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03744628942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藍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佈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中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溫柔纏綿的寧蒙河段--黃河在這裡平靜地流淌,灌溉著兩岸的農田,造福當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黃河富寧夏”,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寧夏銀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積廣闊,利用黃河水進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裡物產豐富,名貴中藥枸杞和銀川大米品質優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稱。(枸杞照片)內蒙古河套平原十分乾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這裡“無水是荒漠,有水成綠洲”。黃河水給這裡的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充滿活力的上游河段--這一河段號稱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其中從龍羊峽至青銅峽河段,川峽相間,河床比降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規劃利用落差超過1200米,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佔全河的近50%。平均年發電量近600億千瓦時。  溫柔纏綿的寧蒙河段--黃河在這裡平靜地流淌,灌溉著兩岸的農田,造福當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黃河富寧夏”,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寧夏銀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積廣闊,利用黃河水進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裡物產豐富,名貴中藥枸杞和銀川大米品質優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稱。(枸杞照片)內蒙古河套平原十分乾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這裡“無水是荒漠,有水成綠洲”。黃河水給這裡的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勇往直前的中游河段--陝晉峽谷,黃河在這裡劈開萬仞山,勢如破竹,形成了黃河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河段。在這一河段有以下兩個著名的地方:  壺口瀑布--黃河在這裡以雷霆萬鈞之勢,奔騰過來,咆哮而去,壺口瀑布既是黃河的象徵,更是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於開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徵。“風在吼,馬在嘯,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這雄壯的歌聲唱出了黃河的風采,更唱出了中華民族的戰無不勝,奮發圖強的英雄氣概。(歌詞選至《黃河大合唱》)  龍門--流傳“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就源於此。這裡水流湍急,相傳鯉魚如果能跳過龍門就可成龍。這個傳說表達了人們對付出艱苦努力後到達理想境界的美好願望,也激勵著中華兒女頑強拼搏,奮鬥不息。這裡相傳是大禹治水所鑿開的一條峽口,因而又稱禹門口。一、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中國第二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  二、黃河的表徵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面板以及傳說中的中國龍,這一切黃色表徵,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黃河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於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飄落到今天甘肅、陝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陝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 今天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佈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之地。  七、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裡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綠野間狩獵採集,度過了華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裡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裡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 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 鳥鳴嚶嚶。”  九、黃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損 始皇帝統一六國,大量人口隨之進入關中,墾殖面積大增。與此同時,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寢,大肆砍伐關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取得河套地區大片土地,隨後 實行屯墾戍邊,多次向鄂爾多斯高原地區移民,每次人數多達數十萬, 原本一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十、揭河底  日前,黃河小北幹流(山西和陝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區間出現了百年奇觀“揭河底”,河底的淤積物如同地毯一樣被水流捲起。  “揭河底”現象是黃河上獨有的一種泥沙運動規律,主要發生在黃河小北幹流的龍門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現是當高含沙的洪峰透過時,短期內河床遭受劇烈的沖刷,將河底的成塊、成片的淤積物像地毯一樣捲起,然後被水流衝散帶走。這樣強烈的沖刷,在幾小時至幾十小時內能將該段河床衝深幾米至十幾米。因為“揭河底”現象形成條件比較特殊,“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百年奇觀。  據獲悉,黃河上一次出現“揭河底”還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時10分開始,一直持續到8時40分,其間,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號丁壩段,伴隨著洶湧的水聲,先後掀起高約1米、長約7-9米左右的兩塊大的掀起物,1號至5號丁壩間還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黃河中游吳堡-龍門區間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洶湧而下。7月4日晚,位於河津上首的龍門水文站洪峰流量達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從而具備了局部“揭河底”現象的形成條件。  黃河的具體資料: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遊蕩,人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氾濫,改走新道。黃河下游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 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範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游河道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 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佈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蹟不僅數量多、型別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誌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這裡。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 ,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程序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蹟,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新中國的治黃工作,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一開始就是按照全面規劃,統籌安排,標本兼治,除害興利,全面開展流域的治理開發,有計劃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設。中央各有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齊心協力參加治黃工作,依靠科舉技術進步治理黃河,無論是關於黃河問題的勘測研究,還是治黃建設的規模,都是以往任何時代不能比擬的。經過將近半個世紀的建設,黃河上中下游都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開發,基本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蓄洩兼籌的防洪工程體系,建成了三門峽等干支流防洪水庫和北金堤、東平湖等平原蓄滯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兩岸堤防,開展河道整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黃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過去顯著提高。在黃河上中游黃土高原地區廣泛開展了水土保持建設,採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與治溝並舉辦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顯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計興修梯田、條田、溝壩地等基本農田7755萬畝,造林 11802萬畝,興建治溝骨幹工程854座,淤地壩10萬餘座,溝道防護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萬處,一些地區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開始有所改善,輸入黃河的泥沙逐步減少。依靠這些工程措施和廣大軍民的嚴密防守,連續50年黃河伏秋大汛沒有發生洪水決溢的災害,扭轉了歷史上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險惡局面,保障了黃淮海廣大平原地區的安全和穩定發展。黃河的水資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利用。流域內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3147座,總庫容574億立方米,引水工程4500處,黃河流域及下游引黃灌區的灌溉面積,由1950年的1200萬畝發展到1995年的10700萬畝,流域內河谷川地基本實現水利化,黃河供水範圍還擴充套件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區。在黃河干流上於1957年開工興建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此後,相繼建成了劉家峽、龍羊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等7座水利樞紐和水電站。目前正在建設小浪底、萬家寨水利樞紐和李家峽、大峽水電站。已建在建的幹流工程,總庫容563億立方米,發電裝機容量900多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336億千瓦時,約佔黃河干流可開發水力資源的29%。這些水利水電工程,在防洪、防凌、減少河道淤積、灌溉、城市及工業供水、發電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促進了沿黃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治黃50年,除害興利成效顯著,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績,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編輯本段]黃河--詩句,俗語,成語  黃河--詩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將進酒》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 李白《贈裴十四》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涼州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登鸛雀樓》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劉禹錫《浪淘沙》  派出崑崙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川。--王安石《黃河》  “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王昌齡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 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杜甫《黃河二首》  “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賀敬之《三門峽--梳妝檯》  “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 ---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吼萬里觸龍門”、“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 --李白  “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 --王維  “土花漠碧雲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 李商隱  “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 --白居易  歲歲金河復玉關, 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 萬里黃河繞黑山。--柳中庸《徵人怨》  黃河--俗語  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不死心  黃河清,聖人出  黃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黃河面噁心善,長江面善心惡  黃河歸來不看川,黛眉歸來不看山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黃河決了口,縣官活不成  九曲黃河十八灣 一碗河水半碗沙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黃河--成語  中流砥柱 魚躍龍門 九曲黃河 涇渭分明、海晏河清、河山帶礪、俟河之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良人內力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