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與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

    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這首《中國歷史朝代歌》,是我們中小學階段必學的知識之一。但是,簡單的朝代歌中略去了許多分裂時期割據政權的國號,比如十六國的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等,比如南朝的宋、齊、梁、陳,北朝的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這些割據政權的國號,經常會使用秦漢以前的名稱,其中尤以戰國七雄為主。可是,除了南韓因為實力最弱而不受青睞外,為何強大的“楚”在後世也鮮有出現?

    國號從哪來?

    國號是古代政權最直接的標誌,因此歷朝的開國君主,不管是一統王朝還是割據勢力,都對國號的選用相當重視。國號關係一國之命運,代表其法統的承續,絕對不是隨心所欲的即興之做,那麼古代的開國之君是如何確定自己的國號呢?

    國號的來源有幾種方式。首先是根據地名,也就是政權的發跡之地,這是古代政權國號最常見的命名方式。相傳大禹曾受封為夏伯,夏是古代的地名,在今天河南省陽翟一帶,因此稱其政權為“夏”;商朝的始祖契曾因為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商在今天河南省商丘一帶,其後便以“商”來稱其部落,商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

    其次,有些開國君主是前朝的臣子,他們往往將自己的爵號作為新建立政權的國號。比如西漢的開國君主劉邦,曾經被項羽分封為漢王,後來劉邦擊敗項羽,統一天下,國號就定為“漢”,史稱西漢或者前漢;楊堅建立了隋朝,他的父親楊忠曾幫助宇文覺建立政權,是北周的開國元勳,被周明帝封為隋國公,後來楊堅承襲了父親的爵位,登上皇位後就以“隋”作為新政權的國號;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同樣是北周的開國功臣,八柱國之一,他死後被追封為唐國公,這個爵位隨後也被李淵所繼承,李淵在正式稱帝后也就選擇了“唐”為國號。

    地名和爵位以外,還有的君主會選擇一些有特別意義的字作為國號。比如元朝的國號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其中“元”有大、首等意思。

    還有許多開國君主會沿用前朝已有的年號。其中有些是為了表明對前朝法統的延續。十六國時期,赫連勃勃稱自己是“匈奴夏后氏之苗裔”,就以復興大禹之業為名,定國號為“夏”;匈奴貴族劉淵是冒頓單于之後,他立志統一天下,以漢朝和匈奴有和親之節而接續漢統,建立的政權取“漢”為國號;李克用作為沙陀貴族,因為曾幫助唐朝平定叛亂而被賜姓李氏,所以自視為李唐後裔,建立的政權也延續了“唐”的國號。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最終秦國攻滅六國而統一天下,但在漫長的歲月中,許多國號也逐漸成為地名,在此建立的政權也常常沿用了這些國號。羯族人石勒先在劉淵手下擔任將軍,後來又以襄國,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邢臺為根據地發展勢力,而襄國乃戰國時期趙國之地,所以建立的政權就以“趙”為國號,史稱後趙;氐族首領苻洪佔據了秦國故地關中,因此建立的政權以“秦”為國號,史稱前秦。

    先秦以來的“楚”國號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楚國的王室是羋姓之族,根據傳說,他們的始祖叫祝融。祝融在後世被尊為火神,後裔分為六姓,最後一個便是羋姓。

    羋姓的祖先是鬻熊,他是周文王的臣子,三傳到熊繹,受周成王分封,立國於丹陽,就是楚國的第一代君主。丹陽在今天的湖北秭歸,當時國號為“荊”,後來遷都於郢,在今天的湖北江陵,才改國號為“楚”,後世常將“荊楚”連稱。

    “荊”和“楚”的本意都是落葉灌木,也代指了先秦時期農業開發較為落後的湖北等地區。《左傳》中說楚國的先人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就是他們駕駛著簡陋的柴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闢山林道路。

    楚國作為春秋霸主、戰國七雄之一,疆域東至今蘇、皖交界處,東南以長江為界,南到洞庭、鄱陽兩湖之間,西達川、鄂、陝三省交界,北至秦嶺、淮河一帶,是當時面積最大的國家。即使在秦統一天下後,仍然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言。

    但是,除了項羽以楚國貴族的身份建立了西楚,號為“西楚霸王”以外,後世卻鮮見以“楚”為國號的政權出現。

    這與“楚”字本身的含義有一定關係。“楚”與“荊”的本意相同,都是落葉灌木,其枝幹堅韌,可以做杖,也就成為古代刑杖常用的材料,來捶打犯人。逐漸的,“楚”也就引申為“酸辛痛苦”之意。“苦楚”“痛楚”“悽楚”“酸楚”都是引申出來的詞彙,這一含義顯然不適合作為國號,而楚國在戰國時期的悲慘命運也讓其很少受到後世君主們的青睞。

    春秋戰國時期的國號大多轉換為地名的代表,“楚”也不例外,成為以今天湖南為主體地區的代稱。

    但是,作為政權的核心區,楚相比於秦、魏、趙、齊、燕有明顯的劣勢。一個政權想要穩固和發展,最重要的是人力和財力。

    南宋之前,北方不管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人口規模都遠遠高於南方,所以只有立足於關中或中原的政權,才有角逐天下的資格。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佔領關中,以長安為根基逐步統一了天下;劉秀起兵於南陽,以河北為根據地,陸續消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勢力,定都洛陽,成就了漢室的中興。

    南方雖然沒有統一天下的能力,但某些地區憑藉險要的地形,往往也能具備割據一方的能力。巴蜀地區憑藉北方的劍閣之險,經常出現割據政權,比如東漢時期的白帝公孫述、三國時期蜀漢劉備;吳越之地依靠長江天險,依託富庶的太湖平原也足以支撐起割據政權,比如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建立東晉的皇族司馬睿,因此蜀、吳在後世的國號中也頗為常見。

    相對而言,楚地位置非常重要,是溝通中原、巴蜀和吳越地區的樞紐,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時期,關羽鎮守的荊州,正是楚地的主要地區。它南連五嶺,綿延的群山是嶺南地區的屏障;西據三峽,連山疊嶂,遮天蔽日,長達六、七百里,是入蜀川的重要通道;北接漢水,與中原重鎮襄陽相對;東近九江,沿江而下可以直達吳越。和平時期,楚地的財力、人口不足以支撐獨立的政權,戰爭時期又面臨三個方向的軍事壓力,成為四戰之地。

    關羽鎮守荊州時,試圖北攻襄樊,威脅中原以配合蜀漢在關中的軍事行動,但仍然派糜芳、傅士仁率重兵駐守江陵、南郡、公安等。一方面是給前線軍隊供給軍資糧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備東吳。只是他沒想到,這些人居然投降了東吳,最終導致關羽大本營被破,大意失荊州。

    受地理位置的影響,千百年來很少有政權能夠以此為核心地區長久存在。

    項羽的西楚之後,以“楚”為國號而得以立國者,只有五代十國馬殷建立的楚國。那麼,馬楚是如何在群雄並立的時期存在下來的呢?

    馬楚的生存之道

    馬楚(又稱“南楚”)政權的建立者是馬殷,他家境貧寒,少年時期曾做過木工。唐末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引發了裘甫、龐勳的叛亂,後來又爆發了王仙芝、黃巢領導的大起義。馬殷在戰爭中逐漸發展了自己的勢力,控制了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後來被唐朝任命為武安軍節度使,勢力擴充套件到嶺南以北,成為唐末南方一支重要的力量。

    天佑四年(907年),朱溫滅唐建梁,馬殷因為上書“勸進”有功,被其封為楚王。朱溫登上帝位後,馬殷又上書請求依照秦王李世民的故事,開天策府、署置官員,繼續維持在湖南的獨立統治。

    公元923年,李存勖滅掉梁,建立了“後唐”。馬殷也隨之依附後唐。後唐天成二年(927年),李嗣源進封馬殷為楚國王,准許他“立宮殿,置百官,皆如天子制”,作為割據政權的楚國也正式建立起來。

    馬殷建立的楚國,以長沙為中心,共傳6王,歷45年。馬楚政權雖有一定的力量,但在群雄林立的五代十國中,同樣不具有獨自生存的能力。

    它的東部先有楊行密的吳政權,一直與中原王朝爭雄;後有李昪的南唐,是十國中版圖最大的政權。西部先有王建的前蜀政權,後有孟知祥的後蜀政權。北方佔據中原的政權,無論後梁、後唐,都是當時最強大政權。

    楚國之所以能夠維持下來,與馬殷的外交政策有很大關係。他在入主楚地後,採取了“上奉天子、下撫士民”的策略,在朱溫與楊行密爭奪中原之時,果斷選擇投靠更為強大的後梁。這種選擇使楚國得到了中原王朝的保護,具有了存在的能力。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楊吳派水軍三萬,佔領楚國嶽州,並以此為基地,與朗州兵水陸合力攻打楚國。朱溫害怕楚國被打敗會對自己不利,令荊襄、湖北等地的水師入援,大敗楊吳軍隊。此後,這也成為馬楚的基本國策,後來梁、唐、晉、漢、周幾經更替,馬楚一直選擇依附中原王朝。

    除了依附中原王朝,馬楚對鄰國採取了和好的策略,從不輕啟戰端。馬殷先後與嶺南的劉隱、吳越的錢鏐實行和親,保持了很好的關係。北方實力相對弱小,依附於淮南政權的荊南雖然曾經扣留楚國的朝貢使,掠奪中原王朝賜予的財物,一度挑起戰端,但馬殷仍然採取攻而不滅、存為“捍弊”的策略,不主動打破各政權之間的平衡。

    正是透過這種方式,楚國在戰亂頻繁的五代十國時期能夠延續下來,並以湖南地區為核心建立了西楚以後唯一一個以“楚”為號的政權。

    隨著北宋的統一,作為割據政權的“楚”便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在此之後,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群雄林立的亂世,“楚”國號也不再出現於史書之上,成為統一王朝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童書業:《春秋史》;

    2、徐俊:《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3、胡華:《中國古代朝代國號由來》,《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年第1期;

    END

  • 2 # Jason阿杰老師

    對於戰國的楚國來說,主要政權都在長江沿岸,以長江中游為主要勢力範圍。對於後續政權來說這樣的地理位置並不具有長期執掌政權的優勢。因此相對來說我們可以先來看下在此後歷代中國在南方的短期割據政權:南越國、蜀漢、孫吳、成漢、東晉、劉宋、南齊、梁朝、陳朝、南詔、大理、楊吳、前後蜀、荊南、南漢、南唐、閩、馬楚、吳越、南宋、明朝前期、南明、太平天國等(不完全統計)。

    相比楚這一稱謂反而是長江下游的吳越被使用的更多些。這與這些政權的具體位置和歷史沿革有很大關係。

  • 3 # 超級衝擊波

    楚地太偏南了,後來的政權都在中原地帶,叫楚有點名不副實,而在楚地的一般都是面積較小,叫楚顯得有點太充大,再加上楚在戰國時有點蠻夷的意思,不正宗,不能代表中國正統政權,所以後世朝代一般都不叫楚

  • 4 # conan888

    中國古代朝代取國號有其規律可循。劉邦初建政權於漢中,所以取國號“漢”。曹操的根據地許昌在戰國時期魏國故地,被漢獻帝封為魏王,所以曹丕取國號“魏”;孫權的根據地在江東,吳國故地,所以取國號“吳”。司馬氏的根據地在河內郡,晉國故地,司馬昭被封為晉王,所以取國號“晉”。符堅姚萇建都於關中秦國故地,所以取國號“秦”;石勒建都於鄴城,趙國故地,所以取國號“趙”;慕容氏初建政權於遼陽,燕國故地,所以取國號“燕”。宇文氏根據地在關中,西周故地,所以取國號“周”。

    李淵的根據地在晉陽,晉國故地,“晉”最開始叫“唐”,被隋文帝封為“唐國公”,所以取國號“唐”。朱溫的根據地在汴州,汴州又叫大梁,被唐朝封為梁王,所以取國號“梁”。石敬瑭起家於太原,晉國故地,所以取國號“晉”。趙匡胤的根據地在宋州(商丘,也是宋國故都),所以取國號“宋”。努爾哈赤起家於金國故地,所以取國號“金”。

    古代有割據政權以“楚”為國號。唐末武安軍節度使馬殷在長沙建立政權,因為是楚國故地,被朱溫封為楚王,取國號“楚”。陳勝吳廣起義,取國號“張楚”,項梁項羽起義,取國號“西楚”,所以才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說。

  • 5 # 品嚐孤獨的美食家

    後世王朝中為什麼沒有用楚做國號的?

    其實是有的,但都是割據或者是偽政權,比如馬楚,張楚等等。

    但是的的確確沒有王朝叫楚,我們走一遍古代中國的正統王朝歷史:

    秦,西漢,新,東漢,魏蜀吳,西晉,十六國與東晉,南北朝(北:北魏、東西魏、北周與北齊,南:宋、齊、梁、陳),隋,唐,五代(梁、唐、晉、漢、周)與遼,北宋遼西夏,南宋金西夏西遼蒙古,大元、大明、大清

    第一:封地

    第二:爵位

    第三:玄學

    我們在看中國古代的政治中心,凡宋以前,中國的政治中心都在長安洛陽一代,也基本上都是這些地區的軍閥統一中國,所有根本輪不到楚這個過後出現

    到了五代就有意思了,雖然後唐定都洛陽,但其實際上仍是河東軍閥,與其後三代和宋雖有本質區別,但是同出一源,此時南方雖有馬楚,但其只是割據政權,內部本身極其混亂,是根本無法爭得天下的

    只要統一是從北往南打,是不會出現楚這個國號的

    而中國從南向北統一,有機會的是南朝宋齊梁,真正實現的只有大明,成功的但是被北方軍閥竊取的也有,我就不說了,我朝也是從北打到南

    所以你問這個問題其根本上就是問南方為什麼難以統一中國。這一問題有很多回答,我就不參與了

  • 6 # 俊190277973

    後世王朝國號要麼以建立者的封地命名,要麼以建國之地命名。一般偏於一隅之地的政權會以所在地命名,比如前秦、後燕、後趙等,大一統政權如唐、宋都是開國皇帝的封號。

  • 7 # 神子走cc

    歷史上國名多以地名或起家的地方命名,以楚命名的多為南方小政權,歷史上以南統北的情況比較少。另外,以楚命名的偽政權比較多,張楚,桓楚等等,也不吉利

  • 8 # Wym139

    元明以外,朝代或或割據政權大都以所在地命名,基本上是周封國地名再加夏商地名,楚國並周諸侯不少,楚地大多有周時地名,習慣上更能明白在哪裡,楚字並不能精確表示地方。大概如此,習慣而已。

  • 9 # 紫原鹿鳴

    這個問題很簡單啊。中國古代的國號都是封號。什麼意思呢?就是它原來是封為王,就以原來封王的地方當國號,以始封地為國號。舉個例子講。曹操封為魏王,曹丕繼承為魏王爵位,代漢自立後國號曰魏。司馬昭被曹魏封為晉王,司馬炎篡位自立國號為晉。這一傳統一直保持了下來,一直到元朝建立的時候。忽必烈在考慮元朝用什麼國號的時候,採用易經的說法,去開創新世界新世紀的意思。所以用了元,從這以後的明和清都是這種做法,跟以前的以始封地為國號的做法截然不同。

  • 10 # 怕冷的螞蟻S

    也不少呀,秦後哪個王朝沒有齊、秦、燕、趙、楚、魏、韓的諸侯王?不但有諸侯王還有封地呢,成年親王都得去到自己的封地居住,不得召喚不得回京,而且用這些國號的諸侯王還是一品親王的國號,只是軍權、行政權都不在手上的太平王侯而已但不代表沒有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同的物質形態的本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