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陳陳的倉庫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實際上“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圓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月餅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也要一樣。

    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這個時候流行的習俗是賞月和吟詩作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勞要歸於唐玄宗李隆基,相傳唐玄宗曾在夢中游覽月宮,並得到了名傳天下的《霓裳羽衣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朝各級官員開始自覺學習“賞月”風俗並吟詩作賦,在此感染之下,民間百姓也紛紛仿效,八月十五賞月的習俗從此開始流行!

    到北宋時,官方正式把八月十五日定為中秋節,並進一步出現了“拜月”的習俗,八月十五的夜晚,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當然放天燈是也必不可少的,我們現在一般稱作“孔明燈”,然而在古代,紙張並不算便宜,富貴之家可以用紙糊幾個天燈,農家孩子則多用南瓜、柚子、橘子做燈聊表心意。

    到了明清,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吃月餅、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猜燈謎等特殊風俗!

    其實細細數來,中秋節的習俗有很多很多,各個民族有各個民族的傳統習俗,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是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生活的美好向往~

  • 2 # 史論縱橫

    馬上又到了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在中國古代人們最注重傳統,古人對中秋節也有很多的講究,但是我們現在延續下來的傳統已經很少了,所以我們現在來看古代人是如何過中秋節的,應該也是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的傳統就是吃月餅,即使是放到現在的中秋節,還有很多出售月餅的。關於月餅來歷,據說是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時,楊貴妃覺得他們吃的一種餅很好吃,就叫它為月餅。

    現在,大家吃月餅都是一個一個吃的,但是古代吃月餅是好多人分著吃一個,每人都有同等大小的一份,寓意是閤家團圓。月餅在古代就分為很多種類,但是大多數人們吃的還是五仁月餅,五仁月餅裡有各種果仁。

    我們知道的的就有五仁月餅,豆沙月餅等等。而在現在也有各式各樣的月餅,中國古人過中秋就已經流行送月餅了,寓意是送團圓。

    祭月

    在古代的中秋節,人們是需要祭拜月神的。其實中秋節祭月就是自古以來的傳統,早在周朝時期,就有中秋祭月的習俗了。而且古人祭月還有很多講究,皇帝和尋常百姓祭月也是不一樣的,皇帝要有專門的祭壇。

    古人祭月,要提前準備許多祭品,然後全家人再祭拜。那麼古人為什麼要祭月呢?普通百姓祭月就是希望一年平平安安,也有想要考取功名的人希望自己金榜題名。皇帝祭月就是為了鞏固民心,希望國家沒有戰爭,風調雨順,後來隨著人們崇拜的改變,祭月活動逐漸的被人們冷落了。

    當然,不祭月了還有賞月這樣的習俗。

    而在中秋節,正直八月份,這個時候菊花桂花也都開了,在賞月的同時,賞花也是必須的,縱橫也很喜歡花卉,經常到花卉市場去逛,現在的菊花和桂花都是主打品種。

    擊鼓傳花

    古人都有很多講究的,所以在中秋等重要節日,都是家裡團圓的日子,所以為了增進感情,便出現了擊鼓傳花這樣的娛樂專案。

    擊鼓傳花,顧名思義,就是一邊擊鼓一邊傳花。如果鼓聲停止了,花停到誰手裡,誰就要給大家表演一段才藝,這樣便促進了大家之間的感情。

    其實,類似這樣的活動,也演變為現在團體活動中的娛樂專案,例如丟手絹等遊戲,就有擊鼓傳花的影子(沒有考證,我猜測的)

    燃燈

    在中秋,也是月亮最圓,人們團圓的時候。人們在這種月色下,想出了燃燈以便襯托月色的辦法。而花燈向來都是華人喜慶的象徵,不僅在春節,元宵節出現,而且人們也讓花燈在中秋節出現,但是中秋節的花燈比較小型,沒有春節的華麗。

    在湖廣一帶有在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有制燈船的習俗。在廣東地區,人們在中秋節前後,用竹條扎燈籠,然後糊上紙,塗上各種顏色。然後在中秋夜,將燈籠掛在樹上,又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吃螃蟹

    在中國古代,一直是“民以食為天”,不管什麼樣的節日,大餐一頓是少不了的,除了吃月餅外,吃點螃蟹那是必不可少的專案。

    秋風起,蟹腳肥,在這個時候弄點螃蟹,喝點酒,想想就美妙,紅紅的螃蟹看起來就讓人食慾大開,作為中秋團圓宴上重要的一道菜,吃螃蟹的寓意也是極好的。

    在紅樓夢裡,史湘雲曾在中秋節舉辦了一次螃蟹宴,螃蟹都十分肥大,所以後來人們就一邊賞桂花一邊吃螃蟹。

    有錢人的生活,就是這樣奢侈且浪費,今年豬肉價格暴漲,吃螃蟹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澄陽湖大閘蟹聽過沒吃過,不過我們東北的盤錦河蟹,前幾天我在市場上聽是45元二斤,看樣子還挺大了。

    反正,我是海邊的,最喜歡的還是梭子蟹,哈哈哈哈!

    熬夜

    前面說吃螃蟹,其實都是有錢人的生活,在中國古代一直都掙扎在溫飽的水平線上,為了不消耗體力,平時晚上到點就睡覺,天亮才去幹活。

    恩,我小的時候,餓的時候,我奶就讓我晚上早點睡覺。。。太難了,我現在能漲到180斤,我容易嗎?

    但是在古代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有人想要長命百歲,就在中秋節熬夜。這和春節守歲是一樣的道理,都是人們對生命長久的渴望。所以很多人就在中秋節熬夜,並對長命百歲寄予希望。

    觀潮

    除了中秋賞月,最重要的活動就是觀潮了。相傳農曆八月十八為潮神生日,所以民間便有了觀潮的風俗。

    之所以會在這一天觀潮,作為土生土長的海邊人就要給大家普及一下小知識點了,潮汐跟月球引力有一定的關係,農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是圓月之時,所以潮水也最大。

    與觀潮有關的活動十分豐富,人們要祭祀潮神,而且還要有人主持,防止混亂對神靈不敬。而且還有各種藝術表演。

    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大賦名篇《七發》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在漢代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加興盛了。

    總結:

    其實,詳細來說,在古代物質條件不豐富的時候,往往都在過節的時候調節一下生活狀態,並且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憧憬。

    我們看,古人過中秋節,又是吃月餅,又是祭月,又是賞月,又是擊鼓傳花,等等等等……十分熱鬧,而且人們之間還有互動。

    近些年來,大家都覺得傳統節日沒勁,沒有節味,其實我想是因為現在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過節才能拿出來吃的東西,我們平時就能夠吃到了,在沒有物質的驅動下,人們對節日的視覺感覺自然就淡了,其實這是一件好事!

    當然,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中秋節都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 3 # 動漫雜貨鋪

    對於古代過中秋節的場景記載得最多的朝代是南宋,南宋的首都是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歷來都是人文聖地,其繁華景象非他處可比。據史書記載,在中秋之夜,上自皇室下至貧窮之家,都有設宴賞月的習俗。皇宮中的宴會有樂隊伴奏雅樂,可謂高貴豪華。而豪門大戶登高樓逛軒之上,一邊大排筵席一邊飲酒高歌。如果是一般的中產階級,就在住宅的月臺上安排家宴,子女團圓共度佳節。至於窮人家,哪怕典當衣服也要買酒歡度節日。等到晚上的酒宴過後,臨安城便迎來了全民遊玩狂歡之夜。這一夜大街上的買賣一直要延續至第二天凌晨,尤其是點心鋪、胭脂香鋪這些和喜慶氛圍有關的店面都將各色貨物陳列出來,史書裡記載這個場面寥寥幾句就把場景勾勒出來了——“誇多競好,謂之‘歇眼’。燈燭華燦,競夕乃止”。遊人們“婆娑於市,至曉不絕”

    此外在臨安的中秋夜還有一個特殊的風俗,就是在錢塘江上放燈。在宋代,錢塘江潮水數次侵蝕城東的良田,人們為祈願平安,遂有此舉。數十萬盞水燈浮滿江面,有如繁星一般燦爛,這種場面在現在只能靠想像了。

    到了明清時期,社會的人文氣息得到了發展,這個時期中秋節的風俗又有了不同的變化。同樣是杭州城,中秋祭月的祀品除月餅、方柿、石榴、栗子等食品外,到處還掛滿了彩燈。人們主要賞月的地方有西湖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及鳳凰山上的月岩這些優美的景點,而蘇堤之上更是“聯袂踏歌,無異白日”。

    上海地區的中秋習俗和杭州相比可就簡單多了。現在上海的位置在明代屬於松江府,這個地區的中秋活動主要是登樓臺、賞月觀鶴,因為松江府傳說有每到中秋夜就有鮮見的仙鶴出現。到了清代,上海縣城有家家戶戶燒香斗的習俗,形狀大概像是寶塔形,裡面還要放金箔。中秋之夜吃的東西也比較有地域特色,除了月餅之外,每一家都煮毛豆莢和芋艿,這個季節的的毛豆和芋艿都非常好吃。直到現在上海還有管中秋叫“踏月”的,是因為上海歷來沒有什麼名勝風景,只有一種避災祈子求福的活動“走三橋”,與杭州蘇州這些名勝城市相比遜色很多。

    其實說起現在的中秋節,貌似已經變成了各大商場搞促銷的一種噱頭,隨著大家休閒娛樂方式越來越多元化了,像中秋節這種傳統節日,“節味”似乎已經漸行漸遠,過去那些傳統的習俗都消失不見了。其實像中秋節這種傳統節日承載著寶貴的文化,帶著文化訴求過節更能品味到過節的樂趣。如果中秋節這三個字僅僅與“吃月餅”、“聚會”、“放假”劃等號,那可真是社會文化的退步了。

  • 4 # 蝸牛徐徐

    又是一年中秋佳節,人月兩團圓。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的節日氣氛十分濃厚,吃月餅,賞月,猜燈謎,這些習俗是從古代流傳至今,還是新興起的呢?

    說起來,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明清時期成為和春節有同等的節日。而古人,在不同朝代,過中秋的方式也大有不同。

    1、唐朝

    吃月餅:唐朝中期,中秋節開始了吃月餅的傳統。據《洛中記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而到了宋朝,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鮮美,還會在餅面上設計各種與中秋節傳說有關的圖案。

    祭月:設大香案,擺祭品。在月下,人們將月亮神像擺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全家人依次祭拜,然後由當家主婦切月餅,按人切塊,切之前一定要計算好人口,在家的外地的都要算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即使沒回家的家人,也要留一份給他。

    而拜月祈願時候,讀書人祈願科舉高中,女孩祈願貌似嫦娥,已婚婦女祈願多生貴子。

    2、宋朝

    觀潮:在浙江一帶,觀潮是中秋的一大盛事。直到今天,錢塘江觀潮還是一項獨具特色的風俗活動。

    飲桂花酒: 桂花象徵富貴吉祥、子孫昌盛。《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綵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到了清朝,中秋飲用桂花酒也成了既定習俗。

    熬夜:閩南地區,相傳年輕子女們越晚睡,父母會越長壽。不少年輕人,也趁著這個機會玩個通宵。

    3、明清朝

    明清時期,中秋節越發熱鬧了,除了傳統的祭月,還多了不少有趣的習俗。

    燃燈:燃燈象徵旺財。清代,蘇州村民會在曠野用瓦疊成七級寶塔,中間供地藏王,四周燃燈,稱之為“塔燈”。廣東更是張燈極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極為好看。在今天,廣州中秋賞花燈是最為重要的活動了。

    玩兔兒爺:清朝,宮廷裡的人把玉兔稱為“太陰君”,民間則成為“玉兔兒爺”。而且,兔兒爺的功能也從祭月轉為兒童的玩具,製作精緻,扮相多樣,有頭戴盔甲,也有背插紙傘等。

    偷蔥偷菜:“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相傳,如果未婚少女在中秋夜偷了別家的蔬菜或者蔥,就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

    摸秋求子:“女伴秋夜出遊,各於瓜田摘瓜歸,為宜男兆,名曰摸秋。”意思是說,秋夜去別人的田裡偷瓜,成功的話,明年就會生男孩。

    吃芋頭:清乾隆《潮州府志》記載,“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寓意辟邪消災。

    如今,這些習俗有些還在部分地區流傳,有些早已被其它方式取代,但無論如何,中秋是個闔家團圓的日子,好玩的習俗固然有趣味,但更重要的是家人團圓。

  • 5 # 有女如玉書中尋

    老北京中秋節供兔兒爺的習俗

    老北京每逢中秋節都有自家請兔兒爺、給親朋好友送兔兒爺的習俗。請兔兒爺就是請平安,送兔兒爺就是送吉祥。很多老人兒認為兔兒爺是老北京的吉祥物和保護神。

    古時候,玉兔是老北京祭月活動供奉的神仙,因為傳說玉兔在月宮搗藥嘛,過去老北京春秋季多發瘟病,老北京人就認定玉兔兒能保佑人間無病痛之苦,所以有了供奉玉兔兒的習俗,“爺”也是對被供奉者的一種尊稱。讓小兒女跪拜兔兒爺,求個健康平安。

    最早關於祀拜兔兒爺的記載,出現在明朝末年紀坤的《花王閣剩稿》中。到了清朝,兔爺崇拜已經衍生出兒童玩具,兔麵人身,穿人的衣服,或用泥或用面做。

    兔兒爺的形象

    過去每逢中秋節前,北京城坊街巷就開始出現專賣兔兒爺的貨攤,花色豐富,形象多樣。通常是泥質的彩塑,兔首人身,穿著武將一樣的神氣服裝。兔兒爺有的手執藥杵、身披鎧甲、背插靠旗;有的坐老虎、坐大象、坐麒麟、坐葫蘆、坐牡丹……

    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對兔兒爺有生動的描寫:

    “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著硃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

    兔兒爺泥塑越來越豐富,不同的形象也寄託了不同的祝福。

    坐大象的兔兒爺,寓意為吉祥如意。(諧音梗…..)

    坐虎的兔兒爺,寓意為事業興盛,王者風範。

    坐麒麟的兔兒爺, 寓意為學識廣博,學業有成。

    坐葫蘆的兔兒爺,因葫蘆與福祿同音,寓意為福祿雙全。

    坐牡丹的兔兒爺,寓意富貴尊榮。

    現如今,這種民間工藝品的人氣不如從前了,兔爺兒也成了稀罕物,東嶽廟北京民俗博物館中儲存了一些各種造型的兔爺兒玩具。雖然現在兔兒爺幾乎不再出現在大街小巷的叫賣裡,但是在一些工藝店裡還能遇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差異比重怎麼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