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的三大主要表現
(1)乳房疼痛:一般或兩側乳房脹痛,刺痛或隱痛不適,疼痛嚴重不可觸控、行走,疼痛以乳房腫快為主,可向腋窩、胸脅、肩背、上肢放射,也有的表現為乳頭疼痛或瘙癢,疼痛隨著情緒與月經週期變化而波動,常於月經前或生氣時,鬱悶時加重,月經來潮後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2)乳房腫塊:一側或雙側乳房,單個或多個腫塊,好發於乳房的外上方,呈片塊狀,結節狀,顆粒狀或條索狀,以片塊狀多見,腫塊邊界不清,中等或稍硬,活動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可有觸痛,腫塊大小不一,小者如砂粒,大者可超過3-4CM。乳房腫塊在月經前增大,月經來潮後縮小變軟。(3)伴隨症狀:病人常感覺情緒不暢或心煩易怒,可兼見痛經,月經前後不定期等,少數患者乳頭溢位棕色或淡黃色液體。
乳腺增生防治的八大注意
1、不良的心理因素會加重內分泌失調,促使增生症的加重。應注意少生氣,保持情緒穩定,活潑開朗心情即有利增生早康復。
2、改變飲食,防止肥胖少吃油炸食品,動物脂肪,甜食及過多進補食品,要多吃蔬菜和水果類,多吃粗糧。黑黃豆最好,多吃核桃,黑芝麻、黑木耳、蘑菇。
3、生活要有規律、勞逸結合,保持性生活和諧。可調節內分泌失調,保持大便通暢會減輕乳腺脹痛。
4、多運動,防止肥胖提高免疫力。
5、禁止濫用避孕藥及含雌激素美容用品、不吃用雌激素餵養的雞、牛肉。 6、避免人流,產婦多餵奶,能防患於未然。
7、自我檢查和定期複查。
8、明確診斷,根據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許多婦女在月經前常有乳房脹痛的症狀,較敏感的患者常會問到需不需要治療?一般來說,月經前3天乳房有脹痛,可能是告知月經將要來潮或有初期懷孕,這是正常現象。但是有些人太早出現乳房脹痛,如月經乾淨後或排卵後出現乳房脹痛,而且穿內衣或觸控到皆會痛,這種現象是病態,要儘早治療,否則很容易產生婦科疾病,如不孕症和乳房腫瘤等。
許多不孕症婦女長期有乳房脹痛現象,她們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時常不平衡,泌乳激素也會異常分泌,也有許多乳房腫瘤的患者她們在罹患腫瘤前2~3年有乳房脹痛的現象而未給予重視所致。因此有異常乳房脹痛的婦女要提高警覺,忽諱忌求醫以免延誤病情!
經前乳房脹痛大部分發生在月經前3至5天,嚴重的患者可在月經後兩週,約排卵開始發作,有些人脹痛牽連至腋下,甚至連乳頭也疼痛,全身症狀還有輕度浮腫、頭痛失眠、煩躁、情緒不穩、腰痠、下腹脹痛、排便不順暢等。待月經過後,症狀就消失,如此反覆發生,逐月一次,若不妥當處理,就愈來愈嚴重,久而久之容易導致其他病變,最常見的是乳腺增生、乳房纖維性腫瘤或囊腫。月經也因此逐漸失調,經量稀少、跟著就是不孕症等。
研究發現許多的不孕症病人皆有嚴重經前乳房脹痛,當乳房脹痛經中藥治療痊癒後,跟著就懷孕了!如魏小姐三十四歲,向來健康良好,直到3年前結婚後開始月經不規則,月經有時早來,有時晚來,每次約在經前十天開始乳房脹痛,牽連至腋下抽痛、小腹脹排氣後較舒服,3年來未曾懷孕,臉上長了許多黑斑,平時情緒不好,工作壓力大、睡眠差、胸口悶、口苦、胃痛等。經中醫診斷屬於肝氣鬱結型乳房脹痛,以純中藥柴胡、白芍、枳殼、茯苓、澤蘭、當歸、合歡皮等加減疏肝理氣補肝血,隔月乳房脹痛減少,身體不舒皆減輕,接下來月經就逐漸規則,過後就懷孕了,最近剛生產,母子均安!
中醫認為乳房是胃經所管,乳頭屬肝經所治。因此一切乳房疾病或發育不良或乳房萎縮,皆從肝胃調治,根據不同病情對症下藥,常會獲得良效。而本病治療分類如下:
(一)肝鬱氣滯:這類婦女大部份都有情緒不暢的病史或生活壓力過大,除了乳房乳頭脹痛不可觸控外,伴煩躁不安、胸悶、肋骨抽痛、易怒、反胃、下腹兩旁脹痛、月經夾血塊色黑、性生活不協調、臉上長黑斑等。治療宜調肝理氣和胃,常用藥有烏藥、鬱金、佛手、白芍、青皮、白朮、麥芽、路路通等。
(二)肝鬱脾溼:常見的症狀有經前乳房脹痛、觸痛明顯、下腹脹痛伴下墜感、胃口不好、四肢無力、易腹瀉、平時白帶多、月經量多色淡等,治療要健脾利溼行氣,常用藥有茯苓、白朮、苡仁、厚朴、川楝子、合歡皮等。
(三)肝腎陰虛:這類婦女除了乳房脹痛外常會煩熱、睡眠不寧、頭痛眩暈、手足心熱、口唇色紅、唇舌易潰破、身體瘦弱吃不胖、腰痠、膝無力等。治療宜滋腎養肝、常用藥有沙參、麥冬、生地、川楝子、香附、白芍、丹參、澤蘭等。
治療本症,宜持之以恆,服藥的黃金時段是在經前乳脹時開始服藥,直到經來脹痛消失為止,如此調理月經三個週期,大部份的乳房脹痛都會痊癒。值得一提的是,乳房脹痛除了服藥外,更重要一點是保持樂觀情緒,切忌常常發怒或生悶氣,平時多運動與參加適當的社交活動,在月經前一週少吃食鹽和辛辣刺激的飲食,這樣配合服藥就會達到最高效果!
乳腺腺病,又名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小葉增生症等,30-50歲婦女多見。其發病原因與卵巢機能失調有關。臨床上,常同時或相繼在兩側乳房內發生多個大小不等、圓形較硬的結節,結節可被推動。病人常感乳房脹痛,月經期前更甚。早期即為乳腺小葉增生,這時尚不會癌變,但乳腺腺病的中、晚期有1%的癌變率。患者常感覺乳腺內有腫塊,與疼痛位置一致,有壓痛,此腫塊就是區域性乳腺組織增厚所致,質較軟或稍硬。有時乳頭溢液,大多為漿液性,黃色,少數帶血性。
因乳腺腺病作為病變的基礎,在一定情況下,同樣可受某種致癌因素的作用,而發生上皮增生、異型增生直至癌變,尤其在發生導管上重度增生,不典型增生時與乳腺癌更有密切的關係。多項研究表明,乳腺腺病與乳腺癌的發生有明顯的內在聯絡。
病理表現
乳腺增生病病變組織的大體標本為,病變呈瀰漫性或侷限性,質地硬韌而緻密,色黃白或灰白,無包膜,切面可見有多個大小不等的半透明顆粒;如為囊性增生,則可見到小囊腫,囊壁大都平滑,囊內含有黃綠色或棕色的粘稠液體,有的還有顆粒狀物或乳頭狀物向囊腔內突出。
乳腺增生病在病理上,一方面表現為乳腺導管的囊性擴張,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腫;另一方面表現為導管上皮有不同程度的乳頭狀增生,小葉內和小葉間纖維組織也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由於乳腺增生病的組織形態複雜,所以其組織學分類方法也多種多樣。如有學者依乳腺結構在數量和形態上的異常將其分為乳腺組織增生、乳腺腺病(又分為小葉增生期、纖維腺病期及纖維化期)、乳腺囊腫病三大類;也有的學者依乳腺增生的基本組織改變將其分為小葉增生、纖維化、炎性、囊腫、上皮增生、腺病6種類型。也正是由於其組織形態學上的複雜性,所以才造成了本病命名上的混亂性,如小葉增生症、慢性乳腺炎、纖維囊性乳腺病、良性上皮增生症、腺病等。
乳腺增生病按導管上皮增生的形態可將其分為四級:Ⅰ級:不伴有導管上皮增生,此級發生率為70%;Ⅱ級:伴有導管上皮增生,但上皮細胞不呈異型性,其發生率為20%;Ⅲa級:伴有導管上皮增生,上皮細胞呈輕度異型性,發生率為5%;Ⅲb級:伴有導管上皮增生,上皮細胞呈重度異型性,發生率為5%,此級惡變率最高,可能惡變率為75%~100%。
臨床表現
乳房疼痛和腫塊為本病主要的臨床表現。
(1)乳房疼痛:常為脹痛或刺痛,可累及一側或兩側乳房,以一側偏重多見,疼痛嚴重者不可觸碰,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以乳房腫塊處為主,亦可向患側腋窩、胸脅或肩背部放射;有些則表現為乳頭疼痛或癢。乳房疼痛常於月經前數天出現或加重,行經後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疼痛亦可隨情緒變化而波動。這種與月經週期及情緒變化有關的疼痛是乳腺增生病臨床表現的主要特點。
(2)乳房腫塊:腫塊可發於單側或雙側乳房內,單個或多個,好發於乳房外上象限,亦可見於其他象限。腫塊形狀有片塊狀、結節狀、條索狀、顆粒狀等,其中以片塊狀為多見。腫塊邊界不明顯,質地中等或稍硬韌,活動好,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常有觸痛。腫塊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般大,大者可逾3~4cm。乳房腫塊也有隨月經週期而變化的特點,月經前腫塊增大變硬,月經來潮後腫塊縮小變軟。
(3)乳頭溢液:少數患者可出現乳頭溢液,為自發溢液,草黃色或棕色漿液性溢液。
(4)月經失調:本病患者可兼見月經前後不定期,量少或色淡,可伴痛經。
(5)情志改變:患者常感情志不暢或心煩易怒,每遇生氣、精神緊張或勞累後加重。
鑑別診斷
乳腺增生病患者若臨床表現不典型或沒有明顯的經前乳房脹痛,僅表現為乳房腫塊者,特別是單側單個、質硬的腫塊,應與乳腺纖維腺瘤及乳腺癌相鑑別。
(1)乳腺增生病與乳腺纖維腺瘤:兩者均可見到乳房腫塊,單發或多發,質地韌實。乳腺增生病的乳房腫塊大多為雙側多發,腫塊大小不一,呈結節狀、片塊狀或顆粒狀,質地一般較軟,亦可呈硬韌,偶有單側單發者,但多伴有經前乳房脹痛,觸之亦感疼痛,且乳房腫塊的大小性狀可隨月經而發生週期性的變化,發病年齡以中青年為多;乳腺纖維腺瘤的乳房腫塊大多為單側單發,腫塊多為圓形或卵圓形,邊界清楚,活動度大,質地一般韌實,亦有多發者,但一般無乳房脹痛,或僅有輕度經期乳房不適感,無觸痛,乳房腫塊的大小性狀不因月經週期而發生變化,患者年齡多在30歲以下,以20~25歲最多見。此外,在乳房的鉬靶X 線片上,乳腺纖維腺瘤常表現為圓形或卵圓形密度均勻的陰影及其特有的環形透明暈,亦可作為鑑別診斷的一個重要依據。
(2)乳腺增生病與乳腺癌:兩者均可見到乳房腫塊。但乳腺增生病的乳房腫塊質地一般較軟,或中等硬度,腫塊多為雙側多發,大小不一,可為結節狀、片塊狀或顆粒狀,活動,與面板及周圍組織無粘連,腫塊的大小性狀常隨月經週期及情緒變化而發生變化,且腫塊生長緩慢,好發於中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乳房腫塊質地一般較硬,有的堅硬如石,腫塊大多為單側單發,腫塊可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可長到很大,活動度差,易與面板及周圍組織發生粘連,腫塊與月經週期及情緒變化無關,可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大,好發於中老年女性。此外,在乳房的鉬靶X線片上,乳腺癌常表現為腫塊影、細小鈣化點、異常血管影及毛刺等,也可以幫助診斷。腫塊針吸乳腺癌可找到異型細胞。最終診斷需以組織病理檢查結果為準。
診斷標準
(1)臨床上有一側或兩側乳房出現單個或多個腫塊,多數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且多與情緒及月經週期有明顯關係,一般月經來潮前一週左右症狀加重,行經後腫塊及疼痛明顯減輕,且連續3個月不能自行緩解。
(2)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如經前輕度乳房脹痛、青春期乳痛及僅有乳痛而無腫塊的乳痛症。
(3)臨床體檢乳房內可觸及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不規則結節,質韌,多位於外上象限,結節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可被推動,常有輕度觸痛,腋下淋巴結不大。
(4)利用鉬靶X線或幹板攝影、B超、熱象圖等輔助檢測手段,必要時行腫塊針吸細胞學檢查及區域性活組織病理檢查,以排除乳腺癌、乳腺纖維腺瘤等其他良、惡性乳腺疾病。
治療原則
一般來講,當乳腺增生病症狀較輕,僅有輕度經前乳房脹痛,乳房內散在細小的顆粒樣結節,其病情不影響工作與生活時,可用乳罩托起乳房以緩解乳房脹痛,不必服用任何藥物,僅對其進行臨床觀察即可,若無明顯變化,可每半年至一年到專科醫生處檢查一次。當症狀較嚴重而影響工作或生活時,則應分別情況予以不同的治療。常用的治療方法有:中醫中藥治療,如中藥內治、外治、針灸等;西藥治療,如口服激素類藥物、碘製劑及其他對症治療藥物;手術治療,如乳房腫塊切除術、乳房單純切除術等。
療效標準:
(1)臨床治癒:腫塊消失、乳痛消失,停藥後3個月不復發。
(2)顯效:腫塊最大直徑縮小1/2以上,乳痛消失。
(3)有效:①腫塊最大直徑縮小不足1/2,乳痛減輕;②腫塊縮小1/2以上,乳痛不減輕。
(4)無效:①腫塊不縮小,或反而增大變硬者;②單純乳痛緩解,而腫塊不縮小。
在進行療效統計時,一般統計其總有效率及總顯效率。其中,前者含有效、顯效及治癒率;後者是指顯效及治癒率。
注意事項
首先應注意改變生活中的一些環境行為因素,從根本上防止乳腺增生病的進一步發展。如調整生活節奏,減輕各種壓力,改善心理狀態;注意建立低脂飲食、不吸菸、不喝酒、多活動等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防止乳房部的外傷等等。
在乳腺增生病的治療過程中,要積極配合醫生的診斷治療。應在自己信任的某醫院或某專科醫生處相對穩定地治療一段時間,不要頻繁更換,以免因醫生不瞭解全部病情而重複檢查或作出不正確的處理;應堅持用醫生的處方用藥治療完規定的療程,不要因一時沒有見到明顯的療效而輕易放棄原療法,又重新開始新的方法;在治療過程中,嚴格遵守一些宜忌原則,如服中藥期間應忌食生冷、油膩、腥發、辛辣等食物;有些活血化瘀藥物在月經期應停服;在治療過程中如出現感冒及各種感染性疾病時,先治療新出現的急性病,再治療乳腺增生病。乳腺增生病是一個慢性過程,所以其治療也不是吃幾天藥就能立即解決問題的,但也不能因為患了乳腺增生病就吃一輩子藥。那麼,怎樣掌握這個尺度呢?什麼樣的情況需要治療、什麼樣的情況可以暫時停止治療、停止治療多長時間後需要再進行治療呢?這要根據每一個患者的不同情況而確定,不可一概而論,而且應該由每一個經治醫生提出具體方案。對於患者來講,則應注意體察自己病情的變化,隨時與醫生交流自己治療後的感受;在治療間歇期間,應學會自我檢查方法,發現問題及時就診;至少每半年到經治醫生處體檢一次,以使那些細小的變化能夠在較早期被檢出。
由於乳腺增生病患者中的年齡較大、病史較長、腫塊較大且硬、腫塊與月經關係不甚明顯者,有乳腺癌家族史者,特別是曾經活檢證實為乳腺非典型增生者,比較容易發生惡變,所以這樣的患者應較普通增生的患者更為警惕,必要時可考慮手術活檢。
乳腺增生病患者還應注意的是要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既不可以無所謂的態度對待它,認為它不妨礙生活和工作而不予理睬,又不可過分緊張,總是害怕它會在某一天惡變成癌而惴惴不安。試想,如果一個乳腺增生病患者,不重視自己的疾病,也從不認真檢查治療,使得疾病繼續發展,則自己的病痛無法解除,而且發生了變化也渾然不知,這對健康是十分不利的;而乳腺增生病患者若是過於看重自己的疾病,甚至有了“恐癌症”,假如從30歲左右就患了乳腺增生病,則要在這種擔憂中度過幾十年的時間,那也是有害無益的,而且這種心理負擔可能還會加重病情。只有正確地看待疾病,才能做好疾病的康復保健,有效地防止乳腺癌的發生。
乳腺增生的三大主要表現
(1)乳房疼痛:一般或兩側乳房脹痛,刺痛或隱痛不適,疼痛嚴重不可觸控、行走,疼痛以乳房腫快為主,可向腋窩、胸脅、肩背、上肢放射,也有的表現為乳頭疼痛或瘙癢,疼痛隨著情緒與月經週期變化而波動,常於月經前或生氣時,鬱悶時加重,月經來潮後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2)乳房腫塊:一側或雙側乳房,單個或多個腫塊,好發於乳房的外上方,呈片塊狀,結節狀,顆粒狀或條索狀,以片塊狀多見,腫塊邊界不清,中等或稍硬,活動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可有觸痛,腫塊大小不一,小者如砂粒,大者可超過3-4CM。乳房腫塊在月經前增大,月經來潮後縮小變軟。(3)伴隨症狀:病人常感覺情緒不暢或心煩易怒,可兼見痛經,月經前後不定期等,少數患者乳頭溢位棕色或淡黃色液體。
乳腺增生防治的八大注意
1、不良的心理因素會加重內分泌失調,促使增生症的加重。應注意少生氣,保持情緒穩定,活潑開朗心情即有利增生早康復。
2、改變飲食,防止肥胖少吃油炸食品,動物脂肪,甜食及過多進補食品,要多吃蔬菜和水果類,多吃粗糧。黑黃豆最好,多吃核桃,黑芝麻、黑木耳、蘑菇。
3、生活要有規律、勞逸結合,保持性生活和諧。可調節內分泌失調,保持大便通暢會減輕乳腺脹痛。
4、多運動,防止肥胖提高免疫力。
5、禁止濫用避孕藥及含雌激素美容用品、不吃用雌激素餵養的雞、牛肉。 6、避免人流,產婦多餵奶,能防患於未然。
7、自我檢查和定期複查。
8、明確診斷,根據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
許多婦女在月經前常有乳房脹痛的症狀,較敏感的患者常會問到需不需要治療?一般來說,月經前3天乳房有脹痛,可能是告知月經將要來潮或有初期懷孕,這是正常現象。但是有些人太早出現乳房脹痛,如月經乾淨後或排卵後出現乳房脹痛,而且穿內衣或觸控到皆會痛,這種現象是病態,要儘早治療,否則很容易產生婦科疾病,如不孕症和乳房腫瘤等。
許多不孕症婦女長期有乳房脹痛現象,她們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時常不平衡,泌乳激素也會異常分泌,也有許多乳房腫瘤的患者她們在罹患腫瘤前2~3年有乳房脹痛的現象而未給予重視所致。因此有異常乳房脹痛的婦女要提高警覺,忽諱忌求醫以免延誤病情!
經前乳房脹痛大部分發生在月經前3至5天,嚴重的患者可在月經後兩週,約排卵開始發作,有些人脹痛牽連至腋下,甚至連乳頭也疼痛,全身症狀還有輕度浮腫、頭痛失眠、煩躁、情緒不穩、腰痠、下腹脹痛、排便不順暢等。待月經過後,症狀就消失,如此反覆發生,逐月一次,若不妥當處理,就愈來愈嚴重,久而久之容易導致其他病變,最常見的是乳腺增生、乳房纖維性腫瘤或囊腫。月經也因此逐漸失調,經量稀少、跟著就是不孕症等。
研究發現許多的不孕症病人皆有嚴重經前乳房脹痛,當乳房脹痛經中藥治療痊癒後,跟著就懷孕了!如魏小姐三十四歲,向來健康良好,直到3年前結婚後開始月經不規則,月經有時早來,有時晚來,每次約在經前十天開始乳房脹痛,牽連至腋下抽痛、小腹脹排氣後較舒服,3年來未曾懷孕,臉上長了許多黑斑,平時情緒不好,工作壓力大、睡眠差、胸口悶、口苦、胃痛等。經中醫診斷屬於肝氣鬱結型乳房脹痛,以純中藥柴胡、白芍、枳殼、茯苓、澤蘭、當歸、合歡皮等加減疏肝理氣補肝血,隔月乳房脹痛減少,身體不舒皆減輕,接下來月經就逐漸規則,過後就懷孕了,最近剛生產,母子均安!
中醫認為乳房是胃經所管,乳頭屬肝經所治。因此一切乳房疾病或發育不良或乳房萎縮,皆從肝胃調治,根據不同病情對症下藥,常會獲得良效。而本病治療分類如下:
(一)肝鬱氣滯:這類婦女大部份都有情緒不暢的病史或生活壓力過大,除了乳房乳頭脹痛不可觸控外,伴煩躁不安、胸悶、肋骨抽痛、易怒、反胃、下腹兩旁脹痛、月經夾血塊色黑、性生活不協調、臉上長黑斑等。治療宜調肝理氣和胃,常用藥有烏藥、鬱金、佛手、白芍、青皮、白朮、麥芽、路路通等。
(二)肝鬱脾溼:常見的症狀有經前乳房脹痛、觸痛明顯、下腹脹痛伴下墜感、胃口不好、四肢無力、易腹瀉、平時白帶多、月經量多色淡等,治療要健脾利溼行氣,常用藥有茯苓、白朮、苡仁、厚朴、川楝子、合歡皮等。
(三)肝腎陰虛:這類婦女除了乳房脹痛外常會煩熱、睡眠不寧、頭痛眩暈、手足心熱、口唇色紅、唇舌易潰破、身體瘦弱吃不胖、腰痠、膝無力等。治療宜滋腎養肝、常用藥有沙參、麥冬、生地、川楝子、香附、白芍、丹參、澤蘭等。
治療本症,宜持之以恆,服藥的黃金時段是在經前乳脹時開始服藥,直到經來脹痛消失為止,如此調理月經三個週期,大部份的乳房脹痛都會痊癒。值得一提的是,乳房脹痛除了服藥外,更重要一點是保持樂觀情緒,切忌常常發怒或生悶氣,平時多運動與參加適當的社交活動,在月經前一週少吃食鹽和辛辣刺激的飲食,這樣配合服藥就會達到最高效果!
乳腺腺病,又名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小葉增生症等,30-50歲婦女多見。其發病原因與卵巢機能失調有關。臨床上,常同時或相繼在兩側乳房內發生多個大小不等、圓形較硬的結節,結節可被推動。病人常感乳房脹痛,月經期前更甚。早期即為乳腺小葉增生,這時尚不會癌變,但乳腺腺病的中、晚期有1%的癌變率。患者常感覺乳腺內有腫塊,與疼痛位置一致,有壓痛,此腫塊就是區域性乳腺組織增厚所致,質較軟或稍硬。有時乳頭溢液,大多為漿液性,黃色,少數帶血性。
因乳腺腺病作為病變的基礎,在一定情況下,同樣可受某種致癌因素的作用,而發生上皮增生、異型增生直至癌變,尤其在發生導管上重度增生,不典型增生時與乳腺癌更有密切的關係。多項研究表明,乳腺腺病與乳腺癌的發生有明顯的內在聯絡。
病理表現
乳腺增生病病變組織的大體標本為,病變呈瀰漫性或侷限性,質地硬韌而緻密,色黃白或灰白,無包膜,切面可見有多個大小不等的半透明顆粒;如為囊性增生,則可見到小囊腫,囊壁大都平滑,囊內含有黃綠色或棕色的粘稠液體,有的還有顆粒狀物或乳頭狀物向囊腔內突出。
乳腺增生病在病理上,一方面表現為乳腺導管的囊性擴張,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腫;另一方面表現為導管上皮有不同程度的乳頭狀增生,小葉內和小葉間纖維組織也有不同程度的增生。
由於乳腺增生病的組織形態複雜,所以其組織學分類方法也多種多樣。如有學者依乳腺結構在數量和形態上的異常將其分為乳腺組織增生、乳腺腺病(又分為小葉增生期、纖維腺病期及纖維化期)、乳腺囊腫病三大類;也有的學者依乳腺增生的基本組織改變將其分為小葉增生、纖維化、炎性、囊腫、上皮增生、腺病6種類型。也正是由於其組織形態學上的複雜性,所以才造成了本病命名上的混亂性,如小葉增生症、慢性乳腺炎、纖維囊性乳腺病、良性上皮增生症、腺病等。
乳腺增生病按導管上皮增生的形態可將其分為四級:Ⅰ級:不伴有導管上皮增生,此級發生率為70%;Ⅱ級:伴有導管上皮增生,但上皮細胞不呈異型性,其發生率為20%;Ⅲa級:伴有導管上皮增生,上皮細胞呈輕度異型性,發生率為5%;Ⅲb級:伴有導管上皮增生,上皮細胞呈重度異型性,發生率為5%,此級惡變率最高,可能惡變率為75%~100%。
臨床表現
乳房疼痛和腫塊為本病主要的臨床表現。
(1)乳房疼痛:常為脹痛或刺痛,可累及一側或兩側乳房,以一側偏重多見,疼痛嚴重者不可觸碰,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以乳房腫塊處為主,亦可向患側腋窩、胸脅或肩背部放射;有些則表現為乳頭疼痛或癢。乳房疼痛常於月經前數天出現或加重,行經後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疼痛亦可隨情緒變化而波動。這種與月經週期及情緒變化有關的疼痛是乳腺增生病臨床表現的主要特點。
(2)乳房腫塊:腫塊可發於單側或雙側乳房內,單個或多個,好發於乳房外上象限,亦可見於其他象限。腫塊形狀有片塊狀、結節狀、條索狀、顆粒狀等,其中以片塊狀為多見。腫塊邊界不明顯,質地中等或稍硬韌,活動好,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常有觸痛。腫塊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般大,大者可逾3~4cm。乳房腫塊也有隨月經週期而變化的特點,月經前腫塊增大變硬,月經來潮後腫塊縮小變軟。
(3)乳頭溢液:少數患者可出現乳頭溢液,為自發溢液,草黃色或棕色漿液性溢液。
(4)月經失調:本病患者可兼見月經前後不定期,量少或色淡,可伴痛經。
(5)情志改變:患者常感情志不暢或心煩易怒,每遇生氣、精神緊張或勞累後加重。
鑑別診斷
乳腺增生病患者若臨床表現不典型或沒有明顯的經前乳房脹痛,僅表現為乳房腫塊者,特別是單側單個、質硬的腫塊,應與乳腺纖維腺瘤及乳腺癌相鑑別。
(1)乳腺增生病與乳腺纖維腺瘤:兩者均可見到乳房腫塊,單發或多發,質地韌實。乳腺增生病的乳房腫塊大多為雙側多發,腫塊大小不一,呈結節狀、片塊狀或顆粒狀,質地一般較軟,亦可呈硬韌,偶有單側單發者,但多伴有經前乳房脹痛,觸之亦感疼痛,且乳房腫塊的大小性狀可隨月經而發生週期性的變化,發病年齡以中青年為多;乳腺纖維腺瘤的乳房腫塊大多為單側單發,腫塊多為圓形或卵圓形,邊界清楚,活動度大,質地一般韌實,亦有多發者,但一般無乳房脹痛,或僅有輕度經期乳房不適感,無觸痛,乳房腫塊的大小性狀不因月經週期而發生變化,患者年齡多在30歲以下,以20~25歲最多見。此外,在乳房的鉬靶X 線片上,乳腺纖維腺瘤常表現為圓形或卵圓形密度均勻的陰影及其特有的環形透明暈,亦可作為鑑別診斷的一個重要依據。
(2)乳腺增生病與乳腺癌:兩者均可見到乳房腫塊。但乳腺增生病的乳房腫塊質地一般較軟,或中等硬度,腫塊多為雙側多發,大小不一,可為結節狀、片塊狀或顆粒狀,活動,與面板及周圍組織無粘連,腫塊的大小性狀常隨月經週期及情緒變化而發生變化,且腫塊生長緩慢,好發於中青年女性;乳腺癌的乳房腫塊質地一般較硬,有的堅硬如石,腫塊大多為單側單發,腫塊可呈圓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形,可長到很大,活動度差,易與面板及周圍組織發生粘連,腫塊與月經週期及情緒變化無關,可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大,好發於中老年女性。此外,在乳房的鉬靶X線片上,乳腺癌常表現為腫塊影、細小鈣化點、異常血管影及毛刺等,也可以幫助診斷。腫塊針吸乳腺癌可找到異型細胞。最終診斷需以組織病理檢查結果為準。
診斷標準
(1)臨床上有一側或兩側乳房出現單個或多個腫塊,多數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且多與情緒及月經週期有明顯關係,一般月經來潮前一週左右症狀加重,行經後腫塊及疼痛明顯減輕,且連續3個月不能自行緩解。
(2)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如經前輕度乳房脹痛、青春期乳痛及僅有乳痛而無腫塊的乳痛症。
(3)臨床體檢乳房內可觸及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不規則結節,質韌,多位於外上象限,結節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可被推動,常有輕度觸痛,腋下淋巴結不大。
(4)利用鉬靶X線或幹板攝影、B超、熱象圖等輔助檢測手段,必要時行腫塊針吸細胞學檢查及區域性活組織病理檢查,以排除乳腺癌、乳腺纖維腺瘤等其他良、惡性乳腺疾病。
治療原則
一般來講,當乳腺增生病症狀較輕,僅有輕度經前乳房脹痛,乳房內散在細小的顆粒樣結節,其病情不影響工作與生活時,可用乳罩托起乳房以緩解乳房脹痛,不必服用任何藥物,僅對其進行臨床觀察即可,若無明顯變化,可每半年至一年到專科醫生處檢查一次。當症狀較嚴重而影響工作或生活時,則應分別情況予以不同的治療。常用的治療方法有:中醫中藥治療,如中藥內治、外治、針灸等;西藥治療,如口服激素類藥物、碘製劑及其他對症治療藥物;手術治療,如乳房腫塊切除術、乳房單純切除術等。
療效標準:
(1)臨床治癒:腫塊消失、乳痛消失,停藥後3個月不復發。
(2)顯效:腫塊最大直徑縮小1/2以上,乳痛消失。
(3)有效:①腫塊最大直徑縮小不足1/2,乳痛減輕;②腫塊縮小1/2以上,乳痛不減輕。
(4)無效:①腫塊不縮小,或反而增大變硬者;②單純乳痛緩解,而腫塊不縮小。
在進行療效統計時,一般統計其總有效率及總顯效率。其中,前者含有效、顯效及治癒率;後者是指顯效及治癒率。
注意事項
首先應注意改變生活中的一些環境行為因素,從根本上防止乳腺增生病的進一步發展。如調整生活節奏,減輕各種壓力,改善心理狀態;注意建立低脂飲食、不吸菸、不喝酒、多活動等良好的生活習慣;注意防止乳房部的外傷等等。
在乳腺增生病的治療過程中,要積極配合醫生的診斷治療。應在自己信任的某醫院或某專科醫生處相對穩定地治療一段時間,不要頻繁更換,以免因醫生不瞭解全部病情而重複檢查或作出不正確的處理;應堅持用醫生的處方用藥治療完規定的療程,不要因一時沒有見到明顯的療效而輕易放棄原療法,又重新開始新的方法;在治療過程中,嚴格遵守一些宜忌原則,如服中藥期間應忌食生冷、油膩、腥發、辛辣等食物;有些活血化瘀藥物在月經期應停服;在治療過程中如出現感冒及各種感染性疾病時,先治療新出現的急性病,再治療乳腺增生病。乳腺增生病是一個慢性過程,所以其治療也不是吃幾天藥就能立即解決問題的,但也不能因為患了乳腺增生病就吃一輩子藥。那麼,怎樣掌握這個尺度呢?什麼樣的情況需要治療、什麼樣的情況可以暫時停止治療、停止治療多長時間後需要再進行治療呢?這要根據每一個患者的不同情況而確定,不可一概而論,而且應該由每一個經治醫生提出具體方案。對於患者來講,則應注意體察自己病情的變化,隨時與醫生交流自己治療後的感受;在治療間歇期間,應學會自我檢查方法,發現問題及時就診;至少每半年到經治醫生處體檢一次,以使那些細小的變化能夠在較早期被檢出。
由於乳腺增生病患者中的年齡較大、病史較長、腫塊較大且硬、腫塊與月經關係不甚明顯者,有乳腺癌家族史者,特別是曾經活檢證實為乳腺非典型增生者,比較容易發生惡變,所以這樣的患者應較普通增生的患者更為警惕,必要時可考慮手術活檢。
乳腺增生病患者還應注意的是要對疾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既不可以無所謂的態度對待它,認為它不妨礙生活和工作而不予理睬,又不可過分緊張,總是害怕它會在某一天惡變成癌而惴惴不安。試想,如果一個乳腺增生病患者,不重視自己的疾病,也從不認真檢查治療,使得疾病繼續發展,則自己的病痛無法解除,而且發生了變化也渾然不知,這對健康是十分不利的;而乳腺增生病患者若是過於看重自己的疾病,甚至有了“恐癌症”,假如從30歲左右就患了乳腺增生病,則要在這種擔憂中度過幾十年的時間,那也是有害無益的,而且這種心理負擔可能還會加重病情。只有正確地看待疾病,才能做好疾病的康復保健,有效地防止乳腺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