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因為這種防禦思路本身就註定失敗,還是因為盟軍的諾曼底登陸投入的兵力太多被沖垮了?
3
回覆列表
  • 1 # 武器百科

    大西洋壁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在西線設定的軍事設施。該防線從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長達2700公里,主要用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最初,大西洋堡壘在諾曼底戰役中,這條防線被盟軍攻破。下面就來說一下大西洋堡壘失敗的原因。

    大西洋堡壘位置圖(黃色線條)

    大西洋堡壘失敗,主要由以下幾方面原因構成:

    1.1943年義大利與盟國簽署停戰協議,這讓原來由義大利負責防守的地中海交給德國。

    2.守軍兵力素質不一。守軍中,多為守備師或後備役,這些部隊裝備缺乏,特別是裝甲部隊和飛機。另外兵力調動也不統一。

    3.蘇聯開始反攻,令德國腹背受敵。

    大西洋堡壘中的一處障礙

    4.以西線德軍總司令倫得斯特為首的軍官主張集中裝甲師,在盟軍登陸進行縱深作戰時集中消滅,主要是由於裝甲師數量極為不足,分散防禦只會更加浪費,即進行機動防禦。但隆美爾認為德軍兵力不足,主張將裝甲兵力分散於攤頭前不遠處,因為一旦盟軍登陸成功德軍必敗無疑,除非讓登陸兵力消滅在沙灘上,且若在敵方登陸後再進行機動防禦,基於北非作戰的經驗,在盟軍擁有制空權下是極為不易的。由於以上觀點的衝突,兩人還有數次爭吵,直到盟軍登陸時,隆美爾的主張都未被採用,而之後投入的裝甲師也被消滅。

    5.盟軍開始登陸時,西線司令部曾上報希特勒,但最高統帥部的約德爾卻以元首休息和認為是盟軍聲東擊西來回應,使得倫得斯特無法在關鍵時刻動用足夠的裝甲師來反制,到了盟軍已鞏固陣地後才派出前往戰鬥。

    6.隆美爾估計登陸地點錯誤。

    盟軍攻破大西洋堡壘後,一名英軍士兵與火炮工事合影

    7.大西洋壁壘在盟軍發起攻擊時並未建造完成。在盟軍登陸前的火力準備中,防禦結構多處被破壞。另外就是,盟軍有獲得整個大西洋壁壘的藍圖:1942年,一名名叫雷內·杜歇的法國特務,偽裝成油漆工意外偷得德軍整個大西洋壁壘設計圖,並將它交給盟軍,使它的主要防禦工事早已被盟軍所洞悉。

  • 2 # 虹攝庫爾斯克

    1944年3月20日,希特勒曾經向西線方面的陸海空三軍指揮官做過一次講話,說明他對西線方面戰爭態勢的看法,在講話中,希特勒表示,“很明顯,英美聯軍必然在西線方面發起一次登陸戰,至於它怎麼樣,和從什麼地方來,誰都難以預料。同樣的,對這個問題做某種猜想也是不可能的。不過他們的船隻(登陸艦船)如何集中,都不能算做一種證據,或者一種徵候,使我們足以確定他們(英美聯軍)這個綿長的西線上的哪個地區實施登陸,從比斯開灣到挪威,法國的南部、義大利的海岸,甚至巴爾幹地區。船隻(登陸艦船)是可以移動的,所以他們(英美聯軍)可以實施聲東擊西的詭計。最適宜登陸的地方也是最危險的地方,應該是法國的瑟堡和佈雷斯特。”

    此外,1943年12月,隆美爾元帥視察大西洋海岸防務時,也就相關的防禦問題寫了一個報告提交給希特勒,他認為敵軍登陸作戰的焦點可能是加萊海峽,其海上距離最短,而且在使用空軍的條件最為優越,敵軍的空降部隊會被投送到我們(德軍)的海岸防線後方,並且迅速佔領我們的交通要道,並且配合由千百艘裝甲突擊艇和登陸艇組成的搶灘部隊在極短時間內建立一個巨型的橋頭堡陣地。假使這種攻擊不能被立即擊退,我們這種淺薄的防線,很快就被他們穿透。按照我個人的看法,敵軍的空中優勢足以使我軍任何的大部隊行動都成為不可能,無論在前線還是後方,無論是在白天還是黑夜。

    雖然,隆美爾元帥對於大西洋防線的問題有著深刻的認識和見解,並且盡了最大的努力(隆美爾元帥在1944年4月23日寫信給約德爾上將,提及如果我們能夠將大部分的裝甲兵力在最初的幾個小時內全部投入遭受威脅的海岸防禦地區,那麼在一天之內就可以粉碎敵人從海上發起的任何攻擊),但是為時已晚。另外,在德軍高層內部還存在著以龍德施泰德元帥和蓋爾將軍為代表的另一派意見,使得希特勒無法下定決心,一直處於猶豫不決之中(從開頭的前文即可得知),提前將裝甲部隊向加萊海峽進行集結。

  • 3 # 地圖中瞭解歷史

    大西洋壁壘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德國的國力與盟軍美蘇英的對比已經嚴重失衡,當美國參戰的時候,勝利的天平已經完全失衡,德國陸軍精銳幾百萬人都陷入了東線戰場,而且已經無法打敗蘇軍。還哪有實力去抵抗美英聯軍。大西洋壁壘的失敗並不是單純的戰略戰術的失敗,而是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消耗戰的失敗。別看德國很強大,德國本土只有一億多人口,佔領區的民族主義還需要德軍消耗很大部分軍力去鎮壓或者震懾,對比於統一美國蘇聯,和到處擁有殖民地的英國,德國的大西洋壁壘無論如何都會失敗。

  • 4 # 戰略論

    事實上這個“大西洋壁壘”直到盟軍發起登陸都遠沒有施工完畢,根本達不到防禦盟軍登陸的要求,失敗幾乎是可以肯定的,除非德軍能預測出盟軍的登陸低調實行重點防守,否則好無可能。

    這個所謂的“大西洋壁壘”從南面的義大利邊境開始,涵蓋了整個法國的海岸線,一直延伸到了北部的德國邊境,長達3000英里。而防守的兵力只有60個師,其中有一半是戰鬥力很弱的海防師。也就是說就算不留預備隊把所有部隊都投入一線,平均每個師的防守正面也長達50英里,這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通常一個師的防守正面最多隻有3英里,才能組織起有效的防禦。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自動火力的加強,可以使一個師的防守範圍增加2-3倍,也就是最多不了超過10英里,否則這個師就無法進行有效的防禦。而現實是德軍留置了10個裝甲師和裝甲步兵師在後方充任預備隊,說明實際德軍前線一個師的防守遠比50英里還要大,最薄弱的地區一個師要據守長達100英里的防線,一個連長乘車巡視自己的防區需要一天的時間,簡直是形同虛設,哪一點壁壘的意思。

    不僅兵力嚴重不足,“大西洋壁壘”的防禦工事離完工也相差深遠。從德國佔領法國開始,德軍在西線的防禦工事建造就相當緩慢,甚至陷入停頓。原本用於建造工事的工兵部隊都被調去了東線,而一線的海岸師由於駐守防線太長而無力落實如此巨量的工作,再加上盟軍的空襲,使得“大西洋壁壘”的建造工作異常緩慢。

    例如在1940年到1944年初,德軍在諾曼底總共佈雷200萬枚,而計劃的是要布5000萬枚地雷,儘管在隆美爾到任後極力的加強了該地區的防禦,僅用幾個月時間就佈雷400多萬枚地雷,但離要求仍舊差的太多,德軍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規模的建造工作。

    所謂的“大西洋壁壘”只不過是希特勒捏造出來的一個幻覺,用來恐嚇盟軍和欺騙德國民眾用的。真正現實中的大西洋壁壘無論在工事質量還是部隊的數量上都達不到防禦的要求,不可能阻止盟軍的登陸。希特勒心裡也明白,不然他也不會在西線留置10裝甲師的機動兵力,就是為了在盟軍成功的在某處實施登陸後,用裝甲師將盟軍趕下大海。

  • 5 # 白楊樹下談歷史

    大多數人都認為諾曼底登陸的順利源於同盟國的強大。卻很少有人知道,希特勒為了防範他們開闢第二戰場,甚至修改了戰術思想和武器設計理念。

    如果說二戰爆發的頭兩年,德軍橫掃歐洲,入侵蘇聯,這些一定歸功於以輕型快速的裝甲叢集為特色的閃擊作戰;如果說閃擊戰術逐漸消失,變得行動緩慢,幾乎喪失機動性,那一定歸咎於希特勒的所作所為。尤其是1944年,他更是要打造“大西洋壁壘”,由進攻轉為防禦。

    這些戰術思想的變化離不開他對戰略上的調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兩年,他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避開消耗戰,一直推行閃擊戰。在三個方向上集中三個集團軍群入侵蘇聯,結果一場大雪,阻滯了閃擊戰的鋒芒。第二年再次用閃電戰攻擊斯大林格勒,只不過規模減小到一個戰場一個集團軍群。結果,一場大雪襲來,閃擊戰又一次以慘敗告終。庫爾斯克戰役之後,試圖以軍事方式打敗莫斯科的幻想徹底破滅了。

    當下,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德國的戰線拉得太長。雖然他曾多次批評一戰中同時進行兩個戰場的戰爭,而如今他要面對的卻是三個戰場的戰爭。在東線,他們擁有2000多公里防線;地中海方向防守一條大約3000公里的戰線;在西線,更是要防守長達6000公里的海岸線。

    更讓他想不到是,由於對美宣戰,使得英美蘇結成同盟。按他的想法,兩個意識形態互為敵人,世界觀截然不同的陣營,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走到一起。殊不知,“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當然,這還要“感謝”他,沒有他的“幫助”,同盟國的實力不可能這麼壯大。

    現在,讓希特勒為難的是,一方面,所佔領的領土已經超過了他們能保衛的能力;另一方面,吃到肚子裡的東西怎麼好倒出來呢?他堅持要捍衛每一寸佔領的土地。為此,德軍開始徵召大量的僕從國軍隊以及國內學齡青年和上了年紀的人,用這些拼湊起來的部隊來加強防禦。

    那他為什麼把防守的重點從東線轉向西線?

    首先,他對納粹德軍的戰鬥力依然保持堅信態度,認為他們是天下最優秀的部隊。雖然在蘇聯失利,但都是因為客觀原因(冬天)導致,其戰鬥精神和戰鬥素養依然強悍,依然具有將蘇軍滅亡的實力。

    實力需要更多的武器裝備來保證,而這些都來自於國內和法國等西歐國家的工廠。因此,一旦對手踏入法國大陸,不但要面臨兩線夾擊的威脅,而且大後方的安全將受到嚴重威脅,必須將對手攔在英吉利海峽。

    其次,儘管他們在蘇聯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但東線廣闊的空間作為戰略縱深,仍有許多回旋餘地,大不了就是失去所佔的領土;而西線卻沒有多少迴旋餘地,一旦丟失,後方物資裝備的生產受到威脅,德軍必敗無疑。

    這是因為,東方的前線離柏林有2000多公里,而在西方,從前線到魯爾地區的距離是500公里,到柏林是1000公里。也就是說,如果英美登陸成功,一定會對他們的工業中心——魯爾地區造成直接的威脅。

    如果蘇軍進攻成功,佔領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地區。失去了這些地區重要的戰略物資,但對德國的影響力來說,並不是決定性的。而如果美軍佔領了魯爾地區,則對他們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如果說,當初放棄入侵英格蘭的“海獅計劃”,突然發動對蘇聯的進攻,一定是是為了獲取豐富的戰略物資;而如今,同樣是為了保護的自己的戰略後方,不得不加強西線的軍事力量。

    德國加強防禦,遇到的問題就兩個字“短缺”。

    希特勒的預想,單從軍事角度來說,還是有些戰略眼光的。就在英美聯軍在西西里接連勝利的時候,德精銳部隊陸續部署到了法國。同時,以日益增長的規模,向西線輸送兵員與裝備。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現在除了不缺“歇斯底里”的吼叫,其他的如軍艦、飛機、兵員、大炮和坦克都短缺。雖然他們獲得了大量領土和資源,坦克和大炮的產量一直在增加,但要同時應付三個戰場,不足以彌補損失,早已讓他們的軍事實力捉襟見肘了。

    更可怕的是還有第4戰場——國內。日益強大的盟軍,不斷的空中打擊,已將德空軍從法國驅逐出去,並對其本土的轟炸不斷增強。雖然,轟炸並沒有對柏林的戰時生產起到決定性的限制,但還是迫使德空軍在自己的領空保衛城市,處於防禦的地位。

    空軍元帥戈林,向其彙報了新研製的噴氣式戰鬥機——ME-262型,它的飛行速度為每小時520英里,比盟軍最快的飛機時速還快120多英里。經過實戰檢驗,曾取得30:0的戰績。但是,截至盟軍登陸前,只生產了120架。於是,在法國及英吉利海峽上空,他們並沒有出現,只有很少的幾架螺旋槳飛機。

    海軍更是德國的弱項。拿得出手也就是曾讓盟軍損失慘重的U型潛艇,在聲吶和反潛技術的提高,U型潛艇的輝煌逐漸消失。更何況海峽的深度淺,不適合潛艇作業。所以,海軍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佈雷。

    沒有空軍和海軍的配合,“大西洋壁壘”就如同瞎子一般。

    擁有絕對制空權和制海權的盟軍,不但擁有空前的機動性和隱蔽性,還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戰役什麼地點什麼時間開始,他們說了算,而德華人卻無從知曉。於是,就造成了德軍在防守時就非常的盲目,他們不得不拉長戰線,覆蓋每一個能想象到的登陸點。

    在“霸王行動”開始前,他們能做到只是猜測和被動防禦。

  • 6 # 科羅廖夫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任何智謀和堡壘都是無用功。隆美爾被稱為沙漠之狐,在機動作戰的能力上世界範圍內沒有多少軍人可以與他媲美。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在德軍中甚至也被稱為是工兵專家,尤其是在諾曼底戰役前夕他指揮加強的大西洋壁壘給盟軍增加了極大的麻煩。

    由於在北非經歷了盟軍空軍優勢的打擊,隆美爾很清楚設定裝甲預備隊進行長距離反擊難以實現,最有效的辦法應該是把部隊部署於前沿陣地,在海灘上立刻對盟軍發起反擊把對手趕下海去。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這位沙漠之狐搖身一變成為工兵專家,對大西洋壁壘防線上的工事進行了獨具風格的改造。

    首先自然是任何防線都少不了的地雷,隆美爾在非洲就習慣了使用地雷這種武器進行各種各樣的防禦作戰,在法國他同樣倚重這種武器。先是在海面部署水雷,用以對付盟軍海軍,接下來是在海灘的低潮線和高潮線之間部署雷區。他的雷區既有反坦克雷,又有反步兵雷,這種混搭的做法為對手掃雷增添巨大的難度。地雷不夠,他就開動腦子積極搜需替代品。不僅蒐集各國各類雷區武器,甚至把大量的廢棄炮彈被用於製造簡易地雷,最終加強了大西洋防線上的雷區密度和數量。

    除了地雷,障礙物肯定是要的。各種鹿角被設定在海岸用以阻截盟軍登陸艇,更誇張的是,他創造性地設計“隆美爾蘆筍”“比利時牛棚”等海岸障礙物。這些障礙物有的加掛地雷船隻碰上就炸,有的則可以向開罐刀一樣輕鬆切開盟軍登陸艇。埋設這些東西的人力,他用錢買法華人去做,還身先士卒帶領德軍一起去幹,整個西線德軍在他的指揮下,確實把各種隆美爾式的工兵建築做到了極致。

    這還不夠,作為了解盟軍的人,隆美爾清楚大規模登陸作戰必定會伴隨空降行動。為此,他在德軍防線後方空地凡是適宜空降的地方,設定大量的木樁和尖刺。盟軍滑翔機攜帶裝備降落時,就會撞上這些東西機毀人亡。傘兵跳傘後,也極易受到這些“防空尖刺”的威脅。事實上,諾曼底登陸戰盟軍的一名高階指揮官就因為乘坐的滑翔機撞上隆美爾設定的反滑翔機障礙而身亡。

    也許對隆美爾工兵才能的評價可以用一位德國工兵專家梅斯的話說,“隆美爾就是了不起的工兵專家”。

    德軍為了防止盟軍登陸,在海岸防禦作戰方面煞費苦心。"大西洋壁壘"北起挪威,重點在法國,南接西班牙,全長2700公里!除常規的海岸火炮、碉堡以外,德軍在陸地區域佈設了大面積的反坦克壕溝、鐵絲網、雷區、鋼製和混凝土的反坦克障礙、人工沼澤等工事。

    不過,盟軍擁有絕對制空權和制海權,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登陸戰役什麼時間開始,從什麼地點突破,都由盟軍說了算,而德華人卻無從知曉,只能猜。於是,就造成了德軍在大西洋防線的 防守非常盲目,不得不拉長戰線,覆蓋每一個能想象到的登陸點。再加上盟軍實施了 效果良好的戰略欺騙,讓德國誤以為盟軍要在加萊登陸,德軍在長達2700公里的防線上,只有53個師的兵力,其中還有30多個機動能力和作戰能力極差的海防師。無法抵禦盟軍集全力於一點的攻勢。納粹德軍的大西洋壁壘無論如何都必然會失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乳真的很重要嗎?我也好想讓寶寶吃母乳,但奈何奶水不夠,怎麼才能追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