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碰到幾個中年男士和女士,談及他們的兒子和女兒,都說無法溝通,關係緊張。
4
回覆列表
  • 1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我兒子14歲,也是青春期,但是,我倆的關係很好,目前沒有出現你說的青春期階段緊張的情況。

    為什麼有些親子關係在孩子的青春期會比較緊張?

    不客氣地說,是因為家長管的太多,太嚴,不尊重孩子,越位了。

    比如,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學習,開口閉口就是學習,分數,孩子本來在學校整天都在學習,壓力很大,回到家,父母依然是分分分,雙重壓力下,孩子自然不願意和父母有更多的交流溝通。

    那為什麼孩子之前和父母關係好,進入青春期就不好了呢?

    其實,很好理解,是因為之前父母對孩子的越位管教,孩子還小,沒有能力抗拒,有的為了討好父母,和父母很親近,而這種親近,並不是真的平等交流,自然會在孩子長大後,進入青春期,有了獨立思想後,暴露出問題來。

  • 2 # XIE9329481

    此時孩子們處於叛逆期,父母想強加於他們身上的思想不管對於不對,他們都會抗議,這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此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耐心,做父母的不妨換個角色,或“蹲下”和自己的孩子溝通,這樣你就和孩子看問題處於同一“水平線”了。

  • 3 # 長生271897806

    提高家長自身的思想意識,在當今家庭現實生活中,仍然顯得十分必要。在教育孩子們的青春敏感期時段,做家長的必需剛柔有度,加強思想生活行為習慣上的溝通,充分了解和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況。為孩子們創造一些良好的氛圍,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減緩壓力,正確處理矛盾和分歧,不以個人情緒行為強加和製造不和諧因素,使孩子們產生逆反的心理減少,有利它們在這一時間平安正常度過,實現健康成長的目的。個人觀點粗淺以為,謝邀。

  • 4 # 八爪成長日記

    最近正在追一部電視劇《陪讀媽媽》,感慨良多,孩子們的青春期,與父母劍拔弩張的關係,相信得到很多人的共鳴。其中,李娜和兒子丁一一的關係冰到零點,電視裡有一個鏡頭,年輕的李娜和小時候的丁一一關係很好。連李娜自己也鬱悶了,為什麼和兒子的關係會弄得那麼僵。相信這也是很多父母困惑的地方,為什麼在孩子的青春期階段親子關係會那麼緊張。

    前一段時間看了一檔育兒節目,育兒專家說,孩子的叛逆期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寶寶叛逆期”,2-3歲左右,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他常常會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稍不如意就開始撒潑打滾。但這一階段的孩子,不高興了父母哄哄可能也就過去了,一個玩具就打發了,再不濟打他一巴掌他也就不怎麼鬧騰了。父母於孩子來說,還是有很強的依賴關係的。

    第二階段“兒童叛逆期”,7-9歲左右,這個時期的孩子常常會因為父母不理解自己而遭到他們不合理的打罵讓孩子產生叛逆情緒。這個時候如果不及時疏導的話,會讓這種情緒壓抑或在青春期爆發。

    第三階段“青春期叛逆”,12-18歲左右,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之前的關係緊張,有可能造成無法溝通,甚至“坑爹”事件發生。

    而父母在處理孩子叛逆期上,“寶寶叛逆期”拿玩具哄哄,“兒童叛逆期”拿禮物或暴力都可能得以鎮壓,而那時候的孩子可能對父母的依附感還比較強,所以父母在對待孩子叛逆上還可以處理,但到了“青春期叛逆”時,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具備了成人思維了,他們對父母的依附感並沒有那麼強烈了,父母如果還是一味地用小時候對待孩子的那種方式方法來處理這類問題,就解決不了什麼實際問題了。

    記得《陪讀媽媽》中丁致遠跟孩子們的關係處得很不錯,他也開導自己的妻子李娜,“這個時候,你需要的是跟孩子做朋友,而不是強制要求孩子這個不可以幹,那個不能幹”。孩子在成長,我們在教育孩子上也需要同步成長。前幾天看過一段話,描述的是父母和孩子關係的,那句話的大意是:孩子在成長,而父母在老去,父母只能遠遠地目送孩子離去的背影。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所以,在教育孩子上面,父母也應該與時俱進,與孩子一起成長,教育方式也應隨著孩子年齡逐步發生改變。有的父母還抱著我以前怎麼教,孩子長大了還怎麼教的思想,而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是我生的,我還管不了他的思想等。這樣的教育方式,讓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越處越僵,甚而爆發。

    八爪媽咪現在有個2歲多的兒子,正處於叛逆期的第一階段。常常會感嘆,生他時所遭受的那些罪都不是事,如何教育好孩子才是最令人頭疼的。生孩子前沒有一門考試是《如何做一個合格的好父母》的,要求考試合格才能做父母。我們都是直接上崗的,邊做邊學邊摸索。所以,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一定是一個長遠大計,道長且阻的,需要我們父母不能缺席的。

    八爪媽咪,2歲男孩的媽媽。同你一起分享育兒的故事,也跟你一起探討孩子成長的話題。

  • 5 # 石頭媽閱讀陪伴

    我見過我一堂嫂和她十五六歲的兒子,之間的一次吵架爆發。

    那次吵架是為什麼呢?

    堂嫂剛換了衣服,準備出門,把口袋裡的錢拿出來隨手放在床頭櫃上。中間有事出去了十分鐘左右,再回到房間時,錢找不到了。堂嫂性子急,生氣的問在玩兒電腦十六歲的大兒子:“****,你是不是拿我的錢了?”大兒子平靜的回答:“我沒拿啊!”

    堂嫂又找了找,還是沒找到,開始咆哮的對大兒子吼叫:“我錢就放在那兒,不是你拿的,還能是誰啊?把錢給我拿出來!”大兒子停下正在玩兒的電腦,羞怒的說:“誰拿了誰是狗,行了吧!”

    堂嫂不再吭聲了,這時想起另一個房間裡八九歲的老二,問道:“**你看到我放在櫃檯的錢了嗎?”老二笑嘻嘻的說:“哦,我給你壓在床單下面了!”堂嫂翻開床單,錢真的在那兒。

    然後,堂嫂拿著錢出去辦事了,對剛才誤會大兒子的情況完全沒當回事。

    平時,堂嫂和大兒子間的關係就有些緊張,經常說著說著就要開吵了。

    從找錢的事情,我可以看出,作為媽媽, 對大兒子顯然缺少信任,說了沒有拿,還一再追問。

    又不顧兒子的感受,知道自己錯怪了兒子,又不能及時的放下面子說聲:“對不起,我錯怪你了!”

    孩子到了青春期,和父母開始有隔閡,不外乎幾個原因。

    第一,平時和孩子間的互動,溝通少,沒有好好的聽聽孩子的心聲。

    第二,父母過於強勢,管的太多,總覺得,我是你媽媽,我說的你就得聽,而忘了,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和判斷,需要父母的尊重和理解。

    所以,作為父母,有必要了解一些孩子成長的各個敏感期,和孩子更好的相處溝通。

    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所以,儘量的多陪陪孩子,需要時,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

  • 6 # 左養右學育兒

    爸爸媽媽和子女的血緣親情是世界上最真誠、最深重的愛情之一。

    可是許多青少年恰恰和自己爸爸媽媽聯絡最疏遠,敵對最尖銳,這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也使孩子的爸爸媽媽頗感困惑。

    一、導致青春期親子聯絡緊張的家庭環境要素。

    1. 家長對孩子要求過高,使孩子不堪重負 有的家長在“望子成龍”的心思趨使下,期望自己的孩子“語數外史地生”門門優異,琴棋書畫行行通曉。為了完成這個方針,他們不管孩子的敵對,給孩子報各式各樣的輔導班、特長班,把孩子的時刻填的滿滿的,使孩子休息和文娛的時刻少之又少。一旦孩子考試分數稍有退步,家長就憂心如焚,長吁短嘆,乃至對孩子冷言冷語,嚴加苛責。能夠說,爸爸媽媽在“都是為了你好”的說辭之下,使愛變成了擔負,變成了壓力和引發敵對的導火線。

    2. 家長對孩子干涉過多,使孩子不勝其煩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自主認識顯著增強,他們不再情願把爸爸媽媽的話當作為威望,而是期望表達自己的定見和需要,依照自己的主意行事。可是,並不是全部的爸爸媽媽都能瞭解並尊重孩子的這種心思,他們習慣於以為孩子還太小,什麼都不明白,他們應該為孩子負責。因而,大到人生抱負,小到穿衣戴帽,他們把全部都為孩子組織好,要求孩子依照他們的旨意來做全部作業,總是跟在孩子死後沒完沒了地提示孩子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不可否認,家長做這全部是出於對孩子的關心和保護,但在獨立認識和叛變精神逐漸覺悟的孩子心裡,爸爸媽媽的這種組織無異於一種苦楚和捆綁,而家長喋喋不休的提示,對孩子而言更是摧殘和“精神暴力”。由此,孩子的“獨立”訴求和爸爸媽媽的束縛慣性使得親子之間很簡略發作牴觸。

    3. 親子缺少有用的交流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簡略不情願向爸爸媽媽開啟心扉,以為像小時分那樣和爸爸媽媽無話不談是天真的體現,爸爸媽媽也常由於忙於作業很少有認識地和孩子交流,僅僅把有限的時刻用來“辦理”孩子。交流的缺少,使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失去了相互瞭解的機會,使孩子不明白爸爸媽媽對自己的“嚴厲辦理”的真正意圖,而是僅僅從淺層和表面上將其解讀為厭棄和“不愛”。

    4. 爸爸媽媽忽視了對孩子的家庭道德道德教育 有的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在他們眼裡,孩子的全部要求都應該去滿足,孩子的全部過錯都能夠被原諒;還有一些家長,以為孩子只需學習好就能夠“一俊遮百醜”,忽視了對孩子的家庭道德道德教育。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變得任性、自私、不諒解爸爸媽媽。一旦自己的要求(乃至是過火的要求)被爸爸媽媽回絕,他們就會對爸爸媽媽懷恨在心,乃至大打出手。一個孩子若是不知道感恩,不明白得孝敬爸爸媽媽、尊老愛幼等根本的家庭道德規範,對爸爸媽媽惡語相向、拳腳相加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改進親子聯絡的戰略

    1. 不要給孩子過高的要求和過多的束縛 削減親子牴觸,首要要卸下孩子身上的重負。家長不要把孩子當成完成自己人生抱負的工具,要從孩子的特色動身,給孩子擬定切合實際的方針;不要只垂青成果,只需孩子盡力了、前進了,就值得必定;不要把孩子當成學習的機器,玩是孩子的天分也是孩子的權力。一起,家長要用孩子的規範來要求孩子,不要過於嚴厲。儘管孩子漸漸長大,可是畢竟僅僅孩子,都有缺陷,也都有長處,假如家長只盯著孩子的缺陷,天然越看越不順眼。爸爸媽媽應當全面地看待孩子,發現“閃光點”,發現點滴前進,發現孩子為了完善自己做的點滴盡力,並及時給予表彰。家長的鼓舞會成為孩子前進的動力,他們會以更好的體現來予以報答。

    2. 家長要做孩子心靈的朋友和遊戲的玩伴 家長不要不時都擺著爸爸媽媽的威嚴,讓孩子覺得難以接近,而是要多拿出時刻來和孩子談一談,做孩子的忠實聽眾,使孩子有話敢和爸爸媽媽講,把爸爸媽媽當成傾吐的目標。爸爸媽媽不光要做孩子的心靈朋友,用愛心陪同孩子成長,還要儘可能找些機會來陪孩子玩。千萬不要由於作業忙碌就忽視了和孩子共度美好時光,一塊做閒事關於改進親子聯絡大有裨益,例如給孩子講故事,一同放風箏等。和孩子一同玩,是家長了解孩子的傑出途徑,也是消除敵對、建立愛情的良方。

    3. 正確地表達對孩子的愛 爸爸媽媽都是愛孩子的,可是有的爸爸媽媽把愛轉化成了對孩子的高要求,讓愛成為擔負,還有的爸爸媽媽不善於用語言和舉動把愛體現出來,僅僅把愛藏在心裡。這樣的方法,使許多孩子誤以為爸爸媽媽不愛自己,進而對爸爸媽媽發作“既然不愛我,何必要生我”的怨恨和“你不讓我好過,我也要讓你難過”的報復心思。因而,家長僅僅愛孩子是不夠的,還要學會正確地表達對孩子的愛。 咱們所說的愛不是溺愛,不是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有求必應。當孩子獲得好成績的時分或許做得令人滿意的時分,給孩子真誠的鼓舞和讚許,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在和他一同共享成功的高興;當孩子遇到不順或許做得令人不滿意的時分,送上了解和安慰,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情願協助他、瞭解他、關心他、支援他。孩子是非常靈敏的,爸爸媽媽是出於誠心仍是唐塞,是讚許仍是否定,是重視仍是置之腦後,他從話語、目光乃至是一聲嘆氣中都能領會得到。假如爸爸媽媽讓孩子領會到了愛和關心,他就會用他的方法來報答一份愛和了解。

    4. 重視培育孩子的感恩之心和移情才能 家長不要兩眼只盯著孩子的成績單,要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法給孩子必要的家庭道德道德教育,使孩子具有尊老愛幼的觀念;不要“不求報答”地愛孩子,要讓孩子諒解爸爸媽媽的辛苦,懂得爸爸媽媽的苦心;要引導和訓練孩子具有最少的同情心,使孩子能夠領會別人的喜怒哀樂,能夠區分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感觸。

    5. 正確看待孩子的不聽話,允許孩子恰當不聽話 家長不要以為孩子不聽話就是什麼不好的作業,而應該換一個視點來看待這個問題。首要,不聽話是孩子到了必定年紀必然會呈現的現象,每個人都閱歷過或許都要閱歷這樣的階段;其次,不聽話的孩子或許更簡略成才。有俗語說:“不聽話的小子是好的,不聽話的姑娘是巧的”,儘管這句話並不必定徹底正確,但也不是徹底沒有道理。許多查詢都標明,不聽話的孩子在創造力等方面都優於厚道板滯的孩子。明白了以上兩點之後,家長就要恰當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定見,不要由於孩子不聽話而憂心如焚或許非要經過各種方法強逼孩子聽話。

    6. 尊重孩子的獨立訴求,用恰當的技巧消除孩子的抵擋心思 有些爸爸媽媽在給孩子提要求的時分,僅僅簡略地釋出“指令”(“你九點之前有必要睡覺”“看電視的時刻不得超越兩個小時”),而不闡明要求孩子這樣做的理由。儘管這樣的要求自身或許沒有什麼不當之處,可是孩子很簡略瞭解成爸爸媽媽是蠻橫的、無理的,然後簡略引起孩子的逆反心思。假如家長在給孩子提出以上要求的一起做好說服作業,通知孩子為什麼“九點之前有必要睡覺”“看電視的時刻不得超越兩個小時”,就更簡略接受一些。此外,爸爸媽媽在對孩子提要求的時分,不妨把“快去……”“不要……”這樣的指令口氣換成“我主張你去……”“我主張你最好不要……”這樣的商議口氣,給孩子一點自由選擇的空間,孩子才會更簡略接受爸爸媽媽的定見。

    7. 正確處理親子牴觸工作 有研討標明,牴觸工作的處理戰略會影響到親子兩邊的心思調適。在發作親子牴觸時,家長應該防止以暴制暴和讓步讓步兩種極點做法。以暴制暴或許會暫時制止孩子的暴力行為,但不可能從根本上處理問題,乃至還會加深親子之間的敵對和仇恨。曾有一個父親,在兒子打了自己後叫人把兒子綁了起來。這個孩子在過後對咱們講述這件作業時狠狠地說:“有朝一日龍得水,必叫黃河水倒流”。能夠想見,一旦孩子有了滿足的力氣,他必定會以更有力的方法予以回擊。和以暴制暴相同,盲目地讓步讓步也是一種不明智的做法。

  • 7 # knhlgfdcvbny

    如果你的孩子有厭學、叛逆、早戀、有網癮等的問題,而你又束手無策。那麼,你需要一個很好的教育方法,讓孩子知道學習的樂趣,愛上學習;我看到很多家長對此頭疼, 就把兒子轉變的過程方法,在百度寫了篇文章 叫(陸簧暢的改變) 。可以去百度搜一下 肯定能幫到你們!可以緩解孩子與父母的關係!!

  • 8 # 胡小一媽媽

    關於親子關係為什麼在孩子越來越大的時候會變得緊張,我覺得主要原因在於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透過暴力、獎勵等可以控制住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小糖果、玩具的獎勵沒有誘惑力,孩子個子高了,也不適合暴力對待,即使暴力了,孩子也不畏懼了,但是父母的性格、耐性並沒有轉變,也不善於表達愛,所以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即使是為了孩子發展好的話語,聽起來也那麼不舒服,所以就出現一聽父母嘮叨就煩躁,孩子的內心甚至會覺得你們自己也普通啊,為什麼就可以教育我?我覺得要想改變這種現狀,從小就言傳身教,一定要自己先做的榜樣,不能自己在玩手機、玩遊戲,反而要求孩子學習,對待外部事情要三觀正確,不能自己就喜歡佔小便宜,反而要求孩子要正能量,孩子的生長環境最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年光緒皇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的差距是隔著一個慈禧的差別嗎?