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現役部隊分為陸軍、空軍和海軍三個軍種,分屬陸軍部、空軍部和海軍部領導。
(一) 陸軍編制陸軍部隊分為諸兵種合成軍團(兵團)和獨立的軍種部隊(分隊)。
集團軍群是美軍在戰時才設立的合成軍團,平時不設這一級部隊。戰時設立的數量根據戰區作戰任務、作戰範圍而定。
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組建過3個集團軍群,在歐洲作戰的第12集團軍群編有4個集團軍。集團軍是美軍實施戰役作戰的基本軍團,其編制不固定,透過轄3個軍、9至15個師,以及戰鬥支援和勤務支援部隊。
軍是美軍陸軍中負有戰鬥、支援、後勤保障職責的最大獨立單位,無固定編制,其編成根據戰時作戰任務及可能使用的兵力而定。
目前有軍司令部5個,其中海外2個,美國本土3個。美軍從1979年至1986年對軍的編制進行了改革,改編後的軍稱"86年軍",大大提高了現代條件下的作戰能力。
師是美軍陸軍諸兵種合成軍隊的基本戰術兵團,具有獨立作戰能力和持續作戰能力。美軍陸軍編有機械化步兵師、裝甲師、空降師、輕型步兵師。
陸軍師編制是1916年正式透過設立的。初建時曾採用3旅9團制,後改為2旅4團制。為適應機動作戰需要,1941年改為3團制結構。1956年至1957年實行過5群制編制,即每師轄5個戰鬥群,每群轄4個連,美軍認為這種改革更能適應原子條件下作戰的需要。
但到1962年又將5群制師改編為3旅制師。師屬的3個旅部都是戰術指揮機構,平時不轄部隊,戰時根據情況和任務配屬一定數量的戰鬥營及必要的戰鬥支援為隊,每旅通常轄2-5個營。80年代中期美軍陸軍完成了對師的編制改革。新型師的編制有許多優點:主要是提高了針對性,可適合各種任務的需要;反坦克火力和防空火力得到大幅度加強;陸軍輕型化得到不同程度提高,輕型陸軍師的人數與原步兵師相比減少近7000人;陸軍航空兵部隊有了進一步發展;增多了連不鬥隊和兵種武器互相配合,提高戰鬥力;便於指揮官機斷處置情況,靈活指揮。
(二) 空軍編制美軍空軍為本土空軍和海外空軍兩大部分,分別編入空軍司令部、空軍教育與訓練司令部、空軍器材司令部、空軍航天司令部、空軍特種作戰司令部、空軍機動司令部、歐洲空軍司令部和太平洋空軍司令部。除空軍器材司令部和特種作戰司令部外,各司令部以下都編有航空隊:空軍機動司令部轄第1、第8、第9、第12航空隊,空軍教育與訓練司令部轄第2、第19航空隊,空軍航天司令部轄第14、第20航空隊,空軍機動司令部轄第15、第21航空隊,太平洋空軍司令部轄第5、第7、第11、第13航空隊,歐洲空軍司令部轄第3、第16、第17航空隊,總計17個航空隊,其中第1航空隊全部由空軍國民警衛隊編成。
不編航空隊的兩不司令部,前者不轄負責研究、發展、試驗和後勤工作中心和處,後者直接轄聯隊。
航空隊是美軍空軍的戰役軍團,通常支援陸軍集團軍作戰,沒有固定編制,現編各航空隊除第1航空隊轄3個防空區外,均直轄聯隊,數量少者2個,多者10個(第8和第19航空隊)。
聯隊是美空軍的基本戰術單位,下轄若干中隊,通常支援陸向師一級作戰。現有聯隊區分為導彈、空間、轟炸機、戰鬥機、空運、空中機動、特種作戰、訓練、基地、空中加油等聯隊。
(三) 海軍編制海軍由水面艦艇部隊、海軍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軍事運輸部隊和海軍軍區部隊組成。
海軍陸戰隊是美軍實施海外作戰的諸兵種合成部隊,有獨立的組織系統。
艦艇部隊是海軍作戰力量的主體通常按艦種和任務兩種形式編組。按艦種編組一般為固定編組,實施行政管理、訓練及保障,現設大隊和中隊兩級;按任務編組通常是為執行作戰任務、戰術訓練和執行某項特定任務而組成的混合艦隊。
分為作戰艦隊、特混艦隊、特混大隊、特混小隊和特混支隊五級。作戰艦隊是海軍戰略軍團,美海軍現有5個作戰艦隊。
美海軍航空兵按隸屬關係分為艦隊航空兵和陸戰隊航空兵。艦隊航空兵通常分聯隊、中隊、分遣隊三級;陸戰隊航空兵編有聯隊、大隊和中隊,目前陸戰隊有3個航空兵聯隊。
海軍陸戰隊是諸兵種合成部隊。目前編有3個陸戰師,第1師轄3個步兵團(10個營),第2師轄3個步兵團(8個營),第3師轄2個步兵團(6個營)。戰時陸戰隊地面部隊通常與陸戰隊航空兵部隊編組成陸戰兩棲部隊,作為艦隊的登陸突擊力量。
(四) 統帥機構與作戰指揮系統編制美軍統帥機構由總統、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以及所屬的參謀長聯席會議和陸海空三軍種部組成。
根據美國憲法,三軍的最高統帥是美國總統。
國家安全委員會是美國國家安全問題的最高決策機構,直屬總統領導。由總統(委員會主席)、副總統、國務卿、國防部長、財政部長等人組成,由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主持日常工作。該委員會包括高階研究小組、危機處理小組、核查小組、副部長委員會員會、防務計劃審議委員會、情報委員會等決策諮詢機構。
美國中央情報局直屬國家安全委員會領導,並在世界建立了了龐大的間諜網。
國防部是軍隊最高軍事行政機構,下轄武裝部隊政策委員會、國防部長辦公廳、參謀長聯席會議和陸、海、空三軍種總部。武裝部隊政策委員會是國防部在政策方面的諮議機構,由國防部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為軍部長、陸軍和空軍參謀長、海軍作戰部長組成,國防部長為主席。
國防部長辦公廳設部長、副部長、助理部長、部長助理、總法律顧問和計劃分析與鑑定主任等人的辦公室以及若干個業務局。
參謀長聯席會議是總統、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長的軍事諮詢和作戰指揮機構,由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陸軍參謀長、海軍作戰部長、空軍參謀長和海軍陸戰隊司令組成。
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軍事執行機構是聯合參謀部,其編制人員陸、海、空三軍各佔約1/3,編有人力與人事部、作戰部、後勤部、計劃與政策部、指揮與通訊等機構。
三軍種總部是本軍種最高行政領導機關,負責本軍種的行政管理、部隊建設、戰略訓練、兵役動員、武器裝備研製與採購以及後勤保障。
三軍種部長為文職官員,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
第二次世界世界大戰後,美軍總結了戰爭時期在軍隊統帥體制方面的經驗教訓,對統帥和指揮體制進行了改革,目前美軍統帥機構有如下特點:
1. 文官控制軍權,國防部統管三軍。美國《憲法》和《國家安全法》規定,國防部長、國防部副部長和三軍軍種部部長必須由文官擔任,因此,領導美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以及所屬的參謀長聯席會議和陸海軍空三軍種總部的主要成員均為文官。
實行文官制度主要是為了加強國防部集中統一領導三軍的權力。目前國防部不僅負責三軍的作戰指揮,制訂三軍的統一政策,而且負責制訂三軍的軍事預算,確定為軍兵力,統一領導三軍的國防科學技術和後勤供應等工作。
2. 指揮和管理分離。美軍統帥機構在作戰和平時管理上實行雙軌制工作,即一為作戰指揮系統,一為軍事管理系統。
作戰系統透過國是部--參謀長聯席會議--各聯合軍種司令部--作戰部隊指揮機關進行。而軍事管理系統則透過國防部--各軍種部--作戰部隊管理機關來進行。作戰指揮系統平時負責為作戰部隊制訂作戰計劃,實施作戰指導,統一軍兵種作戰訓練原則,不過問軍事管理事務。
軍事管理事務完全由陸、海、空軍軍種部及其有關業務部門負責實施,主要包括行政管理、部隊組建、裝備、軍事訓練和後勤供應等方面的工作。美軍認為這種作戰、行政管理分立的指揮機制有利於發揮與管理效能,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3. 指揮機構精幹,管理系統龐大。
國防部主要軍事管理部門國防部長辦公廳有16個業務局、室(高階研究計劃局、彈道導彈防禦組織局、國防給養局、國防合同審計局、國防財會局、國防資訊系統局、國防情報局、國防調查局、國防立法勤務局、國防後勤局、國防測繪局、國防核武器局、國防安全援助局、現場核查局、中央影象室、國家保密局與中央保密署),其中僅國防後勤局即編有47000多人,國防測繪局編有8400多人,國防情報局編有4300多人。
各軍種學部也都設有一個部長辦公廳以及有關業務部門,其職責與國防部辦公廳相似,編制人員也較多,如陸軍部轄31個業務管理部門,工作人員4100多人。海軍部轄59個管理部門,工作人員2800多人。空軍部轄23個管理部門,工作人員3400多人。海軍陸戰隊轄33個管理部門,工作人員510多人。
各軍種參謀部的編制也比較大。而作戰指揮系統即"參謀長聯席會議"組織機構與國防部辦公廳和三軍種部相比,其規模則比較小。按編制有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陸軍參謀長、海軍作戰部長、空軍參謀長、陸戰隊總司令),工作人員約1000人。
其主要編制機構有人力與人事部、情報部(國防情報局)、作戰部、後勤部、戰略計劃與政策部、指揮控制通訊與計劃系統部、作戰計劃與協同部、部隊資源與評估部。聯合作戰司令部和單一軍種司令部工作人員也不多,一般在200至600人左右。
4. 大量使用文職人員。
美軍認為使用文職人員可以使學有專長及熟悉業務、作戰訓練、工程技術和自動化處理等技術人員長期在軍隊起骨幹作用,有利於軍隊特別是指揮和技術業務部門的建設,同時可節約大量管理和訓練經費。據1996年美國國防部部長年度《國防報告》公佈的數字,1996年文職人員(包括直接和間接僱員的文職人員)為828600人(其中陸軍257100人、海軍240700人、空軍184400人)。
統計表明,美軍文職人員的比例除空軍稍低一點外,其他軍種文職人員和現役部隊人數的比例與三軍種的比例接近。可見美軍統帥和管理部門是依靠大量文職人員展開工作的,就是作戰指揮系統也有相當數量的文職人員為保障指揮和非作戰條件下作戰機構的管理而工作。
美1996財年《國防報告》時認為,新的歷史條件下美軍的主要任務是:打贏兩場幾乎同時發生的大規模地區衝突;保持海外主要地區的軍事存在;對付較小規模的衝突和危機,包括強制實現和平與干預行動;遏制對美國及其盟國實施的使用大規模毀傷武器的攻擊。為此,美軍提出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軍隊體制編制改革構想。
1. 軍隊規模將不斷縮小。美軍認為,由於美國軍事戰略的變化,軍事技術的發展,軍隊的數量、質量與戰鬥力的關係將發生一系列變化。數量將退居次要地位,質量將躍居主導地位。美軍於1987年開始裁軍,1995年又對其軍隊三大組成部分進行了大量削減。
到2000年,美軍將現役兵力由148。52萬人減到140萬人,預備役人員和文職人員也將相應削減,削減數估計為5%左右。2000年以後,美軍現役部隊可能減到100萬。隨著軍隊規模的縮小和稽核的減少,美軍將關閉和調整146個軍事基地和設施,這是1987年以來美軍第四次大規模關閉和調整軍事基地。
2. 進一步調整軍隊編制結構。為了遂行軍隊任務,美軍計劃進行重新編組,將原有的10大司令部改編為8個,即大西洋部隊司令部、太平洋部隊司令部、戰略部隊司令部、應急部隊司令部、重組部隊司令部、航天司令部、軍事運輸司令部和研究與發展司令部。
前4個司令部下轄若干部隊。實施上未來可能由戰略部隊、大西洋部隊、太平洋部隊和應急部隊組成。武裝力量的內部結構比例也將發生重大變化。預備役兵力的比重上升,現役兵力比重下降;常規力量的地位上升,核力量的地位相對下降;海軍軍兵力的比例和戰鬥部隊的比例上升,保障部隊的比例增大;技術保障兵力增加,勤務保障兵力減少;輕型部隊的比例上升,重型部隊的比例下降;軍官的比例增大,士兵的比例縮小;技術軍官的比例增大,指揮和一般參謀軍官的比例縮小。
軍種內部的合成將得到重視。如美軍在空軍已組建3個混合聯隊,每個混合聯隊都有各種飛機混編而成,強調2個陸/空混編聯隊與先期部署的陸軍部隊的一體化作戰能力;1個遮斷聯隊具有更加獨立的火力投送能力;2個特種作戰混合聯隊也應具有迅速反應的能力,美軍認為混編聯隊提高了空軍部隊的現實作戰能力。
3. 指揮機制將發生重大改革。為適應美國軍事戰略的需要,美軍正在考慮將縱長形"樹"狀指揮體制,改為扁平形"網"馱指揮機制。這就要求減少指揮層次,縮簡訊息流程,充分發揮橫向網路作用,使盡量多的作戰單元連成一體。美軍認為,實現指揮橫向一體化的關鍵設施是計算機,目前正透過計算機的聯網,不僅對指揮中心,網路節點,而且對每件武器、每個士兵都配備計算機,力圖使"整個戰場就蛆一個計算機大平臺",實現資訊流程最最佳化,資訊採集、傳遞、處理、儲存、使用一體化。
4. 部隊編制向小型、多能化方向發展。如新組建的步兵師只有約10000人,比一般步兵師少約6000人。到下世紀初智慧坦克如能按計劃裝備部隊,美軍裝甲師的兵力可減少30-50%,即減少5000-7000人。由於美軍加強了部隊裝備建設,因此即使縮小規模也不會降低戰鬥力。
有人估計,到2000年前後陸軍軍的作戰能力將相當於一個集團軍。美軍還力求使經過調整的部隊,能適應各種條件、各種不同強度的戰爭,達成遂行多學種任務的目的,包括戰爭行動和非戰爭行動。陸海空軍的作戰部隊,能打破傳統的軍種界限實施作戰。如艦艇發射導彈打擊坦克,陸軍用高技術兵器摧毀空中目標和海上目標,等等。
組建數字化部隊。數字化部隊是美軍資訊戰理論的產物。進入90年代後,美軍在總結海灣戰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資訊戰理論。資訊戰的實質是以資訊能為主要作用手段,透過最終攻擊對方的認識和信念,來迫使對方放棄對抗意志。因而美軍提出建立資訊化軍隊,建立以資訊為基礎的全新軍隊型別,要求其作戰理論、體制編制、人員素質、武器裝備完全適應資訊戰場的需要。
美軍數字化部隊建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陸軍1995年已經建立一個數字化營,1996年建成1個數字化旅,計劃1997年、1998年各建成一個數字化師,1999年建成一個數字化軍,到2010年整個陸軍實現數字化,並與海空軍一起,把整個美軍建成一支資訊化軍隊。
但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預計到2040年陸軍才能完全實現資訊化。這以後,還要用10年時間進行全軍數字化聯網。目前,美軍在建立數字化部隊方面還面臨一些問題。如認識不統一,美國會參眾兩院有人對組建數字化部隊持不同意見,也有人認為,陸軍過分依賴數字化,一旦數字化網路被摧毀,就會無法遂行其他任務。
同時也存在經費和技術上的問題。儘管當前還有一些問題,距離實現目標可能還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但它顯示了邊防軍未來軍隊建設的一個發展趨勢。
美軍現役部隊分為陸軍、空軍和海軍三個軍種,分屬陸軍部、空軍部和海軍部領導。
(一) 陸軍編制陸軍部隊分為諸兵種合成軍團(兵團)和獨立的軍種部隊(分隊)。
集團軍群是美軍在戰時才設立的合成軍團,平時不設這一級部隊。戰時設立的數量根據戰區作戰任務、作戰範圍而定。
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組建過3個集團軍群,在歐洲作戰的第12集團軍群編有4個集團軍。集團軍是美軍實施戰役作戰的基本軍團,其編制不固定,透過轄3個軍、9至15個師,以及戰鬥支援和勤務支援部隊。
軍是美軍陸軍中負有戰鬥、支援、後勤保障職責的最大獨立單位,無固定編制,其編成根據戰時作戰任務及可能使用的兵力而定。
目前有軍司令部5個,其中海外2個,美國本土3個。美軍從1979年至1986年對軍的編制進行了改革,改編後的軍稱"86年軍",大大提高了現代條件下的作戰能力。
師是美軍陸軍諸兵種合成軍隊的基本戰術兵團,具有獨立作戰能力和持續作戰能力。美軍陸軍編有機械化步兵師、裝甲師、空降師、輕型步兵師。
陸軍師編制是1916年正式透過設立的。初建時曾採用3旅9團制,後改為2旅4團制。為適應機動作戰需要,1941年改為3團制結構。1956年至1957年實行過5群制編制,即每師轄5個戰鬥群,每群轄4個連,美軍認為這種改革更能適應原子條件下作戰的需要。
但到1962年又將5群制師改編為3旅制師。師屬的3個旅部都是戰術指揮機構,平時不轄部隊,戰時根據情況和任務配屬一定數量的戰鬥營及必要的戰鬥支援為隊,每旅通常轄2-5個營。80年代中期美軍陸軍完成了對師的編制改革。新型師的編制有許多優點:主要是提高了針對性,可適合各種任務的需要;反坦克火力和防空火力得到大幅度加強;陸軍輕型化得到不同程度提高,輕型陸軍師的人數與原步兵師相比減少近7000人;陸軍航空兵部隊有了進一步發展;增多了連不鬥隊和兵種武器互相配合,提高戰鬥力;便於指揮官機斷處置情況,靈活指揮。
(二) 空軍編制美軍空軍為本土空軍和海外空軍兩大部分,分別編入空軍司令部、空軍教育與訓練司令部、空軍器材司令部、空軍航天司令部、空軍特種作戰司令部、空軍機動司令部、歐洲空軍司令部和太平洋空軍司令部。除空軍器材司令部和特種作戰司令部外,各司令部以下都編有航空隊:空軍機動司令部轄第1、第8、第9、第12航空隊,空軍教育與訓練司令部轄第2、第19航空隊,空軍航天司令部轄第14、第20航空隊,空軍機動司令部轄第15、第21航空隊,太平洋空軍司令部轄第5、第7、第11、第13航空隊,歐洲空軍司令部轄第3、第16、第17航空隊,總計17個航空隊,其中第1航空隊全部由空軍國民警衛隊編成。
不編航空隊的兩不司令部,前者不轄負責研究、發展、試驗和後勤工作中心和處,後者直接轄聯隊。
航空隊是美軍空軍的戰役軍團,通常支援陸軍集團軍作戰,沒有固定編制,現編各航空隊除第1航空隊轄3個防空區外,均直轄聯隊,數量少者2個,多者10個(第8和第19航空隊)。
聯隊是美空軍的基本戰術單位,下轄若干中隊,通常支援陸向師一級作戰。現有聯隊區分為導彈、空間、轟炸機、戰鬥機、空運、空中機動、特種作戰、訓練、基地、空中加油等聯隊。
(三) 海軍編制海軍由水面艦艇部隊、海軍潛艇部隊、海軍航空兵、軍事運輸部隊和海軍軍區部隊組成。
海軍陸戰隊是美軍實施海外作戰的諸兵種合成部隊,有獨立的組織系統。
艦艇部隊是海軍作戰力量的主體通常按艦種和任務兩種形式編組。按艦種編組一般為固定編組,實施行政管理、訓練及保障,現設大隊和中隊兩級;按任務編組通常是為執行作戰任務、戰術訓練和執行某項特定任務而組成的混合艦隊。
分為作戰艦隊、特混艦隊、特混大隊、特混小隊和特混支隊五級。作戰艦隊是海軍戰略軍團,美海軍現有5個作戰艦隊。
美海軍航空兵按隸屬關係分為艦隊航空兵和陸戰隊航空兵。艦隊航空兵通常分聯隊、中隊、分遣隊三級;陸戰隊航空兵編有聯隊、大隊和中隊,目前陸戰隊有3個航空兵聯隊。
海軍陸戰隊是諸兵種合成部隊。目前編有3個陸戰師,第1師轄3個步兵團(10個營),第2師轄3個步兵團(8個營),第3師轄2個步兵團(6個營)。戰時陸戰隊地面部隊通常與陸戰隊航空兵部隊編組成陸戰兩棲部隊,作為艦隊的登陸突擊力量。
(四) 統帥機構與作戰指揮系統編制美軍統帥機構由總統、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以及所屬的參謀長聯席會議和陸海空三軍種部組成。
根據美國憲法,三軍的最高統帥是美國總統。
國家安全委員會是美國國家安全問題的最高決策機構,直屬總統領導。由總統(委員會主席)、副總統、國務卿、國防部長、財政部長等人組成,由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主持日常工作。該委員會包括高階研究小組、危機處理小組、核查小組、副部長委員會員會、防務計劃審議委員會、情報委員會等決策諮詢機構。
美國中央情報局直屬國家安全委員會領導,並在世界建立了了龐大的間諜網。
國防部是軍隊最高軍事行政機構,下轄武裝部隊政策委員會、國防部長辦公廳、參謀長聯席會議和陸、海、空三軍種總部。武裝部隊政策委員會是國防部在政策方面的諮議機構,由國防部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為軍部長、陸軍和空軍參謀長、海軍作戰部長組成,國防部長為主席。
國防部長辦公廳設部長、副部長、助理部長、部長助理、總法律顧問和計劃分析與鑑定主任等人的辦公室以及若干個業務局。
參謀長聯席會議是總統、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長的軍事諮詢和作戰指揮機構,由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陸軍參謀長、海軍作戰部長、空軍參謀長和海軍陸戰隊司令組成。
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軍事執行機構是聯合參謀部,其編制人員陸、海、空三軍各佔約1/3,編有人力與人事部、作戰部、後勤部、計劃與政策部、指揮與通訊等機構。
三軍種總部是本軍種最高行政領導機關,負責本軍種的行政管理、部隊建設、戰略訓練、兵役動員、武器裝備研製與採購以及後勤保障。
三軍種部長為文職官員,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
第二次世界世界大戰後,美軍總結了戰爭時期在軍隊統帥體制方面的經驗教訓,對統帥和指揮體制進行了改革,目前美軍統帥機構有如下特點:
1. 文官控制軍權,國防部統管三軍。美國《憲法》和《國家安全法》規定,國防部長、國防部副部長和三軍軍種部部長必須由文官擔任,因此,領導美國家安全委員會、國防部以及所屬的參謀長聯席會議和陸海軍空三軍種總部的主要成員均為文官。
實行文官制度主要是為了加強國防部集中統一領導三軍的權力。目前國防部不僅負責三軍的作戰指揮,制訂三軍的統一政策,而且負責制訂三軍的軍事預算,確定為軍兵力,統一領導三軍的國防科學技術和後勤供應等工作。
2. 指揮和管理分離。美軍統帥機構在作戰和平時管理上實行雙軌制工作,即一為作戰指揮系統,一為軍事管理系統。
作戰系統透過國是部--參謀長聯席會議--各聯合軍種司令部--作戰部隊指揮機關進行。而軍事管理系統則透過國防部--各軍種部--作戰部隊管理機關來進行。作戰指揮系統平時負責為作戰部隊制訂作戰計劃,實施作戰指導,統一軍兵種作戰訓練原則,不過問軍事管理事務。
軍事管理事務完全由陸、海、空軍軍種部及其有關業務部門負責實施,主要包括行政管理、部隊組建、裝備、軍事訓練和後勤供應等方面的工作。美軍認為這種作戰、行政管理分立的指揮機制有利於發揮與管理效能,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3. 指揮機構精幹,管理系統龐大。
國防部主要軍事管理部門國防部長辦公廳有16個業務局、室(高階研究計劃局、彈道導彈防禦組織局、國防給養局、國防合同審計局、國防財會局、國防資訊系統局、國防情報局、國防調查局、國防立法勤務局、國防後勤局、國防測繪局、國防核武器局、國防安全援助局、現場核查局、中央影象室、國家保密局與中央保密署),其中僅國防後勤局即編有47000多人,國防測繪局編有8400多人,國防情報局編有4300多人。
各軍種學部也都設有一個部長辦公廳以及有關業務部門,其職責與國防部辦公廳相似,編制人員也較多,如陸軍部轄31個業務管理部門,工作人員4100多人。海軍部轄59個管理部門,工作人員2800多人。空軍部轄23個管理部門,工作人員3400多人。海軍陸戰隊轄33個管理部門,工作人員510多人。
各軍種參謀部的編制也比較大。而作戰指揮系統即"參謀長聯席會議"組織機構與國防部辦公廳和三軍種部相比,其規模則比較小。按編制有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陸軍參謀長、海軍作戰部長、空軍參謀長、陸戰隊總司令),工作人員約1000人。
其主要編制機構有人力與人事部、情報部(國防情報局)、作戰部、後勤部、戰略計劃與政策部、指揮控制通訊與計劃系統部、作戰計劃與協同部、部隊資源與評估部。聯合作戰司令部和單一軍種司令部工作人員也不多,一般在200至600人左右。
4. 大量使用文職人員。
美軍認為使用文職人員可以使學有專長及熟悉業務、作戰訓練、工程技術和自動化處理等技術人員長期在軍隊起骨幹作用,有利於軍隊特別是指揮和技術業務部門的建設,同時可節約大量管理和訓練經費。據1996年美國國防部部長年度《國防報告》公佈的數字,1996年文職人員(包括直接和間接僱員的文職人員)為828600人(其中陸軍257100人、海軍240700人、空軍184400人)。
統計表明,美軍文職人員的比例除空軍稍低一點外,其他軍種文職人員和現役部隊人數的比例與三軍種的比例接近。可見美軍統帥和管理部門是依靠大量文職人員展開工作的,就是作戰指揮系統也有相當數量的文職人員為保障指揮和非作戰條件下作戰機構的管理而工作。
美1996財年《國防報告》時認為,新的歷史條件下美軍的主要任務是:打贏兩場幾乎同時發生的大規模地區衝突;保持海外主要地區的軍事存在;對付較小規模的衝突和危機,包括強制實現和平與干預行動;遏制對美國及其盟國實施的使用大規模毀傷武器的攻擊。為此,美軍提出未來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軍隊體制編制改革構想。
1. 軍隊規模將不斷縮小。美軍認為,由於美國軍事戰略的變化,軍事技術的發展,軍隊的數量、質量與戰鬥力的關係將發生一系列變化。數量將退居次要地位,質量將躍居主導地位。美軍於1987年開始裁軍,1995年又對其軍隊三大組成部分進行了大量削減。
到2000年,美軍將現役兵力由148。52萬人減到140萬人,預備役人員和文職人員也將相應削減,削減數估計為5%左右。2000年以後,美軍現役部隊可能減到100萬。隨著軍隊規模的縮小和稽核的減少,美軍將關閉和調整146個軍事基地和設施,這是1987年以來美軍第四次大規模關閉和調整軍事基地。
2. 進一步調整軍隊編制結構。為了遂行軍隊任務,美軍計劃進行重新編組,將原有的10大司令部改編為8個,即大西洋部隊司令部、太平洋部隊司令部、戰略部隊司令部、應急部隊司令部、重組部隊司令部、航天司令部、軍事運輸司令部和研究與發展司令部。
前4個司令部下轄若干部隊。實施上未來可能由戰略部隊、大西洋部隊、太平洋部隊和應急部隊組成。武裝力量的內部結構比例也將發生重大變化。預備役兵力的比重上升,現役兵力比重下降;常規力量的地位上升,核力量的地位相對下降;海軍軍兵力的比例和戰鬥部隊的比例上升,保障部隊的比例增大;技術保障兵力增加,勤務保障兵力減少;輕型部隊的比例上升,重型部隊的比例下降;軍官的比例增大,士兵的比例縮小;技術軍官的比例增大,指揮和一般參謀軍官的比例縮小。
軍種內部的合成將得到重視。如美軍在空軍已組建3個混合聯隊,每個混合聯隊都有各種飛機混編而成,強調2個陸/空混編聯隊與先期部署的陸軍部隊的一體化作戰能力;1個遮斷聯隊具有更加獨立的火力投送能力;2個特種作戰混合聯隊也應具有迅速反應的能力,美軍認為混編聯隊提高了空軍部隊的現實作戰能力。
3. 指揮機制將發生重大改革。為適應美國軍事戰略的需要,美軍正在考慮將縱長形"樹"狀指揮體制,改為扁平形"網"馱指揮機制。這就要求減少指揮層次,縮簡訊息流程,充分發揮橫向網路作用,使盡量多的作戰單元連成一體。美軍認為,實現指揮橫向一體化的關鍵設施是計算機,目前正透過計算機的聯網,不僅對指揮中心,網路節點,而且對每件武器、每個士兵都配備計算機,力圖使"整個戰場就蛆一個計算機大平臺",實現資訊流程最最佳化,資訊採集、傳遞、處理、儲存、使用一體化。
4. 部隊編制向小型、多能化方向發展。如新組建的步兵師只有約10000人,比一般步兵師少約6000人。到下世紀初智慧坦克如能按計劃裝備部隊,美軍裝甲師的兵力可減少30-50%,即減少5000-7000人。由於美軍加強了部隊裝備建設,因此即使縮小規模也不會降低戰鬥力。
有人估計,到2000年前後陸軍軍的作戰能力將相當於一個集團軍。美軍還力求使經過調整的部隊,能適應各種條件、各種不同強度的戰爭,達成遂行多學種任務的目的,包括戰爭行動和非戰爭行動。陸海空軍的作戰部隊,能打破傳統的軍種界限實施作戰。如艦艇發射導彈打擊坦克,陸軍用高技術兵器摧毀空中目標和海上目標,等等。
組建數字化部隊。數字化部隊是美軍資訊戰理論的產物。進入90年代後,美軍在總結海灣戰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資訊戰理論。資訊戰的實質是以資訊能為主要作用手段,透過最終攻擊對方的認識和信念,來迫使對方放棄對抗意志。因而美軍提出建立資訊化軍隊,建立以資訊為基礎的全新軍隊型別,要求其作戰理論、體制編制、人員素質、武器裝備完全適應資訊戰場的需要。
美軍數字化部隊建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陸軍1995年已經建立一個數字化營,1996年建成1個數字化旅,計劃1997年、1998年各建成一個數字化師,1999年建成一個數字化軍,到2010年整個陸軍實現數字化,並與海空軍一起,把整個美軍建成一支資訊化軍隊。
但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預計到2040年陸軍才能完全實現資訊化。這以後,還要用10年時間進行全軍數字化聯網。目前,美軍在建立數字化部隊方面還面臨一些問題。如認識不統一,美國會參眾兩院有人對組建數字化部隊持不同意見,也有人認為,陸軍過分依賴數字化,一旦數字化網路被摧毀,就會無法遂行其他任務。
同時也存在經費和技術上的問題。儘管當前還有一些問題,距離實現目標可能還要一個較長的過程,但它顯示了邊防軍未來軍隊建設的一個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