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景宗
夏景宗名曰李元昊(1003年—1048年),乃西夏開國皇帝(1038年——1048年在位),党項族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之後,李姓為唐所賜,趙姓為宋所賜。
《宋史》卷485《夏國傳》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
”《遼史》卷115《西夏外記》:“西夏本魏拓跋氏後。”《金史》卷134《西夏傳》:“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舊姓為拓跋氏。”
08年2月29日新華社: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烏審旗納林河鄉排子灣村發現一處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
這座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中,出土了幾方十分珍貴的墓誌。墓誌銘用了大段文字記述拓跋部李氏家族起源經過,並明確表示其家族為“本鄉客之大族,後魏之莘系焉”。拓跋部李氏家族是“後搬到此地的大族,是北魏人的後代”,這又一次把党項拓跋部和鮮卑拓跋聯絡在了一起。
元昊出世的幾個月前,他的祖父李繼遷,一生戎馬征戰,彪悍勇武的蓋世英雄,卻因箭創發作,傷勢日重,臥床不起了。子德明戰功卓著,繼承父親遺業。在他在位的近30年中,善於識時審務,利用時機,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為元昊建立西夏王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元昊出生的這一年,中原的北宋王朝與北方的遼朝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當時遼軍南侵,宋真宗被迫親征而獲勝,兩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對於“國危子弱”的党項政權,宋真宗也打算以恩致之,進行招撫,貫徹其“姑務羈縻,以緩爭戰”的既定方針。
在這種有利的和平形勢下,李德明為了恢復戰後秩序,鞏固新挑起的西平政權重擔,巧妙地利用宋、遼矛盾,求得生存發展。同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貿易,促進了党項族的經濟發展,一時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無戰,禾黍雲合。
甲冑塵委,養生葬死,各終天年”;“自與通好,略無猜情,門市不譏,商販如織”。這些就是德明時期和平景象的寫照。
尚在髫齡的元昊,對父親的睦宋政策,特別是同宋朝的經濟貿易,不能理解。有一次李德明遣使臣到宋用馬匹換取物品,因得到的東西不合他的心意,盛怒之下把使臣斬首。
元昊對父親的這種舉動十分不滿,對誡父親說:“吾戎人本從事鞍馬,今以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從而殺之,則人誰肯為我用乎?”德明見年僅10餘歲的獨子就有這種見識,十分器重。
少年元昊,長了一副圓圓的面孔,炯炯的目光下,鷹勾鼻子聳起,剛毅中帶著幾分凜然不可侵犯的神態。
中等身材,卻顯得魁梧雄壯,英氣逼人。平素喜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常常帶了百餘騎兵出行,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傘蓋相隨,從騎雜沓,耀武揚威。元昊幼讀兵書,對當時流行的《野戰歌》、《太乙金鑑訣》一類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精於其蘊。
他頗具文才,精通漢、藏語言文字。又懂佛學。尤傾心於治國安邦的法律著作,善於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這些都造就了元昊成為文有韜略、武有謀勇的英才。
在宋朝邊將中,對元昊的外貌、器度、見識有種種不同的傳說。邊帥曹瑋駐守陝西沿邊,早想一睹元昊風采,派人四出打探他的行蹤。
聽說元昊常到沿邊榷市行走,幾次等候,以期會面,但總不能見到。後來派人暗中偷畫了元昊的圖影,曹見其狀貌不由驚歎:“真英物也!”並且預見到他後日必為宋朝邊患。
這種預見不是沒有道理的。元昊逐漸長大成人,對父親的和宋政策,特別是向宋稱臣日益不滿,多次規勸父親不再臣服宋朝。
他對德明說:“吾部落實繁,財用不足。苟失眾,何以守邦?不若以所得俸賜,招養蕃族,習練弓矢。小則四行征討,大則侵奪封疆,上下豐盈,於計為得。”德明對元昊的意見,何嘗覺得沒有道理呢。只是時機還未成熟,年輕氣盛的元昊還不太懂得“識時審務”的重要。德明不正面作答,只以言相激:“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錦綺,此宋恩也,不可負!”元昊駁斥父親道:“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為?”“英雄之生,當王霸耳”活畫出青年元昊的英雄氣概!
德明內行保境息民、發展生產的政策,增強了實力;外結遼、宋,為的是利用兩國矛盾,從雙方得到好處。
而兩國對德明的討好籠絡、封爵賞賜,又都大大地助長了德明建國稱帝的慾望。大中祥符三年(1010)九月,李德明被遼封為夏國王以後,即動用數萬民夫在延州(今陝西延安)西北的敖子山上,修建宮室,綿亙20餘里,極其豪華壯麗。有一次他從夏州出巡到敖子山行宮時,“大輦方輿滷薄儀衛”(即儀仗隊),儼然和宋朝皇帝相仿。
大中祥符九年(1016)李德明“僭帝制”,追諡其父李繼遷為“應運法天神智仁孝至道廣德光孝皇帝”,“廟號武宗”。第二年夏天,有人向德明報告說,在懷遠鎮(今寧夏銀川)北的溫泉山上看見了龍,李德明以為祥瑞之兆,派官員去懷遠祭祀,其實是作遷都懷遠的打算。
他借別人之口向他提出遷都的理由:“西平土俗淳厚,然地居四塞,我可以往,彼可以來。不若懷遠,西北有賀蘭之固,黃河繞其東南,西平為其障蔽,形勢利便,洵萬世之業也。況屢現休徵,神人允協,急宜卜築新都,以承天命。”遷都的理由是十分充足合理的,又加上天命所歸,就沒有人敢反對。
於是李德明派大臣賀承珍到懷遠負責興建都城事宜。改懷遠鎮為興州,正式定都。
天聖六年(1028)五月,元昊24歲。德明派他取得了對河西回鶻作戰的決定性勝利後,立為太子。立元昊的生母衛慕氏為後。第二年,德明又向遼為元昊請婚,遼興宗封宗室女為興平公主,嫁給元昊。
同時宋也封德明夏王,“車服旌旗,降天子一等”,以此來抵銷遼同德明建立的姻戚關係。
明道元年(1032)十月,51歲的李德明在完成了建國稱帝的各項準備工作之後死去了。李德明雖然沒有來得及登上皇帝的寶座,但他卻為元昊的稱帝建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党項政權轄地和後來建立的夏國版圖內,南部與宋相鄰的涇、渭二水上游河谷地,河西走廊中心地帶的涼州,湟水流域、洮河流域的熙、河二州地區,以及岷江流域以西以南的廣大地區都居住著吐蕃居民。党項族的興起與發展,與這些地區的吐蕃部族發生了密切的關係。
在河西走廊中心地帶的涼州(今甘肅武威)居住著吐蕃的六穀部。他的首領潘羅支,就是當年於靈州之郊一箭射中李繼遷的那個人。李德明嗣立伊始,為報殺父之仇,即派兵並策動潘羅支內部的党項迷般囑、日逋吉羅丹等族,裡應外合,襲殺當時擔任宋朔方節度使的潘羅支,乘勝將潘羅支弟弟廝鐸督佔領的涼州收回。
六穀部所屬一部分吐蕃部族退居青海的湟水流域,依附於另一個吐蕃部族角廝囉。
角廝囉,吐蕃語“佛子”的意思,為吐蕃贊普之後。宋初,由於角廝囉的聲譽,被宗哥城(今青海西寧市以東大小峽之間)僧人李立遵和邈川(今青海樂都)大首領溫逋奇擁立,在現今青海西寧一帶,建立了一個統一轄洮、湟流域廣大 地區,擁有數十萬居民的地方封建政權,大中祥符八年(1015)九月,角廝囉曾聚集了數十萬兵馬、向宋表示“請平夏人以自效”,但宋對其採取防範的態度。
後來角廝囉同李立遵不和,同溫逋奇徙居邈川,深感党項政權對他的威協,即歸附宋朝,謀求對他的授助。
明道元年(1032),元昊繼位之後,宋想利用角廝囉的勢力牽制元昊,於是授角廝囉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授溫逋奇為歸化將軍。
第二年又進封角廝囉為保順軍節度觀察留後。元昊初立,積極準備稱帝建國,為了鞏固後方,也為了懲罰角廝囉歸附宋朝,便發動了對吐蕃河湟地區的進攻。
這一年七月間,元昊派大將蘇奴兒帶兵2。5萬進攻貓牛城(今青海西寧東北,大通河東南),被葉蕃兵擊敗,蘇奴兒被俘。
元昊聽到訊息後,於九月間親自帶兵南征,又一次圍攻貓牛城,攻城一月餘,城堅不克。於是元昊派人向吐蕃守將詐稱約和,暗以兵士藏躡於後,城門剛啟,元昊士兵奪門蜂擁而入,迅速攻佔城池,對城內居民殘酷屠殺擄掠。
景祐二年,元昊立稱廣遠元年(1035),角廝囉內部發生叛亂,論逋(國相)溫逋哥囚禁角廝囉,角廝囉逃出邈川,集兵殺死溫逋哥,並徙居青唐城。
元昊乘角廝囉發生內亂的時機,出兵進攻宗哥帶星岑諸城寨,進圍青唐城。角廝囉派部將安子羅領兵10萬,陰絕元昊退路。元昊還兵與安子羅軍作戰,戰鬥十分激烈。經過了延續200余天的艱苦戰鬥,安子羅兵漸漸不能支援;元昊軍隊也因糧草不繼,士兵飢餓而死者越來越多。
元昊只好撤軍,大軍流宗哥河,船方半渡河中,安子羅暗使人決水淹元昊軍,士卒漂沒不計其數,倖存者大潰而逃。
宗哥河之敗使元昊十分惱怒。同年十二月,又親率大軍進至河湟。角廝囉自知寡不敵眾,屯兵於鄯州(今青海西寧境),不出戰。
元昊主動進攻,在渡一條河時,在河水淺的地方插標識為記,作為返軍渡河之處。角廝囉派細作前去偵探,得其虛實,暗中使人把渡河標識移植到河水險之處。角廝囉派細作前去偵探,得其虛實,暗中使人把渡河標識移植到河水深險處。元昊對角廝囉的進攻被擊敗,士兵狼狽爭相逃命,到達河邊,尋找標識搶先涉水而過,不斷誤入深水,險浪撲擊,士兵溺水而死者十有八九,失去輜重無數,僅留得殘兵剩卒保護元昊逃回。
元昊又一次敗於角廝囉,再不敢輕易涉足其境。
第二年,當元昊擊敗河西回鶻,完全佔領河西走廊,又想窺視隴、蜀之地時,他深恐宋利用吐蕃諸部族去抄自己的後路,於是帶領大軍循阿幹河,攻破蘭州羌族部落,進軍馬銜山(今甘肅臨洮縣北),在瓦川會地主修築城寨,留兵鎮守,以斷絕吐蕃和宋的通路。
這時角廝囉發生內亂,角廝囉妻妾爭寵,李氏子摩氈角同母黨李巴全策劃攜帶其母逃奔宗哥城,集眾形成一支獨立勢力,不受角廝囉制約。元昊乘機以重賂行間,並誘使摩氈角的謀主、首領郢城俞龍歸附。郢城俞龍帶領萬餘人投降元昊。後來又把女兒嫁給元昊的兒子寧令(號梁王)為妻。
從此,角廝囉常懷禍發肘腋之憂,意衰志怯,勢力越來越衰弱,遂同三妻喬氏往西遷到厲精城居住。
元昊正式建國後,宋還想利用角廝囉的勢力去牽制元昊,但由於夏的強盛,使角廝囉“終不能有大功”。
在黃河以西,祁連山與北山山脈之間,有一條寬百公里或僅數公里的天然長廊,蜿蜒1000多公里,稱作河西走廊。
它是古代中西交通必經大道—“絲綢之路”的東段大道,也是古代中原王朝西北邊防的重地。河西走廊地區,由於有祁連山雪水的滋潤,水草肥美,可耕可牧,是歷史上各族勞動人民賴以生養蕃息的一塊寶地。
党項族未佔領河西走廊之前,是甘州回鶻(河西回鶻)居住的地方。
早在公元9世紀中葉,漠北迴鶻汗國滅亡後,一部分回鶻人遷人河西地區,同原來居住在這個地區的回鶻部族建立了回鶻政權,成為河西走廊一股重要的統治勢力。夏州党項政權興起,特別是李繼遷都西平之後,党項政權即處於甘州回鶻、吐蕃和宋、遼之間。河西走廊地逼西平,直接威脅著党項政權後方的安全。
李繼遷要進攻宋朝,就必須解除後顧之憂。河西走廊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也成為党項政權發展的必爭之地。
甘州回鶻的“牙賬”設在甘州(今甘肅張掖)。從大中祥符元年(1008)到天聖四年(1026),李德明同回鶻進行了六次爭奪甘州的戰爭,每次都遭到失敗。
德明因此同回鶻結成世仇。天聖六年,元昊已長大成人,德明經過了充分的準備,首次派元昊帶兵去攻打甘州,一戰告捷,攻破甘州,甘州回鶻可汗夜落隔通順王倉猝出逃,留在城中的后妃子女家屬都被元昊擄獲。甘州首戰成功,深得德明歡心,元昊被立為太子。
党項同回鶻爭奪河西涼州的時間持續最久。
李繼遷時,西涼為吐蕃首領潘羅支佔據,並結回鶻為援共同對付党項。鹹平六年(1003),李繼遷帶兵越過黃河和賀蘭山攻打西涼。在攻佔西涼後的凱旋路上,李繼遷中了潘羅支致命的一箭。4年之後,李德明又一次奪取西涼,不久又被回鶻奪回。元昊攻取甘州之後,固守西涼的回鶻人就失去了大本營。
元昊又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吸引宋兵到環慶一帶,使回鶻失去戒備,然後出奇兵突襲西涼,回鶻人棄城去投奔吐蕃角廝囉。
元昊佔領甘、涼二州之後,使河西走廊西部的肅州和瓜、沙二州失去了遮蔽。當甘州城危之時,隸屬於甘州回鶻的沙州回鶻分部瓜州王曹賢順,帶兵來援,兵至甘州,城已為元昊佔領,曹賢順見元昊軍勢盛,表示願率部歸附。
在德明同意接受投降後,曹又重返瓜州。元昊繼位之後,忙於同吐蕃角廝囉作戰,直到景元昊大慶元年,公元1036年,才從同角廝囉部將安子羅曠日持久的作戰中脫身出來,率軍西攻回鶻瓜州(今甘肅安西),直抵沙州(今甘肅敦煌),又回師佔領肅州(今甘肅酒泉)。
這樣,元昊便安全控制了河西走廊,結束了甘州回鶻的統治。
宋鹹平初年,河西戰事開端。當時歸曹氏統治的瓜、沙歸義軍政權發生了一次奪權鬥爭。擔任節度使的曹延祿被其族子曹宗壽殺害,瓜、沙歸義軍政權開始了曹宗壽當權時期(1002-1014)。
曹宗壽就是瓜州王曹賢順的父親。曹宗壽一上臺,面臨河西戰亂局勢,為防不測,開始動手做一些備戰工作。其中之一是把所屬瓜、沙二州各處佛教寺院中收藏的佛教經典,佛家度諜,寺院契約、賬目,善男信女施主朝拜佛事的狀、疏、發願文、寫經、佛畫、檔案文書,以及各類書籍統統收集起來(約四五萬件),運送到莫高窟,找了一個可容納這些文書的不大不小的洞窟(今編號17窟)封存起來。
後來在曹氏失去這個地方之前,又在封閉的洞口牆壁上繪製了壁畫。從此這個被封閉的洞窟便不為世人所知。從元昊佔領瓜州,西夏佔領瓜、沙190餘年,下至元、明、清歷900餘年,到清末的光緒二十六年(1900),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被一個顢頇無知的小道士無意中發現了,埋藏在洞窟中近千年的數萬件珍貴文書才重見天日。
這就是震動世界學壇的敦煌藏經洞的發現,在中國以至全世界的文化史上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文治武功卓有成效,但他本人也有不足之處。在位16年(1032年起計),猜忌功臣,稍有不滿即罷或殺,反而導致日後母黨專權;另外,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導致西夏內部日益腐朽,眾叛親離。
據說他下令民夫每日建一座陵墓,足足建了三百六十座,作為他的疑冢,其後竟把那批民夫統統殺掉。廢皇后野利氏、太子寧林格,改立與太子訂親的沒移氏(另有一說沒藏氏)為新皇后,招致殺身之禍,於1048年為子寧林格所弒,享年46歲,廟號景宗,諡號武烈皇帝,葬泰陵。
寧林格後來因弒父之罪被處死。
西夏景宗
夏景宗名曰李元昊(1003年—1048年),乃西夏開國皇帝(1038年——1048年在位),党項族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之後,李姓為唐所賜,趙姓為宋所賜。
《宋史》卷485《夏國傳》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
”《遼史》卷115《西夏外記》:“西夏本魏拓跋氏後。”《金史》卷134《西夏傳》:“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舊姓為拓跋氏。”
08年2月29日新華社:考古人員近日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烏審旗納林河鄉排子灣村發現一處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
這座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拓跋部李氏家族墓地中,出土了幾方十分珍貴的墓誌。墓誌銘用了大段文字記述拓跋部李氏家族起源經過,並明確表示其家族為“本鄉客之大族,後魏之莘系焉”。拓跋部李氏家族是“後搬到此地的大族,是北魏人的後代”,這又一次把党項拓跋部和鮮卑拓跋聯絡在了一起。
元昊出世的幾個月前,他的祖父李繼遷,一生戎馬征戰,彪悍勇武的蓋世英雄,卻因箭創發作,傷勢日重,臥床不起了。子德明戰功卓著,繼承父親遺業。在他在位的近30年中,善於識時審務,利用時機,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為元昊建立西夏王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元昊出生的這一年,中原的北宋王朝與北方的遼朝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當時遼軍南侵,宋真宗被迫親征而獲勝,兩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對於“國危子弱”的党項政權,宋真宗也打算以恩致之,進行招撫,貫徹其“姑務羈縻,以緩爭戰”的既定方針。
在這種有利的和平形勢下,李德明為了恢復戰後秩序,鞏固新挑起的西平政權重擔,巧妙地利用宋、遼矛盾,求得生存發展。同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貿易,促進了党項族的經濟發展,一時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無戰,禾黍雲合。
甲冑塵委,養生葬死,各終天年”;“自與通好,略無猜情,門市不譏,商販如織”。這些就是德明時期和平景象的寫照。
尚在髫齡的元昊,對父親的睦宋政策,特別是同宋朝的經濟貿易,不能理解。有一次李德明遣使臣到宋用馬匹換取物品,因得到的東西不合他的心意,盛怒之下把使臣斬首。
元昊對父親的這種舉動十分不滿,對誡父親說:“吾戎人本從事鞍馬,今以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從而殺之,則人誰肯為我用乎?”德明見年僅10餘歲的獨子就有這種見識,十分器重。
少年元昊,長了一副圓圓的面孔,炯炯的目光下,鷹勾鼻子聳起,剛毅中帶著幾分凜然不可侵犯的神態。
中等身材,卻顯得魁梧雄壯,英氣逼人。平素喜穿白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常常帶了百餘騎兵出行,自乘駿馬,前有兩名旗手開道,後有侍衛步卒張青色傘蓋相隨,從騎雜沓,耀武揚威。元昊幼讀兵書,對當時流行的《野戰歌》、《太乙金鑑訣》一類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研讀,精於其蘊。
他頗具文才,精通漢、藏語言文字。又懂佛學。尤傾心於治國安邦的法律著作,善於思索、謀劃,對事物往往有獨到的見解。這些都造就了元昊成為文有韜略、武有謀勇的英才。
在宋朝邊將中,對元昊的外貌、器度、見識有種種不同的傳說。邊帥曹瑋駐守陝西沿邊,早想一睹元昊風采,派人四出打探他的行蹤。
聽說元昊常到沿邊榷市行走,幾次等候,以期會面,但總不能見到。後來派人暗中偷畫了元昊的圖影,曹見其狀貌不由驚歎:“真英物也!”並且預見到他後日必為宋朝邊患。
這種預見不是沒有道理的。元昊逐漸長大成人,對父親的和宋政策,特別是向宋稱臣日益不滿,多次規勸父親不再臣服宋朝。
他對德明說:“吾部落實繁,財用不足。苟失眾,何以守邦?不若以所得俸賜,招養蕃族,習練弓矢。小則四行征討,大則侵奪封疆,上下豐盈,於計為得。”德明對元昊的意見,何嘗覺得沒有道理呢。只是時機還未成熟,年輕氣盛的元昊還不太懂得“識時審務”的重要。德明不正面作答,只以言相激:“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錦綺,此宋恩也,不可負!”元昊駁斥父親道:“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為?”“英雄之生,當王霸耳”活畫出青年元昊的英雄氣概!
德明內行保境息民、發展生產的政策,增強了實力;外結遼、宋,為的是利用兩國矛盾,從雙方得到好處。
而兩國對德明的討好籠絡、封爵賞賜,又都大大地助長了德明建國稱帝的慾望。大中祥符三年(1010)九月,李德明被遼封為夏國王以後,即動用數萬民夫在延州(今陝西延安)西北的敖子山上,修建宮室,綿亙20餘里,極其豪華壯麗。有一次他從夏州出巡到敖子山行宮時,“大輦方輿滷薄儀衛”(即儀仗隊),儼然和宋朝皇帝相仿。
大中祥符九年(1016)李德明“僭帝制”,追諡其父李繼遷為“應運法天神智仁孝至道廣德光孝皇帝”,“廟號武宗”。第二年夏天,有人向德明報告說,在懷遠鎮(今寧夏銀川)北的溫泉山上看見了龍,李德明以為祥瑞之兆,派官員去懷遠祭祀,其實是作遷都懷遠的打算。
他借別人之口向他提出遷都的理由:“西平土俗淳厚,然地居四塞,我可以往,彼可以來。不若懷遠,西北有賀蘭之固,黃河繞其東南,西平為其障蔽,形勢利便,洵萬世之業也。況屢現休徵,神人允協,急宜卜築新都,以承天命。”遷都的理由是十分充足合理的,又加上天命所歸,就沒有人敢反對。
於是李德明派大臣賀承珍到懷遠負責興建都城事宜。改懷遠鎮為興州,正式定都。
天聖六年(1028)五月,元昊24歲。德明派他取得了對河西回鶻作戰的決定性勝利後,立為太子。立元昊的生母衛慕氏為後。第二年,德明又向遼為元昊請婚,遼興宗封宗室女為興平公主,嫁給元昊。
同時宋也封德明夏王,“車服旌旗,降天子一等”,以此來抵銷遼同德明建立的姻戚關係。
明道元年(1032)十月,51歲的李德明在完成了建國稱帝的各項準備工作之後死去了。李德明雖然沒有來得及登上皇帝的寶座,但他卻為元昊的稱帝建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党項政權轄地和後來建立的夏國版圖內,南部與宋相鄰的涇、渭二水上游河谷地,河西走廊中心地帶的涼州,湟水流域、洮河流域的熙、河二州地區,以及岷江流域以西以南的廣大地區都居住著吐蕃居民。党項族的興起與發展,與這些地區的吐蕃部族發生了密切的關係。
在河西走廊中心地帶的涼州(今甘肅武威)居住著吐蕃的六穀部。他的首領潘羅支,就是當年於靈州之郊一箭射中李繼遷的那個人。李德明嗣立伊始,為報殺父之仇,即派兵並策動潘羅支內部的党項迷般囑、日逋吉羅丹等族,裡應外合,襲殺當時擔任宋朔方節度使的潘羅支,乘勝將潘羅支弟弟廝鐸督佔領的涼州收回。
六穀部所屬一部分吐蕃部族退居青海的湟水流域,依附於另一個吐蕃部族角廝囉。
角廝囉,吐蕃語“佛子”的意思,為吐蕃贊普之後。宋初,由於角廝囉的聲譽,被宗哥城(今青海西寧市以東大小峽之間)僧人李立遵和邈川(今青海樂都)大首領溫逋奇擁立,在現今青海西寧一帶,建立了一個統一轄洮、湟流域廣大 地區,擁有數十萬居民的地方封建政權,大中祥符八年(1015)九月,角廝囉曾聚集了數十萬兵馬、向宋表示“請平夏人以自效”,但宋對其採取防範的態度。
後來角廝囉同李立遵不和,同溫逋奇徙居邈川,深感党項政權對他的威協,即歸附宋朝,謀求對他的授助。
明道元年(1032),元昊繼位之後,宋想利用角廝囉的勢力牽制元昊,於是授角廝囉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授溫逋奇為歸化將軍。
第二年又進封角廝囉為保順軍節度觀察留後。元昊初立,積極準備稱帝建國,為了鞏固後方,也為了懲罰角廝囉歸附宋朝,便發動了對吐蕃河湟地區的進攻。
這一年七月間,元昊派大將蘇奴兒帶兵2。5萬進攻貓牛城(今青海西寧東北,大通河東南),被葉蕃兵擊敗,蘇奴兒被俘。
元昊聽到訊息後,於九月間親自帶兵南征,又一次圍攻貓牛城,攻城一月餘,城堅不克。於是元昊派人向吐蕃守將詐稱約和,暗以兵士藏躡於後,城門剛啟,元昊士兵奪門蜂擁而入,迅速攻佔城池,對城內居民殘酷屠殺擄掠。
景祐二年,元昊立稱廣遠元年(1035),角廝囉內部發生叛亂,論逋(國相)溫逋哥囚禁角廝囉,角廝囉逃出邈川,集兵殺死溫逋哥,並徙居青唐城。
元昊乘角廝囉發生內亂的時機,出兵進攻宗哥帶星岑諸城寨,進圍青唐城。角廝囉派部將安子羅領兵10萬,陰絕元昊退路。元昊還兵與安子羅軍作戰,戰鬥十分激烈。經過了延續200余天的艱苦戰鬥,安子羅兵漸漸不能支援;元昊軍隊也因糧草不繼,士兵飢餓而死者越來越多。
元昊只好撤軍,大軍流宗哥河,船方半渡河中,安子羅暗使人決水淹元昊軍,士卒漂沒不計其數,倖存者大潰而逃。
宗哥河之敗使元昊十分惱怒。同年十二月,又親率大軍進至河湟。角廝囉自知寡不敵眾,屯兵於鄯州(今青海西寧境),不出戰。
元昊主動進攻,在渡一條河時,在河水淺的地方插標識為記,作為返軍渡河之處。角廝囉派細作前去偵探,得其虛實,暗中使人把渡河標識移植到河水險之處。角廝囉派細作前去偵探,得其虛實,暗中使人把渡河標識移植到河水深險處。元昊對角廝囉的進攻被擊敗,士兵狼狽爭相逃命,到達河邊,尋找標識搶先涉水而過,不斷誤入深水,險浪撲擊,士兵溺水而死者十有八九,失去輜重無數,僅留得殘兵剩卒保護元昊逃回。
元昊又一次敗於角廝囉,再不敢輕易涉足其境。
第二年,當元昊擊敗河西回鶻,完全佔領河西走廊,又想窺視隴、蜀之地時,他深恐宋利用吐蕃諸部族去抄自己的後路,於是帶領大軍循阿幹河,攻破蘭州羌族部落,進軍馬銜山(今甘肅臨洮縣北),在瓦川會地主修築城寨,留兵鎮守,以斷絕吐蕃和宋的通路。
這時角廝囉發生內亂,角廝囉妻妾爭寵,李氏子摩氈角同母黨李巴全策劃攜帶其母逃奔宗哥城,集眾形成一支獨立勢力,不受角廝囉制約。元昊乘機以重賂行間,並誘使摩氈角的謀主、首領郢城俞龍歸附。郢城俞龍帶領萬餘人投降元昊。後來又把女兒嫁給元昊的兒子寧令(號梁王)為妻。
從此,角廝囉常懷禍發肘腋之憂,意衰志怯,勢力越來越衰弱,遂同三妻喬氏往西遷到厲精城居住。
元昊正式建國後,宋還想利用角廝囉的勢力去牽制元昊,但由於夏的強盛,使角廝囉“終不能有大功”。
在黃河以西,祁連山與北山山脈之間,有一條寬百公里或僅數公里的天然長廊,蜿蜒1000多公里,稱作河西走廊。
它是古代中西交通必經大道—“絲綢之路”的東段大道,也是古代中原王朝西北邊防的重地。河西走廊地區,由於有祁連山雪水的滋潤,水草肥美,可耕可牧,是歷史上各族勞動人民賴以生養蕃息的一塊寶地。
党項族未佔領河西走廊之前,是甘州回鶻(河西回鶻)居住的地方。
早在公元9世紀中葉,漠北迴鶻汗國滅亡後,一部分回鶻人遷人河西地區,同原來居住在這個地區的回鶻部族建立了回鶻政權,成為河西走廊一股重要的統治勢力。夏州党項政權興起,特別是李繼遷都西平之後,党項政權即處於甘州回鶻、吐蕃和宋、遼之間。河西走廊地逼西平,直接威脅著党項政權後方的安全。
李繼遷要進攻宋朝,就必須解除後顧之憂。河西走廊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也成為党項政權發展的必爭之地。
甘州回鶻的“牙賬”設在甘州(今甘肅張掖)。從大中祥符元年(1008)到天聖四年(1026),李德明同回鶻進行了六次爭奪甘州的戰爭,每次都遭到失敗。
德明因此同回鶻結成世仇。天聖六年,元昊已長大成人,德明經過了充分的準備,首次派元昊帶兵去攻打甘州,一戰告捷,攻破甘州,甘州回鶻可汗夜落隔通順王倉猝出逃,留在城中的后妃子女家屬都被元昊擄獲。甘州首戰成功,深得德明歡心,元昊被立為太子。
党項同回鶻爭奪河西涼州的時間持續最久。
李繼遷時,西涼為吐蕃首領潘羅支佔據,並結回鶻為援共同對付党項。鹹平六年(1003),李繼遷帶兵越過黃河和賀蘭山攻打西涼。在攻佔西涼後的凱旋路上,李繼遷中了潘羅支致命的一箭。4年之後,李德明又一次奪取西涼,不久又被回鶻奪回。元昊攻取甘州之後,固守西涼的回鶻人就失去了大本營。
元昊又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吸引宋兵到環慶一帶,使回鶻失去戒備,然後出奇兵突襲西涼,回鶻人棄城去投奔吐蕃角廝囉。
元昊佔領甘、涼二州之後,使河西走廊西部的肅州和瓜、沙二州失去了遮蔽。當甘州城危之時,隸屬於甘州回鶻的沙州回鶻分部瓜州王曹賢順,帶兵來援,兵至甘州,城已為元昊佔領,曹賢順見元昊軍勢盛,表示願率部歸附。
在德明同意接受投降後,曹又重返瓜州。元昊繼位之後,忙於同吐蕃角廝囉作戰,直到景元昊大慶元年,公元1036年,才從同角廝囉部將安子羅曠日持久的作戰中脫身出來,率軍西攻回鶻瓜州(今甘肅安西),直抵沙州(今甘肅敦煌),又回師佔領肅州(今甘肅酒泉)。
這樣,元昊便安全控制了河西走廊,結束了甘州回鶻的統治。
宋鹹平初年,河西戰事開端。當時歸曹氏統治的瓜、沙歸義軍政權發生了一次奪權鬥爭。擔任節度使的曹延祿被其族子曹宗壽殺害,瓜、沙歸義軍政權開始了曹宗壽當權時期(1002-1014)。
曹宗壽就是瓜州王曹賢順的父親。曹宗壽一上臺,面臨河西戰亂局勢,為防不測,開始動手做一些備戰工作。其中之一是把所屬瓜、沙二州各處佛教寺院中收藏的佛教經典,佛家度諜,寺院契約、賬目,善男信女施主朝拜佛事的狀、疏、發願文、寫經、佛畫、檔案文書,以及各類書籍統統收集起來(約四五萬件),運送到莫高窟,找了一個可容納這些文書的不大不小的洞窟(今編號17窟)封存起來。
後來在曹氏失去這個地方之前,又在封閉的洞口牆壁上繪製了壁畫。從此這個被封閉的洞窟便不為世人所知。從元昊佔領瓜州,西夏佔領瓜、沙190餘年,下至元、明、清歷900餘年,到清末的光緒二十六年(1900),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被一個顢頇無知的小道士無意中發現了,埋藏在洞窟中近千年的數萬件珍貴文書才重見天日。
這就是震動世界學壇的敦煌藏經洞的發現,在中國以至全世界的文化史上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文治武功卓有成效,但他本人也有不足之處。在位16年(1032年起計),猜忌功臣,稍有不滿即罷或殺,反而導致日後母黨專權;另外,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導致西夏內部日益腐朽,眾叛親離。
據說他下令民夫每日建一座陵墓,足足建了三百六十座,作為他的疑冢,其後竟把那批民夫統統殺掉。廢皇后野利氏、太子寧林格,改立與太子訂親的沒移氏(另有一說沒藏氏)為新皇后,招致殺身之禍,於1048年為子寧林格所弒,享年46歲,廟號景宗,諡號武烈皇帝,葬泰陵。
寧林格後來因弒父之罪被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