩子嘛!
不知朱部長是否去讀那些跟帖評論,如果他仔細讀了那些評論,應該知道他的那一番低看公眾智商和知識的講話,不僅反映出他科學家的書呆子氣,而且在今天這樣特殊的政治環境之下,要提高公眾智力的說法的確是撞在槍口上了。從這一點來講,朱棣文部長有些冤了。如果他不信,可以讀讀如此公眾的評論:“我們的政府連預算都不能平衡,還要試圖控制地球的溫度。”(評論者指的是朱棣文部長試圖以減少汽車尾氣去與全球變暖作戰)、“總算政府裡有了朱棣文部長那樣的聰明人,我得承認諾貝爾獎得主一定比我聰明”(這是明顯的諷刺)、“為什麼我們需要這些‘精英’在政府裡做事?”(這是對奧巴馬任命一大批教授、學者做官的不滿)。
自奧巴馬上任以來,美國政府的權力和管轄範圍越來越寬,從國有化銀行、汽車公司到要管理汽車的排放量,越來越多的美華人感到政府在干預他們的生活、限制他們的自由。比如,應該開什麼樣的車等等。此外,美國公眾向來對精英的居高臨下有反感,朱棣文把美華人比作孩子的說法正是犯了這樣的忌諱。他也許可以在大學課堂和實驗室裡對學生們說這樣的話,但對美國公眾卻不行,因為學生不能選舉老師,但官員卻是受命於選民。目前,美國各地都對奧巴馬的大政府政策以及精英執政有越來越大的逆反,朱棣文把美國政府比作“家長”、把公眾當成“孩子”的言論,正好成了美國公眾攻擊的靶子。
美國華裔能源部長朱棣文身陷企業倒閉風波遭逼退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美國曆史上第一個華裔能源部長朱棣文,目前正面臨重大考驗。獲得5億多美元聯邦貸款擔保的美國清潔能源企業Solyndra公司數月前突然破產,令朱棣文面臨指責。在促其下臺謝罪的指責聲中,朱棣文能否全身而退,現在還很難說。
朱棣文17日出席美國國會眾能源委員會院的調查小組委員會,就曾被奧巴馬政府當作創造就業樣板的Solyndra太陽能板公司倒閉案舉行的聽證會。包括主席在內的多位共和黨議員,當場指朱棣文明顯違法,問朱棣文是否應下臺謝罪,並向美華人民道歉。
朱棣文被質疑的,主要是該信貸的合法性,以及其中隱瞞公司財務狀況的政治操作。
Solyndra公司主要投資人俄克拉何馬州石油大亨凱瑟(George Kaiser),是奧巴馬總統的金主,奧巴馬訪問Solyndra時,曾被要求聯邦政府採用該公司的產品,奧巴馬錶示將考慮。
朱棣文17日堅持他的清白,表示Solyndra信貸的決定未受白宮影響,而貸款本來就存在風險,當初評估的風險只有7.8%。
共和黨議員於聽證會對朱棣文窮追猛打,認為朱棣文不可能一個人被矇在鼓裡。民主黨議員則儘量為他護航,場面充滿火藥味。聽證會由上午10時一直進行到下午2時許,主席史登斯(Cliff Sterans)仍然沒有喊停的意思。民主黨議員不滿聽證會中各議員反覆詢問同樣的問題,表示不如讓朱棣文將來以書面答覆,民主黨議員主張應該結束聽證,史登斯則要投票決定。後來雙方妥協,聽證會於下午4時前結束。
奧巴馬政府已釋出10餘萬頁以電郵為主的Solyndra公司相關資料,而共和黨議員仍繼續調查。
朱棣文17日在國會仍然陳述他的理想。他說他當初離開斯坦福大學,轉任美國能源部下屬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是領導研究如何利用生物將太陽能轉化為能源。
現在不只是共和黨議員攻擊朱棣文,“歐巴馬2008年競選陣營研究主任”凱洛(Dan Carol)在今年2月發出的電郵,早已建議奧巴馬將他及其它能源部高階主管撤換,要棄車保帥。
明年是大選年,華府的氣氛越來越政治對立。共和黨人不會放棄能夠打擊民主黨人的機會,奧巴馬政府僅存的華裔部長朱棣文能否全身而退,也是各界矚目的焦點。
朱棣文:從學界到政壇隨意徜徉
“下邊我終於要介紹今天的發言人。他在博士後期間便展露出傑出的科研才能,後領導AT&T貝爾實驗室量子電子學部,正是那時開創了用鐳射冷卻並捕捉原子的方法,使他當仁不讓地獲得了1997年諾貝爾獎。他不到三十歲便任斯坦福大學教授,2004年開始總管美國資源部資歷最老的國家實驗室,在他的領導下,國家實驗室完成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環境及能源問題報告。下邊有請朱棣文。”
這是朱棣文在今年四月英國能源大會上的開場白。這位生長在美國的華人,從一個小城走入尖端科研公司,再走入名牌大學,直到今日在世人矚目之下即將步入政壇,一路不無艱辛,卻一直如此愉快和活力充沛,似閒庭散步。
“家裡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
每當被問到家庭,朱棣文總是打趣說,自己出身於一個“科學世家”。祖父輩便留洋海外,父母先後畢業於中國和美國高等學府並在美國定居下來。
“我家裡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哥哥和弟弟加起來有6個高等學歷,而我只有一個。不過我後來得了諾貝爾獎,就差不多打平了!”
在大學以前,朱棣文的哥哥是學校裡各門功課紀錄的保持者,老師們總是記得哥哥的名字,並希望朱棣文能表現得同樣優秀,可朱棣文聰明有餘,卻更隨性,父母不大過問他的學習,他也只鑽研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比如,他透過看書學會了網球,甚至進了校網球隊,還用小店裡買到的竹子自學撐杆跳,“很快就輕鬆跳過兩米四”。
那時候朱棣文最喜歡的聖誕禮物是一些複雜的手工模型,他常把零七八碎的小木片和螺絲釘堆滿客廳,直到幾天以後擊破媽媽忍耐的底線。
說起這段自由自在的兒時時光,他說:“我喜歡動手,現在才知道,那些親手建造模型的遊戲時光如何影響了我後來的職業。我總能生動地想象我的分子和物理模型,在腦子裡把它們轉來轉去。”
在高中最後一年,他靈感突發,自己動手做了一個懸垂測量重力大小。而在25年後,他用得了諾貝爾獎的技術造出原子噴泉干涉儀,恰恰優化了同樣目的的測量。
由於成績並不突出,朱棣文未能進入最有名的大學,而是考入羅切斯特大學,可他卻很知足,“沒人知道我哥哥,。終於可以做我自己啦。”就是在這裡,他遇到一位物理良師,朱棣文總是心懷感激地說:“這位老師讓我們每個學生都覺得自己是特殊和獨立的個體,使我們能盡全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8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博士後研究後,作為一名優秀畢業生,朱棣文獲得了該校的教職。但目光長遠的學校卻提出,朱棣文可以在任職前出去走走看看。這正和了他的心意,使他可以繼續“閒逛”。誰知道,這一走就是三十年。
“我剛抓住一個原子”
貝爾實驗室是世界聞名的電子及物理學實驗室,在這裡進行的工作成就了六項諾貝爾獎。1978年,初來乍到的朱棣文被公司允許做一陣子自由研究,可以任選領域--甚至不一定是物理。他可以和“老謀深算”的行家裡手以及充滿好奇的“毛頭小子”隨意聊天,和任何對胃口的人合作。這讓朱棣文如魚得水。
不同於校園,貝爾實驗室的每個工作人員最多隻能僱一名技術員和一名博士後,這種小規模研究組的架構使得交流和合作成為必然。他說:“我們彼此都太熟了,誰開哪輛車都知道,週末誰工作,一眼就看出來了。”講座後、午飯間、聚會中和球場上,朱棣文感到自己無時無刻不被新近發生的科學趣人趣事所環繞。貝爾實驗室被朱棣文稱作“科研的天堂”,而在此的生活也被描繪為一段“神奇的時光”。
組成世界的原子以超音速飛機的速度不停飛奔(大約每小時4000千米),因此“抓住原子”是物理界一個長久以來的夢想,一些過來人屢試屢敗,朱棣文就將適時出現的自己稱為一個可以被“毒害”的年輕人。一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對他說:“如果能抓住原子,那多好啊。我失敗了,你來試試吧。”一番演算顯示這實在太不可行了,朱棣文調侃說,自己終於明白老者為什麼把這個問題交給他......
直到有一天,天寒地凍,大雪封了實驗室的門,朱棣文一個人泰然地坐在安靜的研究所裡,看窗外雪花紛飛,猶如童話世界。他突然來了靈感,何不先把原子凍得動彈不得,然後再動手抓它?他將自己的主意和初步演算結果告知了老闆,老闆說:“你想做一些瘋狂的事,那你就做吧。不過,就帶著你的人做,不許再招其他人......”
就這樣,朱棣文很快將紙上的演算化作手中的實驗,他將真空室裡的原子凍到接近絕對零度,又用六道鐳射從不同方向追捕原子--原子就這樣老老實實地落入了陷阱。據說,他當時跑去告訴老闆:“您猜怎麼的?我剛抓住一個原子。”老闆說:“不錯。抓到你打算幹什麼?”朱棣文說:“我也不知道......但這還真是不錯!”十年之後,這項當年前景渺茫的實驗結果變成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打破了該獎項只屬於理論物理的神話。
有趣的是,當朱棣文給媽媽打電話告知獲獎的訊息,這位母親略帶嗔怪地說:“這挺好。可是,親愛的兒子,你打算下次啥時候來看我?”
走進科學的“新房子”
朱棣文很容易對科學界的全新領域產生好奇。他將之比喻為走進新房子,左看右看,不論看到什麼都是新的。潛心研究了二十多年物理,朱棣文想,既然現在已經抓住了原子,為何不試試抓住更大一點的分子?比如DNA,蛋白質,多聚物什麼的。
完全沒有生物學背景的朱棣文隨手翻了翻生物書,那是一本1500頁的大厚書,他只看了150頁就什麼也看不進去了。朱棣文於是跑到生物學家那裡,用他僅有的那點生物學知識與他們聊天,說出自己的猜測和感興趣的地方。多數時候得到的回答都是“你這想法太沒根據啊”,或者“這個從前已經有人做過了。”只有極個別的時候別人會對他說:“哎呀,這正是現在的中心問題。”朱棣文取經回來,帶著可行的問題去看生物教材和論文,不久便可以看懂生物學的前沿文獻。
開始似乎就是沒有目的的玩耍。朱棣文帶領他的學生,用能抓住原子的光抓鏈狀DNA分子的兩端。他們發現可以抓住。“何不試著看多大的力氣能夠揪斷它?”他們發現怎麼也揪不斷--DNA分子原來是這麼結實的。“不如再鬆手試試!”結果這些生物的門外漢第一個發現DNA分子竟然能像一根彈簧一樣縮作一團,每次縮的方式還不一樣。在人的操作下,分子所顯示出來的狀態正可以用來研究它們的性質。就這樣,朱棣文成功地將研究的觸角伸向了陌生的領域。藉助他發展的物理學技術,生物界展開了一片新天地。
曾在他實驗室工作了六年的崔便曉博士感嘆:“朱棣文對科學具有一種異常敏銳的直覺。同時他還給組內成員很大的自由,總是鼓勵他們去探索自己認為有趣的想法。”
朱棣文對學科間合作的重視不僅侷限在自己的研究。就職於斯坦福大學十年之後,他和幾位教授一起牽頭組建了一項名為Bio-X的專案,意在讓來自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工程學甚至法學的專家能夠更方便地合作。直到今天,它仍在繼續發展壯大。
為了人類未來
1966年,朱棣文剛從高中畢業。畢業生紀念冊上的他,相貌嚴肅,旁邊加評註--“具有科學頭腦”。現在看來,這句話遠遠低估了他所能成就的事業。
在1997年獲得諾貝爾獎後的自傳中,朱棣文寫道:“我當年離開伯克利,一去不返,直到今日仍有負罪感。但我相信伯克利是寬容的。”在寫下這句話時,他恐怕沒有預料,在自己樹立科研的"江湖地位"之後,竟然辭別斯坦福穩定的工作,回到闊別近三十年的伯克利校園。
2004年,朱棣文經過毛遂自薦,任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同時兼任加州伯克利大學的物理及分子生物學教授。國家實驗室隸屬美國能源部,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國家級研究室,工作人員達4000多人。在他的帶領下,實驗室這幾年已著手開展生物燃料和太陽能科技的研究。而朱棣文字人更是兢兢業業,成為美國當今最著名的環保宣傳者之一。常常見他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各類論壇,襯衫袖子捲起,談笑風生。身為科學家,利用科技解決能源問題是他講話中最重要的主題;詼諧的語言、豐富的資料,和富有邏輯的論證是其最大的特點。
朱棣文說:“我們總是說‘等到完全確定時再開口’。但是在環境問題上,等到你確定時,一切已成定局。現在,大多數人寧可花1000美金修一個大理石廚臺,也不願用這筆錢來改善廚房的能源利用效率。”對於為何進行工作轉型,他說:“開始的時候我只是作為一個公民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但是我逐漸看到氣候變化的後果是多麼危險。作為一個科學家,一個負責任的科學家,我們必須思考我們能做什麼才能改變這一局面。”
去年,包括朱棣文在內的加州伯克利大學六位諾貝爾獎得主用“實際行動”號召尋求替代和可更新能源。他們一番梳妝,西裝革履,圍著一棵枯樹擺出各種造型,其中一位甚至爬到樹杈上。在現場影片中,攝影師透過鏡頭,對他的諾貝爾獎模特們說:“別笑,沒什麼好笑的。”--歷史上便留下了這張智商最高,也最正統的行為藝術照。(題圖,你能辨認出朱棣文嗎?)
朱棣文為環境問題所付出的努力和熱情獲得了新當選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垂青。奧巴馬提名他為新一任能源部長,要將這個毫無政治經驗的科學家拉到政治老手之間來,幫助完成自己的許諾--讓美國變得更加能源高效,能源獨立。
作為對此的迴應,現年60歲的朱棣文在提名儀式上表示:“有人說,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復興經濟;我希望自己能成為總統委任小組的一員,我也相信我們必須修復我們的經濟,同時還要走上一條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
朱棣文在一次回顧自己多年曆程的訪談中,稱自己走過的路都像是一場“隨意的徜徉”(random walk)。經歷過自由的幼年和堅持不懈的青年和中年,今日的他對後來人說:“在一生中,你必須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帶著你的熱情去迎戰,永遠不放棄。
一言不慎,朱棣文成眾矢之的
2009年09月28日
華裔美華人朱棣文是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那應是他職業和學術生涯的高峰,但卻不是他職業生涯的頂峰,今年初,朱棣文獲得奧巴馬總統欽點,出任美國能源部部長,那是朱棣文職業生涯的另一個高峰。當今時代,即使在美國,也是官員更有權勢和影響,堂堂能源部長的官位,當然超過諾貝爾獎得主的名聲。奧巴馬看上朱棣文,應該是他們在綠色能源上持相同觀點。朱棣文倡導綠色能源,無疑為奧巴馬與全球變暖作戰提供了武器,同時,奧巴馬也想以此顯示出他對華裔的關照不比布什們差。
當然,朱部長並非是說美華人不懂什麼是能源,他說的是,普通美華人不明白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去減少尾氣的排放。在朱部長的那段講話後,美國能源部立即發表了一個宣告,稱部長並非是稱美國公眾是十歲的小孩子,本意是要美國孩子們學習節省能源,也需要在更大的範圍內幫助公眾認識到清潔能源關係到美國在全球經濟的競爭能力。為什麼美國能源部要發表這樣的宣告?當然是朱部長的那番把美國公眾比作不懂事孩子的講話惹了眾怒,僅僅在《華爾街日報》網站的部落格新聞下面就有上千條跟帖評論,許多評論對朱棣文的教訓表示出不小的憤怒。很明顯,能源部的宣告是越抹越黑,那是把美國公眾更當小孩子了。怎麼就是朱部長提倡教育孩子節省能源呢,明明就是把成年美華人比作不懂事的孩子嘛!
不知朱部長是否去讀那些跟帖評論,如果他仔細讀了那些評論,應該知道他的那一番低看公眾智商和知識的講話,不僅反映出他科學家的書呆子氣,而且在今天這樣特殊的政治環境之下,要提高公眾智力的說法的確是撞在槍口上了。從這一點來講,朱棣文部長有些冤了。如果他不信,可以讀讀如此公眾的評論:“我們的政府連預算都不能平衡,還要試圖控制地球的溫度。”(評論者指的是朱棣文部長試圖以減少汽車尾氣去與全球變暖作戰)、“總算政府裡有了朱棣文部長那樣的聰明人,我得承認諾貝爾獎得主一定比我聰明”(這是明顯的諷刺)、“為什麼我們需要這些‘精英’在政府裡做事?”(這是對奧巴馬任命一大批教授、學者做官的不滿)。
自奧巴馬上任以來,美國政府的權力和管轄範圍越來越寬,從國有化銀行、汽車公司到要管理汽車的排放量,越來越多的美華人感到政府在干預他們的生活、限制他們的自由。比如,應該開什麼樣的車等等。此外,美國公眾向來對精英的居高臨下有反感,朱棣文把美華人比作孩子的說法正是犯了這樣的忌諱。他也許可以在大學課堂和實驗室裡對學生們說這樣的話,但對美國公眾卻不行,因為學生不能選舉老師,但官員卻是受命於選民。目前,美國各地都對奧巴馬的大政府政策以及精英執政有越來越大的逆反,朱棣文把美國政府比作“家長”、把公眾當成“孩子”的言論,正好成了美國公眾攻擊的靶子。
美國華裔能源部長朱棣文身陷企業倒閉風波遭逼退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美國曆史上第一個華裔能源部長朱棣文,目前正面臨重大考驗。獲得5億多美元聯邦貸款擔保的美國清潔能源企業Solyndra公司數月前突然破產,令朱棣文面臨指責。在促其下臺謝罪的指責聲中,朱棣文能否全身而退,現在還很難說。
朱棣文17日出席美國國會眾能源委員會院的調查小組委員會,就曾被奧巴馬政府當作創造就業樣板的Solyndra太陽能板公司倒閉案舉行的聽證會。包括主席在內的多位共和黨議員,當場指朱棣文明顯違法,問朱棣文是否應下臺謝罪,並向美華人民道歉。
朱棣文被質疑的,主要是該信貸的合法性,以及其中隱瞞公司財務狀況的政治操作。
Solyndra公司主要投資人俄克拉何馬州石油大亨凱瑟(George Kaiser),是奧巴馬總統的金主,奧巴馬訪問Solyndra時,曾被要求聯邦政府採用該公司的產品,奧巴馬錶示將考慮。
朱棣文17日堅持他的清白,表示Solyndra信貸的決定未受白宮影響,而貸款本來就存在風險,當初評估的風險只有7.8%。
共和黨議員於聽證會對朱棣文窮追猛打,認為朱棣文不可能一個人被矇在鼓裡。民主黨議員則儘量為他護航,場面充滿火藥味。聽證會由上午10時一直進行到下午2時許,主席史登斯(Cliff Sterans)仍然沒有喊停的意思。民主黨議員不滿聽證會中各議員反覆詢問同樣的問題,表示不如讓朱棣文將來以書面答覆,民主黨議員主張應該結束聽證,史登斯則要投票決定。後來雙方妥協,聽證會於下午4時前結束。
奧巴馬政府已釋出10餘萬頁以電郵為主的Solyndra公司相關資料,而共和黨議員仍繼續調查。
朱棣文17日在國會仍然陳述他的理想。他說他當初離開斯坦福大學,轉任美國能源部下屬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是領導研究如何利用生物將太陽能轉化為能源。
現在不只是共和黨議員攻擊朱棣文,“歐巴馬2008年競選陣營研究主任”凱洛(Dan Carol)在今年2月發出的電郵,早已建議奧巴馬將他及其它能源部高階主管撤換,要棄車保帥。
明年是大選年,華府的氣氛越來越政治對立。共和黨人不會放棄能夠打擊民主黨人的機會,奧巴馬政府僅存的華裔部長朱棣文能否全身而退,也是各界矚目的焦點。
朱棣文:從學界到政壇隨意徜徉
“下邊我終於要介紹今天的發言人。他在博士後期間便展露出傑出的科研才能,後領導AT&T貝爾實驗室量子電子學部,正是那時開創了用鐳射冷卻並捕捉原子的方法,使他當仁不讓地獲得了1997年諾貝爾獎。他不到三十歲便任斯坦福大學教授,2004年開始總管美國資源部資歷最老的國家實驗室,在他的領導下,國家實驗室完成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環境及能源問題報告。下邊有請朱棣文。”
這是朱棣文在今年四月英國能源大會上的開場白。這位生長在美國的華人,從一個小城走入尖端科研公司,再走入名牌大學,直到今日在世人矚目之下即將步入政壇,一路不無艱辛,卻一直如此愉快和活力充沛,似閒庭散步。
“家裡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
每當被問到家庭,朱棣文總是打趣說,自己出身於一個“科學世家”。祖父輩便留洋海外,父母先後畢業於中國和美國高等學府並在美國定居下來。
“我家裡都是成功得可怕的人,哥哥和弟弟加起來有6個高等學歷,而我只有一個。不過我後來得了諾貝爾獎,就差不多打平了!”
在大學以前,朱棣文的哥哥是學校裡各門功課紀錄的保持者,老師們總是記得哥哥的名字,並希望朱棣文能表現得同樣優秀,可朱棣文聰明有餘,卻更隨性,父母不大過問他的學習,他也只鑽研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比如,他透過看書學會了網球,甚至進了校網球隊,還用小店裡買到的竹子自學撐杆跳,“很快就輕鬆跳過兩米四”。
那時候朱棣文最喜歡的聖誕禮物是一些複雜的手工模型,他常把零七八碎的小木片和螺絲釘堆滿客廳,直到幾天以後擊破媽媽忍耐的底線。
說起這段自由自在的兒時時光,他說:“我喜歡動手,現在才知道,那些親手建造模型的遊戲時光如何影響了我後來的職業。我總能生動地想象我的分子和物理模型,在腦子裡把它們轉來轉去。”
在高中最後一年,他靈感突發,自己動手做了一個懸垂測量重力大小。而在25年後,他用得了諾貝爾獎的技術造出原子噴泉干涉儀,恰恰優化了同樣目的的測量。
由於成績並不突出,朱棣文未能進入最有名的大學,而是考入羅切斯特大學,可他卻很知足,“沒人知道我哥哥,。終於可以做我自己啦。”就是在這裡,他遇到一位物理良師,朱棣文總是心懷感激地說:“這位老師讓我們每個學生都覺得自己是特殊和獨立的個體,使我們能盡全力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8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博士後研究後,作為一名優秀畢業生,朱棣文獲得了該校的教職。但目光長遠的學校卻提出,朱棣文可以在任職前出去走走看看。這正和了他的心意,使他可以繼續“閒逛”。誰知道,這一走就是三十年。
“我剛抓住一個原子”
貝爾實驗室是世界聞名的電子及物理學實驗室,在這裡進行的工作成就了六項諾貝爾獎。1978年,初來乍到的朱棣文被公司允許做一陣子自由研究,可以任選領域--甚至不一定是物理。他可以和“老謀深算”的行家裡手以及充滿好奇的“毛頭小子”隨意聊天,和任何對胃口的人合作。這讓朱棣文如魚得水。
不同於校園,貝爾實驗室的每個工作人員最多隻能僱一名技術員和一名博士後,這種小規模研究組的架構使得交流和合作成為必然。他說:“我們彼此都太熟了,誰開哪輛車都知道,週末誰工作,一眼就看出來了。”講座後、午飯間、聚會中和球場上,朱棣文感到自己無時無刻不被新近發生的科學趣人趣事所環繞。貝爾實驗室被朱棣文稱作“科研的天堂”,而在此的生活也被描繪為一段“神奇的時光”。
組成世界的原子以超音速飛機的速度不停飛奔(大約每小時4000千米),因此“抓住原子”是物理界一個長久以來的夢想,一些過來人屢試屢敗,朱棣文就將適時出現的自己稱為一個可以被“毒害”的年輕人。一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對他說:“如果能抓住原子,那多好啊。我失敗了,你來試試吧。”一番演算顯示這實在太不可行了,朱棣文調侃說,自己終於明白老者為什麼把這個問題交給他......
直到有一天,天寒地凍,大雪封了實驗室的門,朱棣文一個人泰然地坐在安靜的研究所裡,看窗外雪花紛飛,猶如童話世界。他突然來了靈感,何不先把原子凍得動彈不得,然後再動手抓它?他將自己的主意和初步演算結果告知了老闆,老闆說:“你想做一些瘋狂的事,那你就做吧。不過,就帶著你的人做,不許再招其他人......”
就這樣,朱棣文很快將紙上的演算化作手中的實驗,他將真空室裡的原子凍到接近絕對零度,又用六道鐳射從不同方向追捕原子--原子就這樣老老實實地落入了陷阱。據說,他當時跑去告訴老闆:“您猜怎麼的?我剛抓住一個原子。”老闆說:“不錯。抓到你打算幹什麼?”朱棣文說:“我也不知道......但這還真是不錯!”十年之後,這項當年前景渺茫的實驗結果變成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打破了該獎項只屬於理論物理的神話。
有趣的是,當朱棣文給媽媽打電話告知獲獎的訊息,這位母親略帶嗔怪地說:“這挺好。可是,親愛的兒子,你打算下次啥時候來看我?”
走進科學的“新房子”
朱棣文很容易對科學界的全新領域產生好奇。他將之比喻為走進新房子,左看右看,不論看到什麼都是新的。潛心研究了二十多年物理,朱棣文想,既然現在已經抓住了原子,為何不試試抓住更大一點的分子?比如DNA,蛋白質,多聚物什麼的。
完全沒有生物學背景的朱棣文隨手翻了翻生物書,那是一本1500頁的大厚書,他只看了150頁就什麼也看不進去了。朱棣文於是跑到生物學家那裡,用他僅有的那點生物學知識與他們聊天,說出自己的猜測和感興趣的地方。多數時候得到的回答都是“你這想法太沒根據啊”,或者“這個從前已經有人做過了。”只有極個別的時候別人會對他說:“哎呀,這正是現在的中心問題。”朱棣文取經回來,帶著可行的問題去看生物教材和論文,不久便可以看懂生物學的前沿文獻。
開始似乎就是沒有目的的玩耍。朱棣文帶領他的學生,用能抓住原子的光抓鏈狀DNA分子的兩端。他們發現可以抓住。“何不試著看多大的力氣能夠揪斷它?”他們發現怎麼也揪不斷--DNA分子原來是這麼結實的。“不如再鬆手試試!”結果這些生物的門外漢第一個發現DNA分子竟然能像一根彈簧一樣縮作一團,每次縮的方式還不一樣。在人的操作下,分子所顯示出來的狀態正可以用來研究它們的性質。就這樣,朱棣文成功地將研究的觸角伸向了陌生的領域。藉助他發展的物理學技術,生物界展開了一片新天地。
曾在他實驗室工作了六年的崔便曉博士感嘆:“朱棣文對科學具有一種異常敏銳的直覺。同時他還給組內成員很大的自由,總是鼓勵他們去探索自己認為有趣的想法。”
朱棣文對學科間合作的重視不僅侷限在自己的研究。就職於斯坦福大學十年之後,他和幾位教授一起牽頭組建了一項名為Bio-X的專案,意在讓來自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工程學甚至法學的專家能夠更方便地合作。直到今天,它仍在繼續發展壯大。
為了人類未來
1966年,朱棣文剛從高中畢業。畢業生紀念冊上的他,相貌嚴肅,旁邊加評註--“具有科學頭腦”。現在看來,這句話遠遠低估了他所能成就的事業。
在1997年獲得諾貝爾獎後的自傳中,朱棣文寫道:“我當年離開伯克利,一去不返,直到今日仍有負罪感。但我相信伯克利是寬容的。”在寫下這句話時,他恐怕沒有預料,在自己樹立科研的"江湖地位"之後,竟然辭別斯坦福穩定的工作,回到闊別近三十年的伯克利校園。
2004年,朱棣文經過毛遂自薦,任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同時兼任加州伯克利大學的物理及分子生物學教授。國家實驗室隸屬美國能源部,是美國曆史最悠久的國家級研究室,工作人員達4000多人。在他的帶領下,實驗室這幾年已著手開展生物燃料和太陽能科技的研究。而朱棣文字人更是兢兢業業,成為美國當今最著名的環保宣傳者之一。常常見他精神抖擻地出現在各類論壇,襯衫袖子捲起,談笑風生。身為科學家,利用科技解決能源問題是他講話中最重要的主題;詼諧的語言、豐富的資料,和富有邏輯的論證是其最大的特點。
朱棣文說:“我們總是說‘等到完全確定時再開口’。但是在環境問題上,等到你確定時,一切已成定局。現在,大多數人寧可花1000美金修一個大理石廚臺,也不願用這筆錢來改善廚房的能源利用效率。”對於為何進行工作轉型,他說:“開始的時候我只是作為一個公民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但是我逐漸看到氣候變化的後果是多麼危險。作為一個科學家,一個負責任的科學家,我們必須思考我們能做什麼才能改變這一局面。”
去年,包括朱棣文在內的加州伯克利大學六位諾貝爾獎得主用“實際行動”號召尋求替代和可更新能源。他們一番梳妝,西裝革履,圍著一棵枯樹擺出各種造型,其中一位甚至爬到樹杈上。在現場影片中,攝影師透過鏡頭,對他的諾貝爾獎模特們說:“別笑,沒什麼好笑的。”--歷史上便留下了這張智商最高,也最正統的行為藝術照。(題圖,你能辨認出朱棣文嗎?)
朱棣文為環境問題所付出的努力和熱情獲得了新當選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垂青。奧巴馬提名他為新一任能源部長,要將這個毫無政治經驗的科學家拉到政治老手之間來,幫助完成自己的許諾--讓美國變得更加能源高效,能源獨立。
作為對此的迴應,現年60歲的朱棣文在提名儀式上表示:“有人說,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復興經濟;我希望自己能成為總統委任小組的一員,我也相信我們必須修復我們的經濟,同時還要走上一條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
朱棣文在一次回顧自己多年曆程的訪談中,稱自己走過的路都像是一場“隨意的徜徉”(random walk)。經歷過自由的幼年和堅持不懈的青年和中年,今日的他對後來人說:“在一生中,你必須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帶著你的熱情去迎戰,永遠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