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朝史暮想
-
2 # 三國逐夢
中國古代建立王朝,往往是以地點為名,自周朝推翻殷商以來,周天子分封了無數諸侯,所以很多地方上溯至此時,都是周朝封國的名字。如劉邦被封漢中,以漢為國號;曹操被封鄴城,魏國舊地,以魏為國號;司馬家所在溫縣,是故晉國之地,以晉為國號;唐朝也起于山西,唐虞故地,李淵是唐國公,以唐為國號;趙匡胤是歸德軍節度使,故宋國之地,以宋為國號……這是大朝代,還有一些分裂時期的小國,大多不脫離這個原則。
商朝因為太過久遠,而且遷都頻繁,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西周建立後,商朝的土地被周天子分封給諸侯,宋國沿襲了商朝的祭祀,所以再後來,商朝就被遺忘,也就沒有人以此為國號。
僅代表個人觀點。
-
3 # 揮劍決浮雲6
翻遍廿四史,商後確實沒有再以商為國號的政權了,但不要忘了宋。宋是商的延續,史上以宋為國號的不少。南朝劉宋,趙宋等。
-
4 # 鍵鼠俠
為什麼沒有以商為國號要從一本書開始說起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裡面的禮就是周禮,被孔儒奉為儒家經典。秦以後的朝代都是尊儒的,這是統治者政治上的需要。講究的是君臣之禮、長幼有序、名正言順,從身份和道德上進行行為約束。
商,意味著陳舊腐朽、禍國殃民;商人,意味著重利忘義。官商勾結,不利統治,歷朝都是官營重要生活及軍事物資,處在農耕文明社會,多有重農抑商之舉。
那為什麼商這個字不受待見?武王滅商,紂王自焚而死。而對於朝歌城及王畿之地,商民還是以商自居。武王為籠絡人心,封紂王子武庚於朝歌,以延商祀。封管叔(老三)、蔡叔(老五)、霍叔(老八)於朝歌周圍王畿,就地監視武庚。
武王滅商四年而卒,天子之位傳於子成王。王年幼不能主政,由武王弟成王叔周公(老四)和召公攝政。這廂兩公主政,那廂老三老五看了非常不爽,憑什麼輪到你老四啊!便散步謠言,周公意圖篡位,並聯合武庚一起叛亂,史稱“三監之亂”。周公很快就將叛亂平息,誅管叔和武庚、逐蔡叔、廢霍叔。
由此事件,商超移民被周公徙於洛陽監管。這批叛亂之眾政治地位是沒了,包括有些商貴族都只能做做小本買賣,經商了,所以叫商人。而後周公編寫周禮,商這個字除了指低賤的販夫和商故地外,別無他意。周公攝政七年,歸政於成王,成王開啟成康之治。
因此,後面的朝代在封王封爵時有意無意避開了商這個字,多用宋(商裔)鄭之類的。並且,河南在後面各朝充分開發,身處四戰之地而少險可守,也就沒有了立國資本。
-
5 # 碼上行
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的命名有點爭議,比較多的支援的是以氏命國。夏后氏為首,故名夏朝。
這是以姓氏取名的王朝,獨一份(陳霸先是梁帝跟著姓氏來封了陳侯、陳王。陳霸先估計自己憑著這理由說自己不是拿姓氏命國的,暫時給陳霸先一個面子。)
大禹治水,其手下契功不可沒,大禹繼舜位後封契於商邑。後鳴條之戰夏軍戰敗,桀死夏滅。湯組建新國,以封國命名為商(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似乎並沒有大分封,還保持了夏朝的部落國都政策。而商朝國境包含原夏境。
遠在西岐,有一支漂泊的部族,他們以地命國,後部族在長期遷徙是慢慢從遊牧變為農耕,後在一次遷徙時至周原。以此命名為周。在此穩定下來,傳至武王姬發。牧野一戰,商軍潰敗。摘星樓紂王自焚。建立周室(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大封諸侯,而商朝祖地商邑被衛宋兩個諸侯國分制。
周朝傳至第十二個統治者幽王,戎狄犯周,幽王身死,都城陷落。後面太子為了避禍,東遷洛邑。周室得到續存,但後面王威沒了。在東遷過程中秦公忠心護送,繼位為周王的太子,把他封為諸侯於秦地。
秦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06年,帝國: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從此成為了一個諸侯國。
後秦國550年的努力,吞二週而亡諸侯,大一統於華夏。但沒福氣享受,二世而亡。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劉邦於漢中,為漢王。這是漢朝(公元前206-公元8年、公元25年-公元220年,帝國: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25年-公元220年)的來源。後面劉秀為漢朝後裔,所以建立的國家也繼承了漢朝的名字。
上面除了夏,都是用地命名的國家。因為被衛國和宋國分割了商朝的故地,所以拿地命名的也就不存在了。從漢朝之後,大一統王朝進入第二個階段-----爵位命名階段。
開頭的便是曹丕,按理來說魏國不是大一統王朝,但是魏國的建立和晉朝的建立時一樣。所以曹丕便代替司馬炎成第二階段的老祖先。
曹操因功和自己的勢力,被漢獻帝冊封魏王,後面曹操去世曹丕承襲爵位,逼迫漢獻帝退位,建立了魏國(公元220年-公元266年)。
而蜀漢的建立者劉備知道曹丕篡位漢朝,便在四川再建漢朝國祚,自稱漢。而由於地處蜀地,所以後世稱之為蜀漢(公元221年-公元263年)這個其實比較特殊,但由於劉備是漢朝後裔,所以漢這個稱號也可以代表劉備的爵位(其實漢朝政府並沒有給劉備封什麼爵位,而劉備的漢中王身份倒是有些依據,不過看史料有自封僭越的嫌疑,所以沒提)。
東吳是因為孫堅的祖籍本就是吳郡人氏,加上公元196年,漢朝封孫堅之子孫策為吳侯。在公元221年蜀漢伐吳,孫策之弟孫權為防止魏國趁火打劫,於是主動投降魏國,曹丕冊封孫權為吳王。但222年魏國進攻孫權而不勝,此時孫權與魏國便重新為敵。孫權於是始建年號黃武,建立吳國(公元222年-公元280年 帝國:公元229年-公元280年),229年在武昌稱帝。
在司馬家發掘的將領鍾會和鄧艾滅了蜀之後,眾人說司馬昭大功一件。於是傀儡皇帝曹奐冊封司馬昭為晉王。後司馬昭去世,司馬炎承襲爵位,來了一個依樣畫葫蘆。晉朝(公元266年-公元420年)建立,後面匈奴人建立的前趙破長安,西晉滅亡,司馬炎“從子”(司馬懿第四子司馬伷之孫)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有點複雜,本來是國號是代,因為和後燕爭奪魏地河東地區,所以為了宣示土地歸屬,把國號從代改成了魏。
南朝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是因為當年的劉裕祖籍是彭城,在春秋時期是宋國的故地(這又是商朝重現的一次機會),東晉皇帝冊封劉裕為宋王,後劉裕篡位為帝,國號為宋。這是第一階段衍生的第二階段。
南朝齊(公元479年-公元502年)是因為蕭道成被宋朝皇帝冊封為齊王,所以國號為齊。
南朝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是因為蕭衍的封地在梁郡(今河南開封地區附近),所以建立朝代國號為梁。
東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和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只不過是北魏皇族分別投靠權臣高歡和軍閥宇文泰後分制,後世史學界根據方位命名的國號名字,本身兩個國家都是魏(大概高氏魏國和宇文氏魏國分別稱東朝和西朝,因為權臣高歡和軍閥宇文泰已經控制了魏國,所以雖然是兩魏的皇帝還是拓跋氏/元氏,但是嘛。。。)。
北齊(公元550年-公元577年)是因為高洋被東魏皇帝封為齊王,所以篡位後國號改為齊。
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是因為宇文覺被西魏皇帝把岐陽之地封給了自己,冊立周公,所以被宇文護擁立為天王后,國號改為周。
南朝陳(公元557年-公元589年)在夏朝的括號裡說過了,陳霸先被梁朝皇帝跟著自己的姓氏一路封為陳王,所以陳霸先建立的朝代國號為陳。
北周時期,楊堅的父親楊忠因功被封為柱國大將軍,爵位為隨國公。楊堅在父親死後承襲爵位。因為自己的女兒是北周皇后,自己還挺有能力,於是在皇帝不在的時候楊堅便總攬朝政。在宇文闡即位三年後把年僅9歲的小皇帝趕下了臺。隋朝建立,因為隨這個字意思有離開之意,所以便改為現在認識的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隋朝建立,因為楊堅的皇后獨孤伽羅是李淵的姨母,所謂姨夫的楊堅比較疼愛這個外甥。在隋朝建立之前,李淵的爺爺隴西郡公李虎有大功於社稷,因此北周代西魏後,開國皇帝追封李虎為唐國公,讓他兒子李昞承襲了唐國公爵位。後面楊堅建立後也沒有廢掉這個爵位。在後面李淵太原起兵攻陷長安,隋朝滅亡後李淵廢掉自己的傀儡皇帝楊侑自己繼位,建立的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隋和唐的國號都追溯到了北周時期,挺有淵源)
自此都是以大一統王朝以爵位命名的國名,因為沒有人的爵位裡字帶商,所以以爵位出現商國號也就此打住!下面進入第三階段,隨意起名時期!。
五代朱溫是唐朝冊封梁王,所以建國國號為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按道理屬於第二階段。 後唐是因為李存勖是因為家族奉唐為正朔,所以國號為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
後晉是因為石敬瑭和契丹勾結,這個帝位是契丹冊封的(有意思的是,後晉也是契丹滅的),國號晉(公元936年-公元947年)也是契丹人給的。
後漢是因為劉知遠冒充劉邦的後裔,所以以漢(公元947年-公元950年)為國號。
而後周是因為郭威認為自己祖上是虢叔的後代(這個人是周文王姬昌弟弟的孩子,和姬發關係有點遠),所以改國號為周(公元950年-公元960年)!
後周時期,建國時期投奔郭威的趙匡胤一直為後周皇室重用,在宋州,趙匡胤被柴榮封為歸德軍節度使,成為一鎮諸侯般的人物,後面陳橋之後建立北宋便是那發跡之地宋州命國。後靖康之恥發生,宋徽宗之九子趙構繼位稱帝,儲存了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的國祚!
和宋朝相似的是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西夏早年從松潘地區遷到陝北地區,這個地方被稱為夏州。後來因為北宋的一些腦殘外交政策,李元昊不幹了。自立為帝,成立大夏國,因為在西邊,所以是西夏!
後梁建立者朱溫由於和唐朝有直接關係,所以根據第二階段爵位命名來的,而其他四個亂世皇朝就是進入第三階段瞎取名了。
宋朝、西夏和其實是回到了第一階段---拿地取名。一個是發跡之地,一個是祖居之地。這兩個還算正常,而且宋朝的地方就在商朝故地,但因為年代太遠了,也就不在有這個地名了!後面的這兩位就比較中二了!
遼朝(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帝國: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這個國號其實還和中原有點聯絡,而且這個國號也和遼朝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沒一點關係。947年,因為後晉和遼朝有點不對付,耶律阿保機的兒子,成為契丹第二任統治者耶律德光大怒,於是南下把後晉滅了。契丹人進軍中原,得按照中原法則來啊,於是耶律德光在汴梁宣佈定國號為遼(以前的契丹是族名代替國名)。遼在契丹語裡本意為鑌鐵之意,意在說遼朝堅如鑌鐵一樣不可滅。
然後200多年之後,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1115年,在會寧府(在哈爾濱附近)建立女真國,帶有漢族特色的國號為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你遼朝不是鑌鐵嗎,我取名為金,不僅比你還堅硬,而且還比你更不容易壞。
很明顯,遼的國號是為了方便中原統治而設立的漢族特色國號。但由於遼朝沒有接觸過多少漢族文化,所以拿契丹語譯來命名國號,但是剛剛命名的遼朝怎麼也沒想到屁股還沒坐熱就被攆回到了北方,耶律德光自己也身死中原,為了帶回北方,不得不做成“人幹木乃伊”!後面遼和契丹來回變化,直到1066年耶律洪基才正式穩定了遼這個國號。而金那就是比著和遼較勁了。
到了元朝,蒙古大汗蒙哥死後,忽必烈和阿里木哥爭位,利用漢地地大物博的優勢,忽必烈戰勝了阿里木哥奪得大位,忽必烈一心要尊漢法,在1271年正式“入籍中原”稱帝建國,但是蒙古人和漢族第一沒有故地和用,第二沒有爵位繼承。但忽必烈喜歡《易經》這本書,於是在易經裡找到“大哉乾元”四個字,取第一個和最後一個字來命名國家為大元(公元1206年-公元1389年,帝國: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後面元朝衰敗,各地起義軍不斷湧現,在其中紅巾軍不僅勢力最大,而且也深得人心。其中朱元璋也是其部下,後面發跡,建立了國家。小明王之死是朱元璋授意還是手底下人擅自做主這個不知道,反正為了面子,讓大家知道我沒忘本,是從大小明王手底下打拼到現在的,所以建立國號為大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和遼朝一樣,清朝的國號名字和他的建立者同樣沒啥關係。努爾哈赤本想的的是我和那個輝煌過的女真族同宗同源,所以取名後金也無妨。但是皇太極立志推翻明朝,建立自己的國家。但是繼續採用後金這個名字去進關多少有點讓中原回憶起500年前被女真人統治的記憶。於是皇太極取滿文諧音,改金為清。取名大清(公元1616年-公元1912年,帝國: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也有人說清朝在蒙文裡是戰鬥國家的意思。這個就不知道了!
上面三個朝代,兩個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他們從沒有見過更沒有聽過商朝的事蹟,也就談不上去取
商朝的名字了。而中間夾縫的明朝,朱元璋出身貧寒,所以更看重恩德。也就和商朝無緣了!
回覆列表
甲骨文的出土發現,其實是近代考古工作的成績。在這之前,對於商朝的研究,很多都是停留在古籍和傳說之中。所以這個朝代的很多事情,是得不到考證的。所以對於後來的封建王朝,商的存在感其實是很低的。在國號的選擇上,很少會用它。
商朝被周朝覆滅後,在諸侯國裡其實是有傳承的周滅商後,不代表商就此滅亡。起碼在戰國中晚期之前,大家打仗是很少打滅國仗的。商朝的遺民,王室後裔,後來建立了宋國。就是春秋戰國的宋國。所以,後來人們談商,就用宋來取代。
“商”字,行商意味太重,封建社會重農抑商我們都知道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農耕經濟。解決底層百姓的溫飽是被封建統治著看做保障王朝統治安全的首要任務。而他們認為行商,倒賣,是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產出的,只會使得商人自己變得富裕,於國家毫無益處。並且商人一旦有錢,就往往會尋求政治話語權,對政局的穩定是不安因素。所以封建統治者都是重農抑商的。以商為國號,更不會考慮。
附帶一般後世王朝選擇國號的幾種選擇方法。
第一,以地名選擇。
很多國號,帶有強烈的地域性質。比如五代的前秦,前燕,秦末漢初的西楚,陳勝吳廣的張楚國,四川的蜀國,都是帶有強烈地域色彩的。
第二,歷史傳承。
很多朝代自詡為之前某個王朝的傳承繼任者。比如劉備的蜀漢,劉知遠的後漢,滿清初期的後金等。
第三,以發跡地為名。
這個以少數民族居多。比如契丹的遼,遼在契丹語境裡就是遼太祖發跡的地方。
第四,以開國皇帝有關
比如隋朝的楊堅,以前就是隋國公。唐朝的李淵,之前是唐王。趙匡胤兵變之地就在宋州。
第五,從學說和典籍裡選擇。
元朝的國號,就是從《周易》裡“大哉乾元”裡找的。清代的國號,就是因為陰陽五行學說,水克火,明為火,清為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