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
2 # 修遠寶寶家
首先很開心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培養孩子觀察自然的能力。
我家有個三歲的小寶,這方面寶媽是透過行走教育培養的,簡單來說就是邊玩邊引導。適當的時候發問寶寶,這是怎麼回事啊?這個是怎麼來的呀?它去哪裡呀?這樣寶寶就會跟這你的思路去觀察。還會適當的模仿!他樂在其中,我們也輕鬆很多。邊走邊學,還節約了不少買玩具的錢!哈哈下面是寶媽跟寶寶互動影片!
我們常聽到家長們有這樣的感嘆:
我們的孩子能夠進行複雜的數學運算
卻不認識頭頂的鳥和身邊的樹
能夠玩得轉電腦和手機
卻不懂得如何用好一把鐵鍬
作為父母的你
是不是也遇到了以上令人焦慮的問題?
如何讓孩子們從數碼電子世界中走出來
去認識、去了解、去探索身邊豐富多彩的世界?
問題一 如何培養孩子觀察自然的興趣?劉幾凡
視覺設計師
於明偉
空間設計師
從小熱愛自然博物,深受其影響。
興趣培養要從觀察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
因為從小到大一直喜歡自然科學,兒時的夢想就是長大後做一位生物學家。等到我們倆大學一畢業,就跟各自的老師到博物館去實習,之後我們又把自然和展覽結合在一起,去做古生物和恐龍展覽。因為在做選擇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有一種力量在驅使你,比如同樣是做展覽設計,自然類的我們就會更感興趣。
記得在我倆在清華上學時,水木清華池塘裡每年都有很多鴛鴦來這裡繁殖,很多來清華玩的人,就會把它們當做普通的小鴨子。有時會遇到家長會對著小孩說:“看,小鴨子!”我聽到以後心裡蠻難過的,現在的中國家長和孩子其實對身邊的自然特別不瞭解,因為他們跟自然接觸的機會比較少。特別是現在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接觸自然的機會就更少了。
所以我們覺得要解決這件事,最好的辦法就是從身邊開始,現在很多小區,春天有很多野花、雜草。每年2月有紫花地丁,3月份有早春堇菜,這些都可以看。
現在很多家長會說,今天我帶小孩去哪裡觀察自然,但這不應該是某一天發生的,其實是應該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比如小區裡會看到燕子的巢,但你會發現金腰燕和家燕築的巢其實是不一樣的,它們有特別細微的差別,當你發現這些的時候,就會覺得很有意思。其實每項興趣的培養,都是由這些很小的點積累起來的。當小孩發現其中的樂趣後,自然就會形成興趣。
兩位老師都提到了
觀察自然的興趣培養
要從觀察身邊的點滴開始
但是如何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呢?
問題二 如何鼓勵孩子走進自然?
吳哲浩
自然博物講師,
日常工作是與動物和小朋友為伴,一位狂熱的原生魚類愛好者。
博物讓孩子們學會尊重自然,尊重自己
小時候,基本上我爸每週必帶我去一次動物園、花鳥市場、城市裡的公園,野外的池塘湖泊等等地方。等到初中時,我就發現我跟周圍的小朋友不太一樣,週末時同學們會說我們一起去踢球,或者我們去網咖玩遊戲吧,我就說我不去,我要回家去養魚。
這個時候你已發現,爸爸之前告訴我的知識,都不夠了,尤其是初中開始學習生物以後,你會發現好多問題,完全不會知道怎麼回事啊,怎麼辦?看書。那時候就開始翻看《博物》《中國國家地理》等型別的雜誌,因為這是很好的科普知識獲取點,你會發現很多你不懂的知識,在裡面都能得到解答。
親子博物學教育,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們可以做的事其實有很多。之前有很多教育專家討論現在的很多小朋友會有“自然缺失症”,但我個人覺得這個不應該叫“自然缺失症”,應該叫“自然恐懼症”更恰當,因為孩子們太久沒有接觸到自然了,他們所接觸到的自然,基本上都是從家長的口裡說出來的自然,比如蛇是有毒的、野生動物是可以吃的、蟲子是不好的,類似一些這樣的概念,當這些概念從小灌輸給他們之後,他們再到大自然裡去,就會表現的非常恐懼,孩子們看到動物或者困春就會害怕的尖叫……所以我很想讓去改變的一點。
很多小朋友到自然裡去會有牴觸的心理,遇到蟲子,她不敢去觸控,更不要說仔仔細細地去觀察,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去引導,從一些他們可以接觸的動物身上去入手,讓孩子去了解,自然是美好的,自然是有趣的,自然是新奇的。
當然還會有很多小朋友,當他們看到螞蟻時,第一反應是:哇!這個小蟲子好好玩,但是接下來他會怎麼做呢?他會把這隻螞蟻抓回來,甚至一腳把它踩死……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大自然裡的萬物跟我們一樣,是平等的,它也是一條生命。因為從來就沒有人告訴他,你需要去尊重一隻螞蟻。
所以我在上課時,會首先告訴小朋友說,螞蟻跟我們一樣,它也很認真的很努力的生活在大自然裡,我還會告訴他們,螞蟻是如何繁殖的,螞蟻是如何防禦天敵的,如何去獲取食物的?讓小朋友發現,其實螞蟻的生活跟我一樣,雖然螞蟻不用學奧數,不用學語文,但是螞蟻的生活同樣很努力。他們就會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就會對大自然多了那麼一份尊重,學會去尊重一隻螞蟻,乃至於去尊重整個自然。你會發現,孩子們在學會尊重之後,才會去學會尊重周圍的人,學會尊重自己,這是很必要的。
吳哲浩老師在採訪中
提到的了親子博物學教育
我們知道
每個人的成長
可以說都是從認識天地萬物開始的:
大地天空、日月星辰、山川河流、
風雲雷電、花草樹木、鳥獸魚蟲……
我們把它統稱為“博物學”,
那到底什麼才是“博物學”呢?
我們來聽聽另一位老師關於這門學科的解讀
問題三 什麼是博物學?為什麼要學博物學?
劉瑩
《博物》雜誌的內容總監
重返天地萬物,學習大自然的知識
“博物”這一學科在大航海時代就已經開始發展,雖然大航海的目的是發現殖民地而非科學探索,但每發現一塊新的殖民地便要記載此地的糧食植物,生活方式,能播種什麼樣的作物甚至於不同的礦物質分佈,最早的博物學就這樣發展起來了,“什麼地方,有什麼樣的東西,氣候條件如何”便是博物學最早的研究範疇。在早期,博物學便是除了數域外其他科學的統稱。
今天,博物學則是指包括當今意義上天文、地質、地理、生物學、氣象學、人類學、生態學、自然文學、動物行為學、保護生物學等學科的部分內容的一門科學。它是一門與大自然相關的學科,這也是博物學的核心。所以《博物》雜誌也一直提倡“重返天地萬物,學習大自然的知識”,“重返天地萬物”指的是迴歸到大自然中;同時博物學也是一門沒有門檻的學問,無論小朋友還是大朋友都可以自然而然的學習。
談到學習博物學的的原因,的確不能立刻給出“考試要考”“對升學有幫助”等很直接的好處原因,但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它會怎樣。美國作家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自然缺失症,指的是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缺失大自然環境的薰陶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多動,認知障礙等問題。對於其依據有幾個現象可以說明,首先中國兒童的近視發病率已成為全世界最高,除課業任務重外調查還顯示近視眼的發病率與在戶外呆的時間過少有關;其次關於心理方面,現代人的焦慮症也與脫離大自然有關,人類的天性使我們喜歡苛求收集資訊,而現在處於資訊爆炸時代的我們每天從網路上接收到的資訊已經超過了大腦所能處理的量,這也解釋了為何現在很多人刷手機停不下來。超負荷的資訊量則會引起焦慮症。
既然學習博物學如此必要,那博物學到底要學些什麼呢?首先就是讓孩子瞭解身邊的自然知識,“踏青時看見的花草都是什麼品種?”“春天燕子為什麼會遷徙?”都是有趣的自然問題,拓寬孩子的視野;第二,讓孩子知道世界之大之美,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的發展,瞭解不同的生活方式,讓人生更寬廣,更開闊;第三,就是透過學習博物學使孩子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
學習博物學這一門學科比起碎片化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透過觀察、歸納、思考、總結、驗證研究探索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便是發現問題與設計一種方法解決問題。《博物》透過帶領孩子們去頤和園觀察植物,去野鴨湖學習鳥類知識,是沒有門檻的學科。
那學習博物學的好處有什麼呢?首先可以提高孩子的專注力,透過學習中的自然觀察環節來鍛鍊孩子的專注力,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和感受力;同時也希望孩子可以透過學習博物學強健體魄,加強孩子的體能,鍛鍊孩子的耐力,與此同時也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生存技巧;最後,學習博物學也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培養孩子對知識的鑑別能力。
那麼,除了找機會讓孩子親自體驗世界、增長見識,
還有什麼更有效的方式?
能夠讓他們面對縱古至今千萬年來的累積
主動去探索龐大豐盛的世界
同時又發現生機勃勃的自己呢?
讓人驚喜的是:
確實有一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書
能夠在幫助孩子增長見識,提升科學認知能力上。
解決爸爸媽媽選書的痛點。
問題四 為什麼我們要做這套書?
張瑜
《博物》雜誌編輯,自然類科技手繪師,生態攝影師
熱衷於自然觀察,是一位自然秘密的資深探索者。
自然觀察重要的是興趣,
做這套書是我們的責任
《博物少年百科》這套書,其實並不是特別專業的動物學或鳥類學的書,因為如果給小孩看大學正規科研教材,是不合適的,他們會覺得枯燥。這套書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小讀者的興趣。我選了不同類群的內容,都是我們身邊比較常見的,裡面當然會有很多科學資訊,都是比較專業的,但會寫得活潑好玩兒一些。我希望讀者看完以後,能意識到當初沒注意到的事物。比如說啄木鳥如何在牆上做洞?以前我們都說啄木鳥是森林衛士,可是它原來除了樹上,在樓房上也能做洞。我希望透過這套書,讓孩子們瞭解身邊這些有意思的東西,併產生更多興趣去自己觀察。
在選擇觀察的物種方面,我比較任性,首先它必須是我喜歡,我不喜歡的,哪怕是世界多稀有,我對它都不感冒,我只認準我喜歡的。另外我喜歡長期觀察,這可能跟我兒時學畫畫時的觀察方式有關,會需要很長時間,看它的各種紋理,各種細節和結構。
比如螳螂我喜歡的昆蟲之一,我注意到網上有很多人爭論“螳螂能逮什麼”,螳螂捕蟬,蟬那麼大個兒,怎麼逮啊,咬得動嗎?還列舉一大堆理由,但這些理由大都是人們想象的,我就跟他們說,還是別吵了,出去看看就有答案了,我們完全可以投入更多時間,到自然當中去尋找答案。
之前在講座時,有很多家長希望讓小孩跟著我一起去進行自然觀察。但說心裡話,我雖然願意帶,但有時又不太敢帶。一是怕對方失望,因為可能一天之內看不到自己想看的東西,這也是很正常的,但對於初入觀察領域的觀察者來說,就會覺得沒意思。另外,也怕他們會熬不住。因為夏季蚊蟲叮咬、暴曬、高溫,冬天天氣又特別冷,一兩次後,積極性就會被打擊。所以,我通常會選擇合適的機會,合適的地點,得讓他們比較有收穫,慢慢才能來。
書中的這些故事都不是瞎編的,都是根據真實的故事進行編輯的,小讀者們看完之後,如果會有“原來這麼有意思,我也想去看看”的想法,慢慢自己去實踐,我覺得這套書的目的就達到了,實踐之後也有可能越看越著迷,關注的人就會越來越多。關注人的多了,就會發現在自然生態保護、城市建設中,存在的那些環保爭議問題,可能就會產生一些基本的共識。
目前,國外這類內容的圖書很多,不僅是身邊的物種,珍稀物種也做得很全,但目前國內這方面的圖書就很少,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做的這套書正好填補了這個空檔,這也是我們自己的一點點責任吧。總覺得我們不能比國外落後,我們能做到,為什麼不做呢?
這是一套怎樣的叢書?
擁有 900萬粉絲
14年《博物》精華
《博物少年百科·了不起的科學》
一套書承包了孩子12歲之前的科學啟蒙!
劉瑩和張瑜兩位老師所在的《博物》雜誌,從2004年創刊至今,一直在致力於引導讀者走進自然、博學廣納、探索求實上一直勇於實踐。14年來,《博物》以中國科學院的專家為強大的後盾,累積了數十個研究領域,3000餘篇高品質原創科普文章。
《博物少年百科·了不起的科學》正是由博物團隊精心打造的少兒科普百科全書,它更加適合中國孩子在科普教育中的認知特點,在這一巨大的科學寶庫裡,沒有教條的講述、沒有抽象的理論、沒有看不懂的公式、更沒有故作高深的專業術語。只有本土一流的科學家和科普達人用最有趣、最可讀的語言為孩子們帶來的受益終生的科學啟蒙!
《博物少年百科·了不起的科學》(第3輯)共六冊,涵蓋歷史變遷、地理風貌、建築奇觀、荒野探險、國寶動物、氣象變幻六大主題。(2017年已陸續出版了第1、2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